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梅岭三章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梅岭三章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14:44:0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0张PPT)
“梅岭”诗歌群学——
大庾岭上暮天低
大庾岭位于江西省南部边境,赣江西源章水上游的大余县南面,有条驰名中外的古驿道叫梅岭。它是历史上客家人进入粤桂的要道,又是历史人文重的地方。
大庾岭之大梅关为大余与广东省雄市的交界处,是"一步跨两省"、"一关隔断南北天"的险峻之地。相传汉武帝时有庾姓将军筑城于岭下,又因岭形似廪庾,故又称大庾岭;岭上梅关、古驿道为古代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要冲。
大庾岭(Dayu Ling)南岭山脉中五岭之一,它不仅是赣江和北江分水岭、中国南方地区重要气候分界线,还是一些人的人生转折点,是人生的风水岭。
学习资源
1、《梅岭三章》 (陈 毅)
2、《南安军》 (文天祥)
3、《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4、《赠岭上老人》 (苏 轼)
5、《度梅岭》 (伯 颜)
伯颜(1236年-1295年),蒙古八邻部人,元朝初年名臣,也是灭亡南宋的名将。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一、朗读小序:勾画出重要内容,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思考小序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估计不能脱险),得诗三首留衣底(衣服最里面)。旋围解(不久,围困解除了)。
——点明时间、地点、事件的缘起,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这对于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有重要意义。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在“梅山遇险”,面临生死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 “得诗”说明作者从容、镇定。诗“留衣底”以明志,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补充: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
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地方。
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
感想:
理想是美好的,信仰也是坚定的,但要实现理想信仰是要付出代价的,最大的代价莫过于牺牲生命,杀生的危险是对理想信仰的最大考验,革命家把理想信念看作比肉体更重要,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就有了一种大无畏的豪情。
2、第一遍朗读:勾画出三首诗中引起自己触动的意象,品一品其表达效果。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断头”形象地表达了牺牲的意思,给人一种大义凛然的气概;“泉台”“阎罗”,旧词新用,借人们熟知的事物引人联想,鲜明地表明诗人所面临的危险的境地——生死考验。
“百战”,意言战斗之多,战斗之密;“旧部”,说明部下多有牺牲;“旌旗”代指军士,更指革命战士。诗人回首平生,身经百战,部属大有捐躯,但豪情未泯,立誓斩阎罗。
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除恶务尽的决心。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此头须向国门悬”活用伍子胥“悬昭东门”的典故,意为死不瞑目,表达诗人为革命献身的伟大抱负和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捷报飞来当纸钱”,受到陆游《示儿》的影响,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明知死亡意味着自己一切感觉都没有了,却仍然把国土恢复的消息当作最大的安慰。
妙语天成,壮而不悲,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百战多”“烽烟十年”对应又迥异其趣。
“自由花”的意象,让人想象到革命胜利之时,鲜花盛开、芳香四溢的美好情景,那是打破了反革命势力桎梏和黑暗统治的自由之境,也是人们心灵解放、理想实现的欢乐之境,极富感染力。
展望未来,宣言革命必将胜利,为自由献身死得其所。
3、第二遍朗读:思考这三首诗各自着重写什么 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梅岭三章 内容概述 革命精神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组
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途,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
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顽强自信的军事家魄力
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
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
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
乐观坚定的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精神
小 结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从眼前写到未来,从自己写到同志,层层深化,层层扩大,寥寥八十四字,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傲然而立。
郭沫若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所誉非虚。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表现了他的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
这三首七言绝句,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上则文白相间,一向被看作以旧诗形式抒写革命情怀的成功之作。
陈毅在梅山的这段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最终因“西安事变”而结束;它也是陈毅的人生分水岭,自此陈毅成了新四军的主要领导,成了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又成了共和国的领导人之一,成了“诗人将军”。
傲人立于梅岭的陈毅面对敌人的血雨腥风,视死如归,保持一个革命者的浩然正气和乐观坚强,赢得了人生的转机。但文天祥没有这历史的眷顾,他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千古留名,而经此处是南冠的身份,已经被元军俘虏了,向北方押解走过梅岭,他的心碎裂了,红梅如血,白梅如尸布。岭南那原本的流放之地现在成了大宋的最后根据地,如今根据地也没了,山河彻底易主,向南向北的含义截然相反了。
南安军
【南宋】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前两联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表达出一个爱国者高度的民族气节。
问题:结合诗句,试分析诗人复杂的感情。
可是,同在这一场战争中,同是经过这梅岭古道,作为一个胜利与强势者路过时所表现出的那
种得意形态、志高意满的心境,却又在另外一个叫伯颜的人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度梅关
【元】伯颜
马首经从梅岭归,
王师到处即平夷。
担头不带关南物,
只插梅花一两枝。
“只插梅花一两枝”的描写,巧妙地写出了征服者的真正傲慢,看似不经意地在行囊上只插了一两枝梅花,却是一种更强大的宣告:不是不抢带你们南关的物产,而是天下都是我们的了,用不着了!分明看见一个凯旋而归的胜利者,正洋洋得意地骑着高头大马班师而归的形态。
赏析:请你说说“只插梅花一两枝”的描写意趣
题大庾岭北驿
【唐】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伯颜和文天祥,同样都是北归,但一喜一悲,一个踌铸满志一个胸臆难平;前者傲慢前行,后者不愿归去。而那些南去的人儿又如何呢?
问题:请你分析“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的表达效果。
黄昏到来,江潮刚刚落下,水面一片寂静;黄昏的树林里瘴气萦绕。这样寂静、荒凉的环境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感情。诗人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腻,更加强烈具体了
【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宋之问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东南)途经大庾岭北驿
赠岭上老人
【北宋】苏轼
鹤骨霜髯心已灰,
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上住,
曾见南迁几个回
诗人用对梅岭古道旁开茶店的一个老翁的描写与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官场斗争复杂、相互倾轧的厌倦,并对前途凶吉未卜的茫然与伤感,以及旷达的耐心和内心的笃定与超然。
元符三年(1100)哲宗病死,苏轼遇赦北还,此时已是六十五岁,携子苏过从海南乘一叶扁舟渡过琼州海峡。过赣北行,途中走到瘐岭上,少憩一小村店,有一老翁出来问从者:"这个当官的是谁 "从人回答:"苏尚书。"老翁说:"是苏子瞻吗 "从人:"是"。"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微笑而谢之。
【背景】
人的命运,永远被某种更大的情势所裹挟。古道如人,像梅岭这样重要的道路,自然无法逃脱。相比置身于战争风暴中的文天祥,东坡的个人际遇便显得幸运了。东坡向北路过梅岭,那是梦寐以求的还乡之旅,而文天祥的北上,却是“归乡如不归!”的惨烈。
如今,站在隘口,被苍老的风吹着,真切意识到时间的诡异,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只有地球上的这个地址还没有变,虽然也是暂时的,但这是唯一可以确信的事物了。因为石头的“暂时”,要长过无数人的生命。一场场战争都过去了,未来也许还有战争,但我希望和东坡先生一样幸运,处在战争与战争之间的和平夹缝里。我不忍看文天祥的血泪,不想看伯颜的骄妄,只欣赏东坡先生的道风仙骨。只要能超越眼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