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6 17:35:55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素养监测
七年级历史卷
(满分 100 分, 时间 70 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题意)
1. “你的两颗牙齿,揭开了中华大地人类活动的奥秘:那一块块粗糙的石器,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智慧的闪烁;那遗留着的炭屑和烧骨啊,是不是告诉后人,你们是已经征服了火的精灵……”这里的“你们”发现的地点在( )
A. 云南 B. 北京 C. 陕西 D. 山西
2.“建造住宅时,他们往往先打下1米长木桩,…其后于地梁上铺设 10多厘米厚地板,…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地板上为起居住室。”他们可能是( )
A. 元谋人 B. 山顶洞人 C. 河姆渡居民 D. 半坡居民
3. 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到:“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华夏族是多民族融合而成的 B. 华夏族是黄帝和炎帝部落联盟而形成的
C. 华夏族就是汉族 D. 华夏族交通便利,有很多的文明成就
4. 与下面示意图①处相关的史实是( )
A. 大禹治水 B. 盘庚迁殷 C. 武王伐纣 D. 长平之战
5. 我国儒家经典《尚书·尧典》中有“尧舜禅让”的记载, 《尚书·大禹谟》中则有“舜禹禅让”的记载。尧舜禹“禅让”的标准是( )
A. 部落势力 B. 德才兼备 C. 治水功绩 D. 征战功绩
6. 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一直流淌着“工匠精神”的基因,下列两件绝世青铜器体现了哪一朝代的成就( )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7. 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 )
A.分封制已经瓦解 B. 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 社会动荡不安 D. 周王室地位下降
8. 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和典故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
A. 和平稳定 B. 诸侯争霸 C. 经济发展 D. 文化繁荣
9. “作堰敢辞瘁,慰农愧少才。眷言秦太守,一步一低回。”诗中提到的“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 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 B. 加强管理,并提倡依法治国
C. 奖励耕战,使秦国迅速强大 D. 修筑都江堰,解决岷江水患
10.一位同学在分析“百家争鸣”影响时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 爱无差别等级
法家 “尚法”, 依法治国
A. 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 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
C. 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 脱离现实,禁锢人们的思想
11.下表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原始的农耕社会
C.华夏之祖的传说
D.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2.贾谊的《过秦论》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文章之一。贾谊认为:为政者必须施仁政,不能反人民,否则,人民必会“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最初是用来描述( )
A. 项羽起义 B. 刘邦起义 C. 陈胜、吴广起义 D.国人暴动
13.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下侧棋中标识两军对弈的“楚河”“汉界”来源于( )
A. 刘邦、项羽反秦战争
B. 刘邦、项羽楚汉之争
C. 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
D. 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
14.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下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
A. 公元前2世纪初 B. 公元前2 世纪末 C. 公元前3世纪初 D. 公元前3世纪末
15. 汉初的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治国思想借鉴于( )
A. 儒家学说 B. 道家学说 C. 法家学说 D. 墨家学说
16. 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 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B. 宦官把持朝政 C. 豪强地主横行 D. 外戚势力膨胀
17.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次战役( )
交战双方 兵力对比 结果
孙刘联军—曹操 5万—20万(号称80万) 曹操战败, 退回北方
A.导致了东汉末年州牧割据 B. 使曹操最终统一黄河流域
C.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 使西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18. 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 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等文物,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
A. 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 历史研究需要注重史料互证
C. 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 历史记载可以还原历史真相
19.成语“乱七八糟”与历史上的“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有关。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八王之乱”发生在( )
A. 东汉 B. 东晋 C. 西晋 D. 北魏
20. 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古代民族交融 B. 古代宗教传播 C. 古代商业繁荣 D. 经济重心南移
21. 三国两晋南北朝起自 220年曹丕代汉称帝,止于 589年杨坚灭陈,合计370年历史。此时期特征是( )
A.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2. 对下面的示意图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
①图中的“汉末”指的是西汉末年 ②三国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统一
③西晋结束分裂,完成了全国统一 ④东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又趋向统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3. 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持久发展。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书法家是( )
A. 钟繇 B. 胡昭 C. 李斯 D. 王羲之
24. 某中职学校在美化校园、设计古代文化名人长廊的时候,尚缺一座农学方面的人物塑像,应该选取哪一个人物原型比较合适( )
A. 贾思勰 B. 司马迁 C. 华佗 D. 祖冲之
25.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 )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 第26题12分,第27题17分,第28题 10分, 第29 题 11分,共 50分)
26. (12分) 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的主要原因。 (2分)
材料二:“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钩驷(四匹同样颜色的号拉的车) ,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京师之钱巨万,腐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2) 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西汉前期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4分)
材料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
(3) 举出迁入中原的两个少数民族名称。 (2分)
材料五:(南朝时)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 ,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
———《宋书》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与材料五所反映的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2分)
(5) 综上所述,请你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2分)
27.(17分) 改革和创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党的二十大也提出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 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1) 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 (4分)
材料二:秦始皇说:“长期以来,天下战乱不断,老百姓饱受苦难,就是因为有诸侯。凭借祖先的恩赐,如今完成统一。如果天下刚刚安定,又建立诸侯国,就是在制造战乱;再想让国家安定,就太难了。”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2) 依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认为天下长期战乱不断,是因为实行了什么制度 接受这一教训,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 (2分)
材料三: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接受“主父偃之计”采取了什么措施 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均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3分)
材料四: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 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4)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是什么措施 (4分)
材料五: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 “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5) 材料五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中的哪一项内容 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4分)
28.(10分)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再次谈及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1) 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一诗中提到了“玉门关”。汉朝时曾把“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称作什么 为加强对该地的经营,西汉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分)
材料二:下图所示
(2)写出材料二中 A点代表的城市名称以及B点所代表的国家。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重大贡献的是谁 (3分)
材料三: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往
从中国输入西方的物品和技术 从外国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①大量的丝和丝织品 ②凿井、冶铁 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 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 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3) 依据材料三归纳汉代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特点。(2分)
材料四:2021年11月19日,习近平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作出全面部署。指出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
—摘自习近平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重要讲话
(4) 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议国、主导者,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今重铸丝绸之路,有何现实价值 (2分)
29.(11分)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请写出:图1青铜器的名称和图2 中国最早文字的名称。 (2分)
材料二:
(2)写出图中人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汉武帝为加强思想大一统,接受董仲舒建议采取了哪一措施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 (3分)
材料三: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成为抗疫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中国新闻网《医圣祠前观古今,习近平“把脉”中医药发展》
(3) 材料三中提到《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 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应用了他的哪一思想 东汉末年另一位名医华佗有什么重大发明,能让病人失去知觉,然后进行手术 (3分)
材料四: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汉书·司马迁传》
(4) 材料四第一段描述了司马迁的哪一历史巨著 请依据材料写出这部历史巨著的历史地位。(3分)答案
1-5ACACB 6-10BDBDC 11-15DCBDB 16-20DCBCA 21-25DDDAC
26.(1)主要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2分)
(2)变化:由西汉初年残破荒凉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2分)政策:休养生
息政策。(2分)
(3)少数民族名称:氏族、羌族、匈奴族、羯族、鲜卑族(任意两个即可)。(2分)
(4)关系: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
了江南地区的开发。(2分)
(5)启示:保持稳定社会环境;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政府大力扶持等等。(任意两点
2分)
27.(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4分)
(2)分封制;郡县制。(2分)
(3)实行“推恩令”;(1分)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言
之有理即可)(2分)
(4)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每点2
分,共4分)
(5)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1分)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
了北魏的实力。(2分)
28.(1)西域;设置西域都护。(3分)
(2)A.长安;B.大秦(或古罗马);张骞。(3分)
(3)双向交流;中方输出的主要是技术,外国传入的主要是物种、音乐或者宗教。(答出任
意一条2分)
(4)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构建了广泛
的朋友圈,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2分,言之有理
即可)
29.(1)图一名称:四羊方尊;(1分)图二甲骨文。(1分)
(2)核心思想:仁;(1分)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2分)
(3)作者:张仲景;(1分)思想:治未病;(1分)发明:麻沸散。(1分)
(4)巨著:《史记》;(1分)地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2分)
y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