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3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3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09:3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中国建筑的特征
窣地重帘围画省,帘外红墙,高与银河并。开尽隔墙桃与杏,人间望眼何由骋。
梁思成
新课导入


jiaoxue
概括全文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
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



科普文
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而对某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说明的文章。
说明方法:
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
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特点:
(1)简洁、准确(严谨)、周密(严密)
(2)通俗、生动、有趣
(运用比喻、拟人、讲故事等方法)
如何体现准确性以及周密性?
①表示程度的轻与重、范围的广与狭、语气的推测与估计、数量的多与少以及方位的远与近等的词语的使用;
②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准确无误、无歧义;
③引用的事实确凿,数字具体等
说明文
作者简介
FILL IN THE TITLE HERE

梁思成(1901—1972)
梁 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主持创建中国营造学社。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林徽因
梁思成语录
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
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在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踏上了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艰难,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预习检测(字音字形)
墁地 轮廓 额枋 斗拱 抱厦
柁墩 帷幕 正脊 门槛 接榫
穹窿 戗兽 纯粹 如翚斯飞
màn
kuò
fāng
gǒng
shà
tuó
wéi

kǎn
sǔn
qióng
qiàng
cuì
huī
新课讲授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第一部分
(1-2)
(3-13)
第三部分
概述中国建筑体系的特点
第二部分
(14-20)
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分析
(建筑“文法”“词汇”)
联系对比中外建筑
(提出“可译性”问题)
提出继承发扬、古为今用
把握文章脉络及各段落大意
先总说后分说,先介绍特征,后探讨风格。
阅读第一部分,中国的建筑体系有什么特点?
日本寺庙
韩国景福宫
越南顺化皇城
故宫
曲阜孔庙
承德避暑山庄
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最近代。三千五百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成型较早
创新发展
世代相承
明确:文本第一部分,分别从空间(地域,分布广大)和时间(历史,历史悠久)两个角度概述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形成和特点。
阅读第一部分,中国的建筑体系有什么特点?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哪些?如何分类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着重写哪些?
中国建筑九大基本特征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木材结构
斗拱
举折、举架
屋顶装饰作用
颜色的选择
部件装饰作用
材料装饰作用
整体特征
结构方法
外观装饰
结构特征(主)
装饰特征(次)
整体
局部
作者着重写哪些中国建筑特征?
作者在总结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时,并不是平均用笔,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其中重点说明的特征有:平面布置——表现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斗拱”——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屋顶——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写作特点:层次严密,结构严谨
1.个别建筑的立体构成
台基
房屋
屋顶
九大基本特征
原文:单个建筑自下而上一般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立体构成)
作诠释
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屋朝南、有庭院或天井。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如回廊、抱厦 、厢 、耳、过厅等等……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九大基本特征
2.群体建筑的平面布局
举例子 打比方
九大基本特征
2.群体建筑的平面布局
3.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
九大基本特征
横梁
立柱
梁架(承重)
木材结构: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立柱和横梁间形成“间”,墙、门、窗设置自由。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九大基本特征
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
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 ”。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斗拱作用:减力、加固,承托、装饰
4.斗拱
摹状貌 下定义 举例子
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柁墩)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作“举架”。
九大基本特征
5.举折、举架
下定义 摹状貌
九大基本特征
5.举折、举架
形成屋顶的
斜坡或曲面
九大基本特征
6.屋顶的装饰作用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
作比较 引用
九大基本特征
7.大胆着色
举例子 作比较
大量使用朱红(大建筑物)彩绘(结构部件),用色最大胆。
朱红与彩绘
九大基本特征
8.露头装饰
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
九大基本特征
9.建筑材料装饰
小 结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认真研读第14至19段,完成表格:
在总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作者用了设喻的方式,建筑的“词汇”“文法”和”可译性”怎么理解?
探究思考
合理设喻,化艰深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语法和文学 建筑学
词汇
文法
可译性
可以互相翻译,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中国建筑的法式和惯例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
西方建筑
探究思考
文章在介绍了九大特征之后,又用大量笔墨介绍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为什么?
作者用比喻的说法,回答了中国建筑九大特征的形成原因,即在分析了“是什么”的基础上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提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联系课文第20段并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从1950年开始,北京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古建筑开始消失。历史记载,195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1954年,地安门被拆,遭受同样命运的,1956年是朝阳门,1965年是崇文门和阜成门、东直门,到1969年,是西直门。
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
写作目的:
探求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呼吁继承与发扬优良传统,建议古为今用。
文本探究——写作特点
1.善用比喻,形象可感
尽管本课是一篇内容丰富的科学论文,在中国建筑学理论中颇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但作者没有故作高深地将其写成晦涩难懂的文章,而是巧妙运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显示出了较强的层次性,体现了作者论述问题时明晰的思路。如在总体概括之后,把中国建筑的特征概括为九点,先谈个别建筑物,再谈平面布置,接着谈建筑的结构及其装饰,最后利用比喻归结出有特点的建筑须有自己的“文法”和“词汇”。
文本探究——写作特点
3.语言简明而严密
本课属于自然科学论文,在语言上很好地做到了简明、严密,没有堆砌辞藻,哗众取宠;也没有晦涩难懂,故作高深。如“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用语简单明了,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地位和成就。
课堂小结
本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魅力和重大价值,这不仅是中国雄伟的建筑物群,更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它们代表了中华灿烂的历史文化,更是我国的艺术瑰宝。
启迪我们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感谢
聆听
窣地重帘围画省,帘外红墙,高与银河并。开尽隔墙桃与杏,人间望眼何由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