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壶口瀑布》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壶口瀑布》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14:3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壶口瀑布
梁衡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
2.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情感。
初读课文,感知瀑布
----壶/口/瀑/布/
初读课文,感知瀑布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笔下描写黄河奔走流泻的诗句时时燃起我们对母亲河——黄河的向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著名“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更进一步感受黄河的惊人气势,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美景。
初读课文,感知瀑布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当代作家、新闻理论家、学者。其散文崇尚“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讲究谋篇布局,注重炼字铸句。代表作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
推搡( ) 霎时( ) 寒噤( )出轧( ) 迂回( ) 汩汩( )
潺潺( ) 打旋( ) 湿漉漉( )
漩涡( )怒不可遏( )
xuán
jìn

shà
sǎng
zhá

chán

xuán wō
è
初读课文,感知瀑布
认真阅读课文,勾画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读课文时解决。
1.划分文章层次。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初读课文,感知瀑布
第四部分
(6)点明主旨——概括黄河伟大的性格,赞扬民族精神。
第三部分
(3-5)详写“我”第二次游览壶口瀑布,定点观察,转换视角,具体刻画了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壮美景象和作者的感受。
初读课文,感知瀑布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1)概括交代了壶口的位置和“我”到过的次数,总领全文。
(2)略写“我”第一次游览壶口瀑布,采用俯视角度描写壶口瀑布之险,表现了雨季时瀑布给人的汹涌可怕、迷蒙疏离之感。
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期?
第一次是
雨季
第二次是
枯水季节
初读课文,感知瀑布
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什么特点?
惊心动魄
气势磅礴、雄伟壮大
坚韧不拔、刚中带柔
雨季的瀑布
枯水季的瀑布
初读课文,感知瀑布
精读课文,感瀑布之奇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用第2段中的原句回答。
精读课文,感瀑布之奇
水声
隐隐如雷
氛围
雾气弥漫
水的状态
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特点:汹涌可怕、迷蒙疏离
作者的感受:感到可怕,匆匆逃离
根据文章说一说,雨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作者当时是怎样的感受?
精读课文,感瀑布之奇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何种观察角度?描写了怎样独特的景物特征?
精读课文,感瀑布之奇
平视河床
下到沟底
走到河心
多个视角
坚实松软
俯视
仰视
平视
俯视
龙槽 深
河面 雄
两边 柔
水流 力
定点取景
移步换景
雄伟壮阔、
刚柔相济
精读课文,感瀑布之奇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了“脚下的石”?
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
1
2
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
精读课文,感瀑布之奇
3
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有“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
精读课文,感瀑布之奇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了“脚下的石”?
4
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使文章的境界更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精读课文,感瀑布之奇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了“脚下的石”?
选读课文,析瀑布之美
----壶/口/瀑/布
阅读第三段找出最能体现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并且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的一句话。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等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让我们一起将目光投向描写枯水季节时的壶口瀑布。
选读课文,析瀑布之美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选读课文,析瀑布之美
下面我们通过比较法,和下面这些句子比较一下,看看梁衡为何要这样描写河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组:删动词。改句:“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挤、撞、推、搡、呼、拥”罗列,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将“撞”的情态写得非常细致生动。写出了水很急,流的很快的样子。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选读课文,析瀑布之美
下面我们通过比较法,和下面这些句子比较一下,看看梁衡为何要这样描写河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第二组:删叠词。改句:“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搡着,前呼后拥,撞向石壁,黄浪霎时碎成白雪。”
叠词的运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选读课文,析瀑布之美
下面我们通过比较法,和下面这些句子比较一下,看看梁衡为何要这样描写河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第三组:换“白雪”改句: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沙。”
体会白雪和白沙的特点,白雪,轻盈,细密,洁白写出了黄河水流的快,撞击的具体形态,换成白沙则没有这么好的效果。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选读课文,析瀑布之美
下面我们通过比较法,和下面这些句子比较一下,看看梁衡为何要这样描写河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第四组:赏析原句艺术手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景色什么特点)
两个比喻,把黄河水比作千军万马,写出了黄河水的急,水流量大;把黄河比作白雪,写出了黄河水的密,快。
一个拟人,把水流当作人来写,赋予水生命力,写出水流的急,黄河气势磅礴的特点。
品读课文,悟瀑布之情
----壶/口/瀑/布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观景时的直接体验
1
“可怕的警觉”“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品读课文,悟瀑布之情
2
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情感。”
品读课文,悟瀑布之情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3
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
最后一段。
两层思考:
一是黄河个性柔中带刚,蕴藏无尽的力量;
二是黄河的个性在磨难中铸就。
品读课文,悟瀑布之情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民族精神。
作者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品读课文,悟瀑布之情
作者叙写了自己两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所见所感,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壮丽的气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同时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的精神,表达了对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
品读课文,悟瀑布之情
壶口瀑布
交代地点和观瀑次数
第一次观瀑
第二次观瀑
总结升华——河的性格,人的精神
汹涌可怕
迷蒙疏离
雄伟壮阔
刚柔相济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略写
详写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