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
2.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长江之歌》中第一句是这样唱的:“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各拉丹冬是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是长江的源头。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随笔《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及论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马丽华被誉为“西藏的行者和歌者”。
黧黑( ) 煞风景( )砾石( ) 虔诚( ) 诅咒( ) 蠕动( )腈纶( ) 眩晕( ) 敦实( ) 熠熠( ) 磅礴( )
接踵而至( )
dūn
rú
qián
lì
lí
jīng
zǔ
xuàn
yì
páng bó
zhǒng
shā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认真阅读课文,勾画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读课文时解决。
1.划分文章层次。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第二部分
(1-2)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一部分
第三部分
(12-14)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见闻和感受。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时空顺序
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精读课文,品味内容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西北阴坡
阅读第一部分,在藏北高原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东南阳坡
尽是冰雪,景色单调
好看
变化多端、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精读课文,品读内容
赞美探索长江源头的探险者,既侧面表现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险恶,也暗示了下文作者和摄制组将遭遇严峻的考验。
作者为何要提到风行一时的“长江考察热”?
精读课文,品读内容
说说考察的环境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环境: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精读课文,品读内容
作用: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品味第二部分,根据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所至 所见 所感
砾石堆上
接近冰山
爬过冰洞
置身冰窟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浩浩苍苍的冰天雪地
屏风一般、各种图案
图案形状难以名状
感叹造物主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
自成一番天地
纷纷扬扬的雪粒、千姿百态的冰体、冰世界、纵横的裂纹
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
精读课文,品读内容
这部分所见的冰塔林给作者留下了哪些印象?
1
2
3
4
5
冰雪世界,天气寒冷,气候变化多端
感悟自然的永恒与伟力,为之震撼
狂风一刻不停
晶莹连绵,静穆庄重
海拔很高,活动困难
精读课文,品读内容
请简要标划出作者两天的行程点。
1
2
3
4
5
安营
山脚下
驶过冰河
进入冰塔林
再入冰塔林
精读课文,品读内容
作者反复描写冰塔林,意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作者通过描写冰塔林的奇景和美丽,展现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
精读课文,品读内容
跟随队伍行进在各拉丹冬,尤其在进入冰塔林之后,作者的身体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内心感受也不尽相同。结合第二部分,试着找出这些变化。
精读课文,品读内容
作者行踪
身体状况
内心感受
第一天
驶向各拉丹冬
尚属正常
在草坝子上安营
高原反应,发烧疼痛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担心影响心态,感叹自然伟大
接近冰山、冰塔林
摔伤,恶心,呼吸难
赞美,凄凉、无奈
置身冰窟
“我要死了”
感到温暖,思绪飞扬,被自然震撼
第二天
再入冰河
“似乎已经衰竭”,没力气、挣扎
想象长江的故事
行文脉络
1
初见各拉丹东
2
3
详写第一天所见所闻所感
略写第二天所见所闻所感
精读课文,品读内容
选读课文,探究文章写法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从整体上看,本文采用了哪种写景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从整体上看,本文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文章开头两句概括了作者的行踪,即从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安营,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看到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看到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它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有着“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有如“琼瑶仙境”,在阳光下“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选读课文,探究文章写法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冰塔林的?请结合文段内容进行分析。
由远到近。首先交代接近冰山,看到“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接着又写作者爬过冰洞,近距离看到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由远到近,层次清晰。
选读课文,探究文章写法
第一天属于详写,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描写冰体形态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
第二天属于略写,用笔精简。有详有略,轻重得当,行文富于变化。
作者再入冰塔林,相比第一天对冰塔林的描写,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选读课文,探究文章写法
品读课文,析文章语言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品读课文,析文章语言
说说下面几句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
这几句是从多种感官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的。这几句从触觉、听觉和视觉角度,写出冰河上大风扫荡、雪粒飞扬的环境特点,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壮美的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的赞叹之情。
品读课文,析文章语言
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把主观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如对冰窟和风的描写,又如对冰塔林和冰川的描写。
品读课文,析文章语言
本文的语言整体来说比较平实、自由、随性,但作者在锤炼语言方面其实很下功夫。文中多处精彩的描写句、精练的哲思句、幽默的点染句,闪烁着思想、情感、精神的火花,很有感染力。
请你品读下面的句子,思考并回答问题。
品读课文,析文章语言
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不知该看什么。
眩晕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
卖弄
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品读课文,析文章语言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如果删去标红句子,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品读课文,析文章语言
删去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品读课文,析文章语言
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赏析这个句子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品读课文,析文章语言
用语精简而准确,形象性强,短促的句子节奏,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多得令人目不暇接,最后部分节奏放缓,形成一种张弛结合的音乐美,让句子又融入段落主体比较舒缓的节奏中去。总之,既流畅自然,又张弛有度,平易处读来轻松自如,锤炼处则需细细品味,很能吸引读者。
阅读课文,探究文章主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不好。
原因:①从题目本身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既表明游览的地点是各拉丹冬,又强调了“在长江源头”,点明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的源头,哺育了中华文明的主题;而“各拉丹冬游历记”只能显示出游历的地点。
②从文章结构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与文章结尾相呼应。
本文叙述的是作者跟随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将题目改为“各拉丹冬游历记”好不好?为什么
品读课文,探究文章主题
不好。
原因:③从思想感情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④此外,“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叙述的是作者跟随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将题目改为“各拉丹冬游历记”好不好?为什么
品读课文,探究文章主题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生动地记叙了“我”随电影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艰苦经历,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雄伟、神秘、险远、圣洁、瑰奇的形象,诗意地记录了自己在这些原始景物面前所产生的精神震撼和心灵触动,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珍视、敬仰之情。
品读课文,探究文章主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绘壮美冰雪世界
抒敬畏赞美之情
铺垫
略写
详写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