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参考答案
七 年 级 历 史 2024.1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10: A D C D B,A D B C B; 11—20: A D C B D,C A B B D;21—25: B C C A A。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3题,共50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8分。)
26.(16分)
(1) 排序:②④①③;(2分) 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分)
(2)作者:司马迁;(2分) 查阅不到的事件:③④。(2分)
(3)内容: ①《伤寒杂病论》;(2分) ②王羲之;(2分)
名片:他是南北朝的杰出科学家;他制定《大明历》;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他是祖冲之。(4分)
27.(16分)
(1)制度:①中央集权制度,②皇帝制,③郡县制,④三公制(4分,2点即可);
货币名称:圆形方孔半两钱。(2分)
(2)局面:文景之治;(2分) 政策:休养生息政策。(2分)
(3)措施: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②实行盐铁官营专卖。(4分)
(4)因素:①国家统一,②社会稳定,③政策适当,④善于创新等。(2分,一点、言之有理符合材料即可)
28.(18分)
(1)战争:淝水之战;(2分) 目的:灭亡东晋,统一中国。(2分)
(2)阻力: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2分) 影响: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 (2分)
(3)表现:①各族人民与汉人错居杂处;②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生产技艺和经验;③各族使用汉语;④“胡”“汉”观念逐渐淡薄。(4分,2点即可)
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4)方式:①战争;②改革;③民族迁徙。 (4分,2点即可)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学业水平期末监测
七年级历史 2024.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答在本试卷上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把正确的答案选出来,涂在答题卡上。)
1.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B.《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C.《山海经》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2.约10000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下列选项中能证实这一说法的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3.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黄河时曾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下列可以作为“黄河文化”代表的是
A.元谋人 B.河姆渡人 C.炎帝、黄帝 D.越王勾践
4.以下历史事件发生在下图①朝代的是
A.铸造精美的四羊方尊 B.牧野之战中商军倒戈
C.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D.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相关研究表明,在创造这种文字时,最原始的方法是
A.形声 B.象形 C.会意 D.指事
6.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七年级历史 第 1 页(共8页)
7.《商君书·赏刑》载,秦国“富贵之门必出于兵”,以至于秦国人听到战争“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以上现象的出现源于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 B.尊王攘夷 C.确立县制 D.奖励军功
8.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列国兼并,社会动荡。对此,诸子百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治理方案。秦的发展和统一证明最适应当时社会形势的方案是
A.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B.法家: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C.墨家:兼爱非攻,选贤举能 D.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9.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A.“兼爱”“非攻” B.“无为而治” C.“仁政”治国 D.依法治国
10.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任嚣为南海郡首任郡尉,赵佗初任龙川县县令,后接任南海郡郡尉,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B.赵佗掌管国家军事事务
C.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D.秦朝的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11.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发生在公元前209年应该出现在如图年代尺的
A.公元前3 世纪 B.公元前2世纪 C.公元2 世纪 D.公元3 世纪
12.有人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统一全国,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但他也实施暴政,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这一阐述
A.主观臆断 B.认识片面 C.与史实不符 D.客观公正
13.七年级一班同学要表演“文景之治”的历史情景剧,下面场景不能出现其中的是
A.汉文帝的妃嫔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B.地方官孙平因为关心当地农桑被汉景帝提拔
C.农民张三把收成的2/3交给国家
D.农民李四因为辛勤耕作得到政府的奖励
1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B.春秋争霸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国家的统一
C.秦朝于公元前207 年被刘邦起义军灭亡
D.汉武帝于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七年级历史 第 2 页(共8页)
15.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下列不属于西汉为中华民族“注入新鲜血液”的措施的是
A.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击败匈奴 B.派张骞出使西域
C.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管理 D.派甘英出使大秦
16.反腐败,因为涉及百姓的切身利益,历来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东汉时期光武帝采取的反腐败措施是
A.释放奴婢 B.轻徭薄赋 C.严惩贪官污吏 D.尊崇儒术
17.《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材料中把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称之为“凿空”,对于公元前119 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理解正确的是
A.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B.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C.张骞因第二次出使西域被当做人质扣押
D.建立了对新疆有效的管辖
18.《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材料表明蔡伦
A.发明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B.降低了造纸的成本
C.扩大了纸的用途 D.促进书法艺术的进步
19.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3世纪20年代三国局势的是
20.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和西晋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的局面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短暂而亡 ④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21.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下列朝代属于统一的王朝有:
①秦 ②西汉 ③东汉 ④北魏 ⑤东晋 ⑥西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⑤ D.①②④⑥
七年级历史 第 3 页(共8页)
2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巨鹿之战 ②赤壁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23.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北魏孝文帝改革也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这两场改革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
A.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顺应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 D.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
24.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
A.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倒退 B.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
C.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D.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25.“三国鼎立”“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共同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3题,其中26题16分,27 题16分,28题18分,共50分)
26.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璀璨夺目,名人辈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历史典故】
①火烧赤壁 ②围魏救赵 ③投鞭断流 ④破釜沉舟
(1)历史典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请将上述历史典故反映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只写序号)。并写出典故①所反映史实的影响。(4分)
【史学经典】
如下表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②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 ③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袁绍 ④内迁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七年级历史 第 4 页(共8页)
(2)《史记》的作者是谁 上表的四个历史事件中,在该书中一定查阅不到的是哪几件(写出序号即可) (4分)
【名人风采】
(3)请将上述两张名片相互参照,写出横线上的内容。请仿照前面的“名人风采”,为表中图片人物设计一张名片。(8分)
27.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七年级历史 第 5 页(共8页)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图一体现的秦朝在政治制度上的创新举措(2点即可)。图二归于一统的货币名称是什么 (6分)
材料二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60 多年间,当时国内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极为富足。除了像旱涝等自然灾害外,帝国约在70年中竟不寻常地没有遭受重大的动乱。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历史上将汉初安定、富足的局面称为什么 这一局面的形成与汉初哪一政策有关 (4分)
材料三 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汉武帝实行经济大一统的措施(2点即可,不得照抄原文)。(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归纳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因素。(2分)
七年级历史 第 6 页(共8页)
2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交融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兵戈相见】
材料一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 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场著名以少胜多的战争 依据材料一指出,苻坚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分)
【移风易俗】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其一系列举动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阖,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
—摘编自《孝文帝改革》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阻力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4分)
【美美与共】
材料三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
七年级历史 第 7 页(共8页)
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点即可)并依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有何深远的历史意义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 (4分)
七年级历史 第 8 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