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云南专用)02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讲授“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这一课时,出示了下面一幅图片并介绍说:“能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学会使用火。”请你判断此原始人类应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材料反映的思想属于(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3.秦代度量衡器历年来多有出土,如秦铜权、铜量,除陕西等秦国故地外,在山东邹城(齐国故地)、江苏盱眙(楚国故地)等六国故地都有所发现。这表明秦朝( )
A.积极策划统一六国大计 B.币制混乱状况得到扭转
C.统一的度量衡得到推广 D.陆上交通道路四通八达
4.“北方人口向南迁移,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给江南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带动了商业的勃兴、都市的繁荣及对外贸易的发展。”据此可知,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D.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5.古人曾评价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观察图,判断下列有关隋朝大运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
B.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广州
C.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大运河由北到南由永济渠、通济渠、郑国渠和江南河四段组成
6.下面是王红同学在复习时整理的某朝代的知识提纲,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①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②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7.对下面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A.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B.清政府推行垦荒政策,开发西南地区
C.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台湾的有效管辖
D.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巩固西北边疆
8.明朝有一部著作记载了 1800多种药物,收录了 11000多个药方,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药物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部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9.“历史的指针拨回到1840年。……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大清帝国战败,一步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了衰败沉沦之路。”材料中使中国“走上了衰败沉沦之路”的战争是(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10.某班级到湖北某地参加一个“红色之旅”的研学活动,这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是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英雄城市。这个地方是( )
A.武昌 B.南昌 C.广州 D.长沙
11.下面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这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要求( )
《化学指南》《化学阐原》《全体通考》《坤象究原》《星学发轫》 《星轺指掌》《中西合历》《分化津梁》 《法国律例》《公法便览》《公法会通》《新加坡刑律》 《中国古世公法论略》 《富国策》《万国公报》《各国史略》《英文举隅》
A.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国共合作,团结抗战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12.1919年6月,一位美国教育家在北京给他女儿写信说道:“想想我们国内14岁以上的孩子,有谁思考国家的命运?而中国学生负担起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并使得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运动。”这说明当时发生在中国的运动( )
A.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B.工人阶级始终是运动的主力
C.走与工人农民相结合的道路 D.引发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热潮
13.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B.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C.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D.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长征精神,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4.“三十万人齐遇难,空前惨变痛于今,一江遗恨同胞血,万古深仇父老心,陵寝巍巍悲仰望,钟山莽莽愧登临,诸君莫醉笙歌里,席罢应闻警报音。”这首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台儿庄大捷 D.南京大屠杀
15.照片是历史记忆的载体。如图老照片反映的历史记忆是( )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A.民主革命 B.公车上书 C.扶清灭洋 D.实业救国
16.“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材料高度盛赞的事件是( )
A.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土地改革的完成
17.分析下表,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主要得益于( )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109331.7 13432.4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即“中国梦”,中国梦就是( )
A.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B.完成“一带一路”建设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9.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就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 )
A.“两弹一星”的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B.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D.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20.下列图片展示了世界古代不同区域的文明成果,它们体现了古代文明具有( )
金字塔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图) 帕特农神庙遗址
A.交互性 B.多元性 C.传承性 D.统一性
21.“(美洲)土著居民的被绞杀、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的征服和掠夺,美洲成为商业性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些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反映了( )
A.中古世界发展的多样性 B.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C.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残酷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2.19世纪出现了两位巨人,一位揭示了生物世界的发展规律,一位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生物界发展规律的科学家是( )
A.牛顿 B.马克思 C.爱迪生 D.达尔文
23.1929—1933年,美国工业产量下降超过40%,贸易额减少70%,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1500—1700万人失业。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内战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经济大危机
24.某中学历史九年级李老师喜欢运用历史影片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为了讲授“美、英盟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一小节内容,你认为他应该播放下列哪部影片( )
A.《血染珍珠港》 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C.《诺曼底登陆》 D.《柏林战役》
25.纪录片《辉煌中国-----创新活力》中说:在中国,每三个手机用户,就有两个在使用移动支付,这里是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这反映了中国充分应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才出现的( )
A.计算机网络技术 B.电力技术
C.生物工程技术 D.内燃机技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师灿若星辰,让我们共同来回顾几位世界近代的思想文化巨人,感受他们的别样风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
材料二
图1
材料三
图2
(1)材料一中的“一位大人物”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是谁?这位“先驱”的代表作《神曲》有何历史意义?(4分)
(2)材料二的图一是一幅世界名画,它是哪位艺术大师创作的?请你再举出这位艺术大师的一幅画作。(4分)
(3)材料三图2的两位人物在1848年联合发表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宣言的发表有何重大历史意义?(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2分)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渐发达,除了外交活动外,商业贸易也日益频繁。商人们除了将中国的丝织品运往西方外,我国的冶铁技术、漆器、井渠法等也传入大宛、安息等国。与此同时,我国的穿井术也传入大宛。而中亚、西亚等地的特产如毛布、毛毡、汗血马以及大夏的石榴,大宛的葡萄、苜蓿、芝麻,安息的胡桃等植物也相继传入中国。此外,中亚的箜篌、琵琶、胡笳、胡角、胡笛等乐器和乐曲、舞蹈也传入中国,给中国的古典音乐注入了新的声律,古典歌舞场面为之一新。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时代新旧大陆的相遇……最积极的后果之一就是玉米、南瓜、马铃薯、西红柿、蕃薯、花生等美洲粮食作物输入旧世界。它不但极大地改善了欧洲人的餐桌,也养活了更多的人……欧洲人在这里收获了大量的粮食,赢得了巨大的利润,而他们携带的天花,麻疹病毒,也造成了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
——《哥伦布大交换》(艾尔费雷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描绘的现象与古代东西方交往的哪条重要通道有关?材料二中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什么?(4分)
(2)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至少用2个相关史实论证,条理清楚,语言通畅)(6分)
(3)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中一分为二的方法谈谈地理大发现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1940年的工业总值比1913年增加6倍多,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的粮食产量,一五期间降为年均7360万吨,二五期间在降为7290万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材料二
1929—1933年,美国的工业产量下降超过40%,贸易额减少70%。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有1500万~1700多万人失业,穷人们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部编人教版《世界历史》九上 罗斯福就职后,通过新政,美国不仅恢复了它的经济实力——工业生产力和农业实力,而且恢复了美国巨大的内在活力和创造力。——马丁·吉尔伯特《二十世纪世界史》
材料三
对外开放大事记
时间 开放的城市或地区
1980年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
1984年 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等经济开放区
1992年 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苏联取得巨大工业成就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9~1933年美国所面临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政“新”在哪里。(4分)
(3)如图中A处在1988年也被国家划为“经济特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是哪里。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3分)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2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1921年 A 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7年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因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35年 B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1945年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日战争胜利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953年 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6年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 C 的历史性决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
1980年 决定在广东、福建兴办4个经济特区
201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D 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21年 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2022年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请在表格A、B、C、D四处填写出正确的内容。(4分)
(2)选择材料一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史实,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C D C B C D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A D D D C D C A B
21 22 23 24 25
C D D C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2分)【答案】
(1)人物:但丁。意义:《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4分)
(2)人物:达·芬奇。画作:《最后的晚餐》。(4分)
(3)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分)
(4)关系:先进的思想会促进社会进步,社会进步了又会引领思想进一步解放。(2分)
27.(14分)【答案】
(1)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4分)
(2)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围绕主题提出观点;结合史料进行论述。
示例:观点: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进步。(如学生观点为: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或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论述:人类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互鉴中进步。人类文明因区域不同而内容相异,但文明的内涵是在交流互鉴中得以丰富。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把东西文明连接在一起,东西文明的交流互鉴,结成一张广布世界的文化网,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文明交流的纽带。新航路开辟后,西方的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人类文明共享。从古至今,中国的文明成果世界共享,如: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现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传入世界各地,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联系日益频繁,更加需要多样的人类文明相互交融、和谐共存。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世界,人类才能和谐相处。(6分)
(3)积极影响: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发展,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消极影响:加速了传染病的传播,欧洲殖民统治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4分)
28.(12分)【答案】
(1)原因: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分)问题:苏联经济发展不平衡;重视发展重工业;农业等滞后。(2分)
(2)问题:工业生产能力下降;贸易下降;国民收入下降;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率剧增。(2分)体现: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2分)
(3)地区:海南省。(1分)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
(4)主要因素:立足国情;遵循社会发展趋势;顺应历史潮流;勇于创新;实事求是;要适时调整等。(2分)
29.(12分)【答案】
(1)A:中共一大;B:遵义会议;C:改革开放;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分)
(2)观点: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论述: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改向敌人薄弱的山区进军,到达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在它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纷纷建立根据地,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形成“燎原之势”。总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并取得胜利。(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