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玩偶之家(节选)》《迷娘》《致大海》《自己之歌》《树和天空》学案(5份打包含答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第《玩偶之家(节选)》《迷娘》《致大海》《自己之歌》《树和天空》学案(5份打包含答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12:36:35

文档简介

第12课 玩偶之家(节选)
“伟大的问号”易卜生
易卜生善于思考,常常通过自己的文章表达对社会的看法。他从日常生活中发掘素材,加以提升概括,使这些素材上升到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高度,创作了一系列内容深刻、引人思考的“社会问题剧”,如《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社会支柱》等。这些“社会问题剧”直接、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深入挖掘社会的病根,广泛揭露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易卜生被誉为“伟大的问号”。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文 学 常 识
易卜生(1828—1906),挪威戏剧家,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他的作品强调个人在生活中的快乐,无视传统社会的陈腐礼仪。他的创作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1850—1868),易卜生的作品以古代英雄传奇、民谣、神话等为素材,题材多样,富有幻想和浪漫主义色彩,如《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觊觎王位的人》等。
中期(1869—1890),易卜生把揭露和批判的锋芒指向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剧作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
晚期(1891—1906),易卜生的创作着眼于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分析,象征主义因素加重,悲观气氛较浓,如《建筑大师》《当我们死而复醒时》等。
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易卜生
写 作 背 景
挪威长期受到外国的奴役和控制。从14世纪到19世纪初,挪威一直是丹麦的附属国,经历了400年的黑暗;1814年,摆脱丹麦统治后,又被迫跟瑞典合并,直到1905年才宣告独立。挪威国家地处欧洲边陲,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加之自然条件较差,遍布冰川和山谷,因而经济发展比较迟缓,资本主义出现较晚。另一方面,挪威从来没有农奴制度,农民一直有人身的自由权。几百年来,构成了挪威社会主体力量的是自然状态的小农和中小资产阶级。“挪威的小资产者是自由农民之子”,他们受封建的压迫和大工业的冲击较少,眼界虽然狭小,但“还有自己的性格以及独立的精神”。挪威社会的这种历史和阶级状况,为易卜生的资产阶级个性反抗思想,提供了客观条件。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
易卜生的创作生涯,是在1848年欧洲各地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影响下开始的。作者经历了家庭破产,同时他在药店学徒受人歧视。作者表示:当时世界为革命思想所激荡,他跟那个小社会,处于公开的战争状态。他为营救一个受迫害的作家,参加过请愿游行,协助社会主义者,做过革命宣传工作,从而使其创作,一开始就同民主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正是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易卜生先后结识了两位女权运动活动家——卡米拉·科莱特和奥斯塔·汉斯泰。前者激发了他写《玩偶之家》这个剧本的热情,如1889年,他给女权运动活动家的信中所说:“您开始通过您的精神生活道路,以某种形式进入‘我’的作品。”随后,他们发动的强大女权运动,给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己的作品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
独特的政治、经济、历史条件,决定了“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还有自己的性格以及首创的独立的精神”,“他们比起堕落的德国小市民来,是真正的人”。易卜生诞生、成长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他的身边还活动着一些“真正的人”。即使作者后来侨居西欧,不难想象他的内心深处仍保有对“真正的人”的美好回忆。这就使他有可能在早中期作品中,一方面,对资本主义人性丧失的现实进行无情地批判,呼唤真正的人的复归;另一方面,又塑造具有人的尊严、道德、情感和期盼以及精神尚未枯萎的正面人物。《玩偶之家》戏剧,是根据作者的朋友劳拉的一段真实遭遇写出来的。
《玩偶之家》探讨揭示的问题:
①在资产阶级家庭中,妇女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②对资产阶级自私、虚伪的揭露。
③妇女的出路问题。
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美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
——屠格涅夫
构成一个人生命特殊性的,并不是他对本能的顺从,而是他对本能的反抗。
——梭罗
【阅读提示】 
《玩偶之家》剧情简介
娜拉与丈夫海尔茂结婚八年,一直相信丈夫深爱着自己。多年前,娜拉为给海尔茂治病,伪造父亲的签名向海尔茂的同事、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借过一笔款子。柯洛克斯泰为保住自己的职位,以这件事威胁娜拉。海尔茂得知此事后,先是勃然大怒,在柯洛克斯泰归还当年的借据后又态度大变,以为娜拉会接受自己的“饶恕”。娜拉看穿了海尔茂的本质,领悟到自己在婚姻中只是丈夫的玩偶,毅然离家出走。
追溯法
追溯法,即逆流而上,探索发源处,用在剧本结构上,即追述往事。追溯法的运用是《玩偶之家》的一个突出特点。剧本一开始就形成了一触即发的矛盾冲突,而引起这场尖锐冲突的重要事件是娜拉伪造父亲的签名借债,这一“借据”事件作者是通过追溯法交代出来的。此外,林丹太太和柯洛克斯泰的恋爱悲剧、阮克医生的遗传病等,也是用追溯法交代的。追溯法的运用使剧本一开始就容易展现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结构紧凑,情节集中,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运用追溯法,也可以使剧情的发展以及最后的结局显得极其自然。
相 关 知 识
戏剧常识
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的艺术,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2.戏剧的种类: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戏曲等,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等,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戏剧(如《雷雨》)等,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3.戏剧的几大要素:舞台说明、戏剧冲突、台词等。
4.戏剧文学的特色: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有戏剧冲突;三是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5.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的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6.名词术语:
(1)戏剧冲突: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戏剧中矛盾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由戏剧动作体现出来。
(2)台词: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背着台上其他人物从旁侧向观众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
(3)舞台说明: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1.识记字音
按捺      钥匙    
撅折    撺掇      
2.识记字形
3.词义辨析
(1)做客·作客
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作客:寄居在别处。
相同点:二者都含有“到别处去”的意思。
不同点:“做客”的适用对象是人,即自己成为某人的客人。“作客”的适用对象是地域,即客居他乡。
例句:①张教授应邀今天下午到《咬文嚼字》编辑部    ,与编辑部的老师们商讨对该刊的发展大计。
②杜甫晚年    他乡,处境凄苦。
(2)推脱·推托
推脱:推卸。
推托:借故拒绝。
相同点:二者都含有“拒绝对方”的意思。
不同点:“推脱”可以是没有原因的拒绝,即表明推脱者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却不肯承担责任。“推托”指不想承担责任,但又为不承担责任寻找理由(托辞),将自己不想承担责任的行为合理化。
例句:①他把自己的责任    得干干净净。
②每次布置任务,他总是以身体不好    。
4.词语积累
(1)按捺:                                    
(2)撅折:                                    
(3)撺掇:                                    
(4)颠扑不破:                                    
阅读提示 要注意把“颠扑不破”和“牢不可破”区分开来,不可混淆。这两个成语的使用对象不同。“颠扑不破”一般用来形容理论、道理的正确性;“牢不可破”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之间的联系紧密。如“在企业间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形下,没有什么联盟颠扑不破,连价格联盟也不例外,因为维护自身的利益才是第一位的”。该句中的“颠扑不破”使用错误,应用“牢不可破”。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1.请结合全剧概括娜拉对丈夫海尔茂的情感变化过程。
答:                                    
                                    
                                    
                                    
2.怎样理解娜拉、海尔茂这两个人物形象?请联系全剧,谈谈你的理解。
答:                                    
                                    
                                    
                                    
3.《玩偶之家》被称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它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
答:                                    
                                    
                                    
                                    
4.《玩偶之家》的人物对话充满论辩色彩,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5.请简要分析《玩偶之家》戏剧冲突的特点。
答:                                    
                                    
                                    
                                    
6.(观点争鸣)鲁迅曾明确指出,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你认为娜拉的最终结局会怎样?
答: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素材这样积累
课内素材
素材1
娜拉起初是无忧无虑、单纯任性的,随着剧情的发展,娜拉的性格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通过“借据”事件,娜拉认清了丈夫虚伪、自私的真面目,渐渐觉醒,开始反抗,为了追求独立的人格、生活的自由,最后毅然决然离家出走。
【适用话题】 “独立”“自由”“追求”“尊严”等。
【写作借鉴】 尊严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必需的。有尊严的人,不因饥饿而食嗟来之食,不因位卑而委身于权贵,不因力单而屈服于强者。丢失了尊严,就是丢失了做人的根本,没有尊严就等于没有脊梁。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取美国政府的救济粮,这是一种尊严;娜拉离开没有爱的家庭,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这也是一种尊严。
素材2
易卜生年幼时,父亲经商破产,家庭陷入困顿。16岁时,他便离家独自谋生,到一家药店当学徒。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坚持阅读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等人的作品,并学习创作诗歌。艰苦的学徒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名人的作品点燃了他创作的兴趣,为他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剧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适用话题】 “逆境”“磨难”“积累”“兴趣”“坚持”等。
【写作借鉴】 逆境,好像横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鸿沟。懦夫瞻前顾后,止步不前,结果一事无成;强者则把它视为练就自己奋飞的翅膀的机会,不畏困难,奋勇拼搏,最终战胜逆境,取得成功,丰富了生命的意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逆境,成就了易卜生的伟大。
课外素材
有关自尊自爱的名言
●自爱者方能为人所爱。——蒙田
●谁自尊,谁就会得到尊重。——巴尔扎克
●自爱是我们所有感情和所有行动的基础。——伏尔泰
●美德是自爱的。——西赛罗
●不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就好像一颗经不住阳光的宝石。——诺贝尔
●一个自重的人恰似身着盔甲,任何东西都无法将它戳穿。——朗费罗
●人的尊严,像人类的和平一样,捍卫它,它才存在。——梁晓声
●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扬雄
关于反抗的名言
●反抗你的时代——须得找到它之外的立足点。——阿克顿
●最爱发牢骚的人就是没有能力反抗,不会或不愿工作的人。——高尔基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鲁迅
●科学给人自由,以反抗自然法则。它致力于把自然力量的魔杖交到人手中;它要使我们的精神摆脱万物的奴役。——泰戈尔
素材这样运用
娜拉走后怎样?
鲁迅
我今天要讲的是“娜拉走后怎样?”
易卜生是十九世纪后期的瑙威的一个文人。他的著作,除了几十首诗之外,其余都是剧本。这些剧本里面,有一时期是大抵含有社会问题的,世间也称作“社会剧”,其中有一篇就是《娜拉》。
《娜拉》一名Ein Puppenheim,中国译作《傀儡家庭》(即《玩偶之家》)。但Puppe不单是牵线的傀儡,孩子抱着玩的人形也是;引申开去,别人怎么指挥,他便怎么做的人也是。娜拉当初是满足地生活在所谓幸福的家庭里的,但是她竟觉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们又是她的傀儡。她于是走了,只听得关门声,接着就是闭幕。这想来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了。
娜拉要怎样才不走呢?或者说易卜生自己有解答,就是Die Frau vom Meer,《海的女人》,中国有人译作《海上夫人》的。这女人是已经结婚的了,然而先前有一个爱人在海的彼岸,一日突然寻来,叫她一同去。她便告知她的丈夫,要和那外来人会面。临末,她的丈夫说,“现在放你完全自由。(走与不走)你能够自己选择,并且还要自己负责任。”于是什么事全都改变,她就不走了。这样看来,娜拉倘也得到这样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
但娜拉毕竟是走了的。走了以后怎样?易卜生并无解答;而且他已经死了。即使不死,他也不负解答的责任。因为易卜生是在做诗,不是为社会提出问题来而且代为解答。就如黄莺一样,因为它自己要歌唱,所以它歌唱,不是要唱给人们听得有趣,有益。易卜生是很不通世故的,相传在许多妇女们一同招待他的筵宴上,代表者起来致谢他作了《傀儡家庭》,将女性的自觉,解放这些事,给人心以新的启示的时候,他却答道,“我写那篇却并不是这意思,我不过是做诗。”
娜拉走后怎样?——别人可是也发表过意见的。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说一个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没有路走,终于堕落,进了妓院了。还有一个中国人,——我称他什么呢?上海的文学家罢,——说他所见的《娜拉》是和现译本不同,娜拉终于回来了。这样的本子可惜没有第二人看见,除非是易卜生自己寄给他的。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你看,唐朝的诗人李贺,不是困顿了一世的么?而他临死的时候,却对他的母亲说,“阿妈,上帝造成了白玉楼,叫我做文章落成去了。”这岂非明明是一个诳,一个梦?然而一个小的和一个老的,一个死的和一个活的,死的高兴地死去,活的放心地活着。说诳和做梦,在这些时候便见得伟大。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倒是梦。
但是,万不可做将来的梦。阿尔志跋绥夫曾经借了他所做的小说,质问过梦想将来的黄金世界的理想家,因为要造那世界,先唤起许多人们来受苦。他说,“你们将黄金世界预约给他们的子孙了,可是有什么给他们自己呢?”有是有的,就是将来的希望。但代价也太大了,为了这希望,要使人练敏了感觉来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尸骸。惟有说诳和做梦,这些时候便见得伟大。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就是梦;但不要将来的梦,只要目前的梦。
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
要求经济权固然是很平凡的事,然而也许比要求高尚的参政权以及博大的女子解放之类更烦难。天下事尽有小作为比大作为更烦难的。譬如现在似的冬天,我们只有这一件棉袄,然而必须救助一个将要冻死的苦人,否则便须坐在菩提树下冥想普度一切人类的方法去。普度一切人类和救活一人,大小实在相去太远了,然而倘叫我挑选,我就立刻到菩提树下去坐着,因为免得脱下唯一的棉袄来冻杀自己。所以在家里说要参政权,是不至于大遭反对的,一说到经济的平均分配,或不免面前就遇见敌人,这就当然要有剧烈的战斗。
战斗不算好事情,我们也不能责成人人都是战士,那么,平和的方法也就可贵了,这就是将来利用了亲权来解放自己的子女。中国的亲权是无上的,那时候,就可以将财产平均地分配子女们,使他们平和而没有冲突地都得到相等的经济权,此后或者去读书,或者去生发,或者为自己去享用,或者为社会去做事,或者去花完,都请便,自己负责任。这虽然也是颇远的梦,可是比黄金世界的梦近得不少了。但第一需要记性。记性不佳,是有益于己而有害于子孙的。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嫌恶学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现在压迫子女的,有时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这也许与年龄和地位都有关系罢,但记性不佳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救济法就是各人去买一本note book来,将自己现在的思想举动都记上,作为将来年龄和地位都改变了之后的参考。假如憎恶孩子要到公园去的时候,取来一翻,看见上面有一条道,“我想到中央公园去”,那就即刻心平气和了。别的事也一样。
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那要义就是韧性。听说拳匪乱后,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谓无赖者很跋扈,譬如给人搬一件行李,他就要两元,对他说这行李小,他说要两元,对他说道路近,他说要两元,对他说不要搬了,他说也仍然要两元。青皮固然是不足为法的,而那韧性却大可以佩服。要求经济权也一样,有人说这事情太陈腐了,就答道要经济权;说是太卑鄙了,就答道要经济权;说是经济制度就要改变了,用不着再操心,也仍然答道要经济权。其实,在现在,一个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许不至于感到困难的,因为这人物很特别,举动也新鲜,能得到若干人们的同情,帮助着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同情之下,已经是不自由了,然而倘有一百个娜拉出走,便连同情也减少,有一千一万个出走,就得到厌恶了,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之为可靠。
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也还是傀儡。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因为在现在的社会里,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这决不是几个女人取得经济权所能救的。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别的法。
如果经济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当然完全是废话。
然而上文,是又将娜拉当作一个普通的人物而说的,假使她很特别,自己情愿闯出去做牺牲,那就又另是一回事。我们无权去劝诱人做牺牲,也无权去阻止人做牺牲。况且世上也尽有乐于牺牲,乐于受苦的人物。欧洲有一个传说,耶稣去钉十字架时,休息在Ahasvar的檐下,Ahasvar不准他,于是被了咒诅,使他永世不得休息,直到末日裁判的时候。Ahasvar从此就歇不下,只是走,现在还在走。走是苦的,安息是乐的,他何以不安息呢?虽说背着咒诅,可是大约总该是觉得走比安息还适意,所以始终狂走的罢。
只是这牺牲的适意是属于自己的,与志士们之所谓为社会者无涉。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但是从哪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我这讲演也就此完结了。
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浅谈易卜生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影响
张 龙
阅读提示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一批知识分子大量翻译介绍了外国进步文学。对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及其作品的介绍,更掀起一股易卜生热,形成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而且对中国话剧的理论建设、话剧创作以及话剧舞台表演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中国话剧运动发展史上都值得重视和研究。这个时期中国话剧表演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思想解放意识和创新的艺术追求形成了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风格。
原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以文学革命为先导,对腐朽的封建文化发起了总攻。文学革命倡导写实主义,强调文学与现实社会的密切关系。在文学创作方面,宣传婚姻自主、妇女解放、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暴露社会黑暗等等成为风行一时的主题。在这场破坏封建旧文学、建立民主新文学的斗争中,一批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大量地翻译、介绍了外国进步文学,充分发挥了文学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这种对外国文学的介绍,尤其是对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介绍,成为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引进和吸收了外国进步文学思想,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改革和发展。新的文化艺术是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一方面尽量的输入,一方面尽量的消化、吸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从1918 年《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娜拉》等作品起,这种介绍就步入一个新的段落,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了近代的任何时期。对易卜生的介绍,促使新文学运动进一步摆脱旧文学的束缚而迅猛发展起来。易卜生作品中所表达的资产阶级进步知识分子的民主思想和社会理想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激发中国现代话剧的产生和发展。
易卜生对中国现代话剧的思想影响
易卜生的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是与五四精神合拍的,是与五四时期反对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解放、妇女解放、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相吻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倡导“写实主义”,提倡“平民文学”,是中国文学思想的一个飞跃,也是干预社会生活的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开端。“写实主义”文学植根于晚清谴责小说的沃壤之上,又接受了欧洲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与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和俄国的果戈里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相比,易卜生的作品更加平民化,多以中产阶级家庭生活为背景,以社会中下层人物为主角,揭露种种社会问题。这一特点很符合以科学和民主为战斗旗帜,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新文学运动的需要。在易卜生剧作的影响下,中国现代文学中涌现了一大批“问题小说”“问题剧”,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目前学术界公认,最早将易卜生介绍到中国的是鲁迅先生。1907年,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先生在留日学生创办的宣传反清革命的激进刊物《河南》月刊上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两篇文章,论及易卜生,认为易卜生刻画的是“以更革为生命,多力善斗,即迕万众不慑之强者也”。他赞赏的是易卜生“立意在反抗”的精神,将其与尼采、拜伦、果戈里等人一同作为“精神界之战士”介绍到中国来,并推崇易卜生敢于攻击社会,敢于独战多数。鲁迅介绍易卜生的目的是要唤醒中国广大青年,投入反清、反封建的斗争中去。
鲁迅是于1923年由《娜拉》一剧而写出《娜拉走后怎样》的著名文章,就中国的家庭和婚姻制度,提出男女平等,并揭示了这种妇女解放的斗争的严酷性:“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从思想上比易卜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妇女解放是一个反封建斗争的重要问题,需要艰苦的政治斗争,而不是以个人反抗和简单的出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表现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更加激进的革命倾向。鲁迅在1925 年写的短篇小说《伤逝》更以感人的艺术形象表明,以个人斗争为手段、以个人幸福为目的进行抗争的知识分子,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必然走向悲剧结局,通过作品呼唤广大知识青年投身于革命斗争。通过鲁迅的作品,我们也可看到易卜生作品在思想上的局限性。易卜生的作品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激发人们改革社会的思想,但又把新的社会理想寄托在少数具有反叛精神的人物身上。他们脱离群众,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没有改革社会的纲领而向社会挑战,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唯心史观和历史的局限性。
易卜生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艺术影响
易卜生剧作在艺术上也对中国话剧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曹禺论及易卜生时讲:“我为他的剧作谨严的结构,朴素而精练的语言,以及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所发出的锐利的疑问所吸引。”易卜生剧作在情节、人物、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上对曹禺的剧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日出》《雷雨》等优秀作品。
五四话剧界之所以接受易卜生,除了上述思想和文学发展上的原因外,还有中国话剧运动自身发展的原因。中国话剧的前身是新剧,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日趋繁盛。新剧第一次公演可以追溯到1907 年旅日留学生戏剧组织“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演出的《黑奴吁天录》。同年王钟声等人在上海组织了“春阳社”,也上演了这个剧目,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独立思想。早期新剧与辛亥革命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舞台上直接宣传革命道理,宣传民族、民主思想。这时期主要是受到莎士比亚、雨果、萨都、斯克里勃等人的影响,新剧作品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革命精神。在表演艺术上,打破了中国传统戏曲一本数折的形式,开始尝试使用欧洲戏剧的分幕方法,并装饰了舞台布景。在演出时实行开放式的形式,演员充分意识到观众的存在,既使用传统戏曲中的宾白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也吸收欧洲古典剧的“独白”手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理想,甚至演员现场发挥,进行革命演讲。
辛亥革命的高潮过去后,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北洋军阀夺取了民主革命果实,在全国实行反动统治。随着革命进入低潮,新剧走向了消极的一面,日益商业化、庸俗化,脱离了社会斗争,进入了“文明戏”阶段。到1913 年,虽然大的职业剧团有六个,即新民、民鸣、开明、启民、文明和新剧同志会,话剧这种艺术形式也为民众所接受,但是新剧在思想上却成为用新的形式宣传落后思想的东西了。新剧的产生不仅是由于社会需要这种新的戏剧形式,更重要的是社会需要以这种新的戏剧形式反映时代的精神,即辛亥革命的民族、民主思想,所以新剧一旦脱离了社会革命斗争,则必然失去原有的生命力。五四前夕,新剧便一蹶不振。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时代赋予话剧这种艺术形式以新的使命,就是发挥话剧密切联系社会、反映社会生活、对各阶层影响广泛的特点,迅速反映这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话剧界面临着一场从艺术思想到艺术形式上的改革。在艺术思想上,要将沦为消闲解闷的文明戏改造为批判封建礼教、暴露社会罪恶的现代话剧。要以现实主义戏剧艺术干预生活,表现新思想、塑造新人物,恢复新剧的战斗传统。在这个时代的要求下,五四话剧界吸收和借鉴了欧洲近代剧的现实主义风格,系统地移植了易卜生、史特林堡、肖伯纳等人的剧作。我国话剧事业奠基人欧阳予倩对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状况痛心疾首,对社会问题十分关注,时时感到彷徨苦闷。当他读到易卜生批判社会的戏剧时,禁不住击节称赞。他推崇易卜生戏剧创作为现实服务的主张,认为戏剧负有启迪社会、改革社会的重大任务。与欧洲其他近代现实主义剧作家相比,易卜生的作品更适合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需要,适合社会改革、戏剧改革的需要,更符合五四的时代精神。例如《玩偶之家》一上演,立即引起了中国进步知识界的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反封建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话剧的改革。而肖伯纳的著名话剧《华伦夫人之职业》1921年在上海新舞台上演,反响却不大,这是因为肖伯纳的剧作反映的是西方社会风貌,揭露的是西方的社会问题,与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是有差距的。正由于这个原因,易卜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话剧界的影响超过了其他西方现实主义剧作家。尤其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从思想到艺术上都符合新文化运动的需求,符合话剧界的改革需求。在这个基础上,中国进步知识界接受了易卜生,并大力翻译、介绍、演出了他的作品,使其成为这一时期话剧剧本创作的典范。也正是由于对易卜生及其“社会问题剧”的介绍,才给“五四”话剧界带来了生机,使这一时期的话剧创作带有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倾向,就妇女、婚姻、家庭、道德等社会问题向封建礼教、向旧传统发动了进攻,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支生力军。易卜生及其戏剧之所以在五四中国新文化界引起强烈的反响,之所以对五四话剧界、文学界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归根结底是由于五四时代的需要,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是人类进步思想火花的碰撞,是社会进步理想的共鸣。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争相介绍易卜生的思想,翻译他的作品,演出他的戏剧,形成了一股“易卜生热”,体现了五四时代的精神与特征。同时,易卜生及其剧作对中国话剧的理论建设,对话剧团体、剧作家、话剧创作以及话剧舞台表演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中国话剧运动发展史上都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这个时期中国话剧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思想解放意识和创新的艺术追求形成了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风格。
第12课 玩偶之家(节选)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答案:nà yào juē cuān duo
2.答案:账 帐 伥 茄 笳 饶 侥 浇 挠 遣 缱
3.答案:(1)①做客 ②作客
(2)①推脱 ②推托
4.答案:(1)抑制;忍耐。
(2)折断。
(3)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4)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裂,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道理)。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答案:信任、依赖——失望、憎恶——决裂、反抗。
开始时,娜拉没有意识到海尔茂的自私、冷酷、虚伪,被海尔茂的甜言蜜语蒙蔽,于是对海尔茂产生信任、依赖的情感。后来,海尔茂发现娜拉私自借钱并威胁到他的地位、名誉时,便一反此前对娜拉的温柔宠溺,转而变得穷凶极恶,羞辱、责骂娜拉,娜拉认清了海尔茂的丑恶嘴脸,对海尔茂极度失望、憎恶。最后,娜拉和海尔茂彻底决裂,以“离家出走”表达了自己反抗的决心。
2.答案:娜拉是一个具有个性解放思想的叛逆女性。她善良真诚,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同时又具有敢于反抗、勇于追求人格平等的独立精神。她为救丈夫的性命而伪造父亲的签名,暗中借了巨款,面对债主柯洛克斯泰的威逼恐吓,她也并不屈服,当伪造签名一事即将暴露时,她决定以自杀来挽救丈夫的名誉。随着事态的发展,她对丈夫虚伪、丑恶的面目和现实社会的不合理性认识越来越深刻,她的反抗意志也越来越坚定,叛逆精神也越来越强烈,于是不愿屈辱地留下继续当丈夫的玩偶,而是毅然同丈夫决裂。她是易卜生塑造的“精神反叛”的典型。
海尔茂是一个庸俗、虚伪、自私的人物形象。追求金钱、名誉和地位是他的生活目的。在家中,他像娜拉的父亲一样,把娜拉当作玩偶,满嘴的甜言蜜语。然而,当他认为,娜拉的行为危害了他的名誉、地位时,便火冒三丈,表现出他的卑劣和自私,正如他所讲的“男人不能为他所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而当柯洛克斯泰归还了当年的借据、一切危险消失之后,海尔茂又立刻恢复了旧日的面孔。当他看到用甜言蜜语无法让娜拉回心转意时,便搬出宗教和道德来阻止娜拉出走,甚至企图用法律的威力,迫使娜拉继续屈居玩偶的地位。他是一个极端虚伪、卑劣的利己主义者。
3.答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第一,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在《玩偶之家》以前,写妇女争取解放的作品,大都局限于反对封建婚姻,争取同自己理想中的男子结合;而《玩偶之家》突出了男女平等的问题,塑造了敢于反抗男权社会的独立自尊的女性形象,启示人们,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自立自强。第二,娜拉的出走引发了关于女性在当今社会如何获得自由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至今还能够引发人们的争论和思考,有利于为妇女解放的舆论造势。
4.答案:在文中,剧情的发展过程,就是论辩展开的过程。夫妻关系对不对?妻子要求人格独立对不对?海尔茂维护公认的传统道德和法律对不对?这些问题都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论辩。通过娜拉和海尔茂的语言交锋,从家庭到社会,从政治到宗教,从道德观念到个人责任,层层深入地探讨了妇女的地位问题。这既是揭示人物性格、表现戏剧冲突的艺术手段,也是易卜生借娜拉之口阐述其“妇女解放宣言”的讲台。这些问题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5.答案:①戏剧冲突尖锐激烈。海尔茂自私自利,男权思想根深蒂固,娜拉追求妇女解放,不安于“玩偶”地位,于是双方发生了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②戏剧冲突高度集中。在剧中,作者把海尔茂和娜拉的冲突安排在一个地点(家中)、围绕一件事(借据事件)而展开,戏剧冲突高度集中。③戏剧冲突紧张曲折。在剧中,海尔茂“变色龙”般的变化,娜拉性格、情感的前后变化,构成了紧张曲折的戏剧冲突,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6.答案:观点一 娜拉堕落或回来。从娜拉这一人物形象来看,娜拉小时候是父亲的玩偶,嫁给海尔茂后是海尔茂的玩偶,她天真、单纯,尽管愤而离家出走,但她并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男权思想是主流思想,娜拉的父亲如此,海尔茂如此,社会中的其他人也是如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娜拉想独立生活,无疑是不可能的。
观点二 娜拉能独立生活。从娜拉伪造签名借钱和海尔茂决裂等情节来看,娜拉是一个勇敢、坚强、有自尊、有主见的女子,尽管可能会遇到重重困难,但她决不会堕落或回来。同时,社会上也并非都是海尔茂这类人,如阮克大夫这样的人也许会真心给予娜拉帮助。第13课 迷娘(之一)
恩格斯眼中的歌德
在他(指歌德——笔者)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连歌德也无力战胜德国的鄙俗气;相反,倒是鄙俗气战胜了他;他的气质、他的精力、他的全部精神意向都把他推向现实生活,而他所接触的实际生活却是很可怜的。——恩格斯
“我们决不是用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责备他。”“歌德在德国文学中的出现是由这个历史结构所安排好了的。”——恩格斯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文 学 常 识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
歌德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晚年时,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整个人类发展的思索方面,使得他的创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歌德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诗剧《浮士德》、自传体作品《诗与真》、长篇小说《亲和力》等。歌德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有很多珠玉之作,它们不仅是德国诗歌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坛上的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
“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要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使它早日来临。”——歌德
写 作 背 景
《迷娘》(之一)是歌德创作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第一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谜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但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迷娘自从遇到威廉·迈斯特,便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并且爱上了威廉·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年纪轻轻就去世了。《迷娘》(之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哀婉优美的诗歌。
一支写出了整个意大利的诗歌。
——海涅
相 关 知 识
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指十八世纪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一次高潮。这个时期,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阶段。其名称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的戏剧《狂飙突进》,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了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作家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卢梭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们歌颂“天才”,主张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
歌德和中国文学
从1813年10月开始,歌德把兴趣集中到了遥远的中国。他先后在图书馆借阅了10多种有关中国的书籍,如《好逑传》《玉娇梨》《今古奇观》等。他一直想把《好逑传》写成一篇长诗;读过《赵氏孤儿》之后,他受到启发,又计划写一部戏剧。1827年至1829年间,他便写了14首题名为《中德四季晨昏吟咏》的抒情诗,抒发了他对东方古国的憧憬。通过接触中国的文学作品,歌德从中看到了人类共同的东西。他曾阐述了他对中国的理解:“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他从中国文学谈到德国文学与法国文学,进而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全新概念。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1.识记字音
(1)单音字
柠檬    橙子    
宽敞    
(2)多音字
①组词辨析法
和 藏
②语境辨析法
现在正是观赏银杏的绝佳时节,在遵化的禅林寺古银杏种    植风景区,千年“龙种    ”银杏树蔚然伫立,阳光下金黄的树叶摇曳多姿,别有一番韵味。
性格倔强    的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张霁强    势入主华为,拿到了“天才少年”最高一档年薪201万元,但他并不勉强    自己,而是准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华为渡过难关。
2.识记字形
(1)shāo    头 xiāo    毁
(2)辉huáng     huáng    灾
(3)波lán     斑lán    
(4)xuān    腾 寒xuān    
3.词义辨析
(1)凝望·注视
“凝望”多指较长时间地全神贯注,精神集中地看着,包括人或物。
“注视”运用范围比“凝望”广,多指注意力集中在具体人或物的某一点上,它还可用在抽象事物上。
例句:①他目不转睛地    着窗外。
②我只是伫立    ,觉得这一条紫藤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2)寂静·安静
寂静:指没有声音;安静,很静。强调环境没有声音,常与人的活动无关,不能用来形容人。
安静:指安宁,平静,鸦雀无声。如果强调环境没有声音时,常常与人的活动有关;如果用来形容人时,常常强调人不喜欢说话,不喜欢活动。
例句:①夜幕降临了,树林里一片    ,鸦雀无声。
②上课铃响了,刚才还在嬉闹的同学立刻    下来。
4.词语积累
(1)行藏:                                    
(2)主宰:                                    
(3)迷惘: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1.《迷娘》(之一)中,“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以及“前往,前往”的回答有什么作用?
答:                                    
                                    
                                    
                                    
2.《迷娘》(之一)中,“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中“爱人”“恩人”“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有什么作用?
答:                                    
                                    
                                    
                                    
3.(观点争鸣)《迷娘》(之一)中,“爱人”“恩人”“父亲”是同一个人还是三个人?请阐述你的观点。
答:                                    
                                    
                                    
                                    
4.第一节中“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是什么地方?诗歌选取哪些意象来描写“那柠檬花开的地方”的美好的?请结合诗歌做简要分析。
答:                                    
                                    
                                    
                                    
                                    
5.诗中写到迷娘对所思念人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6.体会这首诗每节诗后两行的作用。
答: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素材这样积累
课内素材
歌德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科学研究者,而且涉猎的学科很多:有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并在不少领域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除此之外,更少有人知道,歌德还是一位画家,在绘画艺术上,歌德几乎一直在热情地进行实践。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画作,这其中绝大多数是风景画,也包括一些他进行科学研究时所绘的图画以及他对人体的临摹等。
【适用话题】 “勤奋”“博学”“博与专”“厚积薄发”等。
【写作借鉴】 
厚积才能薄发
博学多闻的人总是令人肃然起敬的:韦编三绝的孔子,读书破万卷的杜甫,马背上的藏书家顾炎武,在诗歌、小说、戏剧、自然科学、绘画等众多领域颇有造诣的歌德……他们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废寝忘食地积累知识,唯有如此,才能有如此卓越的成就。当然,博学并不是在学海中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更不是到处拾取几句“箴言”来装点门面。博学是广泛涉猎,开阔思路,寻求突破口,是在博览群书后高屋建瓴,产生新发现、新观点。博学的人,在事业上往往有所建树,因为他们知识丰富,胸怀远大,思路开阔,能真正做到厚积薄发。
课外素材
歌德论人生
●谁是最幸福的人?乃是能感到他人的功绩、视他人之乐如自己之乐的人。
●最大的幸福在于我们的缺点得到纠正和我们的错误得到补救。
●虽然人人都企求得到很多,但所需要的却是微乎其微。因为人生是短暂的,人的命运是有限的。
●凡不是就着泪水吃过面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生活和自由,假如他每天为之而奋斗。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
●不花费劳动就没有真正的伟大事业。
素材这样运用
恩格斯论歌德
在他(歌德)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迷娘(之二)
歌德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
才了解我的苦难!
形只影单,失去了
一切欢乐,
我仰望苍穹,
向远方送去思念。
唉,那知我爱我者,
他远在天边。
我五内俱焚,
头晕目眩。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
才了解我的苦难!
迷娘(之三)
歌德
别让我讲,让我沉默,
我有义务保守秘密,
我本想向你倾诉衷肠,
只是命运它不愿意。
时候到了,日出会驱散
黑夜,天空豁然明爽;
坚硬的岩石会敞开胸怀,
让深藏的泉水流到地上。
谁不愿躺在友人怀中,
倾听他胸中的积郁;
只是誓言迫使我缄默,
只有神能开启我的嘴唇。
第13课 迷娘(之一)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答案:(1)méng chéng chǎng
(2)①hé huo cáng zàng
②zhòng zhǒng jiàng qiáng qiǎng
2.答案:(1)梢 销 (2)煌 蝗 (3)澜 斓 (4)喧 暄
3.答案:(1)①注视 ②凝望
(2)①寂静 ②安静
4.答案:(1)指对于出仕和退隐的处世态度;来历。(2)支配;统治;掌握。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3)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答案:“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既是询问也是倾诉,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副歌中迷娘的应答,不仅回应了询问,而且进一步把思乡之情变为回乡的行动。“前往,前往”这种回答不但强调迷娘回乡的坚决态度和迫切心理,而且在重复中有着微妙的变化,它与重复的内容共同形成本诗的深层内涵,即迷娘对威廉·迈斯特的复杂情感。
2.答案:这首诗是以向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的。倾诉人是迷娘。从“爱人”到“恩人”再到“父亲”的称呼的转换,体现了迷娘对威廉·迈斯特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既哀怨,又美好。诗歌抒发的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从感情上呈递进关系。同时,这种爱又升华为对父亲的爱,并和思乡之情缠绕在一起,具有哀怨、含蓄而又深沉的艺术效果。
3.答案:观点一:“爱人”“恩人”“父亲”是同一个人,即威廉·迈斯特。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自己的爱情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从“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威廉·迈斯特怀有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
观点二:“爱人”“恩人”“父亲”是三个不同的人。从迷娘对威廉·迈斯特的感情来看,她对威廉·迈斯特的感情是爱情,不大可能把这种感情升华为对“恩人”“父亲”的感情。从诗歌三节所写的内容来看,第一节选取了“桃金娘”这种象征爱情的意象,“爱人”即指威廉·迈斯特;第二节写迷娘可怜的身世,“恩人”应该指抚养她长大成人的人;第三节写迷娘返回故国途中所见到的景象,迷娘即将回到故国,“父亲”应该是指带她回国的人。
4.答案:“那柠檬花开的地方”指迷娘的祖国意大利。诗歌在描写意大利景色时,选取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比如用柠檬花、蓝天、和风、静立的桃金娘、高展的月桂等来描写意大利,并把对故国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抒发了浓郁的思乡情感。诗歌就是这样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描绘迷娘故国意大利的美丽风光,抒发迷娘对故国的依恋、思念之情的。
5.答案:“爱人”“恩人”“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思念人持有的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6.答案:这首诗每节的后两行,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前往,前往”的重复,表达了迷娘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爱人啊,随你前往”“恩人啊,随你前往”“父亲啊,随你前往”,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把迷娘对迈斯特复杂的情感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迷娘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对美好世界的执着追求。致大海
普希金的艺术成就对俄罗斯文学和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的名字在俄罗斯文化史上、在俄罗斯解放运动史上永垂不朽。诗人38年的短暂一生却给俄国文学,也给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丰厚的、无可替代的遗产。他死后,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因为,普希金素有“诗歌的太阳”的美名。
这是怎样的诗行啊!一方面是古代的雕塑的严格的单纯,另一方面是浪漫诗歌的音韵的美妙的错综,这两者在他的诗韵中融合起来了。它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俄国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别林斯基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文 学 常 识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反对专制农奴制度,追求自由,发表了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他一生创作颇丰,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茨冈》等,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别林斯基
写 作 背 景
普希金在青年时代就深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写下了许多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抒情诗。1820年,普希金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俄国南部。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又被军警押送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囚禁在那里长达两年之久。他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是自由的象征。当他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水般奔涌,忧郁而激愤的诗篇早已酝酿在胸中。普希金在奥德萨开始写作,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最后完成了这首诗。
相 关 知 识
整句与散句
整句由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句子构成。整句的形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语势强烈。整句常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如: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普希金《致大海》)
散句指句式灵活而富有变化的句子。其特点是句子长短不一,自由活泼。
与长短句一样,我们在使用整句和散句时,也要避免单一地用整句或散句。在整句中恰当间以散句,或在散句中恰当嵌入整句,才能使表意生动丰富。
整散句的变换是高考句式变换的考查方式之一。
整句和散句互换的思考点主要是重复性地使用词语或者结构。有两个环节要注意:调整和改换句子结构;更换、增减部分词语,适当调整个别语序。
(1)散句变整句。
要加上重复使用的词语或结构,使之和相关内容构成整齐的句式,特别是要运用对偶或排比的知识。例如: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深思。添上需要重复使用的词语“使你”,再稍加调整后,答案如下: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
(2)整句变散句。
把整句中重复使用的词语或结构去掉,使相关内容变成细小的成分。例如: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尽管他们彼此素不相识,尽管他们的性格有所不同,但共同的语言把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把句中重复使用的词语“尽管他们”去掉,再稍加调整后,答案如下: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彼此素不相识,性格也有所不同,但共同的语言把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1.识记字音
闪烁    絮语    
沉郁     迷惘    
徘徊    喑哑    
山脊    峭壁    
喋喋    
挣 冠
2.识记字形
3.词义辨析
徘徊·彷徨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相同点:两者都有“犹豫”的意思。
不同点:徘徊,本义只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并不涉及是否想到某个地方去),所指的心情不一定不好,用于本义居多,用于比喻义则少见。彷徨,本义不只是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还兼指想到某一个地方去而不明去向,心情多是不好的,它的比喻义也强调心神不定这一层意思,用比喻义居多。
例句:①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观望。
②母爱是一丝花香,让你的心情即使在    的时刻也能感受到舒畅。
4.词语积累
(1)絮语:                                    
(2)沉郁:                                    
(3)喑哑:                                    
(4)喋喋:                                    
(5)喜怒无常: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1.本诗是一首抒情诗,写作者来到大海边与大海告别。请找出作者与大海告别的部分。
答:                                    
                                    
                                    
                                    
                                    
2.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是全诗抒情最集中、最强烈的地方,都是向大海告别,那么诗人的感情是否一样呢?
答:                                    
                                    
                                    
                                    
                                    
3.大海的“寂静”“温顺”“娇美”“阴沉”“任性”“反复无常”“无法控制”是令人赞赏的,“阴沉”“任性”“反复无常”“无法控制”等词却是贬义的,作者为什么对大海的这些特点大加赞赏呢?
答:                                    
                                    
                                    
                                    
                                    
4.作者为什么会想起拿破仑和拜伦呢?他们和大海又有什么关系呢?
答: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素材这样积累
课内素材
在《致大海》中,普希金之所以选择大海作为他讴歌、抒情的对象,其中是别有深意的。大海固然是美的,一方面,它有起伏的波浪、磅礴的气势,展现着奔放不羁的、动态的美;另一方面,它又有着退潮后深深的平静和无边的寂寥,展现着波澜不惊的、静态的美。但对于普希金来说,真正让他感动的,是“大海”这个意象所凝聚的一种精神——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又集中鲜明地体现在浪漫主义诗人拜伦身上。拜伦身后有许多才华卓著的诗人竞相追随,他们希望像他那样获得一个放荡不羁的生命和辉煌灿烂的毁灭,而普希金就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拜伦与世长辞了,但拜伦身上那种为了追求自由而积极反抗、坚强不屈的精神却在普希金的灵魂中得以再生和延续。因此,《致大海》这首诗表面上是以大海作为抒情对象,实则是通过大海来表达诗人对拜伦的真诚悼念以及对拜伦的自由精神的继承。
【适用话题】 “自由精神”“追随先贤”“生命的意义”等。
课外素材
普希金格言选
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②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
③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情。
④有两种模糊:一种源于思想感情的贫乏,只能用语言来替代思想感情;另一种源于语言的贫乏,语言不足以表达丰富的感情。
⑤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关于自由的名言
①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加缪
②自由意味着责任,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畏惧它的缘故。——萧伯纳
③自由一旦扎根,就会像植物一样迅速生长。——乔·华盛顿
④自由向来是一切财富中最昂贵的财富。——罗曼·罗兰
⑤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孟德斯鸠
⑥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素材这样运用
1.素材积累
《迷娘(之一)》通过描写柠檬、橙子、蓝天、和风等,描摹了故国的美丽,表达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寂寞的夜里,游子远望明月、眺望远方,抒发着对故乡的浓浓思恋之情。
【应用角度】 “思乡”“爱国”“留恋”等。
2.素材应用
“乡愁”是马致远笔下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乡愁”是柳永梦醒后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乡愁”是李清照的浅吟低唱;“乡愁”是苏轼的慷慨悲歌;“乡愁”是歌德笔下迷娘魂牵梦萦的“柠檬花开的地方”;“乡愁”是一坛海外赤子饮不尽的烈酒;“乡愁”是梦里的“长城”;“乡愁”是“一片槐树叶”,载着诗人浓浓的情思,漂洋过海……
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普希金诗歌精选
我曾经爱过你
普希金
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像我爱你一样。
一朵小花
普希金
我看见一朵被遗忘在书本里的小花,
它早已干枯,失去了芳香;
就在这时,我的心灵里
充满了一个奇怪的幻想:
它开在哪儿?什么时候?是哪一个春天?
它开得很久吗?是谁摘下来的,
是陌生的或者还是熟识的人的手?
为什么又会被放到这来?
是为了纪念温存的相会,
或者是为了命中注定的离别之情,
还是为了纪念孤独的漫步
在田野的僻静处,在森林之荫?
他是否还活着,她也还活着么?
他们现在栖身的一角又在哪儿?
或者他们也都早已枯萎,
就正像这朵无人知的小花?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得可爱。
致大海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答案:shuò xù yù wǎng pái huái yīn yǎ jǐ qiào dié zhēnɡ zhènɡ ɡuān ɡuàn
2.答案:喧 暄 碟 蝶 喋 喋
3.答案:①徘徊 ②彷徨
4.答案:(1)①絮絮叨叨地说。②絮叨的话。
(2)低沉郁闷。
(3)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4)言语烦琐;说话没完没了。
(5)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发怒。形容人情绪变化不定。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答案:1、2两节与最后两小节。这样,文章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1-2,诗人与大海告别。
3-13,诗人面对大海产生联想。
14-15,诗人再次与大海告别。
2.答案:不一样。第一部分,忧郁、悲哀、恋恋不舍。
第三部分,执着、坚定、顽强不屈。
3.答案:“寂静”“温顺”“娇美”是大海性格中的一面,“阴沉”“任性”“反复无常”“无法控制”是大海性格中的另一面,大海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性格中的任何一面,由此可见,作者赞赏的是大海的自由精神。大海在这里成了自由的象征。赞美大海,也就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的愿望。
4.答案:拿破仑是个“用剑开辟自由的英雄”,拜伦更是“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的歌者”,他们和大海一样,都是自由的象征。书上第12小节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自己之歌(节选)
在美国文学中有这样一种评价:“人们把惠特曼比作一座山,你若不喜欢可以绕着它过去,但若装作没看见,那就像掩耳盗铃一般愚蠢。”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文 学 常 识
曼美国“诗歌之父”——惠特曼
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民主诗人。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职员等。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他的诗体现了美国的民主理想,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的重大史实。他的诗集《草叶集》,以“草叶”命名,其用意就在“民主”二字。为了避免传统的诗艺常规,即押韵、格律等,惠特曼创造了一种空前自由的诗体,借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由”是《草叶集》的一大特点。他的创作对欧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大,有“美国‘诗歌之父’惠特曼”之称。
你说过得到胜利是很好的,是么?我告诉你失败也很好,打败仗者跟打胜仗者具有同样的精神。——惠特
写 作 背 景
美国诗人惠特曼自幼家贫,兄弟姐妹众多,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民主主义思想基础。直至1855年《草叶集》的第一版问世以来,诗人终于找到自己创作的突破口和定位。在《草叶集》中,作者的政治理念鲜明,那就是不满当时盛行的不公平的奴隶制度,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政治意识,对美国这块“民主的大地”进行讴歌,在惠特曼眼里,草叶象征着希望和生命力,不论高山平地,不论地方宽窄,他都能扎根、生长;草叶是发展的象征,它自发地生长、繁殖,不需要人们的照料、栽培,正因为如此,惠特曼选择以“草叶”作为他诗集的名字。一心希望通过诗歌创作唤醒劳苦大众对于自身境遇的认识并采取一系列方式加以变革。《自己之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 关 知 识
《草叶集》
《草叶集》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美国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的诗集。它开创了一代诗风,对美国诗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诗集热情地讴歌了民主和自由,民主精神正是《草叶集》的灵魂。《草叶集》在艺术形式上也有重大革新,诗人打破了长期以来美国诗歌的格律,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在诗句结构上,诗人大量采用叠句、长句、平行句等形式,广泛运用象征、比喻等表达技巧,并吸收了一部分俗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雄辩的风格。诗集感情真挚,风格豪放,读后使人回肠荡气。
在惠特曼眼里,草叶象征着希望和生命力,不论高山平地,不论地方宽窄,他都能扎根、生长;草叶是发展的象征,它自发地生长、繁殖,不需要人们的照料、栽培,正因为如此,惠特曼选择以“草叶”作为他诗集的名字。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1.识记字音
鹪鹩      啮草    
麋鹿    蝮蛇    
罅隙    倾洒    
汲取     黑鹂    
蔓 空
2.识记字形
3.词义辨析
装饰·装潢
二者都有装点物品、装修物体的意思。“装饰”侧重指对身体或物品加以装点和修饰;常用于人的衣着打扮和房屋的美化修整,适用范围比“装潢”大。“装潢”侧重指装点物品的外表,使物体美观,有气派;有时含有虚装外部气派、声势,掩盖内部虚弱之意;常用于书画、屋室、门面、器物等。
例句:①他们会说话,用言语    自己的道德仁慈,又用言语作惠,虽惠不贵。
②墙上挂着红木镜框    起来的名画。
4.积累词语
(1)藤蔓:                                    
(2)畏怯:                                    
(3)罅隙: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1.从这首诗的第一节来看,作者是如何感知大自然的?
答:                                    
                                    
                                    
                                    
2.从诗歌的二、三节来看,作者是怎样来塑造“自我”的?
答:                                    
                                    
                                    
                                    
3.这首诗的第三节连用九个“徒然的”,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惠特曼诗歌11首
农村一景
通过安静的农村谷仓的大门口,我看见,
一片阳光照耀的草地上牛羊在吃草,
还有薄雾和远景,以及远处渐渐消失的地平线。
什么地方被围困了?
什么地方被围困了,要想突围也没有用?
瞧,我给那地方派去一个司令,敏捷、勇敢、威武绝伦,
他带着骑兵和步兵,以及成批的大炮,
还有炮手,有史以来最厉害的炮兵。
给你
陌生人哟,假使你偶然走过我身边并愿意和我
说话,你为什么不和我说话呢,
我又为什么不和你说话呢?
有时对一个我所爱的人
有时对一个我所爱的人我满怀怒火,因为我生怕流露出无偿的爱,
但如今我觉得不会有无偿的爱,报答总是有的,无论什么形态,
(我热烈地爱过某个人,我的爱情没有受到青睐,
不过我却从中写出了这些诗来。)
赛跑者
一个训练得很好的赛跑者在平坦的路上跑着,
他精瘦而坚韧,两腿肌肉隆起,
他穿得单薄,跑动时身体向前倾,
轻松地握着双拳,微微地摆着两臂。
时候快到了
时候快到了,一片渐渐阴沉的云雾,
远处一种我所不知的恐惧使我忧郁。
我将出去,
我将到美国各地去走走,但是我说不准先到哪里,或走多久,
也许很快,在某天某夜我正歌唱时,我的声音便突然气绝了。
书啊,歌唱啊!难道到时候一切就这样完了?
难道我们仅仅能到达我们的这个开端?不过,灵魂哟,那也够了;
灵魂啊,我们已经确实出现过这就够了。
难道你从没遇到过这样的时刻
难道你从没遇到过这样的时刻
一线突如其来的神圣之光,猛地落下,把所有这些泡影、时兴和财富通通击碎,
使这些热切的经营目标——政治,书本,艺术,爱情,
都彻底毁灭?
我在一个梦中梦到
我在一个梦中梦到,我看见一座城池,它在地球上是无比的坚强,
我梦到那就是友爱的新城池,
再没有比雄伟的爱更伟大的了,它有着头等的重要,
这种爱每时每刻都表现在那座城池的人们的行动之中,
在他们所有的言语和态度之中都可以看见。
更强有力的教训
你仅仅从那些钦佩你的、对你亲热的、给你让路的人那里接受
过教训吗?
你就没有从那些抵制你的、使劲反对你的人或者轻视你或同你
争夺过道路的人那里得到过教训?
再见,我的幻想!
再见,我的幻想!
别了,亲爱的伙伴,亲爱的情侣!
我要离开你,但不知走向何方,不知命运如何,
也不知是否有重逢之日,
就此再见吧,我的幻想!
这是我最后一别,让我回头再看一看你;
我身体里滴滴答答的钟声更加缓慢微弱了,
退席、日暮,不久是心跳停息。
长期以来我们生活、欢乐、抚爱在一起;
多么美好哟!——如今却要分离——再见,我的幻想。
虽然如此,也不要让我走得太急,
长期以来我们共同起居,互相渗透,确已融为一体;
要死我们一起去死(是的,我们仍然一体),
要到哪儿去我们一起去,去迎接未来的事体,
也许我们今后会更加幸福康乐,会获得新知,
也许正是你,现在真的把我引入真正的诗歌境地,(谁知?)
也许正是你,为我拧开了死亡的门把——现在让我最后说:
再见,我的幻想,我祝福你!
戴假面具者
一个面具,一个她自己的永远自然的伪装者,
掩蔽着她的面孔,掩蔽着她的形态,
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更改,
即使她睡着了也不让她自在。
自己之歌(节选)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答案:jiāo liáo niè mí fù xià qīng jí lí wàn màn kōng kòng
2.答案:苔 怠 浮 殍 汲 吸 歇 渴
3.答案:①装饰 ②装潢
4.答案:(1)根生于土壤中的一种易弯或柔软的木本或草本的攀缘植物。
(2)害怕胆怯。
(3)缝隙,裂缝;感情上的裂痕。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答案:作者对自然界的土地、山川、草木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和宇宙都蕴涵着上帝的存在,因此,在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还是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性。作者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
2.答案:作者将自己赋予超人的神力,“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可以“快速地跟随着”“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可以飞越大地,任意东西,不受时空限制,甚至和宇宙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惠特曼式”的乐观精神。
3.答案:这节诗运用意象组合的方式,让九个“徒然的”一气呵成,情感炽热,气势恢宏。作者大声歌唱,尽情狂欢,张扬个性,重塑自我,表达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憧憬。诗歌的节拍来自于生活,充满活力,富于幻想,表现出生活的情调和生活的真理。树和天空
游子说:“远方就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诗人说:“我的思想在远方,那里有光明的火种。”人们往往对远方怀有憧憬,远方象征着,孕育着。远方是什么?这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从远处看,还是很有诗意的,一个人最怕是庸庸碌碌的。生命中,总有些人,安然而来,静静守候,不离不弃;也有些人,浓烈如酒,疯狂似醉,却是醒来无处觅,来去都如风,梦过无痕。
晨光中,知觉把握住世界,像手抓住一块太阳般温暖的石头,漫游者站在树下。当穿过死亡的漩涡可有一片巨光在他头顶上铺展?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文 学 常 识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被誉为“20世纪西方最后一位诗歌巨匠”。同时,他也是一位心理学家。他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他于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激烈的情感寓于平静的文字里,将欧洲古典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熔于一炉。特朗斯特罗姆的主要作品集有《17首诗》《路上的秘密》《完成一半的天堂》等。
特朗斯特罗姆是为数不多的一位在世界文学舞台具有影响力的瑞典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60多种语言,在世界很多地方成为意义重大的诗歌文本。——诺贝尔奖授奖词
写 作 背 景
特朗斯特罗姆的这首诗歌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死亡、历史和自然是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他善于运用意象、隐喻来表现内心世界,其诗新颖、敏锐、坚实。世界时刻在变,时间永在流逝,或许只有空间,才多少表示着存在的永恒。所以“树与天空”的关系,也就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相互关爱与扶持着,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就像“天空”,是存在共同的家。
相 关 知 识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是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在遗嘱中设置的五大奖项之一,诺贝尔在遗嘱中说奖金的一部分应颁给“在文学领域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杰出作品之人士”。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单位是瑞典文学院。首届诺贝尔文学奖于1901年颁发,得主是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罗曼·罗兰、萧伯纳、海明威、莫言、石黑一雄等著名作家均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托马斯的写作不存在进步与否的问题——他一出场就已达到了顶峰,后来的写作只不过是扩展主题、丰富音域而已。
——北岛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1.识记字音
倾洒      汲取    
瞬息    绽开    
2.识记字形
3.词义辨析
汲取·吸取
“汲取”比喻像吸取水分一样地吸取有用的东西,侧重于提取、取得;“吸取”指吸收采取,侧重于吸收。前者一般只用于抽象事物,适用范围较小。后者可用于抽象或具体的事物,适用范围较大。
相同点:二者都有“获取、吸收”的意思。
不同点:“汲取”多用于书面语,一般只用于抽象的事物,适用范围较小,如“汲取经验”“汲取营养”。“吸取”既可用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既可用于抽象的事物,也可用于具体的事物,适用范围较大,如“吸取养料”“吸取经验教训”。
例句:①文学从人民中间    了自己的生命。
②你还是依赖于幻想生活,需要从童话里    营养。
4.词语积累
(1)汲取:                                    
(2)停歇:                                    
(3)瞬息: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1.请用“/”给全诗标明朗读节奏。
答:                                    
                                    
                                    
                                    
                                    
                                    
                                    
2.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有什么好处?
答:                                    
                                    
                                    
                                    
                                    
                                    
                                    
3.这首诗歌想象奇特,意境朦胧,人们对其主旨历来有多重解读。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答:                                    
                                    
                                    
                                    
                                    
                                    
                                    
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致梭罗的五首诗
阅读提示
梭罗是19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著名的散文集《瓦尔登湖》的作者。他热爱自然,远离城市,一个人隐居在大自然当中,一切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做违反自然法则的事。他在物质生活上是贫乏的,自给自足的,但精神生活崇高而有诗意。
特朗斯特罗姆的《致梭罗的五首诗》总共有五首诗节,每首只有四行,简短明快。诗中抽象地写了梭罗离开“贪婪的石环”般的城市,在森林中生活,与大自然亲密相融,和谐共处,诗的最后表达了作者对梭罗的赞扬。
原文

又有人离开沉重的城市
那贪婪的石环。水晶清澈的盐
是海水,围攻所有真正的
难民的脑袋

寂静随缓慢的旋涡从大地
中心上升,生根,长大。用
树冠茂盛的阴影遮住男人
温暖的楼梯

脚随意地踢一只蘑菇,乌云
在天边扩散,树弯曲的根
像铜号吹出曲子,树叶
惊恐地飞散

秋天疯狂的逃亡是他的轻大衣
飘动,直到平静的日子
成群地走出灰烬和霜
在泉中洗脚

看到间歇泉逃离枯井的人
无人相信时,像梭罗一样
深深潜入内心的绿荫
狡猾,乐观
途中的秘密
阅读提示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擅长用特写的方法精确地捕捉日常生活细节,让流逝的瞬息释放“意义”,从而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比如这首诗里的“蝴蝶博物馆”,作者从这个创造性的意象中揭示出他站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看到的一切事物都变成彩色的蝴蝶,但是这些蝴蝶终将凝固为标本,所有的时间与色彩都以生命的凝固为代价,没有人能够确切的说出诗人真正的含义,但是仅仅这一个意象就让我们从时间想到了生命的价值。
原文
日光洒在沉睡者的脸上
他的梦变得更加生动
但没有醒
黑暗洒在行人的脸上
他走在人群里
走在太阳强烈急躁的光束里
天空好像突然被暴雨涂黑
我站在一间容纳所有瞬息的屋里——
一座蝴蝶博物馆
但太阳又像刚才那样强大
它急躁的笔涂抹着世界
树和天空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答案:qīnɡ jí shùn zhàn
2.答案:挺 艇 蜓 诞 绽 淀 靛
3.答案:①汲取 ②吸取
4.答案:(1)吸取。
(2)①歇业;②停止,停息;③停止行动而休息。
(3)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答案: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歇。/树/停下脚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2.答案: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角度新颖,使诗人与树的视角发生转移,树的走动其实是诗人在树林中走动。树如同无言的智者,把诗人瞬间的感受表达了出来。诗人感受到了人生的匆忙,雨过天晴,树林静谧,这优美的情景,又让诗人的内心更加宁静,焕发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3.答案:观点一 这首诗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和人一样,也有情感,也有生命,也会等待美好的未来。人们应该敬畏自然、呵护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观点二 这首诗歌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很多人忙忙碌碌,急于低头赶路,却忽视抬头看天空。其实,人们在匆忙赶路的同时,也应该偶尔停下来,欣赏身边的美景,静待雪花绽开。
观点三 这首诗歌体现了宇宙间事物的和谐共处。宇宙间的所有事物都是能和谐共处的。树在灰色的雨中依然可以汲取生命,黑鹂在果园里欢愉地生活。雨天与晴天,春夏与秋冬,各种事物和谐相处,也都在等待美好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