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九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A B B D D A D A D C B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C A D D D C A C D A A
二、非选择题(4大题,共50分,其中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13分,29题9分)
26.(14分)
(1)(4分)文件: 权利法案 ———2分;
政体:君主立宪制———2分.
(2)(4分)伟人:华盛顿———2分;
文件: 独立宣言 ———2分.
(3)(4分)意义:政治上确立了民事主体的独立地位,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的身份等级
制度———2分;
经济上促进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4)(2分)趋势:由人治走向法治,由专制走向民主———2分.
27.(14分)
(1)(4分)从多极、分散逐渐向欧洲集中;———2分
新航路开辟———2分
(2)(6分)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车(火车)、汽船等;———2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飞机、汽车等;———2分
积极影响: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2分
(3)(4分)加快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速度;———2分
有利于集结国际力量共同抗疫等.———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九年级历史答案,第1页 (共2页 )
{#{QQABYQYUggAAQhBAAAgCQwGICgCQkAECAIoOABAIoAAAyBNABAA=}#}
28.(13分)
(1)(5分)目的:结束战争,防止(一战)类似战争爆发.———2分
说明:没有;———1分
该会议(巴黎和会)带有明显的“分赃”性质和大国强权色彩,掩盖、隐含了许多矛盾,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意思相近,表达明晰即可)———2分
(2)(4分)美国;———2分
成立“华约”———2分
(3)(4分)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分
世界贸易组织等———2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1)(4分)举措:兴办官营企业;引用西方先进技术设备;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
(写出两点即可)
(2)(3分)措施: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国家补贴遵守减缩任务的农户———1分;
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额产品———1分.
变化:由自由放任转变为国家干预经济———1分.
(3)(2分)共同之处: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②推动了社会(或经济)的发展;
③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示范);④依据国情进行改革创新(写出两点即可).
九年级历史答案,第2页 (共2页 )
{#{QQABYQYUggAAQhBAAAgCQwGICgCQkAECAIoOABAIoAAAyBNABAA=}#}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九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25题,每小题 2 分,共 50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正确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选项中。)
1.13—14 世纪,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欧洲出现了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它们表现出的共同特点有
①佃户一般每周要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 3 天 ②生产的产品都流向市场
③都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 ④都促进了生产组织逐渐封建化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2.从“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再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西方传承了一种文明特质。这一“特质”的内涵是
A.人文精神 B.契约精神 C.法律至上 D.分权制衡
3.美洲的发现和开发对奴隶贩运提出了更大的需求,非洲各部族之间的战争为奴隶贩子提供了大量的奴隶。后来部落开始受到欧洲人有意的煽动,只要非洲人宣布要袭击自己的某个邻族,欧洲奴隶贩子就随时向他们提供火药、子弹和武器,抓获的俘虏则由欧洲奴隶贩子买下。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奴隶贸易激发了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B.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了部落之间的争斗
C.奴隶贸易刺激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奴隶贸易使欧洲奴隶贩子获得大量财富
4.下面是 1649 年 1月 20 日英国下议院组建的特别法庭审判国王查理一世的庭辩节录片段。据此可知,国王与法官之间观念的冲突在于
国王:记住,我是你们法定的国王,你们审判国王是多么大的罪恶啊。上帝才是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审判官……
法官:法庭现在以英国人民的名义要你答复,是英国人民把你选为国王的。
国王:英国不是选举制王国。 国王是世袭,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我名正言顺地代表我的国家的人民的自由。
法官: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国王的即位宣誓就意味着契约的开始履行。
A.世袭王权与分权制衡 B.君权神授与王在法下
C.世袭王权与直接民主 D.君主立宪与王权至上
5.这部重要文献,确认了民主共和、三权分立与人民的权利自由等制度和原则,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对欧洲、亚洲及拉丁美洲的宪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有重要的影响。材料中的“文献”应该是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美国1787年宪法
6.恩格斯说:“拿破仑走到哪里,哪里的徭役劳动、代役租、对老爷的贡赋等一大堆陈腐废物,连同老爷本身,就像被魔杖点了一下似的立即消失。”这说明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A.掠夺当地人民 B.巩固帝国统治 C.扩大法国疆域 D.打击封建势力
九年级历史试卷, 第 1 页 (共 6 页 )
7.西方“步入近代”的过程: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是器物(技术)方面的变革,以下符合这一变革顺序的是
A.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B.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文艺复兴
C.文艺复兴→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
8.列宁指出:“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列宁所说的这本书
①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
②提倡分权制衡的政治模式
③指出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④奠定了欧洲民主制的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9.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加强了对外扩张和殖民活动,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下列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斗争对象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B.印度民族大起义 C.鸦片战争 D.独立战争
10.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曾这样评述:“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其中的“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指的是
A.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B.改革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权
C.改革对俄国近代化具有积极作用
D.改革没有使俄国专制制度发生本质性改变
11.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所面临的主要历史任务各不相同。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政府维护国家统一所面临的主要历史任务是
A.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B.废除封建农奴制
C.废除黑人奴隶制 D.实现农业集体化
12.19 世纪后期,日本明治政府规定:任何儿童就学年限不得少于3年。同时,又颁布《教育敕语》,宣扬“忠于天皇”是最高的道德规范。这反映了明治维新
A.以中国文化为学习对象 B.重视教育,但保留了封建残余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13.如下图为 1870—1910年德国就业结构表(单位:%)。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德国农业出现了倒退的现象
B.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德国就业结构转变
C.服务业逐渐成为德国经济支柱
D.德国的殖民扩张推动了经济体制的转型
九年级历史试卷, 第 2 页 ( 共 6 页)
14.下列对下表所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渊源(部分)
观点 1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观点 2 欧洲两大军事对抗组织的出现
观点 3 德国的崛起与欧洲各国的军备竞赛
观点 4 巴尔干危机埋下战争祸根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军事对抗 B.英国与德国矛盾的激化
C.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D.欧洲各国开展军备竞赛
15.据下图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表明社会主义
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社会主义革命的历程
A.工业化成功实现 B.计划经济的形成
C.由理想变成现实 D.从暴力走向和平
16.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其中第四款规定,各缔约国“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该条约签署的目的是
A.维护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 B.协调各国在欧洲的军事行动
C.维护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 D.调整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
17.图表为 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导致 1925~1937 年工业产值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苏联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实行自由贸易
C.推行余粮征集制 D.实施国家工业化
18.“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方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材料中“独特的方式”是指
A.暴力革命 B.农民起义 C.改革创新 D.非暴力不合作
19.资本主义制度就像一棵出现枯枝烂叶的树一样,激进分子说“把它砍倒。”保守分子说:“不要动它。”我(罗斯福)则采取折中的办法“让我们把它修剪一下,这样我们既不会失去老树干,也不会失去新枝。”罗斯福这种“折中的方法”主要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
A.背景 B.特点 C.目的 D.实质
九年级历史试卷,第3 页 (共 6 页)
20.1942 年 1 月 1 日,美、英、苏、中等26 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1944年 6 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1945 年2月4日-11 日,雅尔塔会议协调盟国行动。上述材料的整理,有助于理解
A.二战爆发的原因. B.法西斯的疯狂进攻
C.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D.二战的伤亡情况
21.1948 年,意大利举行选举,共产党可望获得51%的选票,对此,美国明确提出,凡投票赞成共产党的国家均不能获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最终,意大利共产党只获得 30%的选票,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A.推进了冷战政策的实施 B.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C.消除了共产主义的影响 D.阻碍了意大利经济恢复
22.据统计,1960—1976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共有 628 家西方国家投资的企业被当地人民接管。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B.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C.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 D.旧国际政治秩序崩溃
23.“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以此为宗旨的国际组织是
A.国际联盟 B.欧洲联盟 C.世界贸易组织 D.联合国
24.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欧、日、俄中等大国着眼于 21世纪,为谋取在未来国际格局中的有利地位,各种伙伴关系相继建立。多种双边关系的相互制衡,客观上对美国谋求主导冷战后世界的构想和行为形成牵制力量。以上材料说明
A.多极化有利于遏制霸权 B.美国的霸权主义无法推行
C.世界多极化格局不断加强 D.冷战意识不再影响大国关系
25.“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5G 技术的选择成了各国争论的焦点,选择的依据不再是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而是技术和价格的优势。尽管美国强力打压并游说欧洲国家限制使用华为产品,但欧洲国家并不完全支持美国遏制华为。这说明
A.新技术引发了国际政治的新变化 B.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影响国家关系
C.5G 技术使美国失去了欧洲伙伴支持 D.5G技术是国际关系的利益核心因素
二、非选择题(4 大题,共50 分,其中 26 题 14 分,27 题 14 分,28 题 13 分,29 题9分)
26.法制建设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如图是17世纪英国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变化示意图:
九年级历史试卷,第 4 页 (共 6页)
材料二 独立和自由根植于美利坚灵魂深处,为此它不惜与母邦兵戎相见。 一位伟人带领美利坚人民取得了胜利。经历战火洗礼之后,步伐更加坚定……
——《图说天下》
材料三 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标志着现代民法的开端,它以罗马法为蓝本,巧妙地运用法律形式把刚刚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则直接“翻译”成法的语言,它能反映的首先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确立了民事主体的独立地位,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
—《民法的发展》
(1)对比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变化是通过哪部法律文件得以实现的 以该法律文件为基础,英国最终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 (4分)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的“伟人”指的是谁 请写出宣告这个国家成立的法律文件名称。(4分)
(3)根据材料三,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别说说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意义。(4分)
(4)上述各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体现了人类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全球棉花贸易市场的空间变化图
注:图中圆圈代表棉花生产、消费中心
材料二 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在这两次工业革命中一系列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立体交通的出现,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范围,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材料三 博鳌亚洲论坛2020 年 6 月2 日发布的《疫情与变化的世界》专题研究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是首个真正的“全球化疫情”,人类历史上首次主动为传染病防控按下全球经济的暂停键,为疫情打下鲜明的全球化烙印。
—摘编自新华社北京 2020年 6 月 2 日电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全球棉花贸易市场的空间变化,并指出 15 世纪末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交通工具各一例,并分析其对世界市场的共同积极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球化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4分)
九年级历史试卷,第5 页 (共 6 页)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3分)
材料一 1919年上半年,一群经验丰富、用意良善、睿智的政治家聚集巴黎,为下一次世界大战紧张地做着准备。 当然,这完全不符合他们的本意。……与会者最关注的事情莫过于防止类似战争再次爆发,这本该是一场旨在结束战争的论战。
——[英]菲利普·齐格勒著,周旭译《战争之间1919—1939》
材料二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各缔约国应采取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
——《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各国的经济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局面。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必须之事。 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形成了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齐世荣《世界史·当代卷》
(1)材料一认为,这次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什么 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否达到 请用史实说明。 (5分)
(2)材料二签署的公约以哪个国家为首 针对此公约的签署,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请举一个能体现该发展趋势的国际组织的名称。(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一 明治政府参照赴欧美考察的使节团所报告的先进经验,进行近代化建设。政府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按照西方的样板,发展经济。1880年以前,主要采用国有企业主导和“示范”的工业化方针,国家投资兴办官营企业,引进西方的科技成就与设备,从而供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仿效。 为加速工业化进程,1880 年以后,政府实行“官业下放”,将官营企业转让给私人资本家,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1933 年5月,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 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1933年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了由大银行家、工业家和经济学家参加的全国工业复兴局,由国家监督生产,调节各企业主之间的关系。各企业分成十七个部门,每部门公布“公平竞争法规”,规定产品的产量、质量、市场分配和产品价格、工资和工时。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实现工业化的主要举措。(4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的主要变化。(3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治维新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2分)
九年级历史试卷, 第 6 页 ( 共 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