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学情检测
答案
1--5. B C D A C 6—10 A B C B D
11—15 C A A B C 16—20 D B C A D
21—25 A D C D B
26.
(1)制度:禅让制。(2分)代表:尧、舜、禹。(写出一例即可)(2分)
(2)制度:世袭制。(2分)朝代:夏朝(2分)。
(3)制度:分封制(2分)。作用:西周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2分)
(4)说明: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变革说明了这些制度的制定符合历史潮流。(2分)
27.
(1)趋势:统一。(2分)
(2)措施:图三:统一文字。(2分)图四:统一货币。(2分)
(3)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2分)
(4) 原因:文景之治。(2分)
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列出任意两点即可)(4分)
28.
(1)A.国名:蜀(2分);C.国名:吴(2分);B.建立者:曹丕。(2分)
战役:赤壁之战(2分)。
朝代:西晋。(2分)
(2) 原因:北方的人口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2分)
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
(3) 举措:迁都洛阳。(2分)
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2分)
(4)因素:①国家局部统一;②江南地区的开发;③民族交融。(列出任意两点即可)(4分)高邑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考生須知 1.本试卷共4页,共二道大题,28 个小题,满分 100 分。 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姓名,考号等相关信息。 3.试卷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作图题用2B铅笔作答,其它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遗址能为已经消逝的文明或者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北京人遗址为我们提供的历史见证是,北京人已经
A.定居生活 B.学会用火 C.饲养家畜 D.种植粮食
2.某校举办“百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图片展,下图为“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文物介绍。据此推测
①该文物出土于黄河中游地区
②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
③该文物是旧石器时代的器物
④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A.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他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D.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4.“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A.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B.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5.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A.打制石器 B.原始陶器 C.青铜铸造 D.瓷器烧制
6.《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型,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7.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
8.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政局动荡不安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农业继续发展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各国进行变法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A.夏商周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9.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 1页 (共 4 页)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10.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11.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各学派之间相互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当时
A.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 B.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
C.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 D.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
12.“历史人物评价辩论赛”中,刘铭同学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以下最能为他的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A.刑罚残酷、修筑长城 B.自称始皇、巩固统一
C.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D.北击匈奴、统一岭南
13.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的创立
A.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14.蒲松龄在连续科场失利后,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铭联置于聊斋书屋,从此开创出一番新的事业。联中“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的人分别是
A.刘邦、夫差 B.项羽、勾践 C.陈胜、楚庄王 D.吴广、秦穆公
15.右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A.秦始皇
B.汉献帝
C.汉高祖
D.汉武帝
16.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针对“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
A.北击匈奴 B.建立刺史制度 C.建立郡国 D.实行“推恩令”
17.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
18.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它的起点是
A.余杭 B.涿郡 C.长安 D.洛阳
19.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下列可以印证这一毋庸置疑的历史的是
A.西域都护的设置 B.丝绸之路开辟 C.宣政院的设置 D.驻藏大臣的设置
20.中医是中国“国粹”之一,中国古代中医学人才辈出。东汉名医张仲景的成就是
①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②发明了“麻沸散”
③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 ④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2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变革,关于这两次变革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有
①都增强了国家的实力 ②都把儒家思想立为正统
③都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 ④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②
22.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A.丝绸之路始通 B.北方经济发达 C.南北政权分立 D.民族交融加强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 2 页 ( 共 4 页)
23.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对应错误的是
A.贾思勰——《齐民要术》 B.祖冲之——创制《大明历》
C.王羲之——《女史箴图》 D.顾恺之——《洛神赋图》
24.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A.南方人口增多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人口南迁的影响
25.三国两晋南北朝介于秦汉和隋唐两个时期之间,既是秦汉时期社会矛盾集结、激化的产物,又是隋唐强盛的渊源,承上启下,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A.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社会动荡与民族混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26题 14分,27 题 14分,28题 22分,共50分。
26.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的创新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共14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通行于天下时,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 选举贤能的人,讲究诚信,重视亲睦,所以人们不只是爱自己的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子女看做子女……)
——《礼记·礼运》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哪种政治制度 (2分)列举通过这种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代表。(写出一例即可)(2分)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衰微),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出力赚钱)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天子和诸侯都把世袭当做礼),城郭沟池以为圈(用城郭、护城河等来维护国家的稳固)……故谋用是作(所以,权谋由此而盛行),而兵(战争)由此起(兴起)。 ——《礼记·礼运》
(2)指出材料二中“天下为家”的制度是哪种政治制度 (2分)这种局面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2分)
材料三 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史记·封禅书》
(2)材料三反映出西周实行哪项政治制度 (2分)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变革说明了什么 (2分)
27.秦朝,在刀光剑影中诞生;汉朝,在征战硝烟中崛起,两大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大国风采。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秦汉帝国”为主题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14分)
任务一【统一篇——地图识史】
材料一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3 页 (共4 页)
(1)从图一到图二疆域的变化反映出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分)
任务二【统治篇——图片识史】
材料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三和图四实行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4分)
任务三【更替篇——探究识史】
材料三 秦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其实力是不容人质疑的,为什么这样一个强大到让六国屈膝的大国,让整个华夏大陆都跪拜的帝国经过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却草草地被义军给收了场呢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秦朝被“义军收了场”的根本原因 (2分)
任务四【发展篇——阅读识史】
材料四 汉文帝和汉景帝劝课农桑、勤政爱民、反对奢侈腐化,使西汉出现了盛世。汉武帝雄才伟略,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的盛世名称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四中汉武帝的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 (4分)
2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王朝更替,政权分立,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交融,这些都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图中所给字母填写:A.国名:;C.国名:;B.建立者:。 (6分)哪一战役奠定了材料一中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2分)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实现短暂统一的是哪一朝代 (2分)
材料二 东晋政府对待侨流的政策:建立侨郡县,承认流入为侨人,给予侨民以持白籍、免除税役的权利。到梁代,(姑孰)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田美土肥之象”出现的主要原因。(2分)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2分)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书·任城王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而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 (2分)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2分)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4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 4 页 (共 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