5.1四大地理区域划分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四大地理区域划分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8 18:2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5.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湘教版八下| 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
5.2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秦岭—淮河线是我国 (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2)秦岭—淮河线是我国   (温度带)的分界线。
(3)秦岭—淮河线是我国 年等降水量线。
(4)秦岭—淮河线是我国 等温线,该线以北河流会结冰,以南则不会。
(5)秦岭—淮河线是我国 气候和 气候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线在气候方面的地理意义: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暖温带和亚热带
800毫米
1月0℃
温带季风
亚热带季风
淮 河
秦 岭


1
自主落实【核心地图】抄笔记在图5-8上
A
B
C
D
据课本P4图5-8
1、写出ABCD分别代表的四大区域名称。
2、写出ⅠⅡⅢ与哪些地理事物的分布相吻合。
3、思考确定这三条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北方地区
青藏地区
西 北 地 区
南方地区
秦岭
淮河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青 藏
高 原
边缘线
主导:气候(气温、降水)
主导:地势(海拔)
陈老师地理乐园
主导:降水(夏季风)
四大地理区域
阅读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把中国大致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部分。东南半壁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雨热同期,以农耕为主。西北半壁地处内陆,除少部分山地有较多降水外,大多数地区降水稀少,或者水热资源配合不够协调,是中国重要的牧区。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除了是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同时还是:
1.我国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2.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4.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西北半壁
牧区为主
东南半壁
(牧业为主、沙漠广布)
(农耕为主、人口众多)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0 ℃
>0 ℃
<800毫米
>800毫米
封冻
不封冻
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小麦、玉米
水稻
两年三熟、一年两熟或一年一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苹果、柿、枣
柑橘、茶叶、油桐
公路、铁路
公路、铁路、水运
主要运输方式
主要经济林木
作物熟制
主要粮食作物
耕地类型
人文地理特征
植被类型
河流封冻状况
年降水量
自然地理特征
秦岭—淮河线以南
秦岭—淮河线以北
归纳整理
1月平均气温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秦岭
淮河
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任务一
南北方地区的位置
2
重点突破【思维建模】
地形
气候
水文
生物
土壤
资源
生产生活
工业农业交通人口城市商贸
自然环境
构成
呈现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依据
影响
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区域自然地理
特征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地形和地势存在哪些差异?
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
南方地区平原、盆地、高原、丘陵交错分布,地形复杂。
东北平原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云贵高原
东 南 丘 陵
地 形
探究一
课本p6页
课本p9页
1
自主落实【核心地图】
A
B
C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1月平均气温<0℃
平均气温差异大
雨季6-8月,较短;降水量少
1月平均气温>0℃
平均气温差异小
雨季4-10月,较长;降水量多
A
B
C
亚热季
热季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半湿润
湿 润
热 带
冬季水热不足
水热充足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气候
植被
河流
温季
温大
A
B
C
水量不大,支流少,结冰
水量大,支流多,不结冰
气候
河流
植被
亚热季
热季
温季
温大
亚热带
湿 润
热 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中温带
暖温带
半湿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A
B
C
亚热带
湿 润
热 带
水田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灌溉水源不足
冬季热量不足
旱地
水热充足
气候
农业
建筑
中温带
暖温带
半湿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亚热季
热季
温季
温大
A
B
C
亚热带
湿 润
热 带
物产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灌溉水源不足
冬季热量不足
物产
水热充足
气候
农业
建筑
中温带
暖温带
半湿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亚热季
热季
温季
温大
小麦
甜菜
花生
苹果、柿、枣
水稻
甘蔗
油菜
柑橘、茶、竹
A
B
C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半湿润
湿 润
热 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亚热季
热季
温季
温大
气候
建筑
农业
防寒保暖
通风散热
A
B
C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半湿润
湿 润
热 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亚热季
热季
温季
温大
气候
建筑
农业
平顶晒物
尖顶排水
A
B
C
地形
气候
河流
平原广阔
山区面积大
对气流阻挡作用弱
对气流阻挡作用强
A
B
C
地形
河流
气候
松花江
黄河
长江
珠江
水能和航运价值更高
水能和航运价值受水量和结冰制约
A
B
C
地形
农业
交通
平原广阔
山区面积大
耕地面积广大
耕地不足
便于大规模机械化
开垦梯田
A
B
C
地形
交通
农业
平原广阔
山区面积大
建设难度较小
建设难度大(资金、技术、工期)
任务四
南北方地区的资源差异
能源资源
主要矿产资源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煤、石油

水能
有色金属
重工业
轻工业
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活学活用】华北地区十年九旱,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全国之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华北春旱
2
重点突破【思维建模】
地形
气候
河流
地形平坦
耕地广布
正值春耕
雨季未到
春季回温
蒸发较强
河流较少水量不足
人口
产业
工农业发达
城市
城市密集
人口众多
需水量大
水量不足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下图为一幅剪纸作品,名为“煎饼飘香”。煎饼的主要食材来自小麦和杂粮。据此完成下题。
1.剪纸中反映的生活场景常见于我国的(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2.该场景主要分布区(  )
A.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B.特有的畜种是牦牛
C.农业以旱作为主 D.耕地多为水田
3
典题必做【基础考查】
B
C
3.下列有关元阳梯田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石灰岩广布,多喀斯特地形
B.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C.多紫色土,土壤肥沃
D.植被多为落叶阔叶林
4.云南省境内的傣族居民在农历清明节前后欢度盛大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是( )
A.雪顿节 B.丰收节 C.那达慕节 D.泼水节  
3
典题必做【基础考查】
A
D
我国云南省元阳县山高谷深,村庄大多坐落在山谷中,人们沿山势修筑了层层叠叠的梯田,蔚为壮观。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3~4题:
3.甲、乙两条地理区域分界线的确定,主要考虑的因素分别是( )
A.降水、地形 B.气温、地形
C.地形、降水 D.气温、降水
4.下列说法符合M区域环境特征的是(  )
①冬季河流结冰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③年降水量多于800毫米 ④农田多以旱地为主 ⑤主要种植小麦、柑橘等 ⑥民居屋顶坡度较小 ⑦交通运输以陆地为主
A.①④⑥⑦  B.①④⑤⑥
C.②④⑥⑦  D.①③⑥⑦
3
典题必做【基础考查】
A
A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图为两帧剪纸作品。读图完成5~6题。
5.甲图反映的环境是我国( )
A.西北大漠 B.江南水乡 C.青藏寒漠 D.北国雪乡
6.乙图所示民族的主要聚居地是( )
A.四川盆地 B.黄土高原 C.江南丘陵 D.内蒙古高原
3
典题必做【素养考查】
B
D
甲图
乙图
每到春季,我国某地常会出现如下图所示的大口井岸边布满抽水机的“壮观景象”。据此回答下题。
5.这种现象是由某种自然灾害造成的,为了避免这种灾害的频繁发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种植耐旱作物 ②大水漫灌 ③跨流域调水
④修建水库塘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华北平原 B.珠江三角洲
C.青藏高原 D.塔里木盆地
3
典题必做【素养考查】
C
A
读“我国柑橘优势区域及生产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题:
7.柑橘优势区域的气候条件是( )
A.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B.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
C.气候高寒,光照强烈
D.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季
8.与粤赣闽地区相比,汉中地区为我国柑橘生产的最北端,这里的热量条件之所以能满足生产柑橘的需要,最重要的原因是( )
A.南部有云贵高原阻挡,夏季风不易进入
B.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湖密布
C.气温低,柑橘的生长期较长
D.北部有秦岭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
3
典题必做【素养考查】
A
D
垛田是指中国南方沿湖或河网低湿地区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垛状高田,多由荒滩杂草淤地堆积而成。每年清明节前后,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千垛万垛一片金色,十里八村阵风送香。读图,完成下题。
9.垛田出现的地区可能是( )
A.东南丘陵   B.东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0.垛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当地河湖密布
B.气候暖湿
C.地势低洼,易受渍涝
D.土地肥沃
3
典题必做【素养考查】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