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月是故乡明》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作者季羡林以“月”为线索,回忆了在故乡的童年生活,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童年往事”,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国外和北京一看到有山水背景的美丽大月亮,就想到故乡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是因为童年在故乡与这个小月亮之间难忘的经历。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比阅读月亮的背景、大小及其蕴含的情感,感悟思乡之情。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搜集一些思乡的古诗,和同学交流”,在感悟课文情感后,对比阅读思乡古诗,让学生接触梅、菊等更多思乡意象,拓展升华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正确认读“徘、徊”等16个字,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苇坑、青光四溢、篝火、乐此不疲、萌动、巍峨雄奇、离乡背井、漂泊天涯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对比故乡月和他乡月的景色、大小和蕴含的情感,体悟季羡林先生深深的思乡情怀。
3.拓展阅读思乡的古诗,了解寄托乡思的文学意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故乡月亮的特色描绘:了解并掌握作者笔下故乡月亮的特点,包括其形状、颜色、亮度等,以及它与其他地方月亮的区别。
2.体会作者情感:深入理解作者通过月亮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思念。
难点:
1.对比与修辞的运用:对比手法和修辞在文中的运用,如何通过对比更鲜明地突出故乡月亮的特点,以及修辞如何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2.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理解并闻述《月是故多明》的主题思想,以及它对故多、对生活的深远影响。
一、教学过程
(一)山水有明月
1. 读见,眼中月
(1)读词语,想象月景。
师:课前布置了预习。现在考考大家,谁来读?(出示词语)
一轮明月 清光四溢 相映成趣 诗兴萌动
晶莹澄澈 一轮当空 月光闪耀 上下空蒙
一碧数顷 荷塘月色
(师指名读)
师:你读得那么好,有什么秘诀?
生:读的时候要在脑海中想象词语所描绘的画面。
师:读出词语的画面和温度。一起来读。(生齐读词语)
(2)读句子,尽览月色。
师:这两组词其实是文中两处月色,发现了吗?
生:第一组是家乡的月色,第二组是北京朗润园的。
师:回到这两处月色中去。(师出示相应语段,生齐读)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师:这两处正是我真真切切用眼睛看到的月亮。(师板书:眼中月)
2. 聚焦“童年月”
师:季羡林看到的故乡之月是什么样的?它就藏在第四自然段,看看谁找得又快又好。
生:季羡林看到的是“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师:你找得很好,非常棒。那作者在看月时,更多地写了什么?
生:我感觉他没有只写月亮,写了很多别的。
生:更多的是写他数星星、熏知了。
师:这些都是他看月时的活动,和月亮一起,留在他的记忆中。看月的那段回忆,季羡林存放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小时候的快乐。
生:是童年,欢乐的童年时光。
师:说得好,季羡林把自己的童心、童趣都存放在那段看月时的经历里了。看月时,激发的是什么呢?
生:是一种萌动的东西。
生:不对,是“诗兴”,第四自然段说了。
师:《诗经》里面有一首诗,名为《月出》,第一句诗就是“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这样写人,先写月,用的是一种诗歌创作手法“兴”,所以常常合起来称为“诗兴”。那我们就要好好思考了,季羡林先写月亮,到底是想写什么呢?
【赏析】在这一片段中,何老师通过问题链展开教学,聚焦“童年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本意不在月,而在于由月及人,由景层层延展到人。何老师先是提问:作者看到的故乡之月是什么样的?这是关注眼前景,属于信息搜集层次。接着提问:看月时,更多地写了什么?这是关注心中事,所写即所想,心里有了事,就有了情。随后提问:看月时,存放的是什么?这是关注月中情,有了前面两层的递进,学生能说,但要有理有据地表达清楚,需要教师在对话中予以清晰的指导。何老师最后一问:看月时,激发的是什么呢?引出诗歌创作手法“诗兴”。
学生的思维在问题链的激发下由“关注写景”转移到“关注写情”,为后续理解季羡林借助三处月亮抒发的感情埋下了一颗种子,在教师的灵魂培育下,自会生根发芽。
3. 浸润,景中月
师:除了眼中月、诗中月,作者还写到他曾经领略过的其他奇丽无比的月亮,这些月亮在哪里?
生: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
师:这些月亮都镶嵌在非常美丽的景色中。如果说前面领略的是眼中月、诗中月,那这里的月亮可以说是——
生:景中月。(师板书:景中月)
师:看着这满屏的月亮,你有什么感觉?
生1:我感觉到处都是美丽的月色。
生2:我感觉这些月亮都要把我淹没了。
师:这正是“山水有明月,天地满清辉”啊。(师板书:山水有明月)
4.聚焦“燕园月”
师:故乡,是否一定得是季羡林的老家呢?晚年的季羡林定居在北京大学的燕园,他一样可以看到中国的月亮。那么,燕园之月,有什么?
生:有学生,有热闹。
生:有季羡林的事业和荣耀。
生:有美丽的风景,因为这里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
师:是啊,燕园有这些,有那些,有着太多、太多,而且季羡林用来描写燕园的文字也是诗意的,我们连一连,看一看它们都来自哪里?
生:“茂林修竹”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生:“上下空蒙,一碧数顷”关联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生:“荷香远溢”关联周敦颐《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生:“宿鸟”关联杜甫《无家别》中的“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生:“幽鸣”关联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生:“良辰美景”关联汤显祖《牡丹亭》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师:这么富有诗意的文字,就一个字“读”。
师:此时季羡林身在燕园,拥有的太多,可他的心在哪?
生:故乡。
师:为什么季羡林拥有这么多,依然心在故乡呢?
生:因为他想要找回那些童年欢乐、美好的时光。
师:是啊,精神返乡是人的本能,他需要精神返回,叶落归根,追根溯源。
(二)他乡月更明
1. 梳理,他乡月
师:这些月亮中有家乡的月亮,也有他乡的月亮,你能梳理出来吗?
生:除了“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是家乡的月亮,其他都是他乡的月亮。
2. 品味,他乡月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他乡的月亮。先看“诗中月”。第一句“月是故乡明”出自唐代诗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描写的是杜甫经历安史之乱,远离故乡,颠沛流离,于是在月亮底下想起了自己的弟弟,故有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师出示,生齐读)
师: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月亮,你会用什么词?
生1:孤独、凄凉。
生2:清冷、悲伤。
师:来看看宋代诗人苏轼笔下的月亮: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师出示,生齐读)
师:这都是苏轼在长江赤壁写下的月亮。想到长江,再读到这样的诗句,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样的月色?
生1:宏伟壮丽。
生2:气势磅礴。
师:当然,诗中月还有这样的:月光映潭,分塔为三。(师出示,生齐读)
师:这是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的月亮。西湖里有三座石塔,塔是中空的,肚子上有孔。中秋节月亮升起的时候,如果在塔里面点上灯火,圆形的塔孔和灯火会将月亮印入湖中。据考证,“三潭印月”的三个石塔能印出33个月亮呢。如果让你用一
个词来形容这样的月色——
生1:叹为观止。
生2:不可思议。
师:诗中月,月月有神妙。在杜甫笔下是孤独、凄凉、清冷,在苏轼笔下则宏伟壮丽、气势磅礴,在西湖第一胜境则令人叹为观止。再来看看作者描绘的另外的他乡的月亮(生自由读语段),你能用语段中的一些词来说说这些他乡的月亮吗?
生1:风光旖旎、美妙绝伦。
生2:赏月胜地、奇景。
3. 回首,故乡月
师:客观地说,这些他乡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相比,哪里的月亮更美?
生:他乡的月亮更美。
师: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你仔细读读这些文字,看看作者在写到这些他乡月的美丽与神奇的时候,是不是真的那么心甘情愿。
生1:我从“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这句话中的“应该说”感到他不是那么情愿承认他乡的月亮更美。
生2:我从“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中的“真不能不说”感受到作者也不是那么心甘情愿。
师: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心不甘情不愿呢?
生:可能在作者心里,家乡的月亮才是更美、更明亮的。(师出示以下内容,生齐读)
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师:通过哪些字眼能感受到他对故乡月亮的那种真切的怀念?
生1:立刻就会想到、无论如何比不上。
生2:不管多远、立刻就、永远忘不掉。
师:谁来读读?读出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感情非同一般。(师指名读)
(三)月是故乡明
1. 读解,故乡事
师:尽管世界各地、时空万里都有许许多多的景物衬托得月色美妙绝伦,但“我”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的——
生(齐):“仍然是故乡那个平凡的小月亮”。(师板书:月是故乡明)
师:这小月亮到底有什么神奇玄妙,让“我”念念不忘?快速读读课文中描写故乡的段落,边读边做些批注,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生:作者说月是故乡明,是因为很怀念在月亮下的童年。像课文这里写的:到了夏天,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师:概括来说,有哪些童年乐事?
生(齐):躺在地上数星星、点篝火、摇知了。
师:故乡的月亮,没有巍峨雄奇的高山作衬托,也没有碧波万顷的大海、风光旖旎的湖水作衬托,但却有什么在衬托着呢?
生1:童年乐事。
生2:美好的回忆。
生3:家乡的记忆。
师:没错。是他的童年乐事、家乡记忆在衬托、注解着故乡的月亮,所以作者说月是故乡明,其实是在——
生1:怀念童年的快乐时光,怀念那些难忘的人和事。
生2:怀念故乡带给他的一切美好回忆。
2. 思辨,故乡情
师:我们发现,作者判断哪里的月亮更美、更明亮,不是用眼睛,也不是凭是否有美丽的景物作衬托,那他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
生1:他是用心来辨别的。
生2:他是用对故乡的怀念、对故乡的一切无法忘怀的那颗心来决定的。
师:所以,最美的月亮在哪里?
生:在心中。(师板书:心中月)
师:你们真的走到了季羡林先生的心里。《月是故乡明》原文就曾这样说——(师出示以下内容,生自由读)
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3. 畅叙,故乡月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思乡的体验吗?我估计很多人都没离开过家乡,但是我们会有旅行,会有短期离开家、到亲戚朋友家去的时候。那时,你可能也会怀念,比如怀念——
生1:家里的饭菜。
生2:家里的宠物。
生3:怀念家人和朋友。
师:现在请大家尝试回忆离家时的感受,共同见证我们的“月是故乡明”。(生自由写话)
(师出示两个学生的写话)
师:相看两不厌,唯有阳台月。两位同学都是把家乡的桥与月,和离乡所见的桥与月进行了对比,一下就鲜明起来了。
4. 延拓,月是故乡明
师:不只是你们,也不只是季羡林,在中国,许许多多的人都对月亮有过吟咏。比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所以在中国人的心里,月亮从来就不只是月亮,月亮还是什么?
生1:月亮是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生2:月亮是永远剪不断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