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5 BDCCB 6-10 ABAAD 11-15 CDBBA 16-20 CCBBC 21-25 CDACA
二、非选择题(26题20分,27题16分,28题14分。共50分)
26.(1)①名称: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或中央集权制)③小篆 ④圆形方孔半两钱 ⑤“休养生息”政策 ⑥推恩令 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⑧张骞 (8分)
(2)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并得到巩固;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等,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经济发展;思想上: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王朝的正统思想;民族关系上:有战有和,如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任何一点得2分,共4分)
(3)参考答案一 说明:“汉承秦制”:汉朝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中央政权机构;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任免权归朝廷。“颇有损益”:秦朝赋税、兵役和徭役繁重,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秦朝法律严酷,汉初统治者减轻刑罚;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8分)
参考答案二 观点: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论述:秦王嬴政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又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巩固统一。极大地推动了历史发展进程。汉武帝统治时期在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王朝,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综上所述,杰出人物能够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27.(1)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1分)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融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路。(2分)
(2)变化:诸侯国数量锐减。(1分)影响: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促进民族交融;促进了局部的统一。(2分)
(3)变化:由以骑射为主转变为将骑射与汉族传统节日相结合,发展成为竟武戏射活动。(2分)原因: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动。(4分)
(4)方式:战争、人口迁徙、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等。(答出其中任何两点即可得2分)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答出其中任何一点即可得2分)
28.(1)特点:青铜器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2分)历史价值;反映了我国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提供了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的史料等。(2分)
(2)贾思勰(1分);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答出其中任何一点即可得2分)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1分)
(3)山西省、河南省(2分);特点:胡貌梵相、汉脸汉服(2分);问题: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在民族融合中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答案第1页,共2页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
七年级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 第Ⅰ卷每题选出答案后,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 第Ⅱ卷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纹样种类繁多。其中有生动的动物图案,有曲线图案的彩陶钵,也有经过原始先民朴素的艺术想象后形成的人面和鱼纹。这些图片可以用来佐证半坡居民
A.会驯化动物并进行饲养 B.具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
C.以捕鱼狩猎为食物来源 D.掌握了简单的几何算术
2.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面积达280 万平方米,这座大型城址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钱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这表明
A.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B.中国第一个国家已经产生
C.陶寺先民使用铁制生产工具 D.私有制出现与阶级分化明显
3.据《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大同”到“小康”的变化
A.表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反映了该时期的道德水准
C.反映了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说明分封制重视血缘关系
4.图4 是位于四川省岷江中游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此工程。它体现了
古人具有
A.和平观念 B.仁爱智慧 C.和谐理念 D.建筑技能
5.图5是秦代铜权,在全国多地出土。铜权铭文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此类文物表明
A.青铜器铸造技术成熟
B.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C.汉字基本结构已经具备
D.秦朝法律非常严苛
6.图6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对于灵渠开凿的主要作用理解正确的是
A.统一岭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B.加强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C.沟通了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
D.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
7.“大泽称雄漫卷尘,渔阳暮鼓断西秦。王侯将相何其志,百尺竿头越楚津。”该诗所描述的是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
8.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项羽、刘邦楚汉之争史实有关的是
A.四面楚歌 B.卧薪尝胆 C.退避三舍 D.负荆请罪
9.图6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针对图中反映出的问题,汉武帝解决该问题的措施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C.改变了传统选官方式 D.促进了民族交融
10.下图展示的是西汉时期传入中原的食物,
以上食物都曾以“胡”字命名是因其
A.都是由印度传入 B.原产自中国西南地区
C.通过海上路线传入中国 D.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
11.《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造成的影响是
A.鼓励农民进行手工业生产 B.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C.农民弃农从商,粮食产量减产 D.有利于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12.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
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材料描述的是丝绸之路的
A.原因 B.路线 C.目的 D.意义
13.东汉初年,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汉武盛世 D.光武盛世
14.图7 是出土于西汉时期甘肃天水放马滩纸地图。出土的文物可以印证的是
A.纸完全取代简帛成为书写材料
B.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可以书写的纸张
C.蔡伦发明了简易的造纸方法
D.造纸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
15.“坐堂行医”一词源于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他写成《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蔡伦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坐堂医生”
A.东汉 B.西汉 C.三国时期 D.西晋
16.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
A.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 B.真实创作的风格
C.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17.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他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是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郾城大捷
18.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一场战争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与下列哪场战争有关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桂陵之战
19.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根据下列图片学习探究某一专题,据此判断,这一专题反映了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B.统一趋势的不断加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图8是出自于河西走廊的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壁画,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各族人民学习汉人的生活经验,接受汉人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它反映出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经济发展 B.南北对峙 C.民族交融 D.社会安定
21.七年级(1) 班的同学们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某一主题收集了一些史料,现摘录部分典型如下。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内容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
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 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淮。 《晋书》
A.政权建设与社会进步 B.技术发明与经济发展
C.人口迁徙与区域开发 D.商业繁盛与文化交流
22.《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则材料说明了
A.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B.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手工业发达 D.江南地区的开发
23.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的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A.有利于民族交融 B.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体现“无为而治”
24.图9是公元500年北魏帝王出征西域的情景,北魏帝王和侍从所穿服装的样式均有明显的汉族风格。这一风格能够佐证当时
A.经济的发展 B.艺术的高超 C.民族的交融 D.军力的强盛
25.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狂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图10所示,这表明魏碑艺术
A.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时代结晶
B.是书法开始成为专门艺术的标志
C.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其书法名家的代表为钟繇和胡昭
第II 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题20分, 27 题16分, 28 题 14 分)
26.秦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并使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汉承秦制,既有沿袭,又有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名称: ①_
危机(问题) 应对(解决)
诸侯林立,长期战乱 秦的统一
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 秦代创立.②___________制度
文字书写各异 统一文字,字体为 ③_____
币值混乱 秦以④________作为统一货币
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 统一度量衡
西汉建立,经济凋敝 采取⑤“_______”政策
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威胁中央 实施 ⑥__________措施
诸子百家学说流行, 思想混乱 采取⑦___________措施
私人铸币未完全禁绝, 地方豪强掌握盐铁经营权 铸币权收归中央, 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
匈奴侵扰中原 ⑧______出使西域: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 ……
(1) 根据以上表格信息,在横线处写出相应的名称或内容。(8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⑤ ;⑦ ;⑧ 。
(2) 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特征。(4分)
材料二 西汉是封建专制的王朝,皇帝掌握最高权力,实行专制统治,同样在政治机构和政区体制上承续了秦朝的制度。汉初政治与秦又有根本性的不同。刘邦把除秦苛法、与民休息作为施政的指导方针,这是刘邦进关后所执行的宽厚政治的继续,也是当时社会经济凋敝的状况所迫切需要的 而尚法尊儒是汉武帝统治国家、驾驭臣下的根本政策,这也是西汉朝廷吸取了秦亡教训而形成的,把提倡仁义德治与依靠严实刑法二者结合起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秦汉时期的史事,对“汉承秦制,颇有损益”的观点加以论述说明。(8分)
2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历史的一脉相承,又是新时代的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炎帝、黄帝作为华夏集团的两大部落首领,带领早期的先民认识自然、利用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经过联盟和与其他氏族、部落的融合发展,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成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融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路。
——李俊《炎黄文化与中华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1) 材料一中的“炎帝、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什么 (1分) 根据材料一指出炎帝、黄帝的主要活动在中国历史上对各民族交融产生了什么作用。(2分)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分布示意图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1分) 诸侯之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有何影响 (2分)
材料三 鲜卑贵族以骑射统一北方草原,继而南下建立了覆盖黄河中下游的统一政权……北魏时期(鲜卑贵族) 将骑射与汉族传统节日相结合,开展了竟武戏射活动。每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北魏都城通常举行竟射活动,令京畿内各郡太守前来观摩,并以之教化百姓。
——摘编自张承宗《中国风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射活动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4)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进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方式有哪些 (2分) 民族交融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2分)
2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和图二两件文物反映了商朝青铜工艺具有怎样的特点 (2分)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上述商周青铜器共同的历史价值。(2分)
材料二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摘自《齐民要术·种谷》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书的作者是谁(1分),在这部书中体现了哪些重要的思想 (2分) 作者这一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1分)
材料三
这些佛像的面貌、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国家文物局官网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两个石窟分别位于哪个省 (2分) 通过两幅图做比较,分析各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什么问题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