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6 17:39:46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A C A D D C B D A A D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D C B C D D C A B B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其中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6分。
26.(1)降低赋税;减轻徭役;提倡节俭;休养生息。(意思相近,任意3点即可,6分)
(2)以下两个答案任选其一做答即可根据标准赋分。
问题一: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导致社会秩序混乱。(2分)
解决办法:实行推恩令;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乱乱;实行刺吏制度。(任意两点即可,4分)
问题二: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2分)
解决办法: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任意两点即可,4分)
(3)事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或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2分));坐堂行医;(2分)施药救民(或布施“娇耳祛寒汤”,2分)
27. (1)汉王朝积极的对外政策;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往来);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在西域屯田等。(任意3点即可,6分)
(2)景象: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或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混乱等。(意思相近,任意1点即可,2分)
措施:挟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统一北方。(意思相近,任意2点即可,4分)
(3)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魏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分)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2分)
28.(1)由材料得出正确观点,得2分;能说明理由,且条理清晰,得4分。
答案示例①:观点:南北朝时期佛教十分流行。(2分)说明:各大石窟中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较多,如云冈石窟的交脚菩萨、莫高窟的佛龛及彩塑、龙门石窟药方洞的五尊佛像等。(4分。)
答案示例②:观点:中国四大石窟均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开凿。(2分)说明:敦煌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麦积山石窟在后秦时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在北魏时期。(4分)
(2)统治者强行迁徙;大规模饥荒;躲避战乱。(任意两点即可,4分)
(3)风格:苍劲厚重,粗犷雄浑。(2分)
作品:《比丘道匠造像题记》、(2分)《张猛龙碑》。(2分)七 年 级 历 史
2024.01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 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第Ⅰ卷 1~4页,第Ⅱ卷5~8页。答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试卷密封线内及答题卡上面的考生信息填、涂清楚。所有试题答案均须涂、写在答题卡限定的区域,答在本试卷上的答案不得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北京人遗址的发现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利的实证,解决了 19世纪爪哇人发现以来的关于“直立人”是猿还是人的争论。材料说明,北京人遗址发现的价值在于
A. 发现了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B. 为人类起源提供了可靠证据
C. 出土了大量人类头盖骨化石 D. 发现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
2. 右图为河北磁山遗址发现的磨制石器,因用途不同而出现不同器形。如:翻土的石铲;收割的石镰; 碾磨谷物的石磨盘、石磨棒。据此可知,磁山遗址的原始居民已经能够
A. 种植作物 B. 建造房屋
C. 饲养家畜 D. 挖掘水井
3. “50年前,我们的目标是发现尽可能多的遗迹和遗物; 30年前,我们的目标是要了解那个时候的社会和环境; 现在,我们要进一步去思考人在当时的社会下,为什么会发展成那个样子……”这说明考古研究不断“上新”的原因是
A.考古发现增加 B.考古技术进步
C.考古理念更新 D.考古人才增多
4.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将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表明
A. 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历史事实 B. 文献记载没有太大参考价值
C.《史记》中黄帝的事迹都是真实的 D. 口头传说全部属于历史事实
七年级历史 第 1 页 (共8页)
5. “他是一个终结者,他也是一个开拓者,在他这里,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材料中的“他”是
A. 黄帝 B. 尧 C. 舜 D. 禹
6. “二重证据法”即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确定为信史) 的研。究方法。根据这种方法,能确定为信史的是
A. 女娲补天 B. 仓颉造字
C. 禅让制度 D. 武王伐纣
7. 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淮。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A. 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 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 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 大肆征伐,发动兼并战争
8. 夏朝时,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商代中期,青铜器种类已十分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器型多种多样,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这体现夏商西周时期
A. 生产工具不断改革 B. 手工业水平的提高
C. 统治阶级注重享乐 D. 阶级贫富不断分化
9. 下面表格中④处应填的朝代是
夏 ① ② ③
④ 战国
A. 商 B. 西周 C. 东周 D. 春秋
10. 西周礼制规定,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 王室衰微,诸侯竞相争霸 B. 大量制鼎,技术不断提高
C. 郑国独大,最终统一全国 D. 技术进步,农业发展迅速
11. “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材料中的“它”是
A. 都江堰 B. 灵渠
C. 三星堆 D. 蜀道
七年级历史 第 2 页 (共8页)
12.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本身的徭役)”,这一措施有助于
A. 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B. 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D. 发展秦国农业生产
13. 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孔子的“珍贵的遗产”包括
A. 主张“无为而治” B. 提出“仁者爱人”
C. 倡导“民贵君轻” D. 强调“依法治国”
14.“先秦诸子思想主张千差万别,但其学术思想依然存在某些共性。”这里的“共性”指
A. 解决社会问题 B. 反对兼并战争
C. 树立君主权威 D. 维系社会秩序
15.下图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秦代的铜量,如果将它作为史料,可以来论证秦朝
A. 统一货币 B. 统一文字 C. 统一车轨 D. 统一度量衡
16. 秦始皇为了抗击匈奴,命蒙恬率领十万工人修建从陕西咸阳到内蒙九原郡,全长736公里的直道。历时两年半完工,全部用黄土夯实。这主要得益于
A. 万里长城的修建 B. 铁制工具的推广
C. 国家体制的作用 D. 边疆地区的开拓
17.右图再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情景。若为图中人物添加信息,应为
A.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B.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 力拔山兮气盖世
D.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18. 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评论:“汉武诸将,首推卫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奇也”。材料中“立功”相同主要指
A. 平定七国之乱 B. 镇压农民起义
C. 率军击败匈奴 D. 打压地方豪强
七年级历史 第 3 页 (共8页)
19.“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种现象
A. 导致了东周的诸侯崛起 B. 加速了东周的灭亡
C. 加强了东汉的中央集权 D.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
20. 西汉与东汉的关系用图示表示最为合理的是
21.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 西域各国“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确认是汉的官员。这说明
A. 西域各国与汉友好往来 B. 西域各国吸收了汉文化
C. 西域已归属汉朝的管辖 D. 西域各国效仿汉朝官制
22. 东汉中期以后,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据此,我们可以了解道教兴起的
A. 背景 B. 教义 C. 派别 D. 传播方式
23.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材料体现蔡伦
A. 发明了造纸技术 B. 扩大了造纸原料
C. 完善了造纸流程 D. 提高了造纸成本
24. “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能说明这一论点的是
A. 商鞅变法 B. 孝文帝改革
C. 文景之治 D. 南朝的更迭
25. 《宋书》载:“(刘宋时期)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由此可见当时
A. 刘宋政权统一全国 B. 南北方发展不平衡
C.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七年级历史 第 4 页 (共8页)
第Ⅱ卷 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3小题, 共50分。其中26题18 分, 27题16分, 28题16分。
26. (18分) 汉朝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卓有建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在“十五税一”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赋税,将田租税减到“三十税一”,甚至连续全年免田租; 景帝也规定“不受献,减太官”“省徭役”。文景父子克勤克俭,勤政爱民,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仁政,百姓受到感化,自食其力,勤于耕作,形成了勤劳务实的社会风气,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1) 据材料一,概括文景时期采取的主要举措。(6分)
材料二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那时候,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摘编自七上历史教材第57、59 页
(2) 据材料二及所学,指出汉武帝继位之初所面临的统治问题,(一项即可,2分)并相应说明他的解决办法。(4分)
材料三 下列为张仲景主题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资源及制作的人物卡片。
(3) 据材料三及所学,完成人物卡片中的“行医事迹”。(6分)
27. (16分) 两汉三国,英雄辈出,留下了许多后世传颂的佳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凿空西域:张骞】
材料一 与西方的零星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到了西汉时期,古代丝绸之路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时期,这首先要归功于汉王朝积极的对外政策,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带来了有关中亚和西方的交通、地理、军事等各种信息。随后汉朝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和在西域屯田,为其后的丝路贸易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摘编自水丽淑《西汉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原因及启示》
(1) 据材料一,概括西汉时期“丝绸之路迎来第一个繁盛时期”的原因。(6分)
【汉末政治家:曹操】
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2) 据材料二及所学,指出东汉末年的社会景象(2分) 及政治家曹操的应对措施。(4分)
【三国终结者:司马炎】
材料三 三家尽归司马氏示意图
(3) 据材料三,按时序说明三国终结的过程。(4分)
28. (16分) 学习历史有多种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访古迹】
(1) 据材料一,提炼一个你的观点(2分) 并加以说明。(4分)
【研史料】
材料二 各统治者为了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通过强制迁移的方式将少数民族迁至都城、无主荒地以及军事重镇。
从东汉开始至魏晋时期,是中国史上第二个寒冷期,气候开始变冷并加剧。……以草原为基础的生存空间范围缩小,……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
各民族间的频繁的战乱也会使少数民族不断迁徙,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迁。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纷争不断,部分少数民族人民为躲避战乱,选择向南方迁徙。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奕璇《魏晋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内迁问题探究》
(2) 据材料二,指出“魏晋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4分)
【赏图文】
(3)据材料三,指出魏碑的书法风格(2分),并据此判断属于魏碑的书法作品。(从材料中三幅作品中选取,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