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半球的国家》单元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下册
教材 人教版 设计者 盘伟国
二、单元实施
单元主题:美洲的两大农业特色国家 教学思路:
三、课标要求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七条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范围、领土构成和首都;选择与该国地理位置差异明显的国家,比较它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差异。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国家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国家人文地理主要特点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 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联系某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结合实例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途径。 5.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分析某国家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6.结合实例,简要说明一个国家对某地自然环境的改造活动对其他地方自然环境的影响。 7.结合某国家的实例,简要说明该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联系及其意义。
四、教材分析
教材在西半球选择美国作为国家学习的案例,紧扣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围绕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这一条主线,选择了体现强国地位的三个方面:“移民国家”“农业地区专业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来进行讲述。教材在“民族大熔炉“这一标题下,重点讲述了美国的人口特点及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以及美国民族的组成来源,还有美国的多元文化融合。在美国的农业发展方面,教材将美国农业区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作为学习重点,突出介绍了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的特点。教材在进行工业讲述的时候,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还顺带介绍了美国的工业特点。教材对上述内容进行组合,把其中具有地理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内容设计成活动,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基本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现状,因此教材选择巴西进行学习。对于巴西一节的学习内容,紧密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并非对巴西的全面介绍,主要介绍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大量混血人种的社会,主要讲述巴西人种的特征;二是发展中的工农业,主要介绍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点,此部分内容教材抓住“发展中”这一关键词从历史的视角来谈巴西的工农业生产,呈现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最后教材介绍了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主要讲述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这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人地关系的重要一部分载体。
五、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对亚洲和身边的地区与国家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认识一个区域、国家位置的基本方法知道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通过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已经有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当前思维能力发展迅速,求知欲旺盛,接受信息能力较强,思维具有形象性特点,但是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并且自控能力较弱,很难长时间担心学习,所以在初次学习一个国家的位置和范围,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能太过于抽象,用直观的区域位置图、景观图片等帮助学生认识区域,走进区域的自然环境,引导加强理解,注意总结方法为后续学习进行铺垫。
六、单元目标
1.根据地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区域认知)。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的特点及其原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地形、气候、河湖特点以及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4.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综合思维)。 5.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有大量混血人种是巴西的一个重要人文地理特征,并结合巴西混血人种形成的原因认识种族、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6.运用实例说明巴西工农业发展的历程和现实,了解工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的关系(综合思维)。 7.以巴西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为例,说明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巴西开发雨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现在对雨林保护的措施(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七、达成评价
问题的解决: 1.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的特点及其原因。 3.分析美国地形、气候、河湖特点以及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4.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5.说明有大量混血人种是巴西的一个重要人文地理特征,结合巴西混血人种形成的原因认识种族、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6.说明巴西工农业发展的历程和现实,了解工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7.以巴西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为例,说明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巴西开发雨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现在对雨林保护的措施。
八、实施规划
课型安排 课时设置 课时目标 达成评价 课时作业
新授课 1课时 1.根据地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区域认知)。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的特点及其原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地形、气候、河湖特点以及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4.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综合思维)。 1.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的特点及其原因。 3.分析美国地形、气候、河湖特点以及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4.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学法大视野
新授课 1课时 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有大量混血人种是巴西的一个重要人文地理特征,并结合巴西混血人种形成的原因认识种族、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2.运用实例说明巴西工农业发展的历程和现实,了解工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的关系(综合思维)。 3.以巴西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为例,说明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巴西开发雨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现在对雨林保护的措施(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1.说明有大量混血人种是巴西的一个重要人文地理特征,结合巴西混血人种形成的原因认识种族、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2.说明巴西工农业发展的历程和现实,了解工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3.以巴西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为例,说明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巴西开发雨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现在对雨林保护的措施。 学法大视野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1课时 《美国》教学设计 分主题1:高度农业商业化与机械化的美国
一、基本信息
课题 美国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45分钟 授课人 盘伟国
二、课时目标
1.根据地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区域认知)。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的特点及其原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地形、气候、河湖特点以及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4.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综合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美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美国的自然环境特征;美国的农业专业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教学难点 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问题探究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生活导入(情境)/5分钟 设计意图
【生活导入】 师:展示材料:美国农产品出口排行。 提出问题:美国出口农产品较多的种类是什么?为什么美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如此之大? 通过展示美国的农产品出口数据,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美国的农业部门专业化,这一内容可以将美国的知识进行串联。便于学生建立综合知识网络。
学习新知(探究)/30分钟 设计意图
一、位置与民族大熔炉 【小组讨论】 师:根据所学描述某区域的位置的方法,向同桌描述美国的地理位置。 生:结合地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 【读图总结】 师:阅读图“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思考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 生:展示自己的答案。(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 【问题讨论】 师:阅读教材81页2题中印第安人、黑人和华人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对话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什么问题 对此谈谈你自己的感想 生:美国存在种族歧视问题……。 通过启发学生回顾所学描述位置的方法,加强记忆与训练。 提高学生的地图信息提取能力。 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深刻认识美国的种族问题。
二、美国的农业发展 【小组探究】 师:美国的农业地区专业化发展离不开美国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 师:展示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分布图。找出阿巴拉契亚山脉、洛杉矶、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美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哪种地形面积最大 气候类型如何? 生:认真阅读教材与图,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美国的地形特征。(美国的地形东西高,中间低。平原面积最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 【问题探究】 师:美国的地形对美国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生:由纬度位置可以推测到光热资源。 由平原面积可以推测到耕地资源。 由海陆位置和河、湖布局,可以推测出水资源。 【问题思考】 美国是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但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热带农产品需要大量进口。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问题链探究】 探究1:美国作为农业大国,除了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外,还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展示材料1:反映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图片。 展示材料2:美国从事农业人口,不到全国总人口的3%,却耕种了世界10%的耕地。 师: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探究2:美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具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好处 探究3:美国主要形成哪些农业带(区) 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探究4:美国高商业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可以怎么解决? 【回顾小结】 师:总结美国的农业发展特点与条件。 生:认真笔记。 此部分内容为教材叙述性知识,通过小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小组合作能力与总结能力。 探究结果通过学生汇报形式展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通过问题链探究,逐层深入理解美国的农业专业化发展。 及时回顾,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
三、美国的工业发展 【问题思考】 师:想一想,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离不开美国发达的工业支持,美国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生:阅读材料,思考。 【自主学习】 师:美国的铁矿、煤矿和石油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生:读图总结。 【自主学习】 师: ①美国三大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有哪些?哪些优势条件造就了这些工业区? 生:阅读教材,总结答案。 ②为什么硅谷能够成为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③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变化 【回顾小结】 师:总结美国工业的特点、分布与影响因素 生:认真听讲,适当笔记。 由农业转入工业的学习,由资源分布切入工业的分布。 此部分内容为教材叙述性知识,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归纳能力。 及时回顾,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
课堂小结(回顾)/5分钟 设计意图
总结本节课知识 生:认真听讲,回顾本小结知识点。 建立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课后思考(延伸)/5分钟 设计意图
【认识美国服务业的发展】 师:美国经济中服务业占有很大比重,全国约有3/4的劳动力从事服务业,根据资料概括美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板书设计 美国:农业专业化与工业强国
教学反思 课堂效果: 过程评价: 结果评价: 改进措施:
第2课时 《巴西》教学设计 分主题2:热带农业为特色的巴西
一、基本信息
课题 巴西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45分钟 授课人 盘伟国
二、课时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有大量混血人种是巴西的一个重要人文地理特征,并结合巴西混血人种形成的原因认识种族、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2.运用实例说明巴西工农业发展的历程和现实,了解工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的关系(综合思维)。 3.以巴西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为例,说明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巴西开发雨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现在对雨林保护的措施(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巴西的地理位置;巴西的自然环境特征;巴西的工农业发展。
教学难点 巴西工农业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巴西热带雨林开发过程中的人地关系问题。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问题探究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生活导入(情境)/5分钟 设计意图
【生活导入】 师:展示材料:桑巴舞和世界杯。 提出问题:提到这个你会想到哪个国家? 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进入巴西的内容学习。
学习新知(探究)/30分钟 设计意图
一、位置与混血人种的社会 【小组讨论】 师:根据所学描述某区域的位置的方法,向同桌描述巴西的地理位置。 生:结合地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 【问题讨论】 师:巴西有着广阔的土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1.7亿人口,居民的种族构成及文化风俗会怎样呢 展示材料:巴西的开发历史有浓厚的殖民色彩。当地的土著居民印地安人曾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明。15世纪末,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先后入侵,并开发了种植园,发展了罪恶的非洲黑人奴隶贸易……。 问题:巴西的发展历史如何?巴西的人种构成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 生:在巴西,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占40%,黑种人占6%,还有少部分印第安人、日本人和华人。巴西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因为早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移民很少有种族偏见,因而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之间通婚普遍,使他们后代的很多人成为混血种人。 师:读图9.21考虑A、B、C三个图文资料分别说明了什么 种族的融合对文化有何影响 (A.巴西的桑巴舞融合了欧洲的民歌、游戏与非洲的鼓乐;B.狂欢节原是欧洲天主教的节日;C.足球是欧洲和拉丁美洲爱好人数最多的运动。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文化。) 生:巴西是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形成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 通过启发学生回顾所学描述位置的方法,加强记忆与训练。 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深刻认识美国的种族问题。
二、巴西的工农业发展 【问题探究链】 师: 读巴西地形图找出巴西主要地形区,概括巴西地形的主要特点。 读巴西的气候分布图,概括巴西的主要气候特征。 读世界四条河流相关数据比较图,根据巴西地形和气候等因素,分析亚马孙河河口年平均流量巨大的主要原因。 亚马孙河水量大,水位变化小,但为什么航运量却很不发达? 生:认真阅读教材与图,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展示自己的答案。 【材料阅读】 师:展示材料:巴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经济特征:(1)殖民初期,出口“巴西木”。(2)16世纪中期,种植甘蔗,制糖业兴起。(3)17世纪末,掀起采金热。(4)19世纪初,大量种植咖啡。) 总结巴西农业工业发展特点: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 师:展示“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图,巴西有哪些丰富的矿产 分布在何处 对巴西的现代工业有何影响 师:巴西重工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除靠近矿产地等因素以外,还受哪些因素影响 提示:从交通、气候等方面考虑。 师:巴西的能源矿产如优质煤、石油等都不多。巴西该怎样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 利用水能,合作修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2)进口能源。(3)大力发展生物能源等。(4)研究利用太阳能、风能、潮夕能等。) 师:巴西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 分布在哪一地带 总结:巴西是热带农业大国 【回顾小结】 师:总结巴西的工农业发展。 生:认真笔记。 此部分内容为教材叙述性知识,通过小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小组合作能力与总结能力。 探究结果通过学生汇报形式展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通过问题链探究,逐层深入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以及工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特征。 及时回顾,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
三、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问题思考】 师: 展示阅读材料,思考:热带雨林有什么价值? 材料1:热带雨林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容纳了地球上现存物种的一半以上,不但有巴西木、红木、乌木等珍贵木材,而且有许多独特动物,如哺乳类的树獭、大食蚁兽,鸟类的巨嘴鸟等,是人类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 材料2: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光合作用时,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为全球提供了新鲜空气。同时,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热带雨林来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含量将增加,从而导致全球变暖 生:阅读材料,思考。 【角色扮演,问题讨论】 师:想一想,大规模地开发热带雨林,会产生什么问题 面对乱砍滥伐热带雨林的现象,人们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假如你是一位地理学家,说一说你更赞成谁的观点。 生:读图总结。 【回顾小结】 师:总结巴西热带雨林开发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生:认真听讲,适当笔记。 热带雨林有如此重要的环境效益;但是,巴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让学生思考热带雨林开发过程中的人地关系问题。 及时回顾,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
课堂小结(回顾)/5分钟 设计意图
总结本节课知识 生:认真听讲,回顾本小结知识点。 建立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课后思考(延伸)/5分钟 设计意图
【认识巴西的城市发展】 师:巴西迁都巴西利亚的原因,及巴西利亚虽位于热带,但夏季不太炎热的原因?
板书设计 巴西:拥有特色热带农业的国家
教学反思 课堂效果: 过程评价: 结果评价: 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