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教材同步高中历史第9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课件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新教材同步高中历史第9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课件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7 12:01:22

文档简介

(共11张PPT)
第九单元
单元总结
历 史
内容索引
知识架构
专题突破
知识架构
专题突破
专题一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年)
1.政治上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援朝等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措施,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2.经济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
(2)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制定“一五”计划,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对外关系上
(1)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取得战争胜利,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
(3)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以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4)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5)1954年出席日内瓦会议,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1955年出席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专题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76年)
1.政治上
中共八大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规定了发展生产力的总任务。但是后来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2.经济上
(1)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了1959—1961年严重困难的局面。1961年1月,中共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从总体上看,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就。
3.对外关系上
(1)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此后,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共29张PPT)
第九单元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历 史
[时空坐标]
内容索引
课时导学
知识梳理
重点研习
课时导学
[目标素养]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3.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知识概览]
知识梳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筹备 时间 1949年9月21日
地点 北平
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内容 ①决定采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国名
②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③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等为副主席
成立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剿匪镇反
人民解放军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土地改革
3.稳定物价
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举措 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
结果 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物价暴涨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4.抗美援朝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第一次建交高潮
(1)方针:“一边倒”“ 另起炉灶 ”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成就
①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②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2.日内瓦会议
时间 1954年4月
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结果 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意义 显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首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2)确认:1954年6月,周恩来同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亚非会议
召开 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
特点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成果 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影响 为中国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过渡 时期 总路线 提出 1953年
内容 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 计划 时间 1953—1957年
结果 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三大 改造 时间 1953年至1956年底
意义 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建立
(1)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4.毛泽东的贡献
(1)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重点研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
【材料】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时间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思考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事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重难归纳]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
1.政治上,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2.经济上,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取得突出的外交成就。
4.思想上,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跟踪训练]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作为三项伟大任务之一,向全国公布。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政治上的主要任务是(  )
A.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A
解析:题干设问的限定词是“在政治上”,B、D两项属于经济领域的内容,故排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蒋介石政府内战独裁、追求民主的统一战线,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1953年”“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可知A项正确。(共24张PPT)
第九单元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
曲折发展
历 史
内容索引
课时导学
知识梳理
重点研习
课时导学
[目标素养]
1.梳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历程,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2.知道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阐释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感悟以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知识概览]
知识梳理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 时间 1956年
内容 ①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时间 1957年春
内容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意义 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2.曲折探索
(1)表现
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②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③1958年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影响
①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②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3.政策调整
二、“文化大革命”
1.背景
(1)20世纪60 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强调“ 以阶级斗争为纲 ”,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经过
(1)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2)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 一月风暴 ”发生。
(3)1971年9月, 林彪 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
(4)1972年和1975年,周恩来、 邓小平 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 极左 思潮,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5)结束: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 江青反革命集团 ,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我国各领域的成就
领域 成就
工业 国防 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科学 技术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领域 成就
农业 发展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文教 卫生 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骨干 培养 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精神 面貌 形成了具有特定时代内涵的时代精神
外交 拓展 ①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两国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2.建设成就的历史意义
这些成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 奠基性 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重点研习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史实、特点及启示
【材料一】 下面是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
方案 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
方案一(1955年夏) 4 600亿斤 4 300万石 1 100万吨
方案二(1956年1月) 6 400亿斤 7 000万石 1 500万吨
方案三(1956年8月) 5 000亿斤 4 800万石 1 050万—
1 200万吨
【材料二】 我们有6亿多人口,我们党同6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
【材料三】 1961年应当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
【思考探究】
(1)从材料一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强调了什么 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实践中出现了怎样的错误
(3)材料三中1961年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三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是事实吗 你的理由是什么 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1)变化:反映了追求高速度的倾向,后来调整了经济指标,反映出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
(2)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高速度。实践中的错误:掀起“大跃进”的高潮,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实质: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判断:并非事实。原因:当时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局面。问题: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出对“左”倾错误的认识不足,“左”倾错误并未得到根本的纠正。
[重难归纳]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史实、特点及启示
1.重要史实
(1)开辟了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3)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4)提出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5)发动“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破坏。
2.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3.启示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4)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6)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
[跟踪训练]
1961年,中共中央起草并颁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取消了农村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这说明(  )
A.由于物资匮乏,生活必需品要凭票供应
B.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
C.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全面展开
D.为调整国民经济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1961年中共中央取消农村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这说明中共中央在进行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故B项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