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方法可用来淡化海水的是
①加入明矾 ②蒸馏 ③过滤 ④吸附 ⑤膜法 ⑥多级闪急蒸馏
A.②⑤⑥ B.①②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不可行的是
A.CO2(CO)——点燃
B.CO(CO2)——将气体通过装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
C.NaCl(NaHCO3)——加水溶解,滴加适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
D.N2(O2)——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3.己知某品牌融雪剂中有NaCl,还可能含有CaCl2、Na2CO3和CuSO4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将该融雪剂样品加足量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向该溶液中加入K2CO3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可知,该融雪剂的组成可能是
A.CuSO4 NaCl B.Na2CO3 NaCl
C.CaCl2 NaCl D.Na2CO3 CaCl2 NaCl
4.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二氧化碳用于制纯碱 B.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D.氧气用于炼钢
5.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应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小苏打用作糕点膨松剂 B.生石灰用作袋装食品干燥剂
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蒸馏法淡化海水
6.在pH=1的无色溶液中,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组是( )
A.NO3-、Cu2+、Na+、SO42-
B.Cl-、K+、OH-、Ba2+
C.K+、SO42-、Na+、NO3-
D.Ca2+、Cl-、CO32-、Na+
7.在化学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众多科学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科技工作者与其贡献组合错误的是
A.张青莲一一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 B.屠呦呦一一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门捷列夫一一元素周期律 D.侯德榜一一联合制碱(纯碱)法
8.某溶液可能含有K2SO4、Na2CO3、NaCl三种溶质,在检测时,为了确定溶液中是否存在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氯离子(提示:Ag2SO4微溶于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步应先加入硝酸银溶液检验氯离子
B.第一步和第二步应该分别加入硝酸和硝酸钡溶液
C.第一步: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盐酸溶液,其目的是检验并将其除去
D.第二步: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并过滤,其目的是检验并除去其中含有的
9.下列关于资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细胞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
B.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氯
C.空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酸与碱的化学性质”实验中,将实验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B.“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持续加热食盐溶液直至水分蒸干
C.“溶液的酸碱度”实验中,将pH试纸伸入溶液中测定酸碱度
D.“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中,做铁丝燃烧实验的集气瓶内要预留少量的水
11.粗盐提纯过程中,称量、溶解、过滤、蒸发四个环节中一定用到烧杯的是
A.称量、溶解、过滤、蒸发 B.溶解、过滤
C.溶解、过滤、蒸发 D.过滤
12.某兴趣小组先将粗盐提纯,并用制得的氯化钠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蒸发滤液时,待蒸发皿中的滤液蒸干后停止加热
B.配制该溶液需要氯化钠8g,水100g
C.粗盐溶解和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相同
D.配制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等步骤
二、填空与简答
13.生活离不开化学物质,请选用下列物质填空(用化学式填空):A.氮气 B.生石灰 C.碳酸氢钠 D.熟石灰 E.二氧化硫 F.酒精。
①可作燃料的是 ;②可作食品干燥剂的是 ;
③能形成酸雨的是 ;④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⑤作食品发酵粉的是 ;⑥充入灯泡可延长灯泡寿命的是 。
14.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1)电解水实验揭示了水的组成.图1实验中得到的试管是氧气的是 (填“1”或“2”)
(2)海水淡化可缓解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图2为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示意图.
①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分子质量 B 分子种类 C 分子间隔
②利用该装置将一定量的海水暴晒一段时间后,剩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找规律(用化学符号填空):
(1)
(2)C→
(3)CH4O→
16.一定质量分数的硝酸钾溶液可用做无土栽培的营养液.请通过计算回答:
(1)硝酸钾中钾元素、氮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2)某蔬菜基地欲配制500k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硝酸钾溶液,需要硝酸钾 kg,水 kg.
(3)已知在15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g,则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 .
17.请从 H、C、O、N、K、Na、Al 中选择元素组成符合要求的物质,并将其物质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
(1)农业上常见的复合肥料是 ;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空气中含量前两位的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 ;
(3)侯氏制碱法最终制取的物质是 。
18.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Ba(NO3)2、CuSO4、K2CO3、NaCl、Na2SO4、KNO3中的一种或几种,为判断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该白色粉末溶于水,产生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无色;②取上层清液滴在pH试纸上,pH>7;③过滤,往得到的白色沉淀中滴入稀盐酸,白色沉淀部分溶解。则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一定没有 ,可能含有 。
19.海洋是人类巨大的资源宝库。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在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的基础上,结合“侯氏制碱法”的基本原理,可模拟实现工业生产纯碱的过程如下图(某些反应产物已略去)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a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 。
(2)反应②为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向精制饱和食盐水中通入两种气体的顺序是先通氨气形成饱和氨盐水,然后在加压条件下通入二氧化碳。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
(4)此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除二氧化碳之外,还有 。
三、科学探究题
20.人们发现对自己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消毒是预防新冠病毒的有效办法,其中“84”消毒液是首选。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瓶敞口放置的“84”消毒液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敞口久置的“84”消毒液中溶质有哪些?
【查阅资料】
(1)“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和氯化钠;NaClO为有效成分,有腐蚀性并易与空气中的CO2反应:2NaClO+CO2+H2O=2HClO+Na2CO3。
(2)NaClO溶液、HClO都具有漂白、杀菌、消毒功效。
(3)HClO不稳定,受热或光照条件下会发生分解。
【提出猜想】
猜想Ⅰ:“84”消毒液没有变质;
猜想Ⅱ: ;
猜想Ⅲ:“84”消毒液完全变质。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猜想,设计如下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往盛有少量消毒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 ,振荡。 产生大量气泡。 猜想 不成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向盛有蓝色布条的试管中加入适量该消毒液,放置一段时间。 蓝色布条 (选填“褪色”或“不褪色”)。 猜想Ⅱ不成立; 猜想Ⅲ成立。
【得出结论】该敞口久置的“84”消毒液中溶质有 。
【反思交流】生活中,“84”消毒液贮藏时应注意密封和避光,否则次氯酸钠会分解生成氯化钠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四、计算题
21.实验室现有硫酸镁和硫酸钠的固体混合物样品,诺贝尔同学想测定样品中硫酸镁的质量分数。先称取该混合物样品20 g ,完全溶于100 g 水中,然后取用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100 g 平均分四次加入其中,充分振荡,实验所得数据见下表,请你分析并进行有关计算:
次数 1 2 3 4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g 25 25 25 25
生成沉淀的质量/g 2.9 x 8.7 8.7
(1)上表中x的数值为_______。
(2)求原固体混合物样品中硫酸镁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到0.1%)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①加入明矾,能对悬浮性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不能除去水中溶解的氯化钠,该方法不能用来淡化海水;
②蒸馏是把水从海水中分离出来,水蒸气冷凝后得到纯净的水,该方法能用来淡化海水;
③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而海水淡化是除去海水中的可溶性杂质,该方法不能用来淡化海水;
④加入明矾,能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不能除去水中溶解的氯化钠,该方法不能用来淡化海水;
⑤膜分离法淡化海水,只有水分子可以通过淡化膜,离子等其它粒子不能通过淡化膜,能用来淡化海水,该方法能用来淡化海水;
⑥多级闪急蒸馏法的原理是利用减压时水的沸点降低,使热盐水依次流经若干个压力逐渐降低的闪蒸室,逐级蒸发降温,再将水蒸气冷凝成水,该方法能用来淡化海水;
故选:A。
2.A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的同时被提纯物质不改变。 除杂质时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详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用点燃的方法,这是因为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且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A错误;
B、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反应,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能除去杂质且未引入新的杂质,故B正确;
C、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结晶即可得到氯化钠,达到除杂的目的,故C正确;
D、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D正确;
故选A。
3.C
【分析】将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说明样品中不含有溶于水形成有色溶液的物质;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钙离子。
【详解】将该融雪剂加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则一定不含硫酸铜,因为硫酸铜溶于水显蓝色;向该溶液中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碳酸钾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则该融雪剂一定含有氯化钙,氯化钙与碳酸钠不能共存,则一定不含碳酸钠;由题干可知,融雪剂中有,则该融雪剂的组成可能是;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同时记住一些特殊的性质,比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等。
4.C
【详解】A、二氧化碳制纯碱利用的是二氧化碳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性质,为化学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了熟石灰可以与土壤中酸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为化学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金刚石切割玻璃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为物理性质,故C符合题意;
D、氧气用于炼钢利用了氧气的氧化性、氧气可以与钢铁中的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降低钢铁的中碳含量,其为化学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详解】A、小苏打用作糕点膨松剂,发生了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生石灰用作袋装食品干燥剂,是因为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因为熟石灰与酸发生了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蒸馏法淡化海水,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6.C
【分析】pH=1的溶液呈酸性,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
【详解】A、四种离子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形成沉淀、水和气体,可以共存,但是Cu2+为蓝色,不符合题意;
B、OH-、H+在溶液中能结合成水,不能共存,不符合题意;
C、K+、SO42-、Na+、NO3-四种离子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形成沉淀、水和气体,可以共存,符合题意;
D、CO32-和H+能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共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离子共存:无沉淀、水和气体产生。
7.B
【详解】A、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A表述正确;
B、屠呦呦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B表述错误;
C、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C表述正确;
D、侯德榜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式制碱法,D表述正确。
故选B。
8.B
【详解】为了避免干扰,检验离子的顺序为:先检验碳酸根离子,然后检验硫酸根离子,最后检验氯离子,选用的试剂不能够对待检验的离子造成干扰,故先加入稀硝酸检验碳酸根离子,接着加入硝酸钡检验硫酸根离子,最后加入硝酸银检验氯离子。
A、第一步应加入稀硝酸检验碳酸根离子,故A错误;
B、第一步加入稀硝酸检验碳酸根离子、第二步加入硝酸钡检验硫酸根离子,故B正确;
C、第一步加入稀盐酸,引入了氯离子,对第三步氯离子的检验造成干扰,故C错误;
D、第二步应加入硝酸钡,不能加入氯化钡,加入氯化钡引入氯离子,对第三步检验氯离子造成干扰,故D错误。
故选:B
9.B
【详解】A、生物细胞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选项说法正确;
B、在海水中,含量靠前的元素种类排序为:氧、氢、氯、钠,所以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选项说法不正确;
C、空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氧气约为21%,选项说法正确;
D、地壳中各元素含量前几名排序为:氧、硅、铝、铁、钙,最多的元素为氧,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0.D
【详解】A、酸碱性废液会污染环境、酸性废水能与铁制下水道反应,不能将实验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错误;B、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错误;C、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错误;D、铁丝在O2中燃烧时,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正确。故选D。
11.B
【详解】试题分析:称量需要的仪器是托盘天平和药匙,溶解用到的仪器是烧杯和玻璃棒,过滤用到的有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蒸发用到的有:酒精灯、玻璃棒、蒸发皿、铁架台。所以称量、溶解、过滤、蒸发四个环节中一定用到烧杯的是溶解、过滤
考点:粗盐提纯的步骤和仪器
12.D
【详解】A.蒸发滤液时,等出现大量固体再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干,不能待蒸发皿中的滤液蒸干后再停止加热,那样会使晶体蹦溅,选项错误;
B.配制该溶液需要氯化钠:100g×8%=8g,水为100g-8g=92g,选项错误;
C.粗盐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加快固体溶解速率;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选项说法错误;
D.配制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等步骤,选项正确;
故选D。
13. C H5OH CaO SO Ca(OH) NaHCO N
【详解】①可作燃料的是酒精;②生石灰和水反应,可作食品干燥剂;③二氧化硫能形成酸雨;④熟石灰显碱性改良酸性土壤;⑤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同时能和发酵酸反应,可作食品发酵粉;⑥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充入灯泡可延长灯泡使用寿命。
14. 2 AB 变大
【详解】(1)由电解水装置示意图可知,2试管里的气体是电源上的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①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是物理变化,分子质量和分子种类不变,分子间隔改变;
②将一定量的海水暴晒一段时间后,溶剂减少,溶质不变,剩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会变大。
15. NH3 CO2 C2H6O
【详解】(1)N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N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即该组物质,是按照氮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故未知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应小于0价,熟悉的含氮元素的物质中, 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为-3价,符合题意,故填:NH3。
(2)仔细观察,该组物质是按照物质间相互转化进行排列的,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填:CO2。
(3)该组物质均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且符合CnH2n+2O这个通式,故横线上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 ,故填:C2H6O。
16. 39:14:48 40 460 1:5
【详解】(1)硝酸钾KNO3中钾元素、氮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39:14:(16×3)=39:14:48;(2)配制500k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硝酸钾溶液,需要硝酸钾的质量=500kg×8%=40kg,需要水的质量=500kg 40kg=460kg; (3)在15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g,该温度下,25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形成125g饱和溶液,则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为:25g:125g=1:5。
17.(1)硝酸钾
(2)硝酸铝
(3)碳酸钠
【详解】(1)硝酸钾(KNO3)既能提供钾元素,又能提供氮元素,属于复合肥,农业上常见的复合肥料是硝酸钾;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空气中含量前两位的元素分别为氮元素、氧元素,它们形成的化合物是硝酸铝;
(3)侯氏制碱法最终制取的物质是碳酸钠。
18. Ba(NO3)2、K2CO3、Na2SO4 硫酸铜/CuSO4 KNO3、NaCl
【详解】①取少量该白色粉末溶于水,产生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无色,说明该白色粉末中不含硫酸铜,因为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铜离子的沉淀为蓝色。一定含硝酸钡,因为硝酸钡能与碳酸钾、硫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硫酸钡白色沉淀;
②取上层清液滴在pH试纸上,pH>7,说明溶液显碱性,则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碳酸钾;
③过滤,往得到的白色沉淀中滴入稀盐酸,白色沉淀部分溶解,因此沉淀是硫酸钡和碳酸钡两种,因此白色粉末中一定含碳酸钾、硫酸钠,无法确定是否含氯化钠、硝酸钾。
故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钾、硝酸钡、硫酸钠,一定没有硫酸铜,可能含有硝酸钾、氯化钠。
19.(1)玻璃棒
(2) 放热
(3)使溶液呈碱性,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生成更多的碳酸氢钠
(4)氯化铵/NH4Cl
【详解】(1)操作a后得到固体和液体,为过滤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故填:玻璃棒;
(2)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填:放热;;
(3)饱和氨盐水呈碱性,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生成更多的碳酸氢钠,则先通氨气形成饱和氨盐水,然后在加压条件下通入二氧化碳。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生成更多的碳酸氢钠;
(4)由流程图可知:可循环利用的物质除了二氧化碳,含有氯化铵,故填:氯化铵或NH4Cl。
20. 84消毒液部分变质 稀盐酸/稀HCl Ⅰ Na2CO3+2HCl=2NaCl+H2O+CO2↑ 不褪色 NaCl、Na2CO3 2NaClO2NaCl+O2↑
【详解】提出猜想:
根据题意,“84”消毒液可能没有变质,也可能部分变质,还可能完全变质,结合猜想可知,猜想Ⅱ:“84”消毒液部分变质,故填:“84”消毒液部分变质;
实验探究:
(1)“84”消毒液变质后会生成碳酸钠,向消毒液中加入稀盐酸时,产生大量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即“84”消毒液已经变质,故猜想Ⅰ不成立。
盐酸与碳酸钠发生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故填:稀盐酸或稀HCl;Ⅰ;Na2CO3+2HCl=2NaCl+H2O+CO2↑;
(2)NaClO溶液、HClO都具有漂白功效,实验(2)的结论是猜想Ⅱ不正确,猜想Ⅲ正确,即“84”消毒液完全变质,说明溶液中没有NaClO,只有HClO,但HClO不稳定,受热或光照条件下会发生分解,实验中向试管内加入消毒液后放置了一段时间,HClO已分解,故蓝色布条不褪色,故填:不褪色;
得出结论:由实验(1)的结论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消毒液原成分中含有氯化钠,故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Na2CO3,故填:NaCl、Na2CO3;
交流反思:次氯酸钠在光照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氯化钠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2NaCl+O2↑,故填:2NaClO2NaCl+O2↑。
21.(1)5.8 g;(2)90.0%
【详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第1次加入氢氧化钠,生成沉淀的质量是2.9g,第3次加入氢氧化钠,生成沉淀的质量是8.7g,故每加入25g氢氧化钠溶液,产生2.9g沉淀,故x=2.9g×2=5.8g;
(2)由表中数据可知,最后完全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是8.7g。
设原固体混合物样品中硫酸镁的质量分数为x
x=90%
答:样品中硫酸镁的质量分数为90.0%。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