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备课资料(教案+课件+练习+译文)

文档属性

名称 《曹刿论战》备课资料(教案+课件+练习+译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13 09:13:05

文档简介

(2010年北京燕山)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11.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分)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答:???? ??????????????????????????????????????????????
12.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2分)
答:?? ???????????????????????????????????????
10.C;(2分)11.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灵讲信用。”(1分)12.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2010年福建泉州市)
(一)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5—8题。(1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何以战????? 河曲智叟亡以应???????? B、公问其故??? 故虽有名马
C、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 D、又何间焉??? 此为何若人
6.翻译句子。(6分)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3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3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5分)5.(3分)C6.(6分)1鲁庄公与曹刿同乘(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 2小信用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孚”“福”各0.5分)
7.(3分)不是多余的。(1分)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1分)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1分)8.(3分)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
(2010年山东省滨州市)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节选自《曹刿论战》)
王者何贵
???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 ?????????????????????????????????????????????????——(选自刘向《说苑》)
???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_
? (2)小惠未徧??? ???????????徧:____________
? (3)战则请从??? ???????????从:____________
? (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非:_____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2分)、
? ? A.肉食者谋之? ???????????????????????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 ? C.长跪而谢之曰??? ???????????????????? D.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译文:??????????????????????????????????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译文:??????????????????????????????????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2分)
?????????????????????????????????????????????????????????????????????
? 9.(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 ????(3)跟随? ???(4)不是??? ???评分:共2分。每空0.5分,意思对即可。? ?10.B ??????评分:共2分。? ?11.(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 ???????评分:共2分。每句l分,意思对即可。? ?12.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010年四川省宜宾市)
(三)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完成20—23题(12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又何间焉(????????? )????????? (2)小惠未徧(???????? )
(3)必以信? (????????? )????????? (4)公问其故(????????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译文:?????????????????????????????????????????
??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译文:?????????????????????????????????????????
22.“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2分)
??? 答:???????????????????????????????????????????????????????
2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2分)
??? 答:???????????????????????????????????????????????????????
(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15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6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9,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2成列:指摆好阵势。3既:尽,全部。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6门官:国君的卫士。7重(chóng):重复,再次。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11.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
(1)下? 视? 其? 辙?? (2)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分)
答:???????????????????????????????????????????????????????
(二)10、(1)赐福,保佑。(2)大腿。 11.(1)下/视其辙? (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1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
14.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2010年江苏省常州市)
(四)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7~20题。(共12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3 {9 a& a" f/ x2 J7 Q/ M0 N3 G8 _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5 K: |} l1 z- f/ d9 a/ W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
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 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
17.解释下列短语。(2分)
(1)三鼓:????????? ??????????????(2)败绩:?????????
(3)不私:????????? ??????????????(4)恂恂:????????
(5)立斩以徇:?????????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文:??????????????????????????????????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译文:????????? ???????????????????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 ?】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20.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4分)
?? 答:????????????????????????????????????????????????????
17.(1)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2)溃败,失败,败逃??? (3)不占为己有?? (4)小心谨慎、谦和的样子?? (5)立即斩首(来)示众? (共2分。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
18.(1)走下车察看(齐军)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上车前横木察看齐国的军队。
?? (2)(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
?? (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19.A(2分。甲选段未讲“取信于民”)
20.曹刿: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2分,每点1分,用“以逸待劳、随机应变”的也对,但意思接近的不能重复给分。意对即可)
??? 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取信于民;谋而后战。(2分,任意答到2点即可,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有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喜欢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每当军队驻扎休整,他就督促将士练兵,都穿上重重的铠甲来训练他们。士兵中有私拿老百姓一根绳子捆扎草料的,就立即斩首来示众。士兵晚上住宿,百姓开门希望他们进屋,没有人敢进去。军队号令“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有人生病,岳飞亲自为他配药。(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凡是有犒赏,都分给下属官吏,一点不占为己有。(岳飞)擅长以少击多。凡是有进攻(之事),就召集所有的官员一起谋划,制定策略后再进攻,因此从未有过失败。敌人因此议论说:“摇动山容易,摇动岳家军难。”每次筹集军粮,(他)一定皱着眉说:“东南百姓民力枯竭了!”(岳飞)爱惜贤能,礼遇士人,谨慎谦和,极具儒将风度,每次辞谢升官,必定说:“将士效力,我有什么功劳呢?”
(2010年河北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14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⑴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
⑵然后襄公鼓之???    鼓:?????????????    
1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⑵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1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答:?????????????????????????????????????????????????????????????????? ???????
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答:????????????????????????????????????????????????????????????????????
二.10.(1)战胜(攻破)??? (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
11.C(ABD三项均为介出处所,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12.(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13.示例一:鲁庄公“不鄙”。(1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1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14.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2010年辽宁省丹东市)
(一)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8—10题。(10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王①,帝②第五子元杰也。尝作假山,召僚属③置酒,众皆褒美,坦④独俯首。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注]①王:指益王赵元杰。②帝:宋太宗。③僚属:下属官吏。④坦:指姚坦。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又何间焉?(???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3)众皆褒美,坦独俯首。(??? )(4)尝作假山。(???? )
9.翻译选文中画“???????????? ”的句子。(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译文:???????????????????????????????
(2)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
?????? 译文:????????? ????????????????????
10.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鲁庄公与宋太宗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有何相同之处? (2分)
答:???????????????????????????????????????????????????????????????
27.(2011·山东省德州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

【答案】
11.答案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
?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评分:3分,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27.(2011·山东省德州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

【答案】
11.答案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
?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评分:3分,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27.(2011·山东省德州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

【答案】
11.答案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
?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评分:3分,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27.(2011·山东省德州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

【答案】
11.答案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
?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评分:3分,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27.(2011·山东省德州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

【答案】
11.答案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
?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评分:3分,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鲁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九下语文课时设计活页纸
课 题
曹刿论战
课 时
2-1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翻译课文
2.重点句翻译,重点字解释
3.熟读全文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三
教、学具
课件
预习要求
自读课文积累字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内容
旁注
一、【查】导入
1.《左传》常识填空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 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对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知识填空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三种体例.
国别体有《国语》和《战国策》,编年体有.《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纪传体有《史记》
3.给加点字注音:
曹刿( ) 又何间( )焉 肉食者鄙( ) 弗( )敢加也 小惠未徧( )小信未孚(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下视其辙( ) 登轼( )而望 彼竭( )我盈( ) 望其旗靡( ) 夫( )战 牺牲玉帛 ( )
二、对照译文解释加线字词。
三、词语归纳
(一)说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 又何间焉?古义 参与 今义 隔开,不连接
2. 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许可
3. 牺牲玉帛 古义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 为正义事业舍生,引申为丢弃某种利益
4. 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 监狱
5.再而衰 古义 第二次,再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6.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二)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 保佑。
2.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进军。
(三)多义词
请 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 请让我。
从 战则请从。跟随。
民弗从也。 服从。
故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故克之 所以。
(四)文言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⑵再而衰。 省略句
⑶何以战? 倒装句
(4)帝感其诚。(天帝被他们的诚心感动了。) 被动句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小惠未徧 “徧”同“遍”,遍及。
四、作业:完成《导学稿》第一课时
对照完成导学稿T1
对照完成导学稿T2
对照完成导学稿T3
对照完成导学稿T二
对照完成导学稿T三
板书设计
教后记
九下语文课时设计活页纸
课 题
曹刿论战
课 时
2-2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
2.中考链接拓展练习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精神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三
教、学具
课件
预习要求
自读课文积累字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内容
旁注
一、复习:翻译句子
1.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二、梳理结构层次,完善结构提纲
(一)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详 写)
1、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2、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二)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略写)
(三)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详 写)
1、论述 反攻敌人的有利时机。
2、论述追击 敌人的有利时机。
本文线索
事件发展:战前——战中——战后
曹刿活动 :问战——参战——论战
三、阅读理解
1.齐读第一段,讨论下列问题:
(1)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
(2)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3)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对此是怎样认识的?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军事见解?

2.齐读第二段,讨论下列问题
(1)在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2)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3.齐读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是怎样由上段写战争经过过渡到本段总结战胜齐军的经验的?
(2)从曹刿总结战争胜利的经验内容看,为什么他仅就如何选择反击时机作了议论?你认为他总结得全面吗?
(3)请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总结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
四、归纳、总结、探究
1.归纳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2.归纳主旨: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详察敌情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3.【探究1】围绕着“论”字,在战争的前前后后,曹刿“论”了关于战争的哪些内容?
4.【探究2】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
5.【探究3】课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有何作用?
五、作业导学稿第二课时“中考链接”
对照完成导学稿T二
对照完成导学稿T三
对照完成导学稿T四
板书设计
教后记
《曹刿论战》补偿练习(第1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文学常识及字词
1.《左传》常识填空
《左传》又称《 》或《 》,相传是 时期鲁国史官 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对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 》《 》《 》合称“春秋三传”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知识填空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三种体例.
国别体有《 》和《 》,编年体有《 》《 》和《 》,纪传体有《 》
3.给加点字注音:
曹刿( ) 又何间( )焉 肉食者鄙( ) 弗( )敢加也 小惠未徧( )小信未孚(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下视其辙( ) 登轼( )而望 彼竭( )我盈( ) 望其旗靡( ) 夫( )战 牺牲玉帛 ( )
二、对照译文解释加线字词。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
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
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
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说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 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2. 可以一战。古义 今义
3. 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4. 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5.再而衰 古义 今义
6.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四、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
1.神弗福也。
2.公将鼓之。
五、指出下列一词多义

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战则请从。
民弗从也。

公问其故。
故克之

何以战。
必以分人。

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公与之乘。
六、文言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夫战,勇气也。
⑵再而衰。
⑶何以战?
(4)帝感其诚。(天帝被他们的诚心感动了。)
七、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小惠未徧
八、翻译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 忠之属也。
4.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5.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补偿练习(第2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复习:翻译句子
1.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二、梳理结构层次,完善结构提纲
(一)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 写)
1、曹刿跟 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2、曹刿跟 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二)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写)
(三)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写)
1、论述 敌人的有利时机。
2、论述 敌人的有利时机。
本文线索
事件发展: —— ——
曹刿活动 : —— ——
三、阅读理解
1.齐读第一段,讨论下列问题:
(1)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
(2)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3)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对此是怎样认识的?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军事见解?
2.齐读第二段,讨论下列问题
(1)在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2)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3.齐读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是怎样由上段写战争经过过渡到本段总结战胜齐军的经验的?
(2)从曹刿总结战争胜利的经验内容看,为什么他仅就如何选择反击时机作了议论?你认为他总结得全面吗?
(3)请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总结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
四、归纳、总结、探究
1.归纳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2.总结主旨: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 和军事上 ,说明必须___________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详察敌情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3.【探究1】围绕着“论”字,在战争的前前后后,曹刿“论”了关于战争的哪些内容?
4.【探究2】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
5.【探究3】课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有何作用?
五、【积累】请用原文填空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3、曹刿认为反攻的最佳时机是
之时,追击的最佳时机是 之时。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是:
5、由本文引申出的一个成语是:
六、中考链接
(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答:???? ??????????????????????????????????????????????
3.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4.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5.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答:?? ???????????????????????????????????????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节选自《曹刿论战》)
王者何贵
???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 ??????????????????????????????????????????????——(选自刘向《说苑》)
???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_
? (2)小惠未徧??? ???????????徧:____________
? (3)战则请从??? ???????????从:____________
? (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非: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 ? A.肉食者谋之? ???????????????????????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 ? C.长跪而谢之曰??? ???????????????????? D.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列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译文:??????????????????????????????????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译文:??????????????????????????????????
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
《曹刿论战》补偿练习(第1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文学常识及字词
1.《左传》常识填空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 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对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知识填空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三种体例.
国别体有《国语》和《战国策》,编年体有.《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纪传体有《史记》
3.给加点字注音:
曹刿( ) 又何间( )焉 肉食者鄙( ) 弗( )敢加也 小惠未徧( )小信未孚(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下视其辙( ) 登轼( )而望 彼竭( )我盈( ) 望其旗靡( ) 夫( )战 牺牲玉帛 ( )
二、对照译文解释加线字词。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
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
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
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说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 又何间焉?古义 参与 今义 隔开,不连接
2. 可以一战。古义 可以凭借今义 表示可能、许可
3. 牺牲玉帛 古义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 为正义事业舍生,引申为丢弃某种利益
4. 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 监狱
5.再而衰 古义 第二次,再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6.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本分的事 今义 忠诚
四、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 保佑。
2.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进军。
五、指出下列一词多义

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 请让我。

战则请从。跟随。
民弗从也。 服从。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故克之 所以。

何以战。 凭
必以分人。 把

肉食者谋之。 代词,指这件事。
小大之狱。 助词“的”
公与之乘。 代词他,指曹刿。
六、文言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⑵再而衰。 省略句
⑶何以战? 倒装句
(4)帝感其诚。(天帝被他们的诚心感动了。) 被动句
七、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小惠未徧 “徧”同“遍”,遍及。
八、翻译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 忠之属也。
4.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5.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补偿练习(第2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复习:翻译句子
1.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二、梳理结构层次,完善结构提纲
(一)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详 写)
1、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2、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二)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略写)
(三)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详 写)
1、论述 反攻敌人的有利时机。
2、论述追击 敌人的有利时机。
本文线索
事件发展:战前——战中——战后
曹刿活动 :问战——参战——论战
三、阅读理解
1.齐读第一段,讨论下列问题:
(1)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
对于齐国来说,是非正义战争。对鲁国来说,是正义战争。
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鲁国弱小,军事力量对比悬殊,当权者鲁庄公目光短浅,鲁国充满着危险 。
(2)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敏锐的洞察力,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
(3)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对此是怎样认识的?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军事见解?
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衣食分人不独专,对神诚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
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而对第三个条件,曹刿加以肯定。
曹刿的军事见解(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2.齐读第二段,讨论下列问题
(1)在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a.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
b.选择了有利于反击的时机。
c.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
(2)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鲁庄公鲁莽无知,而曹刿果断、谨慎、仔细,善于捕捉战机,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3.齐读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是怎样由上段写战争经过过渡到本段总结战胜齐军的经验的?
“公问其故”,这一问就自然引出曹刿对战争的总结,
(2)从曹刿总结战争胜利的经验内容看,为什么他仅就如何选择反击时机作了议论?你认为他总结得全面吗?
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当然,曹刿的总结是不够全面的,鲁国以弱胜强,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庄公能取信于民,还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
(3)请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总结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
天时
抓住了反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抓住了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后
地利
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
人和
取信于民
四、归纳、总结、探究
1.归纳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曹刿: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具有爱国精神。在军事上,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庄公: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在军事上急躁冒进,但能勇于纳谏。
2.归纳主旨: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详察敌情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3.【探究1】围绕着“论”字,在战争的前前后后,曹刿“论”了关于战争的哪些内容?
战略因素: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战术因素:反攻时机----彼竭我盈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
4.【探究2】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
全篇以曹刿的言行为主组织记事材料,而记事的中心又落在曹刿的 “论” “谋” 上。
5.【探究3】课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有何作用?
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五、【积累】请用原文填空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认为反攻的最佳时机是 彼竭我盈(齐人三鼓)
之时,追击的最佳时机是 辙乱旗靡 之时。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由本文引申出的一个成语是: 一鼓作气
六、中考链接
(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答: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灵讲信用。”
3.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3分)
不是多余的。(1分)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1分)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1分)
4.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3分)
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
5.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2分)
答:?? ???????????????????????????????????????
“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后分析上,内容和题目是统一的。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节选自《曹刿论战》)
王者何贵
???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 ??????????????????????????????????????????????——(选自刘向《说苑》)
???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 (1)又何间焉??? ???????????间:参与?
? (2)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
? (3)战则请从??? ???????????从:跟随
? (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非:不是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B? )(2分)、
? ? A.肉食者谋之? ???????????????????????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 ? C.长跪而谢之曰??? ???????????????????? D.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译文:(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译文:?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
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2分)
?????????????????????????????????????????????????????????????????????
?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课件46张PPT。曹刿论战 《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对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简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小知识:春秋三传: 左传谷梁传公羊传春秋三传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作者公羊高作者谷梁赤作者左丘明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代表作是《史记》。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背景 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 他“论”的是什么“战”?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他“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春秋时代以弱胜强的三大战役之一。齐鲁长勺之战(前684年)? ? 晋楚城濮之战(前634年)? 秦晋崤(xiáo)之战??(前633年)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宋) 朱 熹要求:
1、读准字音,声音响亮;
2、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
3、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朗读课文掌握下列黑色字词的读音:(1) 曹刿( )
(2) 又何间( )焉
(3) 肉食者鄙( )
(4) 弗( )敢加也
(5) 小惠未徧( )
(6)小信未孚( )
(7) 公与之乘( )
(8) 战于长勺( )
(9) 下视其辙( )
(10)登轼( )而望
(11)彼竭( )我盈( )
(12)望其旗靡( )(13)夫( )战 (14)牺牲玉帛 ( )guìjiànbǐf úbiànfúchéngsháozhéshìjiéyíngmǐfúbó注释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接见。他的同乡说:“高官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高官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拜见(庄公)。军队攻打参与高官厚禄者鄙陋,见识短浅注释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庄公说:“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凭把不独占回答同“遍”
遍及小知识: 春秋时代的战争1  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说。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这点儿小诚信,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祭祀用的猪牛羊丝织品言语真实虚报为人所信服赐福保佑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打仗时,请允许我跟从。”案件即使实情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凭请让我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类 依据难句翻译: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是)忠之属也,可以(此)一战。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注意:“可以”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了。”击鼓音节助词,不译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齐国军队大败,落荒而逃。庄公准备驱车追赶。曹刿说:“不行。”于是下车观察齐军的车轮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大败驱车(追赶)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车前的横木追赶追击下车小知识: 春秋时代的战争2  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士(一人驾车,左右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击鼓是进攻的信号。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跟其后。打败的一方往往离开车辙,人仰马翻,落荒而逃。所以本文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请你指出“轼”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振作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尽已经战胜缘故发语词无实义振作第二次充满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齐国是大国,难以推测,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辙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倒下埋伏在那里追击 注意归纳: 说出下列词的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可以
牺牲


参与隔开,不连接可以凭借表示可能、许可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事业舍生,引申为丢弃某种利益 案件 监狱间再 再而衰
古义:
今义:
忠 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第二次,再次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尽力做本分的事忠诚⒉词性活用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 保佑。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进军。⒋一词多义 请
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战则请从。
民弗从也。

公问其故。
故克之。请求。请让我。跟随。服从。缘故、原因。所以。 ⒌虚词 以
何以战。
必以分人。

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公与之乘。凭把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代词他,指曹刿。⒍句式 ⑴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⑵省略句
再而衰。
⑶倒装句
何以战?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衰弱了。凭借什么作战?小惠未徧。⒊通假字“徧”同“遍”,遍及。作业完成《补偿练习》第二课时梳理结构层次,完善结构提纲
一、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 写)
1、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2、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二、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写)
三、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写)
1、论述反攻敌人的有利时机。
2、论述追击敌人的有利时机。详写略写详写本文线索事件发展:
战前——战中——战后
曹刿活动 :
问战——参战——论战齐读第一段,讨论下列问题:
(1)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 
长勺之战对于齐国来说,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是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这从“齐师伐我”一句可以体现出来。
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目光短浅,准备迎战,却不知凭什么去迎战。由于鲁国充满着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要与鲁庄公“论战”。
(2)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敏锐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3)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对此是怎样认识的?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军事见解?
齐军来犯,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衣食分人不独专,对神诚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
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认为“衣食分人”得到好处的不过是些近臣,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是不会跟你去作战的;对神诚实,也不过是小信用,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而对第三个条件,曹刿加以肯定,认为这是做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
曹刿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说明了他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对当权者来说,战争能不能打,能不能胜,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否取信于民。曹刿的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表明了他正确的军事见解(战略思想):取信于民。齐读第二段,讨论下列问题(1)在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a.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
b.选择了有利于反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
c.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鲁庄公鲁莽无知,再一次表现了“肉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而曹刿却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善于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齐读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是怎样由上段写战争经过过渡到本段总结战胜齐军的经验的?
齐国军队被赶跑了,战争胜利了,但鲁庄公并不知道战争是怎样打胜的,这一方面再次印证了“肉食者鄙”,另一方面“公问其故”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上段曹刿的两次“未可”,制止了鲁庄公的瞎指挥,两次“可矣”,打败了齐军,并把齐军赶出鲁国,就鲁庄公来说自然要问个明白。这一问就自然引出曹刿对战争的总结,进一步展开“论战”,也使课文由记叙战争经过自然过渡到总结作战胜利的经验上来。
(2)从曹刿总结战争胜利的经验内容看,为什么他仅就如何选择反击时机作了议论?你认为他总结得全面吗?
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他两次要下令抢先反击进攻和追击敌人,但都被曹刿阻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的对庄公做了解释,并以此总结打胜仗的经验,这样使课文内容做到了前后呼应,发展自然。
当然,曹刿的总结是不够全面的,长勺之战中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还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等。
(3)请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总结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天时
抓住了反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抓住了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后
地利
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
人和
取信于民归纳: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曹刿:
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具有爱国精神。在军事上,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庄公:
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在军事上急躁冒进,但能勇于纳谏。
二、归纳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详察敌情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1.文章围绕“论战”来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1、主题2、写作特点【探究1】围绕着“论”字,在战争的前前后后,曹刿“论”了关于战争的哪些内容? 战争胜利的因素 战略
因素: 战术
因素: 论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反攻时机----彼竭我盈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 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 全篇以曹刿的言行为主组织记事材料,而记事的中心又落在曹刿的 “论” “谋” 上。探究22.运用对比手法。
【探究3】课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有何作用?
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积累】请用原文填空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
3、曹刿认为反攻的最佳时机是
——————————————
之时,追击的最佳时机是 ———之时。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是:——————
5、由本文引申出的一个成语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彼竭我盈(齐人三鼓)辙乱旗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一鼓作气作业
导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