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名 ,字 , 时邹人,是 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 重 要的代表人物, 后称为“ ”。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 ” “ ”。
孟子简介
仁政
亚圣
儒
战国
子舆
轲
民贵君轻
关于《孟子》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等记录战国时期孟子言行的书,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南宋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经典窄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本书共七章,分别是:
《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分为上下两篇)
1.性善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有气节)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中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同义也。
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
孟子思想
觳觫
便嬖
庠序
孝悌
忖度
邪侈
胡龁
褊小
颁白
则王
畜妻子
彼恶知之
hú sù
xiáng
cǔn duó
pián bì
tì
chǐ
hé
bān
biǎn
wàng
wū
xù
字 音 字 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桓晋文之事是什么事?
2.主要人物
3.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春秋五霸,成就霸业
齐桓、晋文————春秋霸主
齐宣王——齐国国君
孟子——亚圣,一生周游列国,传扬学说
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4.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5.什么是霸道?什么是王道?
保民而王
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王道: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结 构 层 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不得已。以,同“已”
这
宾语前置
翻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结合注释, 疏通语句
谈论
行王道
宾语前置
概括第一层的含义,赏析孟子的智慧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安民,养民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翻译:(齐宣王)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
(孟子)说:“安民养民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民养民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曰:“臣闻之[于]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宾语前置
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叫“衅钟”
恐惧战栗的样子
走向
用羊来替换它(指牛)
释放
之 乎
这 吗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
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吝惜,舍不得
的确
狭小
就是
这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痛惜、哀怜
区别
这,以羊易牛
主谓倒装
仁道,行仁政的方法
形→动,远离
概括第二层的含义,赏析孟子的智慧
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孟子再进一步为宣王辩解:首先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然后再进一步为他辩解,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皆有不忍见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解决了齐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同“悦”,开心
宾语前置/判断句
内心有所触动
……的原因
禀报
视力
整车的柴火
认可
这样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被动句
宾语前置
表现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到
到
副词,偏偏
大王
称王
区分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判断句
判断句
相当于“而”,表修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形→动,敬爱/爱护;形→名,老人/小孩
同“型”,名→动,做榜样
治理
拿
……的原因
称量
丈量
思量,考虑
以及:以,相当于“而”,表承接;及:到
至:到;于:引出对象
语助词
概括第三层的含义,赏析孟子的智慧
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
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
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是什么?用何方法取得什么效果?
接着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推恩的方法﹕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举斯心加诸彼,把恩惠推广开去。
推恩的效果﹕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无敌。推恩可以使天下运于掌上。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不推恩则无以保妻子。
1、掌握对方心理,进而因势利导。
论辩技巧总结
2、把握对方的漏洞,而又主动排解。
3、运用比喻,阐述浅显道理。
4、正反对比,突出后果。
5、排比句式,增强语势。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吾]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状语后置
表反问,相当于“难道”
翻译:难道大王发动战争,使将士处于险境,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之后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对此感到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使动用法,使……处于险境
用,凭借
状语后置
欲霸天下、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形→名,美味的食物/轻软暖和的衣服
同“彩”
使动用法
国君宠爱的人
开辟
统治
如此
攀登,攀援
代词,代肥甘、轻暖、彩色、声音、便嬖
这样的话那么
安抚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吾]可得闻与?”
曰:“邹( zōu )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像,如
恐怕
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厉害,严重
句中,调整音节
表修饰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形→名,小国/大国
形→名,人少的国家/人多的国家
形→名,弱国/强国
同“盍”,何不
使动用法,使服从
宾语前置,凭什么
同“返”
状语后置
同“途”
储藏
憎恨
抵挡,对抗
奔走求告
1.铺陈排比
论辩技巧总结
2.比喻手法:“缘木求鱼”比喻“霸道”不可行;
3.类比说理:以邹与楚战说明霸道不可得天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同“昏”,糊涂
帮助
明确
聪慧
翻译:齐宣王说:“我昏乱糊涂,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允许我试行它。”
达到这一步
相当于“而”,表修饰
请允许我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
只有
表假设,相当于“假如”
假如
同“网”
同“矣”
判断句
哪里
规定
养活
走向
取独
代词,明君
足
怎么
讲求
持久不变的意志
随着,接着
表转折,却
闲暇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名→动,种植
名→动,穿上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同“斑”
状语后置
这
反复申告
这样却
孟子的仁政主张:
第三部分,孟子的思路。
“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
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
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物质
精神
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
1、论辩善设机巧,跌宕起伏
总结艺术手法
2、行文铺张扬厉,逻辑严密
3、说理取譬设喻,生动形象
4、语言长短结合,风格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