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学案(6份打包含答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学案(6份打包含答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12:07:45

文档简介

第6课 记念刘和珍君
不屈的英魂
请看下面这副挽联: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震耳,弹雨淋头。这副对联追悼的是谁呢?这是在1926年的一场追悼会上,鲁迅为两位不幸罹难的女英烈刘和珍、杨德群写的挽联。她们为何英年早逝?让我们走进《记念刘和珍君》,随着鲁迅先生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纪念烈士;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在风雨如磐、暗夜沉沉的日子里,鲁迅那时刻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睿智的目光和深沉的情怀……
你是一个民族血战前行的历史中普通的一员,你用自己的生命,像木材凝结成煤块一样,留给后人一种精神,让我们坚信:勇毅精神不灭,正义和真理永存!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文 学 常 识
鲁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写 作 背 景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鲁迅
相 关 知 识
陶潜和《挽歌诗》
陶潜,字渊明,我国晋代著名诗人。文中引用的是《挽歌诗三首》中的第三首的最后四句。所谓《挽歌诗》第三首的全文是: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
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是陶潜自挽之词,最后四句设想自己死了之后,“亲戚在送葬之后也许还能留下一点哀伤,至于别人则已唱过了挽歌,就算尽到了朋友的情谊了。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把自己的躯体葬在山里,和山在一起就行了。”鲁迅引用陶诗后说:“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这说明他主要借用“托体同山阿”一句,表示自己希望烈士的精神像高山一样永垂不朽,“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以激励后死者向反动派作斗争。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1.识记字音
(1)单音字
菲薄     洗涤    
桀骜    殒身不恤       
赁屋    黯然    
噩耗     不惮    
喋血     尸骸    
屠戮     浸渍    
攒射    寥落    
(2)多音字
长歌当哭     门当户对    
菲薄     芳菲    
积攒    攒动    
创造    创伤    
菲薄    薄田    
立仆    仆人    
2.识记字形(选字组词)
(潦 缭)草 (牒 喋)血
尸(骸 赅) (喑 黯)然
(陨 殒)石 杀(戮 戳)
烟(霭 蔼) 一(筹 畴)莫展
桀(骜 傲)不驯
3.词义辨析
(1)竟然·居然
辨析:“竟然”和“居然”都是副词,都表示由于事情的结果因与原来的预期相反而感到意外的语气。“竟然”侧重表示“不该这样而这样”,语气较重。“居然”可以表示“不应该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成为事实”,也可以表示“不容易这样而竟能这样”,用于前一种情况时语气比“竟然”轻,用于后一种情况时语气比“竟然”重。“居然”兼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句:①这么宏伟的建筑,    只用十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
②我真没想到他    做出这种事来。
(2)暴发·爆发
辨析:两词都有“突然猛烈发作”的意思,但“暴发”强调突然性,突出的是声势较大,速度快。爆发强调爆炸性,蓄积已久,猛然破裂或迸出的意思。
例句:①此人穷困潦倒,一夜之间    了。
②日本当局已经发现该国东部茨城县一家鸡场    了新一轮禽流感疫情。
(3)正告·告诉
辨析:都有“告诉”的意思。“正告”指严正地告诉,适用于郑重的场合或阐明自己的立场或郑重地陈诉事情,以便让人知道。“告诉”指在一般的情况下,向别人陈述事情,使别人知道。
例句:①我们要    那些无视法律的亡命之徒,玩火者必自焚。
②我只把这件事    了你。
4.文学常识
(1)鲁迅(1881—1936),原名    ,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有小说集     、     、      ,散文诗集      ,散文集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中篇小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2)陶潜(367—427),字    ,谥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时代)诗人,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位    诗人。有     、      、《五柳先生传》、《饮酒》等著名作品。
5.词语积累
(1)干练:                                    
(2)殒身不恤:                                    
(3)勇毅:                                    
(4)秘计:                                    
(5)寥落:                                    
(6)出离:                                    
(7)长歌当哭:                                    
(8)菲薄:                                    
(9)微漠:                                    
(10)深味:                                    
(11)造化:                                    
(12)桀骜:                                    
(13)黯然:                                    
(14)立仆:                                    
(15)喋血:                                    
(16)惩创:                                    
(17)沉勇:                                    
(18)浸渍:                                    
(19)苟活:                                    
(20)屠戮:                                    
(21)绯红:                                    
(22)噩耗:                                    
(23)尸骸:                                    
(24)惨淡:                                    
(25)流言:                                    
(26)谈资:                                    
(27)请愿:                                    
(28)攒射:                                    
(29)惊心动魄:                                    
(30)不惮:                                    
(31)无端:                                    
(32)广有羽翼:                                    
(33)正告:                                    
(34)旧观: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1.《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呜呼,我说不出话”。有的人认为鲁迅在这里太啰嗦了,你如何理解这两组看似矛盾的话?
答:                                    
                                    
                                    
                                    
                                    
                                    
2.鲁迅是因为什么事件而写作这篇文章的?贯穿于全文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答:                                    
                                    
                                    
                                    
3.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4.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各指什么样的人?
答:                                    
                                    
                                    
                                    
5.阅读文章的第三段,尽量用文中的原话把鲁迅所设想的和他亲眼看到的刘和珍的形象概括出来,那么那“几个学者文人”是怎样污蔑这样的刘和珍的呢?两相对比,有什么意义?
答:                                    
                                    
                                    
                                    
6.如何理解第六段“煤”的比喻?
答:                                    
                                    
                                    
                                    
语 言 特 色
作者运用最精练、最有力而又蕴藏着深沉意义的一句话或一段话,来表达最丰富、最凝练的思想,透辟地阐发一个道理,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简直如诗一般,让人永世不忘。
本文语言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反复修辞手法:
1.“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文中两次强调“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这里反复强调“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还活着,就要用行为(“写一点东西”)来悼念逝者;第二层是说庸人们已快忘记了三月十八日的鲜血,所以“写一点东西”来提醒他们。这个反复手法强调了写作此文的重要性。
2.文中第三节两次出现对刘和珍的描写:“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作者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有两个目的:一是表明对年轻美丽生命消殒的无比痛惜,这“微笑”与“温和”是刘和珍留给作者永远的印象。二是揭露执政府的残暴和流言家的无耻,执政府诬蔑她们是“暴徒”,流言家说她们是“受人利用”,有了“微笑”和“温和”,谎言便不攻自破,而执政府和流言家的丑恶嘴脸更暴露无遗。
写 法 归 纳
本文采用了叙述、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叙事简练,清楚地写出了刘和珍思想性格的特点和壮烈牺牲的情景;议论深刻,有力地揭露出反动派的反动本质,总结了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抒情强烈,颂扬了烈士的崇高精神,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悲愤之情。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交错,融于一体,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刘和珍烈士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中华民族的好女儿。
虽然你已经踏着淡红的血泊走向了浓黑的悲凉,但你的精神给了一代又一代热爱真理的人们一个光明的希望,激励更多的猛士奋然前行!
2.在名句中选择
(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
(2)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3)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歌德
(4)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毛姆
(5)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6)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7)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鲁迅
3.从历史中比较
鉴湖女侠——秋瑾
秋瑾出生于绍兴的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她少年时热情而倔强,最钦佩历史上的“巾帼英雄”。1906年秋瑾积极联络浙江各地会党,组成“光复军”,推举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任协领,积极地进行起义的筹备工作。
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但安庆起义计划泄露。7月6日,徐锡麟仓促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发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很快失败,徐锡麟也被捕牺牲了。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分危急,同志们劝她暂避一时,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因寡不敌众,秋瑾不幸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终年31岁。
4.从佳作中积累
中华民族是勇于承担责任的民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挥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挺身而出,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素材这样运用
哀痛者,幸福者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一直震撼着我的内心!
刘和珍们是“哀痛者”,这好理解。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国家衰败,他们为国家哀痛;鸦片横行,人心麻木,民族积弱,他们为民族哀痛!水旱频发,家破人亡,百姓可怜,他们为人民哀痛!这种哀痛成为他们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动力,“哀痛”是刘和珍们的战士本色!
然而,他们是“幸福者”吗?他们真的幸福快乐吗?我时常在心底扣问,按庸常者的思维方式,刘和珍们被校方开除,何来快乐!被执政者镇压,何来幸福!
于是,我不能不改换一种思维方式,以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
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信仰的拥有者。
巴金曾说:“人不单是吃米活着的!”而庸常者却往往仅以追求物质满足为活着的目的。刘和珍们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崇高和坚定的信仰: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有了这样崇高的信仰,他们还会在蝇营狗苟中戚戚不已吗?他们是会因革命的挫折而“黯然至于泣下”,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是“始终和蔼而微笑着”吗?
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理想的实现者。
真正的战士不是空想家,而是实践者。面对黑暗专制,他们可以显出自己的“桀骜锋利”;而对血腥残暴,他们从不畏缩后退,他们真正做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如若他们地下有知,早知已是“山花烂漫时”,他们怎会不在“丛中笑”,他们怎会不幸福、不快乐?
用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用战士的心灵去看待幸福,看待快乐,我的内心一次次被一种崇高的东西涤荡着。我常想,如果今天,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像刘和珍们一般去思考幸福,那么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经典评论】 这是高考全国Ⅲ卷的满分作文。所给材料的主旨句是:“改变思维方式就会获得快乐与幸福。”
本文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它的切入点。一篇好的文章都应有一个巧妙的切入点。我们平时作文常感到无从下笔,不知该怎么写,不知道写什么,常常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好的切入点,既要巧,又要准。“巧”指的是通过这个切入点,易于展开文章,不但有语可说,而且立意深远;所谓“准”,是指所写内容要切合所给材料的主旨。
《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正是符合这个命题要求的切入点。“哀痛”与“幸福”的对立,由“哀痛”而“幸福”的转变中所包含的思辨关系,正是对命题的准确阐释。毫无疑问,每位同学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都探究过“幸福者”与“哀痛者”的含义。以熟悉的课本内容去阐释这样一个陌生的高考命题,不但有话可说,而且准确,可谓机敏之极。
此外,借用名篇增强作文的文化底蕴,运用矛盾的对立转化哲理进行说理等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
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秋 夜
鲁迅
阅读提示
这是一篇含蓄隽永、寓意深刻、寓境独特的散文,文章通过描写寒冷、肃杀的秋夜中的景物,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以物言志,表现了作者当时孤独、苦闷、激愤的心境,寄托了作者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
原文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被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经典评论】 这是一篇寓意深刻、意境独特的散文。它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寄托了自己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其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得十分完美。在这里,仅就它的艺术本身——那冷寂深邃的意境,那既蕴藉又强烈、既彷徨又执着的心绪,以及那孤独的求索者的形象略作分析。
首先是它冷寂而深邃的独特意境。“奇怪而高”的天空,映着冷眼的星星,洒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游的恶鸟……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清冷肃杀又似乎大有深意的秋夜。作者不愧是创造意境、渲染氛围的高手,他为这个特点的秋夜所选定的景物,均是冷峻、清寂、肃穆的。它们以静态居多,其间往往突然杂以鲜明的动态。比如在一系列静态的描写之后,突然笔锋一转:“哇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于是收到了“鸟鸣山更幽”的效果。而那肃穆、冷寂、深邃的意境也随着凸现了。
其次是贯串文章始末的既孤独又悲壮、既彷徨又执着、既虚幻又清醒的复杂心绪。这心绪的成功表现,得力于象征手法的运用,得力于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借客体的氛围传达主体的心绪。文中那脱尽了叶子,“默默地铁似的直刺天空的枣树”,那知道“秋后要有春”的小粉红花,那做着“春后还有秋”的梦的落叶,那夜游的恶鸟,那夜半的笑声,还有那“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的小青虫,无一不浸透了作家的情感,无一不在默默传达着作家的心声。这浓烈的感情与心声,和那冷漠、高远、深邃的秋夜相糅合,相呼应,既协调又互为映衬,造成了一种具有复合之美的丰满、多棱、立体的美学效果。
再就是抒情主人公——一个孤独的求索者形象的确立,也是文章感人且富有力度的原因之一。全篇处处在写景,其实处处可见抒情主人公的心态。这是因为所有的景物都是通过“我”的视觉、听觉、感觉来表现的。而且,“我”大都处于静止的思索、彷徨之中,动作很少,形象却清晰可见。直接描述“我”的活动的,只有两处,一是“我”听到夜半的笑声,回进自己的房间,“灯火的带子即刻被我旋高了”。二是结尾一段。这两处简洁的文字,鲜明地勾勒了一个对着微弱的油灯沉思默想、孤独悲愤的求索者形象,使原先一直默默地统率全文的灵魂,有一个清晰的显现。文章也随之更活,更易于读者理解。
野草·题辞
阅读提示
《野草·题辞》是鲁迅为散文诗集《野草》写的前言,是理解鲁迅《野草》全部作品的纲要。在《题辞》这首散文诗里,作者披露了写作《野草》的思想变化历程,反映了作者在险恶环境下的悲愤心情和革命信念,形象地概括了写作《野草》的目的及艺术来源,并表达了作者继续战斗的决心。
原文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和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第6课 记念刘和珍君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答案:(1)fěi dí jié ào yǔn xù lìn àn è dàn dié hái lù zì cuán liáo
(2)dàng dāng fěi fēi zǎn cuán chuàng chuāng bó báo pū pú
2.答案:潦 喋 骸 黯 陨 戮 霭 筹 骜
3.答案:(1)①竟然 ②居然
(2)①暴发 ②爆发
(3)①正告 ②告诉
4.答案:(1)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野草》 《朝花夕拾》 《阿Q正传》
(2)渊明 东晋 田园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
5.答案:(1)又有才能又有经验。
(2)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殒,死亡。恤,顾虑。
(3)勇敢,坚毅。
(4)阴谋诡计。
(5)稀少。
(6)超出。
(7)用写文章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作。
(8)微薄。
(9)依稀,淡薄。
(10)深深地体会。
(11)指自然界。
(12)形容性情倔强,不顺从。
(13)忧伤的样子。
(14)立刻倒下。
(15)流血满地。喋,血流出来的样子。
(16)惩罚,惩治。
(17)沉着而勇敢。
(18)浸润,渗透。
(19)勉强活着。
(20)屠杀。戮,杀。
(21)鲜红。绯,红色。
(22)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噩,凶恶惊人的。耗,坏音信。
(23)尸骨。骸,指身体。
(24)暗淡无光,形容天色晦暗。
(25)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的)。
(26)谈话的资料。
(27)采取集体行动要求政府或主管当局满足某些愿望,或改变某种政策措施。
(28)(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29)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30)不怕。
(31)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32)到处都有帮凶。羽翼,鸟的翅膀,这里指帮凶。
(33)严正地告诉。
(34)旧时的景象。观,景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答案:第一次出现在程君“正告”“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和“我”回忆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往事之后。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读编之情的人,当然有必要写文章来加以纪念。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悼念。
第二次紧接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这样的世界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士”又多“庸人”的世界,是“造化”易于使人“暂得偷生”的世界。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露流言的必要,也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二——愤怒的揭露。
第三次在“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之后出现。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因为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要总结教训、意义,“更奋然而前行”。这就预示了文章内容之三——沉痛的总结。
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但“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不是真的无话,而是愤怒!反动派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是因“悲”想到有写的必要,因“愤”而无话可说!
2.答案:刘和珍她们因为参加反对日本军舰闯进天津、炮击我大沽口炮台及“八国联军最后通牒”的集会、游行而被段祺瑞执政府杀害,“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执政府竟然指责学生的爱国行为,而且还有文人帮腔。鲁迅贯穿于全文的情感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悲愤。
3.答案: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提到了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就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的勇毅,告诫她们要注意斗争的方式,激励她们“更奋然而前行”。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当局者”)、几个“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对于他们,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那些“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以及这种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4.答案:“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里的“中国人”并非泛指所有的中国人,而是特指“反动派”。“庸人”即平庸之人,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苟活者”是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不忘怀烈士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有恶意的闲人”指蓄意制造流言的反动当局的走狗文人。
“庸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特别容易“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的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
“苟活者”是指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有走向斗争的可能的人。“苟活者”中包括“苟活到现在”的“我”,是作者的谦词,意在反衬刘和珍“为中国而死”的光荣。
“无恶意的闲人”这种人尽管在政治上同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他们对世界的态度极端的冷漠,冷眼旁观,甚至把烈士的鲜血当作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几乎不寄希望。
5.答案:在见面之前,鲁迅认为刘和珍应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因为她敢于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待到见面之后,才发现“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于是让他忍不住“暗自诧异”;见面的次数多了,她“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而且刘和珍还表现出了“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的责任感。然而就是这样微笑而和蔼的青年,被别有用心的人诬为“暴徒”。这样就更深刻地表达出了鲁迅先生对“三一八”惨案的愤慨。
6.答案:此处以煤的形成来比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以“大量的木材”来比喻人类社会在残酷的斗争中流了大量的血,付出了很高的代价,“结果却是一小块”写由大量木材凝成的煤只是很小的部分,以此来比喻大量流血牺牲而换得的人类历史的前进只是一小步。同时,作者沉痛指出“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请愿并未推动历史前行。“更何况是徒手”,徒手请愿更不能推动历史,使之有任何进步。在貌似平淡的语言中,饱含了鲁迅深深的哀痛与惋惜之情。为了忘却的记念
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
一支笔划开万丈天幕,长夜无明的旧中国透射出点点星光!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文 学 常 识
《南腔北调集》
《南腔北调集》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32—1933年间所写的杂文五十一篇。包括《我们不再受骗了》《听说梦》《为了忘却的记念》《关于女人》《沙》《上海的儿童》《火》《论翻印木刻》《家庭为中国之基本》等。
当时上海有一署名“美子”的文人在《作家素描》一文中攻击鲁迅:“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而且是‘南腔北调’”。对此,鲁迅迎头反击道:“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调,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表明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鄙薄无聊文人的立场,信手拈来的这个集名,诙谐幽默之中,寄托了对敌人的鄙视,表示了不妥协的态度。所以先生将1934年3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命名为《南腔北调集》,是一种自嘲,更是对美子的嘲讽。
殷夫(1910年6月11日—1931年2月7日),男,原名徐白,谱名孝杰,小名徐柏庭,学名徐祖华,又名白莽,浙江象山人。读书时先后用过徐白、徐文雄(字之白)等学名,笔名有徐殷夫、白莽、文雄白、任夫、殷孚、沙洛、洛夫、Lven等,中国共产党员,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秀诗人,左联五烈士之一。殷夫主要作品有《孩儿塔》《殷夫选集》《殷夫集》《别了,哥哥》《血字》《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同时,他还在《列宁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政论性文章。
柔石(1902年9月28日—1931年2月7日),男,本名赵平复,民国时期著名作家、翻译家、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员,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先生一生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唤醒民众忧国忧民的革命意识,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为奴隶的母亲》,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等。主办《朝花》《语丝》等进步期刊杂志。民国二十年(1931年)因叛徒出卖,遭国民党军警逮捕后与殷夫、欧阳立安等二十三位同志被秘密杀害。
笔尖下的呐喊,之所以能唤醒民众,那是因为文与字的绝唱!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写 作 背 景
饱含悲愤的记念
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径,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会后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在这次惨案中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出离愤怒。惨案发生两星期后,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感情浓郁,悲愤警世的名作。
龙华喋血的讴歌与呐喊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配合其军事“围剿”,疯狂地进行文化“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其御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警备司令部”,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鲁迅先生没有畏惧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即1933年2月7日至8日,鲁迅先生怀着无限的悲愤心情写下这篇纪念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
相 关 知 识
“左联五烈士”
1931年2月7日,左联作家有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及尚未加入左联的李伟森与其他18位共产党员,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牺牲的这5位年轻作家,史称“左联五烈士”。“左联五烈士”就义后,左联即刻发表了抗议和宣言,指斥国民党暴行,国内外进步力量也声讨这一暴行。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1.识记字音
(1)单音字
竦身     不屑    
罗曼谛克    惴惴    
爱憎     艺苑    
循着    戳穿    
吮血     冯铿    
涅槃     客栈    
被褥    挈妇    
(2)多音字
①组词辨析法
率 禁
模 拓
②语境辨析法
夜深了,可大家急于寻找的目标尚无着   落,着    急的同时,每个人都在想着    不同的着    数,以求尽快把问题解决。
走入佛    教圣地,所有人都仿佛    进入了一片心灵的净土。
2.识记字形
(1)(2)
(3)(4)
3.词义辨析
(1)简洁·简捷
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简单”的意思。“简洁”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①指说话直截了当。②指简便快捷。
例句:①这个    的设计很符合大众口味。
②他的描绘    而生动,把中国画的韵味显示出来了。
(2)轻率·草率
两者都是形容词,形容做事的态度缺乏思考,粗心大意。“轻率”着重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常用来形容说话、行动以及对人的态度。“草率”着重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例句:①一个勇敢的人能看到他不幸中的万幸,而一个聪明的人却不会如此    。
②他做事太    ,可不能把重要的工作托付给他。
4.词语积累
(1)情随事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隐约其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珠投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郑重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1.文章第一部分第二段中“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这句话的含意应如何理解?
答:                                    
                                    
                                    
                                    
                                    
                                    
2.文章第五部分最后一段中“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有怎样深刻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                                    
                                    
                                    
                                    
                                    
                                    
                                    
3.第四部分中“原来如此!……”自成一段,其中的感叹号和省略号各有什么作用?试分析该句的深层次含意。
答:                                    
                                    
                                    
                                    
4.概述作者同白莽三次相见的情况,并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白莽形象的什么特点。
答:                                    
                                    
                                    
                                    
5.怎样理解柔石的“迂”?鲁迅先生为什么在纪念文章里说他“迂”?
答:                                    
                                    
                                    
                                    
6.阅读文章第二部分,请简要分析作者塑造柔石这一人物形象时是如何运用夹叙夹议手法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记叙 议论 作用
叙述“我的决不邀投稿者相见”的原因,以及“故意回避”一般文学青年 ① 充分地说明与柔石的相知之深
②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高度评价了柔石的崇高品质
柔石“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决心和作者对冯铿“很隔膜” 连用了三个“疑心”发表议论,逐一否定了冯铿的急于事功和柔石的受人影响 ③
答:                                    
                                    
                                    
                                    
7.试分析鲁迅在文中使用三个典故的用意。
典故 用意
① 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用明成祖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罪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② 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奸相秦桧没什么两样;表明自己不像高僧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以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向子期作《思旧 赋》悼念亡友 ③
答:                                    
                                    
                                    
                                    
                                    
                                    
8.《记念刘和珍君》以讽刺的口吻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为了忘却的记念》则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这两处的“忘却”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素材这样积累
(1)鲁迅对爱国青年的不幸死去寄托了无限的哀思。他热爱青年,正因为如此,他不愿意他们无谓地死去。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但是认为她的死意义有限,因为没有达到目的,鲁迅以此启迪青年要注意变换斗争方式。鲁迅热烈地爱,也热烈地恨,他对反动势力无比憎恨,痛恨反动政府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并用犀利的笔进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使之显露原形于国人面前;对于有害的事物,对于国民性的痼疾,他的鞭挞不留情面;对于某些不良倾向,他也常义愤溢于言表。
【应用角度】 “爱与恨”“爱国”“精神导师”“勇士”等。
(2)国民党反动派“禁止书报,通缉作家,封闭书店”,实行疯狂的法西斯血腥统治,但是,一大批革命青年仍在热烈地拥护和发展左翼文艺,积极地进行革命活动。白莽翻译《彼得斐传》,呼唤真正的“自由”;即使两次被捕仍然敢于为革命事业献身。柔石等人设立朝花社,出版进步刊物,介绍进步文化……1931年1月17日,五位“左联”的革命作家被捕,2月7日被秘密枪杀。鲁迅先生等“左联”作家特地发表《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控诉反动派的罪恶暴行,指出这种虐杀手段决然不可能消灭左翼作家文化运动,并坚决表示要继续反对“国民党在末日之前的黑暗的乱舞”。
【应用角度】 “奉献”“责任”“中国的脊梁”等。
素材这样运用
(1)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那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些事!是您,鲁迅先生!您敢爱敢恨,沧海横流,您是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您是永远不倒的猛士!
您犹如一轮喷着红火焰的红日,在平静苍白的天空中炽热地燃烧,猛士的一生是不畏艰险的,他们在如地狱般的世界里勇敢地与黑暗抗争,为了给人民拼搏出一个光明的未来。猛士呵,您也许是那只将要涅槃的火凤凰,您的举动会让更多的“刘和珍”站起来。到今天,若您仍在世,您便会看到革命的胜利所带来的辉煌——一个自强昌盛的新中国,一个繁荣安乐的太平盛世!
(2)善良、执着的柔石借钱也要创办启国人心智的杂志社,勇敢、率性的白莽两次被捕不改初衷,因为他们都熟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把“责任”世代传承的历史。几千年来,中国人用绵延不绝的责任,惊天动地地注解着民族精神: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身影何其匆匆;漫漫长路,屈原上下求索,心志何其虔诚;身受宫刑,司马迁忍受欺侮,“史家绝唱”何其恢宏;虎门销烟,林则徐铸我中华尊严,神情何其凝重!因为责任,毛泽东同志指点江山,聚万众之心,开天辟地;因为责任,邓小平同志海纳百川,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因为责任,新一代领导人继往开来,点燃中华民族腾飞之火……
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灯下漫笔①(节选)
阅读提示
《灯下漫笔》鲁迅杂文的代表作。这篇文章通过银票贬值时期折现银的小故事作为引子,讲解了人们在危难之中容易“降格以求”的保命心态,引申到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现状,判断出中国历史中人民“做人而不得,只能做奴隶,甚至常常连做奴隶也不得”的处境;并从劳动人民地位的角度,将中国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篇文章带着“进取之心”,对中国封建文明进行反思批判,反映了鲁迅“以人民地位为角度的”历史观点,对中国封建文化持否定态度的变革精神。
原文
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很乐意收受、行使了。至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赘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就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②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虽然停止兑现,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的威力却还有的;商民也自有商民的老本领,不说不要,却道找不出零钱。假如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怎样,但倘使只要买一枝笔,一盒烟卷呢,难道就付给一元钞票么?不但不甘心,也没有这许多票。那么,换铜元,少换几个罢,又都说没有铜元。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他如果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③,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这样的罢;至多,不过更深更大罢了。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我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④,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但在新近编纂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里,却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⑥的时候,黄巢⑦的时候,五代⑧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⑨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⑩;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注释
①漫笔:不拘形式随手写出的文章。
②蔡松坡(1882—1916):名锷,字松坡,湖南邵阳人,辛亥革命时任云南都督,一九一三年被袁世凯调到北京,加以监视。一九一五年他潜离北京,同年十二月回到云南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③中交票: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都是当时的国家银行)发行的钞票。
④《鉴略》:清代王仕云著,是旧时的初级历史读物,上起盘古,下迄明弘光。全为四言韵语。《历代纪元编》,清代李兆洛著;分三卷,上卷纪元总载,中卷纪元甲子表,下卷纪元编韵。是中国历史的干支年表。
⑤三千余年古国古:语出清代黄遵宪《出军歌》:“四千余岁古国古,是我完全土。”
⑥五胡十六国:公元304年至439年间,我国匈奴、羯、鲜卑、氏、羌等五个少数民族先后在北方和西蜀立国,计有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后凉、南凉、北凉、前秦、后秦、西秦、夏、成汉,加上汉族建立的前凉、西凉、北燕,共十六国,史称“五胡十六国”。
⑦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⑧五代:即公元九○七年至九六○年间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
⑨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语见《尚书·汤誓》。时日,指夏桀。
⑩一治一乱:语见《孟子·滕文公》:“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为圣天子驱除云尔:语出《汉书·王莽传赞》:“圣王之驱除云尔。”唐代颜师古注:“言驱逐蠲除以待圣人也。”
为了忘却的记念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答案:(1)sǒng xiè dì zhuì zēng yuàn xún chuō shǔn kēng pán zhàn rù qiè
(2)①shuài lǜ jīn jìn mú mó tuò tà ②zhuó zháo zhe zhāo fó fú
2.答案:(1)抵 诋 砥 (2)焰 谄 陷 (3)账 帐 胀 (4)辑 缉 楫
3.答案:(1)①简捷 ②简洁
(2)①轻率 ②草率
4.答案:(1)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2)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
(3)比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集团,也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4)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答案:这句话概括地叙述了当时上海报刊对五烈士遇害牺牲的四种不同态度:①“不敢”→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反动派,但怕惹祸;②“不愿”→不想惹是非、担风险,明哲保身;③“不屑”→站在反动立场上,充满轻视情绪,认为革命者流血牺牲不值一提;④“隐约其辞”→只有《文艺新闻》巧妙地透露出一些消息。
2.答案:“夜正长”象征着黑暗统治还正严酷,需要用战斗去驱散那浓重的黑暗。“路也正长”象征革命斗争的道路也还漫长,需要不懈地斗争,夺取胜利。“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照应开头,再次强调要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砸烂那似人非人的世界。
3.答案:作用:感叹号表明了作者此时正在挂念狱中的进步青年,却忽然得知他们已被杀害的震惊;而省略号表明了作者更加复杂的感受,有对反动政府残暴的极度愤慨和对青年们遇害的巨大悲伤,因感情过于强烈而无法诉诸言语。深层次含意: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等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
4.答案:作者通过白莽对《彼得斐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他与鲁迅初次见面后的来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便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革命文学青年的形象特点。
5.答案:柔石的“迂”指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还缺乏清醒的深刻的认识,因而不免碰钉子;二是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和女性在一起不自然,难为情,连一同走路都不敢,后来就是敢了,还要拉开距离。柔石的“迂”,固然说明他对时代对社会缺乏洞察力,单纯幼稚。但至少说明他心地善良,品行端正。
鲁迅写他的“迂”,笔端饱含深情,鲁迅要告诉世人,柔石的心太好了,他太善良、太老实了!同时暗示他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反动派残害这样的青年,足见其残暴、反动。
6.答案:①柔石是当时作者“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 ②叙述柔石在朝花社工作的种种表现 ③谦虚剖析自己“偷懒”的“伤疤”,凸显柔石的进取精神
7.答案:①方孝孺宁死不起草诏书 ②《说岳全传》高僧坐化 ③揭露反动统治的极端黑暗腐朽,用以说明在黑暗政治下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
这三个典故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强化了叙事的深度和广度,较为含蓄地表达了对烈士们的深沉悼念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不满。
8.答案:《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忘却”意在警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要总结教训,为了“更奋然而前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限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第7课 包身工
悲惨的命运
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她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她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她们连自己都不能拥有,因为她们从成为这一群体的一员开始,就已受着压榨。它是旧中国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她们的身体不是他们自己的,工钱全归包工头所有,承受着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包身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索洛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下的冤魂!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文 学 常 识
夏衍 (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早年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事进步电影工作。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94年,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800册。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主要作品有:《狂流》《脂粉市场》《上海二十四小时》《青春之歌》《春蚕》《自由神》《时代的儿女》《林家铺子》《祝福》《赛金花》《女儿经》《法西斯细菌》《聂耳》《包身工》《上海屋檐下》。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
夏衍,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我从不曾见过他,从不。但,他却离我很近,读他的文章,在他的世界里游走,我倾听着他的心声,那是一个崇高的爱国作家在用他的笔,让文字演绎他的感情。
夏衍,伟大的爱国作家!光明虽然领走了你,但你那深邃的目光,抑扬顿挫的话语与你那和蔼可亲的形象将笼罩在蓝色的天空中,你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发向前!
写 作 背 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揭露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相 关 知 识
文艺的轻骑兵——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
展趋势,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的特点。因为它是“报告”,要求反映事实,所以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1.识记字音
(1)单音字
蠕动    拎着    
游说     执拗    
簿子    籼米    
莴苣    揩地板    
搽粉    蹒跚    
皮辊    谄媚    
骷髅    噩梦    
怔住    锭子    
(2)多音字
相称    称赞    
横七竖八     蛮横    
践踏    踏实    
玩弄    弄堂    
拗断    拗口    
执拗     气哄哄    
哄骗     起哄    
折断    折本    
2.识记字形(选字组词)
道(歉 赚) 收(讫 迄)
(栅 姗)栏 (讴 殴)歌
(簿 薄)荷 褴(褛 缕)
包身(契 楔) (懦 蠕)弱
3.词义辨析
(1)温情·热情
辨析:“温情”指温柔的感情,温和的态度。“热情”指热烈的感情或有感情。
例句:①生活看似平淡无味,然而,在这平淡无味中,却总蕴藏着    。
②农民对参观的外宾非常    。
(2)警告·敬告
辨析:都有告诉别人的意思。“警告”对有错误的对象提出告诫,使认识应付有的责任;“敬告”是恭敬地告诉的意思,是褒义词。二者感彩不同。
例句:①俄罗斯突然发出    ,称朝鲜半岛核僵持的“灾难性发展”迫在眉睫。
②就在《2046》即将落幕前,全国影院近日开始赫然打出友情    :“17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宜观看本片。”
(3)营利·盈利
辨析:“营利”就是“谋利”,是通过某种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获得利润,以赚钱为目的,未必赚到钱;“盈利”指扣除成本,还赚到了钱,其手段是合法的。
例句:①省招办要求,高招咨询活动不得以    为目的,严禁社会中介机构和非普通高校招生单位参与。
②招商加盟,商机资讯,给您提供    赚钱的捷径。
(4)保藏·珍藏
辨析:“保藏”含有“保存起来”的意思,侧重表示对物品加以保护而使其保存下来。词义轻。“珍藏”含有“珍爱而妥善收藏”的意思,侧重表示珍视而精心加以收藏。词义比“保藏”重一些。多用于相对来说很珍贵的物品。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而较多用于书面语。
例句:①他把选好的种子好好    起来,以备来年使用。
②这件珍贵的礼物,多年来他一直    着。
4.文学常识
(1)夏衍原名    ,字端先,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人。他的作品很多,著名的有    、    等剧本,并把鲁迅的小说     和茅盾的小说     改编成了电影剧本。
(2)《包身工》是一篇    ,这种文学体裁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的特点是    地“报告”现实生活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它所反映的人和事必须是    的,但允许有一定的艺术加工。
5.词语积累
(1)弄堂:                                    
(2)褴褛:                                    
(3)游说:                                    
(4)执拗:                                    
(5)揩地板:                                    
(6)见机:                                    
(7)蹒跚:                                    
(8)谄媚:                                    
(9)不假思索: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1.如果要描写一个群体的生活,你会怎么写?你是喜欢作总体的刻画,还是想用一些典型个案作代表?课文是怎么做的?你认为这样写好不好?
答:                                    
                                    
                                    
                                    
                                    
2.腼腆害羞是女孩子的天性,而为什么文中的包身工却能在离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女性的害羞的感觉为什么在她们身上表现得很迟钝呢?
答:                                    
                                    
                                    
                                    
                                    
3.东洋婆对小福子的惩罚为什么说是文明的惩罚?
答:                                    
                                    
                                    
                                    
4.文章已经发表将近七十年了,可我们现在读来,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你认为文章的魅力何在?
答:                                    
                                    
                                    
                                    
                                    
                                    
                                    
5.鲁迅曾经指出:在揭露“沦为异族的奴隶之苦”时,要“十分小心”地注意,不能让人们得出“还不如我们似的做自己人的奴隶好”的结论。《包身工》是一篇令人震撼的文字,作者注入了深厚浓烈的感情,文中说“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有人说这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你认为作者的感情是什么呢?
答:                                    
                                    
                                    
                                    
                                    
                                    
语 言 特 色
(1)精练简洁,形象鲜明
作品开头写到“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在吆喝着女工们起床,只用一句话写他的穿着,抓住了特征,表现了他的身份,也流露出了作者的憎恶感情。对打杂的快速的连续动作,写他踢人时用了“虎虎地”这个状语,十分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凶暴的流氓本相,语言十分简洁,而又形象鲜明。
(2)比喻新颖贴切
说“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比喻新颖贴切,形象鲜明,表现了包身工们没有半点自由的受压状态。写到纱厂车间里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时,也用了生动的比喻。“沙沙的急雨”和“隆隆的雷声”这两个隐喻,写出了远处的听觉感受,接着,用了“马达的吼叫、皮带的拍击、锭子的转动、齿轮的摩擦”四个排比句子,然后把“一切使人难受的声音”比喻成“好像被压缩了的空气一般紧装在这红砖墙的厂房里面”,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就像听到车间里的巨响一样。
(3)个性化的语言
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是作品的语言特点
之一。包身工这些奴隶,虽然是会说话的工具,但也没有多少说话的权利,作品没有写到他们的对话,但写包身工的压迫者时,对话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一段对话都生动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芦柴棒生病时,打杂的与老板娘两个人的话都表现了狠毒的本质。但又不完全一样,打杂的粗暴,而老板娘则显得狠毒而又阴险。
写 法 归 纳
(1)在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
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等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
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2)在表达上,多种方式结合
《包身工》一文成功地综合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这几种表达方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1)工人要争取自己“人”的权利。
工人与雇主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工人凭借自己的合法劳动得到应有的报酬,雇主不能随意剥夺工人的权利,工人也不能放弃个人的尊严,任由其勒索。工人理应获得自己“人”的尊严,而不能沦为雇主赚钱的机器。时下,很多农民工遭遇工头剥削,薪金不能兑现,甚至无限期拖欠,对于这种情况,工人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相关链接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
(2)珍惜眼前的幸福。
包身工的故事已经成为过去,他们的悲剧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上演,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点而否认它的价值。苦难能让人的精神更清醒。透过这个悲剧,使我们更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而且小心翼翼地保护它。
(3)资本每一个毛孔都充满了肮脏。
帝国主义用包身工制度残酷地榨干了工人最后一滴血汗,包身工成为他们赚取高额利润的最廉价的劳动力。由此,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残忍与肮脏,他们视工人生命如粪土,视利润高于一切,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在名句中选择
(1)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
(2)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来了斗争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
(3)这种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5)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无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6)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赫尔巴特
(7)历史好比一艘船,装载着现代人的记忆驶往未来。——史蒂芬·斯宾得
(8)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毛泽东
(9)历史之特殊功用在于能使人明白某种政策或政见的成败原因。——《罗马史》
(10)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余秋雨
3.在现实里聚焦
张纯如:让世人熟知南京大屠杀
2017年4月7日,已故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纪念馆在其祖籍地江苏省淮安市正式开馆。作为一名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在北美长大的华裔二代,张纯如对欧美主流史学界、社会舆论在二战历史研究领域“重欧轻亚”,且对日本侵华罪行印象模糊、认识淡薄的现象深感遗憾,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她开始了对南京大屠杀史实的探究和写作。尽管她并非一个受过专门训练的历史研究者,但她呕心沥血,从汗牛充栋的各国图书文献中检索有用信息、去芜存精、去伪存真。她曾因不熟谙汉语,在亲自前往中国探访的过程中遇到种种困扰和障碍。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在1997年出版了轰动世界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令欧美主流社会原本对二战亚太战场、对日本侵华暴行模糊甚至倒错的认识,变得清晰、确切起来。虽然囿于主、客观条件,这部著作存在一些技术性的缺陷或错误,但它为同时代和后来的相关研究者开辟了一条更宽广的路。
4.从佳作中积累
秦砖也好,汉瓦也好,都是先人留下来的遗产。透过风雨留下的斑斑痕迹,能看到先人被毒烈的太阳晒得透红的黑色脊梁,看到汗水从那里小河般地淌流而下,看到青灰色的屋檐和屋檐下劳作生活的人们,看到时代在他们生命的背影上打下的深深烙印。无数悲欢离合在涌流,在呼号,在讲述着悲凉。这就是历史。
素材这样运用
由“包身工”想到的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我们的先辈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可以将《包身工》放进文学作品集里。将它当成一篇文章去欣赏;我们也可以将“芦柴棒”放在记忆里,将她当成人物形象去分析;我们还可以将上海杨树浦福临路的那家东洋纱厂放进历史里,将它当成一个典型去分析其存在的意义,然后一起去谴责它;我们更可以将整个中国近代史放进教科书里,正视它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当初愤怒与憎恨的感觉没有了,但绝不是说我们可以麻木!落后就会挨打!这是我们用一百多年的耻辱换来的结论。面对落后,愤怒与憎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们必须自食其力,必须强大起来。鲁迅当年弃医从文,是想从精神的层面去唤醒人的灵魂。在任何一个圈子里,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不会将人性放在首要位置。自然界“弱肉强食”的规则在人类社会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愈演愈烈,只不过多了一件华丽的外衣罢了。马克思那句经典的话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可以推广:“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之险。”
但是,如果有1000%的利润呢?人还会考虑什么?
据说,在山西、河南,一块砖的成本就0.036元,但市场价是0.30元左右。近1000%的利润,将整个社会的人性彻底击垮,人类的同情心,党员的党性,国家的权力体系,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金钱面前苍白得就像一张废纸。山西省洪洞县自苏三而闻名,苏三的故事控诉的是封建社会整个官场的腐败与黑暗。一个个腐败的官员,用手上的权力细心地编织一张肮脏的大网,然后自己悠然自得地躺在网中间,像蜘蛛一样,等百姓粘上网时,这些官员就可以无情地吮吸他们的血,撕裂他们的肉,咀嚼他们的骨了。《诗经·小雅·北山》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原来,百姓只是王公贵族的工具,百姓的人身自由完全由别人支配。在这种制度之下,我们只能谴责整个制度,不能让哪一个人来承担其中的责任。所以只有推翻它(指整个制度,而不是某一个皇帝或大臣),我们才能解放自己,使自己成为独立的、直立的人。我们不依附哪一个人,我们只属于自己!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早在上世纪中叶,我们的先辈就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清明的世界,早已将我们从帝国主义的蹂躏里解救出来,并且推翻了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从而《包身工》里的那一幕,《玉堂春》里的那一幕,都作为一段历史去温习。
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领悟】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作者由自己命运想到文本中“包身工”的命运,分析其根源,又以此为切入点,旁征博引,呼吁不要为了“利”而忘记了历史。
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野草》复刊私语
阅读提示
夏衍这篇杂文,写于抗战中期,中心意思是鼓舞人民坚定抗战胜利信心,作者用象征手法,用野草象征顽强的生命力,不自夏衍始,白居易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鲁迅有《野草·题辞》的名篇。夏衍的新贡献,是在于将野草这一象征形象,表现得更加完整,赋予它的象征意义更加广泛,刻画出了新的艺术意境。
原文
《野草》这本小小的杂志六年前在桂林发刊,那时候也正是光明和黑暗交错的时候,我们明白地看到和感知到了不远的光明,但是我们也无法闭上眼睛不看眼前的黑暗。是这么一小群不甘沉默而又不肯阿谀的人,于是我们就在绵密的文网中钻寻一个小小的罅隙,曲折迂回,替苦难的人民传达出一些呻吟与咀咒。把自己的身份规定为自然生长的野草而不愿意做点缀沙龙的一盆花,这一念就决定了这个小刊物六年来的运命。春天是践踏,秋天是刈割,冬天又是一把野火,几年的岁月就在这种不断的摧残下面支持过来,一九四三年以后,他们也居然做到了不让我们在地面上抽芽,可是现在,我们不仅从瓦砾堆中透生一棵新芽了么?有苦痛就有呻吟,有暴虐就有咀咒,我们不相信暴君们的压制可以使中国人民永远无声。当然,这一次的发苗也不一定保证能够就在大地上滋长,毋宁说,我们预想着今后也随时可以遭受到摧残,但,能够有一个空隙就抽出一支芽来,这不也就表示我们还永远不放弃争斗,这不也就足以使那些“肃清狂”病者永远失望了么?
我们都是清醒的年轻人,所以我们从来就不以这一点微弱的抗拒为满足,有人说现在是原子能的时代了,掌握了原子能的人一举手就可以毁灭一个国家,毁灭千百万人口,那么你们这一点原始性的抗拒和傻劲,不是太可笑么?我们承认,我们的力量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可是,渺小并不等于无,而这六年来的经历,却也使我们相信,这种微弱的抗拒也正在不断的扩大。
我们相信人类永生,我们相信人的智慧也一定会支配原子能而决不会让原子能来毁灭整个人类。去年八月间有人预言今后七十年间广岛土地上将不可能再有一棵青草,不是七十年而是七个月之后,原子弹的废墟上不是又长出草来了么?求生的本能迫使最卑微的生物执拗,这执拗的表现就是争斗,而人类就在这种绝望的争斗中继续了生存。(原载一九四六年十月《野草》复刊号)
第7课 包身工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答案:(1)rú līn shuì niù bù xiān wō jù kāi chá pán shān gǔn chǎn kū lóu è zhèng dìng
(2)chèn chēng héng hèng tà tā nòng lòng ǎo ào niù hōng hǒng hòng zhé shé
2.答案:歉 讫 栅 讴 薄 褛 契 懦
3.答案:(1)①温情 ②热情
(2)①警告 ②敬告
(3)①营利 ②盈利
(4)①保藏 ②珍藏
4.答案:(1)沈乃熙 《法西斯细菌》 《上海屋檐下》 《祝福》 《林家铺子》
(2)报告文学 迅速及时 真实
5.答案:(1)方言,胡同,小巷。
(2)衣服破烂。
(3)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4)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5)擦地板。
(6)看情况(办事),文中是“知趣”的意思。
(7)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8)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9)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答案:对于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描写,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学喜欢做概括式的叙述和描写,有的则倾向于用典型个体作代表,这都是可以的,不一定千篇一律。但是在描写群体生活方面,课文绝对是一个典型,有许多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
2.答案:衣食足而知荣辱。文中的包身工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她们没有心思去考虑耻辱,更重要的是,在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后,她们已经变得很麻木了。
3.答案:作者运用的是反语。文中小福子虽然没有遭受毒打,看起来好像很好,但头上顶着皮带盘心子,靠墙站着本身就是一种严厉的惩罚。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对包身工的打骂,东洋婆早已用腻了,对小福子的这种惩罚只不过是她用的另一种惩罚的办法,绝不是她心中存有文明的想法。
4.答案:虽然文章是老文章,反映的也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所以现在读来,虽事过境迁,却也依然给人以震撼。(当然也有学生可能为包身工的不幸遭遇而愤慨,与自己的生活相对比,从而受到深深的震撼。)
5.答案:(1)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全篇文字,都透露着作者的这种感情,从描写她们的住、食、工作,到她们有病不能休息、累死方停息的悲惨命运,无不表现作者对她们深深的同情。说“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可以想见,作者是流着眼泪写的,我们是流着眼泪读的。
(2)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走狗的憎恨。在文中,作者除了通过正面的言行描写来刻画他们的丑恶形象,还用了很多反语来对他们进行鞭笞,用“不戴锁链的奴隶”这种说法更体现了他们贪婪、冷酷、毫无人性的嘴脸。
(3)全文有一种深深的悲哀之情,这种悲情很复杂,既有对包身工及其家庭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悲哀,还有对整个民族的悲哀。这种说法正是极为深刻地指出:做异族人的奴隶是苦的,做“自己人”的奴隶也是苦的,做异族人与“自己人”勾结起来的一种“混合物”的奴隶则更苦。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幅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及一切封建残余势力互相依附,狼狈为奸,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血淋淋的饕餮图。第8课 荷花淀
品味芬芳
散文如少妇,诗似少女,读《荷花淀》,就好像品少妇之韵,赏少女之花,每品韵味弥醇,每赏花香愈浓,使人围裹在诗的氛围中。那么是哪些因素铸就了这篇小说的“诗化”特色呢?请打开这幅散发着淡淡清香的卷轴,欣赏那醉人之美吧……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文 学 常 识
孙犁 (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次年“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下了《荷花淀》等短篇小说,受到热烈欢迎。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记》,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是一个具有独特创作个性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像诗歌一样优美动人,既具有小说的故事性和鲜明的艺术形象,又具有散文的浓厚的抒情味,题材平凡,寓意深刻。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
孙犁小说的语言之美,在读者中间是早有口碑的。像大家都熟悉的:“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荷花淀》)这类描写,在孙犁的小说里比比皆是。它们很美,但是不伤自然。
写 作 背 景
《荷花淀》是孙犁1945年创作的。写的是抗日战争最后阶段的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犁毅然投身抗战,在平汉路西的山里工作,听到冀中平原的同志向他讲过两个战斗故事,其中一个是白洋淀青年组成雁翎队抗击日寇,这个素材触发了孙犁的创作灵感,1945年,在延安便写成了《荷花淀》。
相 关 知 识
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此派一般都充满乐观精神,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景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孙犁的作品在河北青年作者中有强烈的影响;他在编辑《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时,通过这块园地,团结和培养了京、津、保定三角地带的一批文学青年。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丛维熙就写出了不少慨慷悲壮的作品,与“荷花淀”派的风格不同。
他主张“真实的朴素的表现一种事物”,但如果认为他不追求语言辞藻,那就是误会了。他说:“辞藻——语言的作用,绝不可忽视。此文人之法宝,久炼而成:小说之精华,非此莫属。”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1.识记字音
(1)单音字
吮了一下    梭鱼    
跳跃     缠绞    
膝盖    泅水    
凫水    吆喝    
(2)多音字
①组词辨析法
②语境辨析法
天气暖和    ,小和    在家和    泥抹墙;他讲原则性,是非面前从不和    稀泥,也不随声附和    别人,更不会在麻将桌上高喊:“我和    了。”
2.识记字形
(1)
(2)
(3)
3.词义辨析
(1)形势·形式
形势:一是指地势;二是指事物发展的状况。形式:事物的形状、结构等。
例句:①艺术上不同的    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②实际上她的头脑还很清楚,能考虑到当前的    是否对自己有利。
(2)震动·振动
震动:颤动,使颤动;(重大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
例句:①突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光闪闪,几声响雷把窗户都    了。
②    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
(3)精致·精制
“精致”是形容词,表示制造精巧细致。
“精制”是动词,指在粗制品上加工或精工制造。
例句:①这工艺品很    。
②在生橡胶里加硫黄    ,就成了普通橡胶。
4.词语积累
(1)铜墙铁壁:                                    
(2)藕断丝连:                                    
(3)聚精会神:                                    
(4)一望无边:                                    
(5)冒冒失失: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1.《荷花淀》写了哪几个生活片断,试从水生嫂等妇女的角度给每个片断拟一个标题。
答:                                    
                                    
                                    
2.文章前三段的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和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答:                                    
                                    
                                    
3.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其主要形象特点是什么?
答:                                    
                                    
                                    
                                    
                                    
4.如何理解本文如诗如画般的景物描写?
答:                                    
                                    
                                    
                                    
                                    
5.分析下面的描写。
(1)“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分析这段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                                    
                                    
                                    
                                    
                                    
(2)“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分析这段话的作用。
答:                                    
                                    
                                    
                                    
                                    
(3)战斗结束后,水生先是带着很大的气,骂这些女人是“一群落后分子!”说完,还“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从这里可以体会出水生对荷花淀的女人们的什么态度?
答:                                    
                                    
                                    
                                    
                                    
(4)分析小说开头三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                                    
                                    
                                    
                                    
                                    
(5)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①“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②“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③“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④“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⑤“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此处人物语言虽然都是表达与各自的丈夫在感情上的藕断丝连,但却有各自的性格特征,试着分析5个女人的性格特征,并推测有可能哪两句话是一个人说的。
答: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素材这样积累
《荷花淀》里的恬静和幽美令人陶醉: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明丽清纯,让人心向往之。而萦绕其中的那纯真的人性、一腔的热情更是令人心醉。荷花淀里的人们,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在战争中依然向往并享受着和平温馨的生活,里面没有炮火连天,没有血肉横飞,有的只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美丽家园,有的只是这一方水土养育的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他们用自己的真情捍卫着自己的家园,温柔地震荡着我们的心灵。
【应用角度】 “家国之爱”“美丽的家乡”“美好的人性”等。
素材这样运用
水生嫂的故事
赵同
天渐渐暗了,月亮升起来,可水生还没有回来。今天,他领着游击队到区上开会去了。有什么办法,谁让他是咱们庄的游击组长,还是党的负责人呢!我就一边等着他,一边坐在院子里编席。微风送来阵阵清新的荷花香,我不时地抬头望望正对着的大门,听听有没有那熟悉的脚步声。
很晚他才回来,一副急切切的样子,显得有些疲倦。我迎上去,接过他递来的草帽:“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饿坏了吧,我去端饭。”“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他顺势坐在了台阶上。我走过去,在他身旁坐下。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一定是还没来得及歇会儿就往家赶了。我有些感动,也有些心疼:“干嘛那么急呀!瞧你累的。他们几个哩?”我边说边伸手帮他掸去身上的灰尘。“还在区上,爹哩?”“睡了。”“小华哩?”“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他没有回答,只是笑了笑。尽管隔着月光,可我还是感觉到了那一丝不平常。不知怎么的,心突然猛跳起来,该不会……“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我的食指一阵钻心的痛,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我不作声,把手指放在嘴里吮着。他继续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我没抬头,低声说:“你总是很积极的。”“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他说这话时,满脸的自豪。我却不知怎么接话,是应该担心,还是应该高兴?过了一会儿,我拉着他的手,说道:“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他指着父亲的小房,食指放在唇边,小声地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我感到眼泪在眼眶里聚集,但终究没在他面前流出来。他握紧我的手,在我耳边说道:“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话音刚落,就消失在了一片黑暗中,在我还没缓过神来的时候,就已经听不见他匆匆的脚步声了。一切来得太突然,我还没来得及做好思想准备,可他明天就要走了,去打鬼子!我没有挪动身子,就这样坐着,想着,呆呆地等他回来。
鸡叫的时候,他才回来。我站起身,看着他:“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嗯。”我低下了头,鼻子有点酸酸的。“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嗯。还有什么?”“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他的语气有些激动。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拼命地点头——满脸的泪水让我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我流着泪进了房里,找出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包成一个小小的包裹。
第二天,父亲拉着小华,送他出门。那几家也带了些东西,交水生带去。我把包裹递到他手上:“凡事要小心啊!”“知道了。”父亲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都出来送他,他对大家笑了笑,上船走了。我一直站着,挥手,直到看不到那模糊的船影。“记得平安回来!”我在心里默念着。
点评
如此详尽地叙述了“荷花淀”的故事,对课文又怎能不熟悉呢。小作者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水生嫂的性格特征,语言流畅,叙事清楚,心理刻画形象、逼真。
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小 贩
阅读提示
孙犁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他常常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升华出人生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着深沉的人生情致,不仅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更让人从中悟出关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道理。此外,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孙犁散文的主要特色,也是他一贯的美学追求。在作品中,我们看到孙犁通过“小贩”这个群体形象,将丑与美并立起来写,其目的就是让“美”在丑恶事物的映衬下,更见尊严,更显崇高。
原文
我在农村长大,没见过大杂院。后来在保定,到一个朋友家里,见到几户人家,同时在院子里生炉子做饭,乱哄哄的,才有了大杂院的印象。
我现在住的大杂院,有三十几户人家,一百多口人,其大其杂,和没有秩序,是可以想象的。每天还川流不息地有小贩进来,吆喝、转悠、窥探。不知别人怎样,我对这些人的印象,是不怎么好的。他们肆无忌惮,声音刺耳,心不在焉,走家串户,登堂入室。买破烂的还好,在院里高声喊叫几声,游行一周,看看没有什么可图,就出去了。卖鸡蛋、大米、香油的,则常常探头探脑地到门口来问。最使人感到不安的,是卖菜刀的。青年人,长头发,短打扮,破书包里装着几把,手里拿着一把,不声不响地走进屋来,把手里的菜刀,向你眼前一亮:
“大爷来把刀吧!”
真把人冷不防吓一跳。
并且软硬兼施,使孤身的老年人,不知如何应付,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言无二价地买他一把。
因为站在面前的,好像不是卖刀的杨志,倒是那个买刀的牛二。
虽然有人在大门上,用大字写上了“严禁小贩入内”。在目前这个情况下,也只能是:有禁不止。
据说,这些小贩,在经济基础上,还有许多区分:有全民的,有集体的,有个体的。总之,不管属于哪一类,我一听到他们的吆喝声,就进户关门。我老了,不想买什么,也不想卖什么,需要的是安静和安全。
老年人习惯回忆,我现在常常想起,我幼年时在乡村,或青年时在城市,见到的那些小贩。
我们的村子是个小村,只有一百来户人家。一年之内,春夏秋冬,也总有一些小贩,进村来做买卖。早晨是卖青菜的,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晚上是卖擀杂面的,卖牛肉包子的。闲时是打铁的,补锅的,锔碗的,甩绸缎的。年节时是耍猴,唱十不闲、独角戏的。如果打板算卦也可以算在内,还能给村民带来音乐欣赏。我记得有一个胖胖的身穿长袍算卦的瞎子,一进村就把竹杖夹在腋下。吹起引人入胜的笛子来,他自己也处在一种忘我的情态里,即使没有人招揽他做生意,他也心满意足,毫无遗憾,一直吹到街的那头,消失到田野里去。
这些小贩进村来卖针线的,能和妇女打交道,卖玩具的,能和小孩打交道,都是规规矩矩,语言和气,不管生意多少,买卖不成人情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再进村,就成了熟人、朋友。如果有的年轻人调皮,年老的就告诫说,小本买卖,不容易,不要那样。
我在保定上中学时,学校门口附近有一个摊贩。他高个子,黑脸膛,沉静和气,从不大声说话,称呼我们为先生。在马路旁,搭了一间小棚,又用秫秸纸墙隔开,外面卖花生糖果,烧饼猪肉。纸墙上开一个小口,卖馄饨。当炉的是他的老婆,年纪不大,长得十分俊俏,从来不说话,也没有一点声响。只是听男人说一声,她就从小窗口,送出一碗馄饨来。
我去得多了,和她丈夫很熟,可以赊账,也只是从小窗口偶尔看见过她的容颜。
学校限制学生吃零食,但他们的生意很好,我上学六年,他们一直在那里。听人说,他们是因为桃色事件,从山东老家逃到这里来的。夜晚,他们就睡在那间小小的棚子里,靠做这个小买卖,维持生活,享受幸福。
小棚子也经受风吹雨打,夜晚,他们做的是什么样的梦,我有时想写一篇小说。又觉得没有意思。写成了,还不是一篇新的文君当垆的故事。
不过,我确是常常想,他们为什么能那样和气生财,那样招人喜爱,那样看重自己的职业,也使得别人看重自己。他们不是本小利薄吗?不是早出晚归吗?劳累一年,才仅仅能养家糊口吗?
第8课 荷花淀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答案:(1)shǔn suō yuè jiǎo xī qiú fú yāo
(2)①hèng héng zhǎng zhàng jù jū lēng léng ②huo hé huó huò hè hú
2.答案:(1)噘 鳜 獗 (2)秧 泱 泱 怏 怏 (3)凫 袅 枭
3.答案:(1)①形式 ②形势 (2)①震动 ②振动
(3)①精致 ②精制
4.答案:(1)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
(2)藕已折断,但还有许多丝连接着未断开。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3)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
(4)一眼看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
(5)过分地随便对待;鲁莽,轻率地行事。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答案:如与夫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等
2.答案:①前三段的景物描写为表达中心蓄势。②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心灵美。
3.答案:小说的主人公是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她们的形象特点是:勤劳、纯朴、真挚多情、勇敢机智、积极上进。
4.答案:《荷花淀》善于抓住景物的具体特征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作者在捕捉景物特点上深得其妙,如小说开头一段的写景,写白洋淀边夏季傍晚的农家小庭院,抓住了宁静清爽的特点;写明月朗照下的淀上风光,抓住了皎洁明快的特点;写水中莲荷的馨香,抓住了清新醉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水乡优美风景画。作者善于寄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展现给我们一幅秀美清丽、情景交融的水乡风景画。画面上一个年轻美丽、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在干净凉爽的小院当中编席,月亮的银辉洒在席子上,像是一片“洁白的云彩”,又像是一片“洁白的雪地”。远处淀面广阔无垠,一片银白,薄雾缥缈,晚风清爽,馨荷沁人。清澄明丽之景仿佛神话般的仙界,令人迷魂荡魄,字里行间饱蘸着作者的真挚热爱之情。这种环境描写淡化了战争气息,浓化了乡土气息,不但使小说独具风格,而且强化了人物的乡土感情、爱国感情,昭示了一个真理:美丽可爱的家乡不容日寇铁蹄来践踏,只有武装抗日才能保卫家乡、斩断侵略者的魔爪。
5.答案:(1)渲染了清新宁静的氛围,衬托水生嫂编席时愉快的心情。
(2)战争年代,被敌人捉了活的,对一个年轻妇女来说,就意味着被羞辱的命运。一对恩爱夫妻,他们最担心的、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这种情况。况且,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耻辱。丈夫要求妻子去拼命,这也正是爱妻子的表现。这一句尤其使水生嫂意识到了自身的危险,现实的严酷。是面临分别的悲伤的眼泪,也是对丈夫深爱自己的感动的眼泪。这段话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忠贞爱情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3)水生骂她们冒失前来,这是爱的另一种表现,“丢纸盒”又表现了对亲人的体贴与温情。
(4)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所谓环境描写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和背景,同时对烘托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引出了主要人物水生嫂;这里用景物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又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5)人物语言生动、性格鲜明。①伶俐乖巧;②实话实说,直截了当,显得质朴憨厚;③水生嫂摆事实,含蓄阻拦,稳重谨慎;④率直急切;⑤言不由衷,显得忸怩羞涩。由此推测②和④是一个人。小二黑结婚(节选)
他是中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
赵树理全身心投入到为农民写作之中,被誉为描写农民的“铁笔”“圣手”。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文 学 常 识
“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
赵树理 (1906年—1970年),原名赵树礼,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夏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开始写新诗和小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解放后先后在《工人日报》《说说唱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山西晋城工作。文革期间遭到残酷迫害,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去世。
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不论是在硝烟弥漫的四十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的五六十年代,赵树理的小说创作,都真实地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和心声。
他既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又经受了“五四”新思想的洗礼;他既懂得农民的心理和感受,又了解农民的阅读水平和审美情趣。赵树理在表现农民的愿望和心声的同时,也深入地表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的作品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写 作 背 景  
作者的创作灵感源自一起真实的案件,1943年4月,作者赵树理在同驻地房东的一个到县告状的亲戚拉家常时得知,那位亲戚的侄儿叫岳冬至,是村里的民兵小队长,因为与从河北武安县搬进山里的一个叫智英祥的俊女子自由恋爱,结果被几个把持村政权的坏人以“搞腐化”的“罪名”迫害致死。县政府经过几番侦讯,案情大白,依法惩办了凶手,赵树理到发案的村子做调查时发现,受害者两家都不同情岳冬至和智英祥的“自由恋爱”,反而认为打死岳冬至固然不该,但教训教训他则是理所当然的,而村里其他人竟然也持同样的论调。当时根据地刚刚颁布了《妨碍婚姻治罪法》,赵树理认为青年人自由恋爱结婚应当得到支持和保护,为了解决这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他决心以岳冬至为原型进行创作,来刺激人们被传统习惯愚弄得麻木不仁、是非不分的神经,把他们从封建旧势力的束缚中拯救出来。赵树理经过精心构思,于5月份写出了《小二黑结婚》。
相 关 知 识
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是中国当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
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山药蛋派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人物情景的描写融入到故事叙述之中,结构顺当,层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善于选择和运用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凝练,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1.识记字音
(1)单音字
罗睺星    跺脚    
八卦    逞能    
奸淫     胆怯    
唧唧    镶边    
(2)多音字
①组词辨析法


②语境辨析法
学识渊博的张老师宽宏大度    ,一向度    德量力,从不以己度    人。
他穿着丧    服,为丧    葬费发愁,神情沮丧    、垂头丧    气。
2.识记字形




3.词义辨析
(1)厌烦·厌倦
厌烦:因不耐烦而讨厌。厌倦: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
例句:①小王每天都对着一部同样的机器工作,他    了这种生活。
②小明看到小张很    ,因为小明不喜欢小张的做事风格。
(2)姻缘·因缘
姻缘:指婚姻的缘分。因缘:指佛教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结果的条件或力量,也指缘分。
例句:①若不是    ,眼面前也强求不得的。
②事情也实在顺利,不到一月,这个    就成功了。
(3)庄严·庄重
二者都有(言行)不随便,严肃的意思。“庄严”侧重于严肃崇敬,既可指人的神态,也可指重大事物形成的气势、氛围或特定的严肃时刻,范围较广;“庄重”侧重于言语、举止端庄稳重,与“轻浮”相对,一般只用于人,范围较窄。形容人的神情态度时,“庄严”侧重于严肃而不可侵犯,语意较重;“庄重”侧重于严肃而不随便,语意较轻。
例句:①在严肃的场合你要放    点儿。
②华威先生的态度很    。
4.词语积累
(1)拍手称快:                                    
(2)莫名其妙:                                    
(3)装神弄鬼:                                    
(4)唧唧哝哝:                                    
(5)顺水推舟: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一、整体感知
1.赏析二诸葛与三仙姑两个人物形象,比较二人性格的异同。
二诸葛
二诸葛与三仙姑并称为刘家峧的两位“神仙”,二诸葛是旧社会农民的一个代表。在他的身上体现着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是对横暴势力的逆来顺受。作为一个做过小生意、有点儿文化的庄稼人,他为人老实、善良、忠厚。二诸葛虽处在抗日战争年代,在民主政权下,但他还无法理解新政权,也无法适应新生活,更无法处理现实中的矛盾,他的思想还停留在旧社会中,对旧社会的封建黑暗势力逆来顺受,不敢反抗。在课文节选部分,我们就可以看出,在黑恶势力面前,二诸葛不敢反抗,不敢争取,他只是埋怨自己时运不好,根本就看不清问题的实质,只是一味地迷信,这是他性格的懦弱。
二是迷信观念严重,相信命运由天定。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一举一动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当小二黑和小芹在大窑里被兴旺带人捆住带走后,二诸葛连连摇头说:“唉!我知道这几天要出事啦!前天早上我上地去,才上到岭上,碰上个骑驴媳妇,穿了一身孝,我就知道坏了。我今年是罗睺星照运,要谨防戴孝的冲了运气,因此哪里也不敢去,谁知躲也躲不过。昨天晚上二黑他娘梦见庙里唱戏。今天早上一个老鸦落在东房上叫了十几声……唉!反正是时运,躲也躲不过。”在自己的儿子被横暴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兄弟捆走后,二诸葛跪在了兴旺面前,苦苦哀求,但不敢努力地争取,他相信的还是时运,更要命的是还要再取出三个制钱占上一卦,细细地研究一下。这既表现出他灵魂深处的封建迷信思想,又表现出他性格的懦弱。
三是封建家长制的维护者。他在家就是一家之主,什么事都要听他的。在社会上,他服从地主和官吏,在家里当然也要别的家庭成员来服从他。“恩典恩典”节中就可以看出来,当区长问小二黑对他爹订的这门亲愿不愿意,二黑说不愿意时,二诸葛的脾气就又上来了,瞪了小二黑一眼道:“由你啦?”这就是封建家长制下的婚姻关系,子女是说了不算的。
三仙姑
“刘家峧有两个神仙”,一开头作家便以明白如话的语言点出了故事的两个主要人物。三仙姑便是这两个神仙中的一个,“三仙姑是后庄于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由于婚后生活的不如意,“三仙姑下神,足足有三十年了。那里三仙姑才十五岁,刚刚嫁给于福,是前后庄上第一个俊俏的媳妇。”但是在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影响下,渐渐成了一个装神弄鬼、争艳卖俏的女人。她“虽然已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每天都要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一番。封建买卖婚姻造成了她畸形的性格:作为女人,三仙姑缺乏善良诚厚的美德;作为农民,她缺乏勤劳与节俭的美德;作为妻子,她缺乏贤淑的美德;作为母亲,她缺乏慈爱和牺牲的美德;作为“神仙”,她缺乏对神圣世界虔信的美德。但最后,在与女儿的交锋中,却促使她有了转变。作者活画出了一个病态心理和被扭曲了性格的女性形象。
答:                                    
                                    
                                    
                                    
                                    
二、细部揣摩
2.小二黑、小芹的恋爱结局说明了什么?
答:                                    
                                    
                                    
                                    
3.简要说明这篇小说运用的艺术手法。
答:                                    
                                    
                                    
                                    
                                    
三、句段鉴赏
4.二诸葛摸了摸脸,取出三个制钱占了一卦,占出之后吓得他面色如土。他说:“了不得呀了不得!丑土的父母动出午火的官鬼,火旺于夏,恐怕有些危险了。唉!人家把他选成青年队长,我就说过不叫他当,小杂种硬要充人物头!人家说要按军法处理,要不当队长哪里犯得了军法?”
答:                                    
                                    
                                    
                                    
                                    
5.二诸葛还没有看清是谁,这女人就一把把他拉住,带哭带闹说:“刘修德!还我闺女!你的孩子把我的闺女勾引到哪里了?还我……”
答:                                    
                                    
                                    
                                    
                                    
6.饭还没有吃罢,区上的交通员来传她。她好像很得意,嗓子拉得长长地说:“闺女大了咱管不了,就去请区长替咱管教管教!”她吃完了饭,换上新衣服、新首帕、绣花鞋、镶边裤,又擦了一次粉,加了几件首饰,然后叫于福给她备上驴,她骑上,于福给她赶上,往区上去。
答: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素材这样积累
小二黑和小芹胜利了,小两口成了村里第一对好夫妻。群众斗垮了金旺、兴旺兄弟,两个都被县里判了15年徒刑。村政权进行了大改选。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神仙”也有了变化。赵树理是在这里讴歌自由恋爱的胜利吗?不是的!他是在讴歌新社会的胜利,讴歌农民的胜利,讴歌反对愚昧、落后、迷信斗争的胜利,讴歌农民反对封建恶霸势力的胜利。小二黑和小芹在争取爱情、与一切落后势力的斗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自觉性、明朗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的信心。
【应用角度】 “爱情”“追求自由”“信心”“胜利”“信念塑造未来”等。
素材这样运用
在当代社会,有些人的结婚条件:有钱、有房、有车……我真想问问:你是找一个让你幸福,让你开心的人和你过一辈子,还是想跟钱车房过一辈子?真的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意坐在单车上笑?是什么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改变,是什么让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得如此腐朽?一切一切,均源于人心的攀比、贪婪。攀比之下,没有吃苦耐劳精神,没有像小二黑和小芹那样对真爱的真正追求,对人性美的渴望。而有的是害怕追求过程的艰辛,他们不曾真正感受过爱情的甜蜜却被局部的社会环境蒙蔽了双眼。
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田寡妇看瓜
阅读提示
微型小说非常讲究选材和表现的角度,它常常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常常通过细微的局部来透现宏大的整体和深邃的意蕴。《田寡妇看瓜》的构思就充分体现了微型小说的这一艺术特点。土地改革作为一场伟大的革命,不但使劳动群众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更主要的是使他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解放;而精神的解放,又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田寡妇看瓜》从凡人小事中向我们昭示了这样的哲理。
原文
南坡庄上穷人多,地里的南瓜豆荚常常有人偷,雇着看庄稼的也不抵事,各人的东西还得各人操心。最爱偷的人叫秋生,因为自己没有地,孩子老婆五六口,全凭吃野菜过日子,偷南瓜摘豆荚不过是顺路捎带。最怕人偷的是田寡妇,因为她园地里的南瓜豆荚结得早,长得好。南坡庄不过三四十家人,有园地的只是王先生和田寡妇两家,王先生有十来亩,可是势头大,没人敢偷;田寡妇虽说只有半亩,可是既然没人敢偷王先生的,就该她一家倒霉,因此她每年夏秋两季总要到园里去看守。
1946年春天,南坡庄经过土地改革,王先生是地主,十来亩园地给穷人分了;田寡妇是中农,半亩园地自然仍是自己的。到了夏天,园地里的南瓜豆荚又早早结了果,田寡妇仍然每天到地里看守。孩子们告诉她说,“今年不用看了,大家都有了。”她不信,因为她只到过自己园里,王先生的园在哪里她都不知道。
也难怪她不信孩子们的话,她有她的经验:前几年秋生他们一伙人,好像专门跟她开玩笑——她一离开园子就能丢了东西。有一次,她回家去端了一碗饭,转来了,秋生正走到她的园地边,秋生向她哀求:“嫂!你给我个小南瓜吧!孩子们饿得慌!”田寡妇没好气,故意说:“哪里还有?都给贼偷走了!”秋生明知道是说自己,也还不得口,仍然哀求下去,田寡妇怕他偷,也不敢深得罪他;看看自己的嫩南瓜,哪一个也舍不得摘,挑了半天,给他摘了拳头大一个,嘴里还说:“可惜了,正长哩。”她才把秋生打发走,王先生恰巧摇着扇子走过来。王先生远远指着秋生的脊背跟她说:“大害大害!庄上出下他们这一伙子,叫人一辈子也不得放心!”说着连步也没停就走过去了。这话正中了她的心事,她一辈子也忘不了,因此孩子们说“今年不用看了”,她总听不进去。不管她信不信,事实总是事实。有一天她中了暑,在家养了三天病,园子里没丢一点东西。后来病好了虽说还去看,可是家里忙了,隔三五天不去也没事,隔十来天不去也没事,最后她把留做种子的南瓜上都刻了些十字作为记号,就决定不再去看守。
快收完秋的时候,有一天她到秋生院里去,见秋生院里放着十来个老南瓜,有两个上边刻着十字,跟她刻的那十字一样,她又犯了疑。她有心问一问,又没有确实把握,怕闹出事来,才又决定先到园里看看。她连家也没回就往园里跑,跑到半路恰巧碰上秋生赶着个牛车拉了一车南瓜。她问:“秋生!这是谁的南瓜?怎么这么多?”秋生说:“我的!种的太多了!”“你为什么种那么多?”“往年孩子们见了南瓜馋得很,今年分了半亩园地,我说都把它种成南瓜吧!谁知道这种粗笨东西多了就多得没个样子,要这么多哪吃得了?种成粮食多合算!”“吃不了不能卖?”“卖?今年谁还缺这个?上哪里卖去?园里还有!你要吃就打发孩子们去担一些,光叫往年我吃你的啦!”他说着赶着车走了,田寡妇也无心再去看她的南瓜。
小二黑结婚(节选)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答案:(1)hóu duò ɡuà chěnɡ yín qiè jī xiānɡ
(2)①chòng chōng chèn chēng ②dù duó duó sānɡ sānɡ sànɡ sànɡ
2.答案:①档 铛 裆 ②济 侪 跻 ③痉 径 胫 ④嘻 嘻 嬉 熹
3.答案:(1)①厌倦 ②厌烦
(2)①姻缘 ②因缘
(3)①庄重 ②庄严
4.答案:(1)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
(2)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名:说出)。也作莫明其妙。
(3)装扮成鬼神(骗人)。比喻故弄玄虚。
(4)小声说话。
(5)比喻顺应趋势办事。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答案:相同点:两人都具有封建思想,都反对儿女自由恋爱,想以家长身份主宰儿女婚姻;两人都封建迷信,阴阳八卦、黄道黑道,规矩颇多。
不同点:二诸葛是虔诚的迷信,迷信成了他认识生活、对待生活的唯一标尺;三仙姑是虚假的迷信,迷信成了她欺骗别人、害人利己的法术。二诸葛既是一个封建家长制的维护者,同时他又是一个善良、厚道的父亲;三仙姑则是一个无情的母亲,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她不惜牺牲女儿的前程。
2.答案:(1)人民政府的支持使解放区青年男女冲破旧的婚姻观念的束缚,勇敢地为争取婚姻自由而斗争。
(2)小二黑、小芹为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已不单单是“个性解放”的范畴,而是以高度的革命自觉性为思想指导,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当时整个社会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清除封建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3)小二黑、小芹婚姻的美满结局说明了人民政府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保证。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深刻的社会变化已经兴起,并且正在继续深入发展。
3.答案:首先,作者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富有个性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示其性格,纯用白描,很少有静止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但人物的心态却描摹得非常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作为一部乡土小说,作者对于笔下的农村生活非常熟悉,巧妙运用口语化很强的语言,表现出一种浓浓的“泥土味”,在艺术性和通俗性的结合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既适合农民大众,又非常个性化。
节选的文字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口语化的表述。比如人物语言:
二诸葛连连摇头说:“唉!我知道这几天要出事啦!前天早上我上地去,才上到岭上,碰上个骑驴媳妇,穿了一身孝,我就知道坏了。我今年是罗睺星照运,要谨防戴孝的冲了运气,因此哪里也不敢去,谁知躲也躲不过。昨天晚上二黑他娘梦见庙里唱戏。今天早上一个老鸦落在东房上叫了十几声……唉!反正是时运,躲也躲不过。”
这些迷信的说法,都是地地道道的大白话,没有什么方言词语,也没有什么歇后语之类的,但却通过二诸葛对于命相、梦境、征兆、时运的重视,表现了他的愚昧和落后。
另外,作者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叙述故事简洁明快,只求把故事传达给读者,很少精雕细琢、铺陈夸张,只用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客观展示。
4.答案:二诸葛“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这个细节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封建迷信思想。
5.答案: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刻画人物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点。而“一把”“拉住”“带哭带闹”之类的动作话语,由一个粗俗刁钻的女人三仙姑做出,也十分贴切。
6.答案:老来俏的三仙姑即使是因女儿的事被传,也不忘精心打扮一番,换上簇新的一身,还要让丈夫备驴、赶驴,摆足架子。描写梳妆打扮采用铺排手法,渲染了三仙姑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别具一番诙谐趣味。党费
王愿坚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与做一个战地记者。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期,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的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情节安排巧妙。该片成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最好的影片,伴随一代人成长。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文 学 常 识
王愿坚 (1929—1991),中国电影编剧、作家。山东诸城市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52年调到解放军文艺编辑部任编辑。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国作协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灯光》等;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王愿坚一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以及他对革命斗争历史创作的执著,受到了全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的热爱和赞颂,但他始终说自己:只是党的一个宣传员。
写 作 背 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粤赣的红军主力,奉命北上抗日,留下来坚持斗争的一小支部队,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剿”。为了保存力量,部队暂时转移到山上。这样一来,党和群众失去了联系。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黄新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积极组织群众坚持斗争,并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党费》这篇小说就表现了普通党员与普通军民所历经的英勇斗争、流血牺牲的漫长而艰辛的革命斗争生活。
相 关 知 识
纪实体小说
现代小说的一种,又称纪实体小说。指在搜集事实材料基础上加以概括、提炼、艺术虚构而写成的小说。这种小说是现实主义小说发展的一个分支,同时也受到新闻、报告文学发展的影响。纪实小说往往根据报刊文章、法庭记录、档案文献等写成,也可通过调查、访问等搜集第一手材料写成。作品多具有较强的政治倾向和道德意识。当代中国文坛,纪实小说也在报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要求人物、事件、环境高度真实,在这个前提下,情节和细节都是虚构的。
作为小说,它必须运用丰富的情节、人物的内心动态和人物的对话,来刻画人物,所表现的事件及结果必须有个真实的逻辑发展过程,所刻画的人物也和实有其人一样,其一举一动都得符合真实人物的行为逻辑。和报告文学不同,纪实体小说,具有精彩的情节及细节描写,并且还有经典的对话。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1.识记字音
(1)单音字
偏僻    惬意    
蓦地     八角坳    
甘蔗    髻子    
譬如    咂嘴巴    
蘸着    
(2)多音字
①组词辨析法
②语境辨析法
我悄悄地摸进了庄子,从东头按数    字数    到第十座窝棚,一路摸来,这样的棚在庄子里已是数    见不鲜。
2.识记字形


3.词义辨析
(1)沟通·勾通
沟通: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勾通:指暗中串通,相互勾结,贬义词。
例句:①长江大桥是    南北的主要交通要道。
②他们暗中    ,打算陷害你。
(2)拐弯抹角·闪烁其词
拐弯抹角:指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写文章绕弯,不直截了当。闪烁其辞: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稍微露出一点意思,又不肯说出真相和要害。
例句:①看到他回答问题时那    的样子,我就知道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名堂。
②有什么话就直说,不要    的。
4.词语积累
(1)鸦雀无声:                                    
(2)蹑手蹑脚:                                    
(3)七零八落:                                    
(4)直截了当:                                    
(5)赤手空拳: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1.小说中黄新带领群众择菜叶子的情节有何作用?
答:                                    
                                    
                                    
                                    
                                    
                                    
2.当白鬼子来搜查时,作者主要写了黄新的哪些动作?说明了什么?
答:                                    
                                    
                                    
                                    
                                    
3.这篇小说的结构有何特点?
答:                                    
                                    
                                    
                                    
4.小说中的黄新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5.作者是怎样来刻画女共产党员黄新的形象的?
答:                                    
                                    
                                    
                                    
6.这篇小说在细节描写上有何特点?
答:                                    
                                    
                                    
                                    
                                    
                                    
7.《党费》这篇小说有哪些艺术特色?
答: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素材这样积累
1944年秋天,刚参加革命的王愿坚被送到山东老乡家里当“儿子”,以此做掩护。他所在的大娘家,还有一个小妹妹。一次敌人“扫荡”,他们跑到山上躲起来,回来后粮食被敌人喂了马。当时大家都饿了,大娘找出两个地瓜面窝头给王愿坚吃,自己带着小妹妹往里屋走。等到王愿坚快吃完的时候,忽然听到哭声。他过去一看,大娘把花生壳咬碎后抹在小妹妹的嘴巴上。看到这一幕,王愿坚心里非常过意不去,说早知这样,就不吃窝头,应该给小妹妹吃。但大娘却对他说了一句话:“只要有你们在,我们就不怕没吃的。”
【应用角度】 “军民情深”“感动”“生活体验”“坚强”“作家与读者”等。
素材这样运用
心灵的到达,到达善时,人性之花悄然开放。海德格尔曾言:“人类的美德海中的排浪,是涌向天空的狂飙。”你是否震撼于大娘“只要有你们在,我们就不怕没吃的”的心灵宣言;你是否理解王愿坚为了追求革命,被送到山东老乡家里当“儿子”时的那份执着;你是否见证大娘把花生壳咬碎后抹在小妹妹的嘴巴上的感人一幕?是发自内心的善念,是永不言弃的执着,是感人至深的至情。王愿坚眼前的大娘将成为一种善意精神的化身,在世界喧嚣的地方,化作人性至善的雨露,滋润每一个荒芜的心灵。心灵的到达,到达善时,每一个被现实所割的心灵将被缝合,人性之花弥漫芬芳。
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三人行
王愿坚
“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那棵小树的叶子早被前面的部队摘下来吃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丫,挑着几个干巴叶片。因此,在王吉文看来,它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
几天来,他一直用这个办法来给自己打气,这办法却渐渐失去了效用。他确定的目标越来越近,而且也更常常怀疑起自己的眼睛:该不是眼睛有什么毛病吧,为什么看来很近,走起来却这么远?
这次又是这样,他没有走到既定距离的一半就有些支持不住了。头开始有些发晕,腿也软绵绵的,脖子因为用力往前探着,扯得脖筋暴跳作痛,真担心再一用力就会“咯嘣”挣断的。特别是胸前的伤口,随着他急促的呼吸,里面那条纱布捻子像一把小锉在来回拉动,痛得他艰难地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一星期以前,他带着他的连队踏进这茫茫的草地,这草地是多么平坦啊!可是眼前这路却变得坑坑洼洼;水草那么滑,简直站不稳脚;草根太多了,稍不留神就会摔倒……
通讯员小周伏在指导员的身上,觉得身体晃动得厉害。凭经验,他看出指导员又撑不住了。他说:“指导员,快休息一下吧!”
“不!”王吉义故意把声音提得很高。他知道第一次休息了,就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为了不让小周那双溃烂了的脚落到泥水里,他把小周的屁股用力往上托了托。他说:“不要紧,只要你再给我增加点‘营养’就行。”
小周腾出一只手,把怀里的车前菜叶子翻了翻,拣了两片嫩叶,摸索着放进指导员的嘴里。他们已经断粮两天了,就靠这东西塞肚子。两个人把吃这种野菜叶子叫做“增加营养”。
好容易走到那棵树底下,王吉文拣块干点儿的地方把小周放下来。刚弯下身,忽然听见小周喊了声:“喂,同志,哪个单位的?”
王吉文这才发现树底下还躺着一个同志。那同志见有人来,慌忙抹了抹眼睛,却没有说什么。
王吉文连忙凑过去,亲切地问:“怎么,也掉队了?”
“不……不行啦!”那同志伸手揭开盖在身上的那块油布,指着小腿肚上一处被水浸坏了的伤口,有气无力地说。
“别泄气,同志,我们想办法走!”王吉文安慰他说。
“不,自己的伤自己明白……”那同志指指身旁那支步枪,接着说:“同志,请你把这支枪带着,替我上缴吧。我是十三团二连的,我叫黄元庆……”说到这里,他喘了口气,从挎包里掏出了一副绑腿扔给小周,深情地说:“给你,小同志,你好好地活着出去,继续革命!”
一阵风吹过,树上那几片孤零零的叶子沙沙地响了几声。小周便哽咽着接过了绑腿。
王吉文也觉得心里一阵酸楚。凭他做了两年指导员的经验,他知道,有的战士在战斗中视死如归,但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面前,特别是看来陷入绝境的时候,容易莽撞地选择一种最简单的对待自己的办法。他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同志,你为什么这样想?……”他本来还想再说些什么,可是没说出口。他只顾发愁:这两个不能行动的同志,可怎么带他们走?
他正在想着,忽然看见远处出现了一簇人影。人影小了,还有一匹马。他心里顿时高兴起来。但是这伙人走到跟前,他却失望了。马上坐着两个人,牵马的那个人肩上背着两支步枪,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搀着一个病号。王吉文仔细一看,原来是师长。
师长向他们三个人看了看,默默地从枪筒上解下已经空了半截的米袋子,抓了一把炒面给王吉文,然后严肃地问:“为什么不走?”
“这个同志伤很重……”王吉文指着黄元庆回答。他知道师长是个严厉的人,不由得有些心慌。
“背上他走!”
“我,我已经背了一个……”
“同——志……”师长向前跨了一步,直看着王吉文的脸,话说得又低又慢,声音还有些沙哑。王吉文看见师长的眼睛里闪过一种焦灼、痛苦的神情。师长没有把话说下去,突然提高了声音说:“背上他!”
说完,师长扭转身,挽起缰绳,扶着伤员,又蹒跚地向前走了。
一个人背两个人,王吉文思索着这个似乎不近情理的命令,不禁有些茫然了。但是他面前很快又闪现出师长那焦灼、痛苦的眼神。这,仿佛是对这个命令的补充说明。
“对,背上他!”想着师长的话,他忽然想出了办法。他兴冲冲地抓起小洋瓷碗,从水洼里舀了半碗凉水,拌上一点炒面,给黄元庆吃下去。接着又弄了一份放在小周面前。然后抓起黄元庆的一只手,背向着他蹲下来,果断地说:“黄元庆同志,我以指导员的身份命令你,走!”
他背起黄元庆,对小周说:“你在这里等着,我一会儿回来接你!”说完便大步向前走去。
当他到了一个新的目标,觉得体力有些不支的时候,就把黄元庆放下来,然后走一段回头路,再背上小周继续赶上去。
一趟,两趟,三趟……
目标一个个留在身后了。王吉文实在觉得惊奇:哪里来的力量又走了这么远?可是他也发现,自己是渐渐不能支持了,特别是这一次,似乎黄元庆的体重忽然增加了许多,脚下的泥水也好像更软了。眼前的景物渐渐变成了两个,身子晃荡得厉害。“已经走了几个来回了?十七次,还是十八次?”他正想着,突然脚下一滑,身子一扭,他连忙挣扎了一下,总算没有摔倒,可是胸前的伤口却剧痛起来,痛得他忍不住叫了一声:“哎——哟。”
“指导员,你怎么啦?”黄元庆问。
“没有什么。”王吉文回答,慌忙放下捂着伤口的手,扭头望了黄元庆一眼。
黄元庆却看见了,立刻惊叫起来:“指导员,放下我!你……”
“别说话!”王吉文大声说。就在这时,他觉得眼前一阵昏黑,一口带点腥味的东西涌到了嘴边。他慢慢地歪倒了。
王吉文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仰面躺着,身子却在缓缓地移动。“这是怎么啦?……刚才伤口……”他往伤处摸了一把,一条绑腿已经把它包扎得好好的了。他惊奇地扭头看去,只见自己正躺在油布上,油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往前移动,一条小腿上正流着血水。再往前看,黄元庆和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人肩上挂着半截绑腿,拉住了油布的两个角,正在吃力地拖着往前爬。油布沿着光滑的水草往前移去。他们俩一边爬,一边说着话:
“……一个人该有多大的劲啊!他负了伤,还背我们走了那么远。”这是黄元庆的声音。
“人就是有那么股子劲,有时自己也摸不透。你刚才还说,自己的伤自己明白,可是……”
王吉文看着,听着,他心里顿时激动起来。他仰起脸,望着天空轻轻地吁了口气。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
党 费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答案:(1)pì qiè mò ào zhe jì pì zā zhàn
(2)①yù yùn zhái zé ②shù shǔ shuò
2.答案:①瞅 揪 锹 ②谎 慌
3.答案:(1)①沟通 ②勾通
(2)①闪烁其词 ②拐弯抹角
4.答案:(1)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安静。
(2)形容走路脚步放得很轻,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3)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4)形容(言语行动等)简单明了,不绕弯子。也形容人很直爽。
(5)形容两手空空,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东西。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答案:作者着意描绘择菜叶子的细节,通过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地下党员的机警和对革命的热情。这一细节描写,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答案:当白鬼子来搜查的时候,黄新“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儿”,然后才“抱起孩子亲了亲”,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在她心里这筐咸菜的重要性,刻画了她时时刻刻想到支持武装斗争的思想境界。亲了亲孩子表明她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且已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
3.答案: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紧紧围绕缴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全篇结构严谨,没有冗笔,情节发展曲折变化,人物和事件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
4.答案:①做事干练,有高度的警惕性。“我”潜入村子接上关系后,她对择菜群众的疏散,对窝棚破洞的交代。②关怀同志。给“我”窝头咸菜干饭,用宝贵的生命掩护“我”。③忠诚于党。愉快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临别时拿出两块银洋缴党费,为保护党组织牺牲生命。④崇高的人性美。对女儿的哄词,临被抓走时抱起孩子亲了亲,表明她同志情胜于母女情的革命理智。
5.答案:通过“我”与黄新的两次接触,围绕缴党费所发生的事件,塑造了黄新这样一个坚持敌后斗争,勇敢机智,对党一片忠诚的共产党员的形象。作者把主人公放置在敌与我、血与火的尖锐矛盾和生死对立中加以刻画,从阶级情与母女情的理智抉择中凸现其对党对革命的一颗红心。人物性格发展貌似平面单线条,而实际上已呈现出丰满厚实的立体状。
6.答案:细节在作品中是刻画人物的有力手段,也是联系情节发展的纽带。黄新低声唱《送郎当红军》表现了她内心支持革命的决心,从孩子手里夺回腌豆角留着缴党费的感人细节展示了她对党的赤诚。开头几个妇女择菜叶、“我”吃到咸菜感到很香、黄新给“我”看咸菜、敌人搜捕时由于咸菜而暴露身份后黄新的双关语,这些细节有头有尾地交代了情节,非常真实可信。
7.答案:①构思新颖独特。小说以“党费”为题,看似并不新奇,而小说却把咸菜这种特殊的党费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展开一系列动人的情节,细腻地刻画了黄新的性格。②在人物刻画上,作者善于让人物在严峻的考验中表现其精神美。黄新思念长征路上亲人时所哼的小调,她在生离死别关头亲吻女儿的动作,她托“我”把孩子带上山时所用的柔和的语调,无不蕴含着她对亲人真挚深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