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区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用2B铅笔填涂)
1.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当文明之光照耀中华大地,中国历史开始了辉煌的篇章。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A. 秦朝 B. 夏朝 C. 商朝 D. 周朝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夏朝 B. 周朝 C. 商朝 D. 尧舜禹时期
4. 春秋时期的政治局面之一是“永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的出现与西周什么政治制度有关 (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5.“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春秋五霸之首。” “他”是( )
A. 周武王 B. 晋文公 C. 秦王嬴政 D. 齐桓公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战国时期与这一理念最为相近的思想主张是( )
A. 老子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 B. 孔子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C. 墨子政治上主张“兼爱非攻” D.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7. 春秋时期,随着新的生产工具出现,促进了深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该时期“新的生产工具”是( )
A. 打制石器 B. 磨制石器 C. 青铜工具 D. 铁制农具
8、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
A. 奴隶制开始瓦解 B. 封建制度确立C. 生产力飞速发展 D. 诸侯兼并战争
9.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该诗赞颂了秦王赢政哪一历史功绩( )
A.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 修筑万里长城
C. 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D. 书同文,车同轨
10.“它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材料评述的是( )
A. 大泽乡起义 B. 牧野之战 C. 国人暴动 D. 巨鹿之战
11、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有关( )
A. 楚汉之争 B. 长平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12、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亚欧的重要商路,对开通此商路功劳巨大的是( )
A. 董仲舒 B. 张骞 C. 霍去病 D. 卫青
13. 下列不属于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是:( )
A.兵回家——士兵还乡务农 B. 奴为民——释放奴婢为平民
C.兴暴政——法律严苛残酷 D. 税减轻——减轻赋税、徭役、兵役
14. 陆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丝绸之路于汉代开通 B.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C.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古都洛阳 D. 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15.近年来,东突厥恐怖分子活动猖獗,他们鼓吹新疆独立,妄图把新疆从我国分裂出去。下列哪一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A. 设置西域都护 B. 设置驻藏大臣
C. 丝绸之路开通 D. 设置澎湖巡检司
16.时间轴梳理历史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之一。下面时间轴上与“东汉”对应的时间段是( )
A. A B. B C. C D. D
17.“在汉朝一统王权的统治下,采取与时代相应的统治政策,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汉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也是中国第一个治世。”这段话主要论述的是( )
A. “文景之治” B. 三皇五帝
18. 归纳整理是历史学习常用的学习方法,右图反映的战役是( )
19.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副对联是为了纪念( )
A. 诸葛亮 B. 周瑜 C. 刘备 D. 孙权
20. 魏晋以后,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 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B. 民族交融的加强
C. 国家由统一走向政权分立 D. 南北朝时期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21. 该佛像坐落在山西大同,它开凿于北魏时期,其服装具有印度的风格,它所属的石窟是( )
A. 敦煌莫高窟 B.麦积山石窟 C. 龙门石窟 D. 云冈石窟
22.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公元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
23. 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 )
A. 日本 B. 成都 C. 台湾 D. 海南岛
24.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 ”描述的是西晋永嘉五年,中原人民纷纷迁居江南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是因为( )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 北方战乱频繁 C.南方经济发达 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
25.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点。经过研究,他们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概括为( )
A. 统一国家的建立 B.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 中华文明的起源 D.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二、辨别改错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计10分)
2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 ](2) 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 ](3)东汉末年,华佗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 ](4) 东晋的顾恺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 ](5)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撰写《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三、材料分析题。 (本题共 3题,计 40分)
27. 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0分)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成熟),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初八方;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 这里“江南”主要是指哪一地区 (2分)
(2)对比材料一、二,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出任意2 点即可)(4分)
(3) 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28.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统一的重要时期,秦始皇和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如下图
(1)根据材料一图示,归纳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4分)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 “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 易为淫乱; 急则阻其疆而合纵, 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 实分其国, 必稍自削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2)跟据材料二,说明汉武帝统治初期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2分) 他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2分)
材料三: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 医药、 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材料三中两段材料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是相同的,请问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 (4分) 其相同的目的又是什么 (2分)
29.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公元前365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你对材料一的理解,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农民,是否支持商鞅变法 (2分)为什么 (2分) 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
材料二:(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魏书·高帝纪下》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 (2分) 依据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 (3分) 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2分)
(3)一次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 (2分,归纳一点即可)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监测七年级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A 2.B 3.C 4.B 5.D 6.B 7.D 8.D 9.C 10.A
A 12.B 13.C 14.C 15.A 16.C 17.A 18.B 19.A 20.B
D 22.D 23.C 24.B 25.D
二、辨别改错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计10分)
2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 ](1) 把“编年体” 改成 “纪传体” 。
[ √ ](2) 。
[ × ](3) 把“华佗” 改成 “张仲景” 。
[ × ](4) 把“顾恺之” 改成 “王羲之” 。
[ × ](5) 把“祖冲之” 改成 “贾思勰” 。
三、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题,计40分)
27、 (1)“江南”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等地)(2分)
(2)变化:由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变为农业生产
原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先进的工具;南方相对和平等(任意两条即可)(4分)
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28、
(1)措施: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4分,各2分)
(2)问题: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势力发展,与官府抗衡,威胁中央集权。(2分)
解决: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实力;(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建立侯国);(找借口削去王国、侯国)。(2分)。
态度不同: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分)
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2分)
29、
(1)支持。(2分) 原因: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可以使普通人获得地位和财富。(意思答对一点即可)(2分)
变化: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富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统一秦国全国奠定了基础。(3分)。
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
措施:穿汉服,说汉话,迁都洛阳。(3分)
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分)
(3)成功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与社会的发展,推动杜会的发展等。(意思答对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