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二章A
[分值:100分 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A、振动 B、静止不动 C、一直向右运动 D、一直向左运动
【答案】A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分析】此题结合人耳听到声音的实例,考查利用声学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要学以致用。
【详解】当喇叭振动会发出声音后,声音经过空气传播到肥皂膜处,由于声音有能量可以使肥皂膜产生振动。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C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用到转换法来研究物理现象。
【分析】解决此类题目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属于基础知识,要掌握。
【详解】发声的音叉振动较弱,不易观察,但可以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就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选:C。
3、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倒车雷达 C.超声波清洗机 D.真空罩中的闹钟
【答案】D
【解析】①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从而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②声音能够传递能量;③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此题考查了回声现象的应用、声音传播能量和声音的传播条件,明确每幅图片的意思,确定对应的知识点,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详解】A、蝙蝠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昆虫反射发现目标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故A不符合题意;B、倒车雷达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发现车后物体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故B不符合题意;C、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精密仪器,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C不符合题意;D、当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闹钟声音减小,由此可以推论,当罩内是真空时,声音将完全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符合题意。故选:D。
4、一种声波从水里传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速在固体中最大,在水中较大,在空气中最小。声波从水里传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小。故选B。
5、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图中能正确表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颜色的光经过透镜的折射能力的不同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详解】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红光在最上面,紫光在最下方。故选:B。
6、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黑色
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
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
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
【答案】D
【解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其它色光照在它上面时全部被吸收;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分析】本题考查物体的颜色由所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特点,以及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详解】用红光照射白色瓷盘、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①白色瓷盘,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反射什么色光就是什么颜色,故瓷盘呈现红色;②红色的苹果只能反射红光,故呈现红色;③黄色香蕉,只能反射黄光,吸收红色的光,因此在红光照射下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故呈现黑色;通过以上分析可知D正确。故选:D。
7、生物学研究表明,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光;而物理学研究表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由此可以初步推测,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光是(▲)
A、红光 B、黄光 C、绿光 D、紫光
【答案】C
【解析】根据以下知识答题: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自己颜色不同的色光。
【分析】本题考查了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用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分析影响植物生长的色光,学以致用,是一道好题。
【详解】植物是不透明的,植物呈现绿色,说明植物能反射绿光而吸收其它色光;植物之所以反射绿光是因为植物的生长不需要绿光,即绿光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故选:C。
8、下列光现象,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铅笔在水面处“折断” B.人在阳光下形成的影子 C.放大镜把字放大 D.豹子在水中形成倒影
【答案】D
【解析】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包括: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等;光遇到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射;平面镜成像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钢笔错位、筷子变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分析】【详解】A、从水中铅笔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铅笔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故与题意不符;B、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与题意不符;C、用放大镜看数字时,数字变大了,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D、平静湖面上豹子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故选:D。
9、如图,若要让反射光线击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而镜(▲)
A、竖直向上移动 B、竖直向下移动 C、水平向右移动 D、水平向左移动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A、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右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光斑会向上移动,不能射中目标,故A不符合题意;B、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左边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左移动,光斑会向下移动,能射中目标,故B符合题意;C、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中目标,故C不符合题意;D、将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中目标,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夜晚,当汽车发出的光照射到自行车尾灯上时,司机看到尾灯反射的光,就能及时避让、如图中有关自行车尾灯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自行车尾灯是由互相垂直的平面镜组成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当光线入射到自行车尾灯上时,两次反射的光路如图,可以看到,最后的反射光线CD与入射光线AB平行。
故选:A。
11、每年七月是西双版纳的雨季也是旅游旺季,森林公园小径常有积水,雨后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你给游客的建议是(▲)
A、迎着月光或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都应是水
B、迎着月光或背着月光走,地上亮处都应是水
C、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亮处是水
D、迎着月光走地上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其他方向没有反射光。(如: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面镜);而对于漫反射,由于物体的表面凸凹不平,凸凹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
【分析】这是一道光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题目,除了有清晰的物理知识外,还应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日常的活动中注意观察是学好物理这门课的关键。
【详解】首先我们可分析出光射到水面上为镜面反射,射到地上为漫反射。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镜面反射的光正好射到我们的眼睛,所以看到的亮处是水。而当我们背着月光走时,镜面反射的光完全不能进入人眼,此时进入眼睛的只有地上漫反射的光,所以看到的暗处是水。综上所述,只有选项D的说法是正确的。故选D。
12、如图所示是人眼看到池底某点的光路,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首先知道光由水中斜射进入空气遵循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水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其次明白本题是池底某点反射的光线到达水面经折时后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看到的池底某点的像在进入人眼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
【分析】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或者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眼睛的缘故,考查了光的折射定律,是一道光学作图的基础题型。
【详解】(1)光由池底某点发出,经水面射入人的眼睛,故光线是从水中到空气中,图A和图C光线的传播方向画错了,故AC错误;(2)光由池底某点发出,经水面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射入人眼;眼睛观察到的是该点的虚像,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故B错误,D正确。故选:D。
放在凸透镜主轴上焦点以内的点光源S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的光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可以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B、凸透镜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起会聚作用
C、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是发散的,因为凸透镜的作用是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D、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发散程度比原来小,仍然是会聚的一种现象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A、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可以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故A错误;B、凸透镜不只是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起会聚作用,对除了过光心的其他光线也有会聚作用,故B错误;CD、如果不经过凸透镜、光线将沿着红色光线的方向射出,经过凸透镜后的光线发散程度比原来的小,仍然是会聚作用的一种表现,如下图所示:
故D正确,C错误。故选:D。
14、如图,一束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某同学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之前,则该同学是(▲)
A、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B、近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C、远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D、远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答案】A
【解析】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配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配戴凸透镜矫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也是中考的热点。
【详解】由题干图可知: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该模型是近视眼,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造成的,应佩戴具有发散功能的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同学们用盛水的矿泉水瓶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睛、近视眼睛和远视眼睛的焦距大小。如图甲所示,他们将盛水的矿泉水瓶正对太阳,上下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出现最细的亮线,估测亮线到瓶子侧壁的距离d,正常水瓶做实验时,d约为8厘米;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乙所示后测得d为13厘米;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丙所示后测得d为5厘米,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B、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C、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小
D、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答案】A
【解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成因,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远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凸透镜。
【分析】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进行分析解答,要会结合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详解】由题意可知,乙的焦距比丙的焦距大,所以会聚能力弱,因此乙模拟的是远视眼镜,而丙模拟的是近视眼,由此排除B和C;乙的焦距比正常大,丙的焦距比正常时小,所以A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17分)
16、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 ▲ 产生的,塑料尺振幅越大,声音的 ▲ 越大,若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 ▲ 发生改变。
【答案】振动; 响度; 音调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和频率有关,振动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影响频率,改变音调要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质量和体积也就是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响度跟振幅有关,用力大小能改变钢尺的振动幅度。
【分析】掌握声音产生的条件和声音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各特征的因素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用手拨动塑料尺,塑料尺振动发出声音;用的力越大时,塑料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大;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时,会使塑料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则声音的音调将不同。故答案为:振动; 响度; 音调。
17、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他们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 ▲ 而产生的,地震前通常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能最先感觉到的是 ▲ 。
【答案】振动; 大象
【解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2)根据图中大象的听觉频率范围分析解答;(3)由题意可知,地震产生的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分析表格数据,看哪种动物的听觉频率在此范围之内,即是符合要求的动物。
【分析】本题考查了次声波的频率,结合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即可判断哪些动物可以听到次声波。
【详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根据图象可知大象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Hz~20000Hz,频率大于20000Hz就是超声波,所以大象不能听到超声波;因为地震产生的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而图中的大象听觉频率是1Hz~20000Hz,正是在此范围之内,而人和海豚听觉频率都不在此范围内,所以大象最先感觉到。故答案为:振动;大象。
18、某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米处,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 米,当该同学面镜时,镜中像的大小将 ▲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4 ; 不变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是等大正立的虚像,且物距与像距相等即可解答此题。
【分析】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④像与物体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由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当这位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那么他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也是2m,则镜中的像与本人相距2m+2m=4m。当人面镜,像也面镜,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故答案为:4; 不变。
19、一束光线与水平放置的平面镜成40°角,则入射角为 ▲ ;若入射光线向法线靠近10°,则此时反射角变为 ▲ ,法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 。
【答案】50°; 40°; 90°
【解析】①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②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反射角、入射角以及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大小关系,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反射角,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详解】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40°,则入射角是90°-40°=50°;入射光线向法线靠近10°,说明入射角减小了10°,入射角变为50°-10°=40°,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变为40°;因为法线与平面镜始终垂直,所以法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90。故答案为:50°;40°;90°。
20、如图所示,用焦距是10厘米的凸透镜使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蜡烛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应该小于 ▲ 厘米,当蜡烛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大于 ▲ 厘米时,透过凸透镜能看到正立、放大的 ▲ 像。
【答案】30; 40; 虚
【解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物体位于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物体位于凸透镜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物体位于凸透镜1倍焦距之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问法:“当蜡烛在光具座上的位置”要注意和图中光具座的位置相对应。
【详解】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用焦距是10厘米的凸透镜使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蜡烛距离透镜的距离应大于2f,则在此图中蜡烛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应该小于30cm;当u21、如图所示的日晷是通过观察直杆在阳光下影子的方位和长短来确定时间的,其中影子的形成可以用光的 ▲ 来解释;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 ▲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的缘故。
【答案】直线传播; 漫
【解析】(1)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日月食、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的反射光线仍平行向着同一个方向;漫反射由于反射面粗糙,反射光线向着四面八方。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以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属光学础题。
【详解】(1)影子的形成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2)漫反射由于反射面粗糙,反射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因此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故答案为:直线传播; 漫。
22、一固定光源发射一束光照在液面上,光通过液面反射后在光屏形成一亮点S1,当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 ▲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反射角比原来 ▲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下降; 不变
【解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根据液面上升或下降,判断出反射点和反射光线的变化,从而分析出反射到光电转换接收器的光点与液面变化的关系。
【分析】本题中的液面上升或下降,法线和入射光线不变,所以入射角不会变化,反射角也不会变化,从而导致反射光线只是平行移动,光电转换接收器的光点随反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详解】由于入射光线是固定的,且光在水面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当水面发生变化时,故反射光线的方向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见,当反射到光电屏接收平面上的光点从S1点移向S2点,表明被监视的液面从AB下降到CD的。由于反射光线的方向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所以 入射角不会变化,反射角也不会变化。故答案为:下降; 不变。
三、作图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23、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刚好与水面相平,F是凸透镜的焦点,一束与水面平行的光入射到凸透镜上,请你作出经凸透镜折射后进入水中光线的大致位置。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由图示可知,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根据入射光线的特点,可以画出对应的折射光线。光由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分居在两种介质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分析】关于凸透镜作图,记住三条特殊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折射光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详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过焦点;再过焦点作法线,并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从空气到水中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24、将一平面镜斜放在装有水的水槽中,有一束光线垂直射向水面,如图所示,请画出这束光线在水中行进最后射出水面的光路图。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本题所要求的光路图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光线垂直射向水面,此时光线的方向是不变的,垂直射入是折射的一个特例。②光在水中射到平面镜上被反射,反射要遵循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③被镜面反射的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此时水中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空气中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折射角,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分析】本题考查了光的折射规律和光的反射定律。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即折射角和入射角都是0°。
【详解】先画出光线垂直射入水中的光线,此时光线方向不变。接着画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光线:先画法线,然后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最后画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先画法线,然后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
25、请在图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的像。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物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分析】平面镜成像作图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另一种是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来作,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要简洁、容易。
【详解】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像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18分)
26、如图所示,冬冬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这说明白光 ▲ 单纯颜色的光(选填“是”或“不是”)。冬冬对光的色散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产生光的色散现象的原因是白光中包含的不同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发生 ▲ (选填“反射”或“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冬冬想: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不同呢 请写出你的推断: ▲ 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你推断的理由是: ▲ 。
【答案】不是; 折射; 红; 红色光较紫色光偏折能力弱
【解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①光的色散的原理是光的折射;②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是因为不同颜色的光经玻璃的折射本领不同。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种颜色的光的偏折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中档题。
【详解】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本领不同,所以经三棱镜后的偏折程度不同,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这说明白光不是单纯颜色的光,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不相同。红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这是因为红色光较紫色光偏折能力弱。故答案为:不是; 折射; 红; 红色光较紫色光偏折能力弱。
27、小东与几位同学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大小经常在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他猜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他们借助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影子高度与光源到物体距离的关系。实验中,把手电筒正对黑板擦由近及远先后放在距离黑板擦不同位置,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分别测量影子在墙面上的高度。记录数据如表:
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厘米 20 30 40 50 60 70
黑板擦影子高度H/厘米 20 17 14.5 13.5 13 12.6
(1)影子的形成是由于 ▲ 而产生的,粗略分析数据他们发现:若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时,影子的高度随之 ▲ 。
(2)为了进一步发现其中的规律,请你利用表中数据绘制影子高度H随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变化的图
象;根据你所画的图象,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L=45厘米时,影子的高度H大致是 ▲ 厘米。
(3)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较远时,观察图象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变小得 ▲ (选填“快”或“慢”);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大小将 ▲ (选填“基本不变”、“逐渐变大”或“逐渐变小”)
【答案】(1)光的直线传播; 变小; (2)图略; 15.6; (3)慢; 基本不变
【解析】(1)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便会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即是影子;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时,黑板擦的大小不变,但手电筒的光线和黑板擦的角度发生了变化,所以影子的高度也会发生变化;(2)在影子高度H随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变化的图象中,找出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对应的影子高度值;(3)分析坐标图象中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与黑板擦影子高度的变化规律进行解答。
【分析】此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分析影子大小随物距的变化情况,要会利用数据表和坐标图象分析物理规律,此题属于中档题。
【详解】(1)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便会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即是影子;由记录的数据表可以看出,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时,影子的高度随之减小;(2)根据表中数据,描点连线,如图所示:
由坐标图象可知,当L=45cm时,对应的H大致高度为15. 6cm;(3)从图象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可发现,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较远时影子变小变得较慢,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足够远时,曲线与横轴趋于平行,影子大小基本不变;故答案为:(1)光的直线传播; 变小; (2)见上图; 15.6; (3)慢; 基本不变。
五、分析计算题(共3小题,28小题8分,29小题6分,30小题9分,共23分)
28、会跳跃的声音。
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距爆炸地点70千米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隆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160千米范围内却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30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声音怎么会跳跃过中间这片区域呢
探究发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气温有关:气温高,声速大;气温低,声速小。地面上方不同高
处的气温不同,声速也不同,声音在空气中向前传播总喜欢拣温度低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声音便偏向到温度低的空气中去(图1)。这就像一列小孩和一列大人组成的队列,小孩和大人手挽手以相同节奏向前行进,由于小孩的步距小于大人的步距,结果整个队伍前进的方向便偏向小孩一侧。
如果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里温度高,那里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就会一会儿拐向高空,一会儿又拐向地面,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声音会跳跃的现象
图1 图2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提到的三个区域,哪个区域的温度最高。
(2)“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图2),试着运用上文提到的知识说明,远处寒山寺的钟声能传到枫桥江畔绝非诗人的臆造。
【答案】半径70km~160km范围内的空气温度最高。(2)由于声音的传播与气温有关,声音总是由气温高处向气温低处偏折。秋天的夜晚枫桥江畔的空气比较潮湿,高空中的气温较高,靠近江畔的低空温度较低,寒山寺的钟声从温度较低的空气传向枫桥江畔。所以诗人能听到寒山寺的钟声绝非臆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找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特点(即:声音在空气中向前传播总喜欢挑温度低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声音便偏向到温度低的空气中去),然后再根据声音传播的特点进行分析。
【分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细心阅读,找到声音传播与空气温度的关系(即:声音在空气中向前传播总喜欢挑温度低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声音便偏向到温度低的空气中去)。
【详解】(1)距爆炸地点70km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隆隆”的爆炸声,说该区域内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较低;半径70km~160km范围内却什么也听不到,说明该区域内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高;半径160km~300km的范围内,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说明该区域内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低。所以,半径70km~160km范围内的空气温度最高。(2)由于声音的传播与气温有关,声音总是由气温高处向气温低处偏折。秋天的夜晚枫桥江畔的空气比较潮湿,高空中的气温较高,靠近江畔的低空温度较低,寒山寺的钟声从温度较低的空气传向枫桥江畔。所以诗人能听到寒山寺的钟声绝非臆造。
如图所示的是安装在同一轴上的三个发声齿轮,轴可以在外加动力下匀速转动,用硬纸片放在齿边可以发声。
(1)用这套装置可以完成的实验是:验证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与 ▲ 的关系。
(2)若轴的转速不变,则当硬纸片放在 ▲ 齿轮上时,齿轮发声的音调最低。
(3)由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物体振动得 ▲ ,音调就越高。
【答案】(1)频率(振动的快慢); (2)A; (3)越快
【解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分析】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分析解答。该题比较简单,难度不大,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也是中考的热点。
【详解】(1)当纸片与齿轮接触时,齿轮越多的可以使纸片在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越多,即纸片的振动频率越大,此时发声的音调就会越高,所以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2)当纸片与齿轮接触时,齿轮越多的可以使纸片在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越多,纸片发声的音调就会越高;由图可知,最下面的齿轮数最多,因此在相同的时间内会振动次数最多,音调最高;最上面的齿轮数最少,因此在相同的时间内会振动次数最少,音调最低;(3)由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也就是说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故答案为:(1)频率(振动的快慢);(2)A; (3)越快。
30、某物理学习小组成员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制管厂找到一根长153m的直铁管,一位同学在铁管一端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其余同学在铁管的另一端听声并计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在铁管子的传播速度为1500米/秒)。
(1)声音在铁中传播,从铁管一端传到另一端需要多少秒
(2)声音在两种介质中传播时,声音传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小于0.1秒时,人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此实
验中,在铁管另一端的同学能听到几次敲击声(请通过计算,加以说明)
【答案】(1)0.102s;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t1==0.45s;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时t2==0.102s;声音在空气中与在铁管中的时间差t1-t2=0.45s-0.102s=0.348s。时间差大于0. 1秒,所以能听到2次声音。
【解析】(1)已知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还知道传播的距离,根据速度公式υ=得,公式t=分别求出声音在铁管中声音传播所用的时间,(2)再分别求出在这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时间差,分别与0.1s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分析】本题考查时间的计算,关键是速度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求在2种介质中传播的时间差,这也是本题的重点。
【详解】(1)根据υ=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t1==0.45s;(2)根据υ=得,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时t2==0.102s;声音在空气中与在铁管中的时间差t1-t2=0.45s-0.102s=0.348s。时间差大于0. 1秒,所以能听到2次声音。答:(1)声音在铁管中传播的时间0. 45s;(2)在铁管另一端的同学能听到2次敲击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二章A
[分值:100分 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A、振动 B、静止不动 C、一直向右运动 D、一直向左运动
2、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3、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倒车雷达 C.超声波清洗机 D.真空罩中的闹钟
4、一种声波从水里传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5、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图中能正确表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是(▲)
A B C D
6、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黑色
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
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
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
7、生物学研究表明,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光;而物理学研究表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由此可以初步推测,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光是(▲)
A、红光 B、黄光 C、绿光 D、紫光
8、下列光现象,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铅笔在水面处“折断” B.人在阳光下形成的影子 C.放大镜把字放大 D.豹子在水中形成倒影
9、如图,若要让反射光线击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而镜(▲)
A、竖直向上移动 B、竖直向下移动 C、水平向右移动 D、水平向左移动
10、夜晚,当汽车发出的光照射到自行车尾灯上时,司机看到尾灯反射的光,就能及时避让、如图中有关自行车尾灯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11、每年七月是西双版纳的雨季也是旅游旺季,森林公园小径常有积水,雨后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你给游客的建议是(▲)
A、迎着月光或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都应是水
B、迎着月光或背着月光走,地上亮处都应是水
C、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亮处是水
D、迎着月光走地上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
12、如图所示是人眼看到池底某点的光路,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3、放在凸透镜主轴上焦点以内的点光源S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的光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可以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B、凸透镜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起会聚作用
C、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是发散的,因为凸透镜的作用是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D、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发散程度比原来小,仍然是会聚的一种现象
14、如图,一束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某同学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之前,则该同学是(▲)
A、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B、近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C、远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D、远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15、同学们用盛水的矿泉水瓶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睛、近视眼睛和远视眼睛的焦距大小。如图甲所示,他们将盛水的矿泉水瓶正对太阳,上下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出现最细的亮线,估测亮线到瓶子侧壁的距离d,正常水瓶做实验时,d约为8厘米;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乙所示后测得d为13厘米;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丙所示后测得d为5厘米,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B、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C、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小
D、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17分)
16、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 ▲ 产生的,塑料尺振幅越大,声音的 ▲ 越大,若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 ▲ 发生改变。
17、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他们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 ▲ 而产生的,地震前通常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能最先感觉到的是 ▲ 。
18、某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米处,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 米,当该同学面镜时,镜中像的大小将 ▲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9、一束光线与水平放置的平面镜成40°角,则入射角为 ▲ ;若入射光线向法线靠近10°,则此时反射角变为 ▲ ,法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 。
20、如图所示,用焦距是10厘米的凸透镜使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蜡烛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应该小于 ▲ 厘米,当蜡烛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大于 ▲ 厘米时,透过凸透镜能看到正立、放大的 ▲ 像。
21、如图所示的日晷是通过观察直杆在阳光下影子的方位和长短来确定时间的,其中影子的形成可以用光的 ▲ 来解释;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 ▲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的缘故。
22、一固定光源发射一束光照在液面上,光通过液面反射后在光屏形成一亮点S1,当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 ▲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反射角比原来 ▲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作图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23、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刚好与水面相平,F是凸透镜的焦点,一束与水面平行的光入射到凸透镜上,请你作出经凸透镜折射后进入水中光线的大致位置。
24、将一平面镜斜放在装有水的水槽中,有一束光线垂直射向水面,如图所示,请画出这束光线在水中行进最后射出水面的光路图。
25、请在图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的像。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18分)
26、如图所示,冬冬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这说明白光 ▲ 单纯颜色的光(选填“是”或“不是”)。冬冬对光的色散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产生光的色散现象的原因是白光中包含的不同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发生 ▲ (选填“反射”或“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冬冬想: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不同呢 请写出你的推断: ▲ 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你推断的理由是: ▲ 。
27、小东与几位同学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大小经常在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他猜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他们借助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影子高度与光源到物体距离的关系。实验中,把手电筒正对黑板擦由近及远先后放在距离黑板擦不同位置,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分别测量影子在墙面上的高度。记录数据如表:
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厘米 20 30 40 50 60 70
黑板擦影子高度H/厘米 20 17 14.5 13.5 13 12.6
(1)影子的形成是由于 ▲ 而产生的,粗略分析数据他们发现:若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
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时,影子的高度随之 ▲ 。
(2)为了进一步发现其中的规律,请你利用表中数据绘制影子高度H随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变化的图
象;根据你所画的图象,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L=45厘米时,影子的高度H大致是 ▲ 厘米。
(3)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较远时,观察图象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变小得 ▲ (选填“快”或“慢”);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大小将 ▲ (选填“基本不变”、“逐渐变大”或“逐渐变小”)
五、分析计算题(共3小题,28小题8分,29小题6分,30小题9分,共23分)
28、会跳跃的声音。
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距爆炸地点70千米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隆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160千米范围内却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30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声音怎么会跳跃过中间这片区域呢
探究发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气温有关:气温高,声速大;气温低,声速小。地面上方不同高
处的气温不同,声速也不同,声音在空气中向前传播总喜欢拣温度低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声音便偏向到温度低的空气中去(图1)。这就像一列小孩和一列大人组成的队列,小孩和大人手挽手以相同节奏向前行进,由于小孩的步距小于大人的步距,结果整个队伍前进的方向便偏向小孩一侧。
如果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里温度高,那里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就会一会儿拐向高空,一会儿又拐向地面,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声音会跳跃的现象
图1 图2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提到的三个区域,哪个区域的温度最高。
(2)“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图2),试着运用上文提到的知识说明,远处寒山寺的钟声能传到枫桥江畔绝非诗人的臆造。
29、如图所示的是安装在同一轴上的三个发声齿轮,轴可以在外加动力下匀速转动,用硬纸片放在齿边可以发声。
(1)用这套装置可以完成的实验是:验证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与 ▲ 的关系。
(2)若轴的转速不变,则当硬纸片放在 ▲ 齿轮上时,齿轮发声的音调最低。
(3)由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物体振动得 ▲ ,音调就越高。
30、某物理学习小组成员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制管厂找到一根长153m的直铁管,一位同学在铁管一端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其余同学在铁管的另一端听声并计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在铁管子的传播速度为1500米/秒)。
(1)声音在铁中传播,从铁管一端传到另一端需要多少秒
(2)声音在两种介质中传播时,声音传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小于0.1秒时,人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此实
验中,在铁管另一端的同学能听到几次敲击声(请通过计算,加以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