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孙权劝学 第2课时(读典籍,赏品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孙权劝学 第2课时(读典籍,赏品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8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11:4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 七年级 下册 单元 第一单元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感悟“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概括、讲解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并“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人物形象、选材布局、关键词句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研判】
1.诊断测试
请从所学过的写人散文中选取一篇,分析人物形象,关注关键语句和选材布局中体现的人物精神。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98名学生)
(1)人物形象:87%的学生能讲述人物事例及人物形象。
(2)关键词句:86%的学生所讲述的写人散文没有关注到对重点词语、语句的解读和品析。
(3)选材布局:89%的学生对所讲写人散文在选材、布局上的特点没有关注,缺少对文章组材的分析。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有一定的写人散文阅读积累,能够从所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形象,但无法进行横向关联对比事件和纵向深入分析事件,剖析其选材布局和其中的关键语句。具体情况如下:85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87%)能够结合事件分析人物形象,但仅14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14%)能够从事件记叙中的重点词语、关键词句来解读人物精神,仅11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11%)关注和分析了对文章的组材特点。
三、学习内容确定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有一定数量的写人散文阅读积累,基本能从事件中分析人物形象,写人散文的阅读方法尤其是精读的方法需要进一步学习。因此,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学习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设计背景】
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编了一组写人文章,人文主题是“群星闪耀”,可解读为对人物精神特质的理解和表现。单元学习要点要求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词句或段落,字斟句酌地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作者寄予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细读文本,把握典型事件、典型细节中所表现的人物精神。
其中,《邓稼先》时代背景鲜明,议论抒情直接,选择事迹典型;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写作角度清晰,用典型事件和重要细节呈现人物精神的不同侧面;
《回忆鲁迅先生》选材角度独特,细节真实生动,情感细腻感人;
《孙权劝学》则通过典型的语言和语气,展现了两个人物的风采。
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各有侧重地单篇推进,并将学生在单篇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相互迁移,也可将单元的几篇文章进行整合设计,引导学生在熟悉文本、分篇阅读的前提下,进行单元内的比较阅读。学会用文字表现人物的精气神,是贯穿本单元始终的学习情境。
“持续观察身边的一位普通人,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及精气神,选择典型事件,借助语言和行为表现出他的精气神,写出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是专题设计的核心任务。单元内的几篇课文,均可以作为“写出人物精气神”的优秀范例,供学生学习。其中,《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对人物典型事迹的选择,可以帮助学生学习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中对人物言行细节的描写,可以教会学生通过典型言行细节描写来呈现人物内心世界,进而表现人物精神;同时,各篇目从不同角色、身份、角度表现人物精气神,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使用等,对于学生完成本单元核心学习任务,也有学习借鉴价值。
专题学习流程是:首先通读单元四篇课文,并按要求填写表格,梳理每篇文章的典型事件、人物精神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或片断。接下来进行文章的具体分析研读,根据学情、教情、校情的不同,这一环节推进的方案可以是在单元整体目标和设计的框架下,有步骤地单篇推进,也可以是四篇文章打通的比较研读,甚至可以是不同学习小组重点研读不同篇目,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读成果。分析研读之后,还应当安排知识方法归纳环节,由学生来完成知识方法的梳理总结。最后,进行学习成果的输出与评估。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对特定情境下人物肖像、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特定场景中的反差、冲突,及画龙点睛的抒情议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在限定字数内,概括课文所写人物的精气神。
2.能从生活中选取一个/多个典型事迹或场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多个角度写出一个熟悉人物的精气神,抒写出对人物的情感或评价,不少于600字。
二、思维目标
1.能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处境,从多角度、多侧面理解人物在不同社会角色身份下表现出的精气神。
2.能在比较分析中,用规范的语句概括不同材料、不同细节对于表现人物精气神的作用。
三、价值目标
1.在阅读中,体会课文中优秀人物对己、对人、对事、对国的态度,发现身边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用文字表现人物的精气神。
2.在阅读、观察和写作中,学习人物优秀品质,在思想、言行上向所读、所写的优秀人物靠拢,获得精神成长。
【核心任务】
请持续观察身边的一位普通人,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及精气神,选择典型事件,借助语言和行为表现出他的精气神,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课段安排】
【第一课段】1 邓稼先(读邓稼先形象,探人物精神)(2课时)
【第二课段】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读闻一多,品风骨)(2课时)
【第三课段】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读鲁迅,见学者风范)(2课时)
【第四课段】4 孙权劝学(读典籍,赏品质)(2课时)
【单元梳理】
1. 通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人物精神,摘录印象深刻的语句或片段,
课文题目 典型事件 人物精神 我印象深刻的语句或片断 初读心得
邓稼先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回忆鲁迅先生
孙权劝学
2. 小组内交流自己填写的表格,相互借鉴,并在借鉴的基础上,对自己填写的表格进行补充和修订。
3. 小组共同研讨、修改、整合成一张表格,作为组内共识。每位成员,可以保留与小组不同的意见,并在自己的表格中体现。
学习评价
1. 各小组在教室中张贴本组整体感知表格,学生浏览其他小组完成的表格,在自己的作业单上记录新的学习收获,并在使自己收获最大的两个小组的表格上画“√”。
2. 得到“√”最多的一个小组将自己小组的表格发在班级群中,供同学参考。(如时间允许,条件具备,也可以将本组学习收获录制成微课,分享在班级群中)
第4课 孙权劝学 第2课时
——读典籍,赏品质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了解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重点)
3.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难点)
4.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上节回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孙权劝学》这篇课文,理解并学习了文中重点字、词、句及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新课讲解】
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故事的情节是如何开展的?
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文章关于“学”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略) 鲁肃赞学
人物·孙权
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怎样劝服吕蒙的?(可以引用原文)
语气、句式等角度品评善劝
第①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不可不”双重否定,语气很坚决,后面还用了一个感叹号,语气坚定、严肃。表明孙权对吕蒙既要求严格,又寄予厚望。
第②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强。“邪”后还用了一个感叹号来加强语气。根据吕蒙的实际情况,孙权用反问+感叹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不要求吕蒙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
第③句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只,只要 。“耳”,表限止语气,译为“罢了”。只要求“涉猎”“见往事”,表明孙权不想给吕蒙压力,语气由严肃、坚决变得平和、亲切了。
第④⑤句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面对吕蒙的托词“多务”,孙权用“孰若孤?”这一反问句,指出吕蒙的理由并不成立。“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切身体会,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恳切。
孙权:劝说艺术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双重否定 重要性和必要性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限止语气目标明确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语气阻断借口
④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切身体会 亮明益处
文中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大?结合文句作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语言夸赞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具体行动
可用文中哪两个词语来概括鲁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
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
注意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赏析人物,概括特点、完成表格
(1)说说这些对话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你从人物刻画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请你用下列句式说一说你的收获
我从孙权身上学到了( 待人、治学、读书方法 )
我从吕蒙身上学到了( )
我从鲁肃身上学到了( )
我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 )
从文章的写法中我学到了( )
……
【合作探究】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之所以愿意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鲁肃折服于吕蒙的才华,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这最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2.孙权劝吕蒙,使之“就学”,“劝”的本领可谓高矣。试分析一下他劝说技巧的高明之处。
他面对以“军中多务”为借口的吕蒙,晓之以大义,讲明之所以读书的道理,可谓以理服人,语重心长“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以事服人。
他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来反问吕蒙,有责备恼怒之意,随后又说“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言辞恳切,以情动人。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才略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同时启发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板书设计】
【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全文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写吕蒙的答语和反应;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写二人一唱一和互相打趣的对话,略写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作结。
2.正面记言,侧面烘托
本文的对话言简义丰,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个人物说话时各自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章除正面描写人物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外,还通过鲁肃的惊叹与“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的行动侧面衬托出吕蒙今非昔比的才略。
3.运用对比,突出中心
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借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用自身状况和吕蒙的托词进行对比来驳斥吕蒙,吕蒙接受建议,开始学习。在被劝学前吕蒙“才略”不高,接受孙权建议学习后,令鲁肃大吃一惊,前后变化形成鲜明对比,文章由此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拓展延伸】
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说出来大家分享一下。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冰心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伏尔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 ——达·芬奇
《孙权劝学》与《诫子书》比较阅读
相同点
都与“学”这一话题相关:《孙权劝学》通过吕蒙学习后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只有静心专一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只有定下志向才能学有所成。
都谈到了要惜时勤学:吕蒙提及“军中多务”,孙权现身说法;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警惕“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不同点
古代称谓语
【课后作业】
1.课下熟读课文;
2.课下阅读有关孙权或者三国其他人物的故事,下节课请同学来分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