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出师表诸葛亮一、解题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出师表”的意义。
出师意为出军、出征;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斯的《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二、写作背景学习了《隆中对》,在预习了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出师表》以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三、大话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1、诸葛亮故事会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草船借箭
七擒孟获
空城计
挥泪斩马谡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
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赤壁之战江东孙权在鲁肃的建议下,派鲁肃来与刘备结成联盟,合力抗拒曹操,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到江东。
诸葛亮劝服孙权说曹操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曹操军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而此时曹操军中又爆发瘟疫,曹操不得已引军北还。草般借箭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了大雾之日,便借子敬二十只草船驶往曹营,曹操因疑雾中有埋伏,便令以乱箭射之。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船轻水急,曹操追之不得,使孔明既安全借得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七情孟获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乱问题严重,便用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要孟获心服口服。因此便笑着将他放走再战。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后,仍要继续放他走。孟获及其他土著首领终于对诸葛亮彻底信服了,于是带领蜀汉大军到滇池,与诸葛亮盟誓,蜀军成功平定南中。孟获后来迁为御史中丞。
蜀军归还后,因诸葛亮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惯例,采取“不留兵,不运粮”,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的政策,任用马忠、吕凯等人采取怀柔政策治理南方,大量起用当地少数族的上层分子,此后南中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叛乱。空城计,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挥泪斩马谡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北伐。他命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同时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
魏军得知了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大将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结果,张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2、关于诸葛亮的诗歌《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唱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笑周瑜——假戏真做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课文辨误经纶(jīng lún)
1.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统称经纶。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2.指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纶巾(guān jīn)
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又名诸葛巾课文辨误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皇帝,在位四十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公元263年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课文辨误岂有此理!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表反问,难道(怎么)表推测,莫非、是否课文辨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出师表》
练习课回想考点语文课程标准上对于文言文的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两大考点:
积累
理解内容考点一:积累——重点字词盖追先帝之殊遇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二十有一年矣:
必能裨补阙漏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又加零数
通“缺”,缺点,不足
考点一:积累——通假字卑鄙: 古:
今:
痛恨: 古:
今:
开张: 古:
今:身份低微,见识浅陋
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痛心遗憾
指十分憎恨
扩大
指商店开始营业
考点一:积累字词——古今异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深追先帝遗(yí)诏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行阵和睦
性行淑均(给予)
(遗留)
(用来)
(…..的原因)
(队伍)
(品行)考点一:积累——一词多义俱为一体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众议举宠为督
咨臣以当世之事 寄臣以大事 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光先帝遗德 以塞忠谏之路也 (是) (做,行) (做,担任)
(拿)
(把)
(为、替)
(因为)
( 来)
(以致)考点一:积累——一词多义1、妄自菲薄:
2、引喻失义:
3、作奸犯科:
4、三顾茅庐:过分地看轻自己。(贬义词)说话不恰当。(贬义词)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贬义词)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褒义词)考点一:积累——成语理解内容三条建议两大事件
一个目标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7)一种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
激以及知恩图报的真挚情感。(1)(2)(3-5)(6)(7)一、 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当前天下形势的?
其目的是什么?
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指明蜀汉“危急存亡”的形势,意在刘禅能“思危”,激其发愤图强之志;再说有利的主观条件,指明希望尤在,意在促刘禅励精图治之行。
二、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开张圣听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三、你认为作者追忆“三顾茅庐”和“白帝托孤”二件事,有什么目的?
答:表达了作者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以及
知恩图报的真挚情感,勉励后主奋发有为,
为下文写出师作铺垫。
四、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答:知恩图报、淡泊名利、忠君爱国、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贤相。
1、文中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 五、原文回答问题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2、表明作者性情志趣的句子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诸葛亮临危受命、创业艰难的千古名句: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诸葛亮出师的根本目标(限8个字)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5、《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哪两句话相一致?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6、《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
驱驰原因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六、请你说说本文千古流传的原因?①以情动人,文章自始至终洋溢着作者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以及知恩图报的真挚情感,感人肺腑。
②语言优美,骈散结合,有很多句子都成为千古名句。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等。学习拓展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你认为一个比较完全的政治家,应该具备那些条件?1.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
2.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之形势,针对国计民生症结所在,提出兴利除弊的方案;
3.能知人善任,选拔贤才;
4.能集思广益,善于采纳群言,改进工作。课件37张PPT。《出 师 表》
诸葛亮音频文学常识部分:表:古代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 返回
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pī)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
一、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崩殂( ) 忠谏( ) 裨补( )
妄( )自菲( )薄
遗( )陛下 攸( ) 咨( )诹( )
陟( )罚臧( )否( ) 猥( )自
倾颓( ) 行( )阵 苟( )全
夙( )夜 驽( )钝
攘( )除 斟( )酌( )cúwàngfěijiànbìwèiyōuzīzhìzāngpǐhángtuígǒuwěisùnúrǎngzōuzhēnzhuó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
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
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
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
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人力疲劳,物力缺乏。实在时,时刻,今指秋季特别厚待。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大概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扩大,今指店铺开业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阅读第一段,思考:
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由此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第一段分析危急存亡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不利追殊遇
报陛下不懈于内忘身于外有利诚宜……
不宜……(正反)(广开言路)
开张圣听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
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
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公平严明的治理。显示尽忠做好事的人。判定奖励、惩罚、表扬、批评皇宫中朝廷中阅读第二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第二段分析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内外异法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赏罚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
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
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
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更多的益处、成效。因此通“拣”挑选通“缺”,缺点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wèi 给予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
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
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通晓,精通,今指明白通达。队伍,指军队。形容词作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
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
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
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原因”痛心遗憾。今指非常恨。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疏远阅读第三、四、五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这条是重点?第三四五段宫中之事营中之事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先帝简拔之臣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荐贤臣亲贤臣,远小人先汉兴隆亲小人,远贤臣后汉倾颓正反历史教训引教训(亲贤远佞)
亲贤臣,远小人本条是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才能做到察纳雅言,赏罚分明。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
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
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
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亲自苟且保全闻名做官奔走效劳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通“又”表余数。感动,激动;今天指产生好感,感谢平民百姓降低自己的身份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
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
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日夜指全军。名词作动词,长草木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兵员装备阅读第六、七段,思考:
在表达方式上,这两段与上文有何不同?主要内容应怎样概括?第六段1.叙己志向:身份,生活,追求——品格高远2.叙三顾草庐:宽宏大度,不耻下问——由是感激3.叙共患难经历:创业艰难——效忠心愿第七段1.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2.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3.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这两段以叙述为主,前面发议论为主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
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
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
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职责本分重任成效、完成。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用来增加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
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观察、采纳不尽流下眼泪,现指鼻涕感谢本段首先严于律己;
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结构分析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1广开言路2赏罚分明3--5亲贤远佞一6叙述经历:三顾草庐7效忠心愿:托孤之事二8、9归结责任,结束全篇三寓情于议寓情于叙抒发感情思考探究: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怎样分析的?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开张圣听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3.作者自叙志趣,不求功名的话: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4.文中两句千古名言,现人们引用为临危受命的语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5.文中列举的诸葛亮报先帝忠陛 下的两 件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6、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文中隐藏了许多成语,能找出来吗?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裨补阙漏 指日可待通假字
裨补阙漏
简拔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阙,通“缺”,缺点。有,通“又”,表余数。通“拣”挑选古今词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非常恨。贫民百姓。臣本布衣。布的衣服。痛恨布衣古今词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扩大店铺开业通晓、熟悉明白通达开张晓畅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卑鄙感激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先帝不以臣卑鄙。(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感动,激动。由是感激。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古义:
今义:
涕眼泪鼻涕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此皆良实。
优劣得所。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词类活用亲贤臣。
远小人。
攘除奸凶。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虚词积累
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光先帝遗德。
以塞忠谏之路也。
受命以来。 介词,把。介词,因。连词,表目的,来,用来。连词,表结果,以致。连词,表时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