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B 3.A 4.A 5.D 6.D 7.B 8.A 9. 10.C 11.B 12.B 13.D 14.A 15.A 16.D 17.A 18.C 19.A 20.B 21.C 22.C 23.C 24. B 25.D
26.(1)人文主义;(2分)启蒙运动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2分)。
(2)君主立宪制;(2分)《1787年宪法》。(2分)
(3)明治维新;(1分)都解放了劳动力;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任答一点,2分)
(4)①法拉第;(1分)②蒸汽机(1分);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多个国家同时进行工业革命。(任答一点即可,2分)
(5)①③:工业革命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导致工人运动。
⑥⑧: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搭配准确,归纳合理,每例2分)
(1)点出图片中事件的时间、标志性影响即可。(每幅2分,共4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分)促进国际组织的建立;促进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推动国际社会主义的发展。(答两项即可,每项2分,共4分)
英国漫画肯定马歇尔计划;俄罗斯漫画否定马歇尔计划。(2分)马歇尔计划绝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他实际上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助经济手段来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2分)
万隆会议。(1分)由两极格局演变为多极化趋势。(2分)
(1)新经济政策。(1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2分)
工业化。(1分)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2分)
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发展落后。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巴尔戈乔夫改革。(任选一例即2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关注民生,保障人民利益等。(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学科学业水平监测
九年级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6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 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位置上。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第Ⅱ卷必须用 0. 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50分。每小题后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为配合中学生研学旅行,某旅行社制作了如下文化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是( )
A. 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像
B. 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C. 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D. 参观希腊历史博物馆,看汉谟拉比石柱,领略海洋文化魅力
2.罗马共和国的一位平民,因故意烧毁他人房屋被判死刑。该判罚的法律依据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十二铜表法》 C. 《罗马民法大全》 D. 《权利法案》
3. 伴随着东征,亚历山大采用波斯的宫廷礼仪,以入乡随俗的态度对待中亚的服饰和饮食等风俗习惯,并建立希腊式城邦。这体现了亚历山大东征( )
A.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汇 B. 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C. 加强了东西方贸易往来 D. 显示了古希腊制度的优越性
4. 日本大化改新与法兰克王国封君封臣改革相比较,共同之处是( )
A. 都促进本国封建制度形成 B. 都是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
C. 对封臣实行有的条件分封 D. 都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5. 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 “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 )
A. 农民阶层 B. 封建贵族阶层 C. 工商业阶层 D. 市民阶层
6. “帝国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著作、哲学思想,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成为日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基础。”材料评价
九年级历史试题 第1页 (共8页)
的“帝国”是( )
A. 亚历山大帝国 B. 罗马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拜占庭帝国
7.13、14 世纪,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欧洲的农村和城市先后出现了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它们的共同特点有( )
①都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②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
③都出现了雇佣的关系 ④都集中生产,将产品推向市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是一次空前的壮举,下列研究麦哲伦船队航行最可信的资料是( )
A. 船队中船员的航海日记 B. 以麦哲伦为主题拍摄的电影
C. 辽海出版社出版的《麦哲伦传》 D. 菲律宾流传的关于麦哲伦的故事
9. 下图是 19 世纪荷兰画家梵高的油画作品《吃马铃薯的人》。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最早出现在欧洲是因为( )
A. 亚历山大东征
B. 新航路开辟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海上丝绸之路
10. 读如图,推知该地区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批当地土著居民被卖为奴隶 B. 黑奴贸易使非洲人口大量减少
C. 殖民杀戮和致命传染病的传播 D. 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人口增长
11. 下图是用物理学上的钟摆实验来绘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议会与王权之间的斗争。推动钟摆向左摆动的“动力”可能是( )
A. 颁布《大宪章》
B. 颁布《权利法案》
C. 颁布《独立宣言》
D. 颁布《人权宣言》
12. 小鹿同学的历史学习资料卡片上分别写有“克伦威尔”、 “攻占巴士底狱”、 “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些卡片研究的主题是( )
A.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B. 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C.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D. 走向和平与发展的世界
13. 1771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在河边建造一座厂房,并安置许多纺纱机,让一台水轮机同时带动所有织机。在这里,工人们必须遵守纪律,按固定时间上下班。这个场所属于 ( )
A. 手工作坊 B. 商人行会 C. 手工工场 D. 现代工厂
九年级历史试题 第2 页 (共8 页)
14. 同学搜集了以下人物图片,并在图片旁配上了解读文字,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B. ②是德国天才音乐家,渴望自由与平等
C. ③代表作《哈姆雷特》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D. ④打破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
15. 下列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符合史实的是( )
A. 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B. 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C. 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建立
D. 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 马丁·路德·金认为,争取权利的最佳方式“不是对罪恶的消极的不抵抗”,而是“对罪恶的积极的非暴力抵抗”。下列历史人物与他有类似主张的是( )
A. 扎格鲁尔 B. 卡德纳斯 C. 纳赛尔 D. 甘地
17.1862年8月 22日,林肯在一封信中提到:“我在这场战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 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这说明林肯致力于( )
A. 维护联邦统一 B. 解放黑人奴隶 C. 发展美国经济 D.争取国家独立
18.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分享了关于一战研究的新视角。据下表判断,其研究内容是关于战争的( )
研究视角 主要观点
视角一 平等的脚步没有跟上自由的步伐
视角二 殖民主义的恶性膨胀
视角三 德国的崛起
A. 影响分析 B. 相关事件 C. 起源探究 D. 参战国家
19. 某一国际组织由美国倡导建立、以“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宗旨,却最终由英法操纵成为英法维持战后新秩序的工具。这一国际组织是( )
A. 国际联盟 B. 反法西斯同盟 C. 联合国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0.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写给罗斯福的公开信中说:“我们把您任总统之日作为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开端。”这句话中新经济时代开端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B.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D. 彻底否定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21. 有观点认为:“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是法西斯,但英法美对战争爆发也负有责任。”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
九年级历史试题 第 3 页 (共8 页)
A.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进行协同作战B.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疯狂的扩军备战
C. 绥靖政策使法西斯侵略势力迅速膨胀 D. 战争给世界人民造成巨大危害和伤亡
22.1943 年,中、美、英三国发表联合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通过该宣言的会议是( )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开罗会议 D. 雅尔塔会议
23. 右图为介绍当前欧洲经济形势的漫画。该漫画表达的中心思想最有可能是( )
A. 欧洲各国推行公民普遍享受福利政策
B. 当前欧洲各国政府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C. 福利国家所造成的社会弊端日益显露
D. 超前消费是解决债务危机的重要手段
24. 下图反映了 1951 年和 1970年世界工业生产产量比重结构,推动这一时期西欧国家工业生产比重显著增加的重要因素是 ( )
A. 苏联的援助
B. 欧洲一体化发展
C. 美国军事订货刺激
D. 欧盟的建立
25. 下列史实和史论对应正确的是 ( )
A. 一战后巴黎和会的召开——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C.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彻底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D. 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50分。第26 题 18 分; 第27题16 分; 第28题16分)
26. 纵观世界风云,一场场变革顺应时代的呼唤,构成了一曲曲历史的交响,推动着社会发展与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思想变革】
材料一
九年级历史试题 第4 页 (共8 页)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知识卡片 1的核心思想,并分析知识卡片2 和知识卡片 3、4 的内在联系。 (3分)
【制度变革】
材料二
(2) 图1反映了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类型是,图2 所示美国权力部门之间呈现的关系是通过哪一文件确立的。 (4分)
材料三 19世纪中期俄国和日本改革(部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日本改革的名称并概括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3分)
【技术变革】
材料四 两次工业革命发明成果一览表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发明者 国籍 发明成果 发明者 国籍 发明成果
哈格里夫斯(纺织工) 英国 珍妮纺纱机 ①(物理学家) 英国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瓦特(仪器修理工) 英国 改良② 爱迪生(发明家) 美国 电灯、电影放映机等
斯蒂芬森(工程师) 英国 蒸汽机车 戴姆勒(工程师) 德国 汽油内燃机
富尔顿(工程师) 英国 蒸汽轮船 本茨(工程师) 德国 早期汽车
九年级历史试题 第5 页 (共 8 页)
(4) 补充完整①、②代表的历史史实,并根据材料四,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怎样的特点。 (4分)
【社会变革】
材料五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序号 资料
① 19世纪初期,英国出现了工人捣毁机器的反抗运动。
② 19 世纪40年代的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寸草不生。
③ 1871年, 巴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 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④ 19世纪中叶,英国煤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3, 生铁产量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
⑤ 19世纪以来,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不断出现, 1851 年, 伦敦人口 236 万, 巴黎人口 100万以上。
⑥ 1860年,英国伦敦建造了世界上的首条地铁。
⑦ 1892年,德国汉堡因水污染而致霍乱流行,使七千五百余人丧生。
⑧ 1914年,美国福特汽车厂每天能生产汽车近800辆,平均每36秒生产一辆汽车。
(5)根据材料五,围绕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选择2~3 个相关序号,并提炼相应主题, 至少2例, 示例除外。(4分)
示例:②⑦: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严重。
27.某学校老师为帮助同学们了解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情况,开展了如下项目式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要求。(16分)
【识读图片——感知历史细节】
材料一
(1) 请从材料一中任选两幅图片,阐释图片所承载的历史价值。 (4分)
九年级历史试题 第6页 (共8 页)
【归纳总结——深化历史认知】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大事记(部分)
(2)根据材料二,写出一战后形成的国际体系名称,并概括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影响。 (5分)
【解读漫画——了解历史本质】
材料三
(3)材料三中两幅漫画对马歇尔计划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4分)
【分析图表——把握发展趋势】
材料四 二战后世界格局演示示意图
(4) 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写出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的标志,并分析这一时期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九年级历史试题 第7页 (共8页)
28. 合理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是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6分)
材料一 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 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对列宁来说,该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政策名称,并思考该政策暂时退却的具体表现。 (3分)
材料二
(2) 根据材料二,指出①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内容,并结合当时国际局势分析该措施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影响。(3分)
材料三 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普京《千年之变的俄罗斯》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价产生的原因。 (4分)
材料四 苏联近半个世纪的改革进程,并未改革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弊端,从而带来了积重难返的困境……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反对全盘苏化和全盘西化,必须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僵化模式划清界限。但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因为建设社会主义的还有 等各种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4) 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为改革苏联模式弊端,苏联进行了怎样的努力,并举例说明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各举一例即可) (4分)
(5)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2分)
九年级历史试题 第8 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