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6 17:43:20

文档简介

2023下期七年级历史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C D B D C B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A B C D A A
评分时不要拘泥于文字表述
17.(10分)【答案】(1)司母戊鼎。(2分)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分)
(3)西汉时期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或西汉时已生产纸)。(2分)
(4)东汉;蔡伦。(4分)
18. (14分) 【答案】(1)水稻;河姆渡原始居民。(4分)
(2)都江堰;李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使用。(6分)
(3)减免田租,减轻徭役、赋税;“文景之治”。(4分)
19. (14分)【答案】(1)原因: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等。(2分)
(2)“商君”:商鞅。(2分)效果:①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②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等。(4分)
(3)民族:鲜卑族。(2分)违背的诏令:以汉服代替鲜卑服。(2分)
(4)启示: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符合题意其他言之成理的也可,2分)
20.(14分)【答案】(1)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4分)
(2)两大帝国:西汉、罗马(大秦)
名称: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4分)
(3)精神:不畏艰苦、不辱使命、信念坚定等精神。(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4分)
(4)历史意义:丝绸之路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文化交流。(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成理的也可,两点4分)2023 年初中七年一期期末检测试卷
历 史
题号 一 二 合计 合分人
17 18 19 20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 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为符合题意的答案。答案填入表格中,否则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历史传说虽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信息,但不能等同于历史史实。历史史实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下列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
A.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B.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C.黄帝建造宫室、制造船只 D. 大禹治水
2.据学者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 10%,出自贫帝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
A.炎黄部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类 B.华夏民族种类繁多
C.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禅让制度确立发展
3.曾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是()
A.尧 B.舜 C.启 D.禹
4.董恩林在《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中写道:“正是在这种并国、开地的过程中,周王朝的天下一统局面才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这说明分封制 ( )
A.促进了经济发展 B.扩大了统治范围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导致了诸侯割据
5.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他总结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下列哪一项属于孔子的教育主张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仁者爱人”
C.“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有教无类”
初中七年一期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
6.“祸兮。摄之所倚,祗兮,祸之所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互相转化的逍理,这和我风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不谋而合。下列选项中的思想观点,出自该学源的是 ( )
A.以德治国 B.提倡节俭 C.无为而治 D.中央集权
7.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组诗《古风》中有这样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堆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首诗描述史实是秦王嬴政 ( )
A.招募人才,富国强兵 B.灭六国,统一全国
C.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D.实行郡县制,统治全国
8.《陈涉世家》记载:“陈胜曰:天下苦秦久也……”二世元年七月,发與左酒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这反映了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 )
A.秦朝的暴致统治 B.秦朝赋税沉盈、各役兵役沉重
C.秦朝的法律严酷 D.前往渔阳戍边的农民因再误期
9.象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之一。深受大众的喜爱,棋盘中同是“楚河、汉界”。那么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秦王嬴政一统天下 B、项羽刘邦争夺天下
C.王莽笃位西汉灭亡 D.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10.西汉时郡的数量不断变化:汉商祖时有15 郡。汉文帝时有24 郡,汉武帝时有 108婴。据此可知西汉 ( )
A.吸城扩大七倍之多 B.中央行政体制完善
C.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D.彻底消除诸侯王国
11.“坐堂行医”一词源于我国古代一位名医,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这位“坐堂医生”是 ( )
A.张仲景 B.张俊 C.华佗 D. 应辞
1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你认为曹操的“壮心”是什么 ( )
A.夺取汉朝政权 B.统一中国
C.打败袁绍 D.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13.我国成语众多而且来源广泛。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实画。“投领新童”“草木皆兵”一风声韵娱”等成语源自 (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汪水之战 D.官渡之战
14.君记仪:“东汉时期,南方部分地区的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丙开南朝时期。牛晓在南方已经相当者及。”这种局面的改变,主要得益于 ( )
A.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B.北方民族大父三
C.南方饮食结构的变化 D.北方人口的南迁
15.为了纪念机冲之,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会名为“尽种之山”。祖冲之的主要贡献是 ( )
A.能用计算圆周率 B.研创“麻婆鼓”
C.发明了迟纸术 D.写出(齐民艺术)
材中七年一期历史过程第2页(共5页)
16.关于佛教和道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佛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而道教则是提高人民整体素质的工具
B.佛教信仰来世,道教注重今生
C.佛教是外来宗教,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D.佛教和道教都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 4 小题,17 题 10 分,18、19、20题均为 14 分,共52分)
17.中国古代前期,众多的科技文化走在世界前列。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材料二 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多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还有文字和地图。……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1)材料一的青铜器在商朝时期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且制作工艺高超。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是哪个青铜器 (2分)
(2)材料一的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史学研究价值 (2分)
(3)材料二的“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多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还有文字和地图。”依据此史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分)
(4)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使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是在什么时期的哪位人物发明而实现的 (4分)
初中七年一期历史试卷第3页(共6页)
18.农业开启了文明的大门,不仅引导人类步入文明的殿堂,也成就了四大文明古国的辉煌。作为文明古国,农业是中国送给世界的最大礼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如下图的农作物,……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某遗址也发现了此作物大量谷壳的堆积。
——部编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苍天,尽是此公踢予;万里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来。”
——四川灌县二王庙楹联
材料三
材料四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 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 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1)请依据材料一写出图中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是何种农作物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某遗址”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区域 (4分)
(2)材料二所描述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是什么 该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 结合材料三,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具体标志有哪些 (6分)
(3)据材料四,概括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他们的统治局面历史称为什么 (4分)
初中七年一期历史试卷第 4页(共6页)
19.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极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孔子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孝文帝)又引见王公卿士。 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央领小袖(少数民族旧俗)……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
——《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齐桓公得以“九合诸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中的“商君”指的是谁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君”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所取得的效果如何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是哪一民族的统治者 “留京官员”违背了他的哪项诏令 (4分)
(4)综合三个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2分)
20.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之路联结了中国与世界。让我们通过多角度来解读这段历史,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中七年一期历史试卷第5 页(共6页)
材料二 图 1 和图2
材料三 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风餐露宿,备尝艰辛。 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 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
——摘编自《张骞出塞》
材料四 中国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些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摘编自白寿葬《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此次出行的目的是什么 (2分)
(2)说出材料二地图1古丝绸之路连接的是哪两大帝国 请你为地图 2 汉朝的这条路线 命名。 (4分)
(3)材料三体现了张骞一行人身上怎样的宝贵精神 (4分)
(4)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