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6 17:21:22

文档简介

丰城九中2023-2024 学年上学期初三期末考试试题
历 史
本试卷总分值为 100 分 考试时间 75 分钟
考试范围:九年级上册、下册、中外历史纲要第 1 课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国、中美洲、南美安第斯文明,无一不是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带有许多共同点;同时,……毕竟是在不相同的区域内成长起 来的,因而又带有明显的区域文化和区域文明的特点。”据此可知( )
A.文化交流促进区域文明的发展 B.人类文明在碰撞中发展C.文明起源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D.文明都消失在历史长河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希腊人’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那么‘罗马人’已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权的授予克服了地域的局限,这是罗马相较于希腊的高明之处,也是希腊诸邦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马却能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根本原因。”这反映出( )
A.罗马共和政体增强民族认同 B.罗马法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C.罗马实行了务实的统治策略 D.罗马文明比希腊文明更先进优越
从 14 世纪中期开始于意大利的欧洲文艺复兴,前后延续近 300 年之久。下列图片中可能被文艺复兴时期借鉴并融合的希腊罗马元素是( )
A.《掷铁饼者》 B.亚历山大 C.克洛维 D.摩亨佐·达罗遗址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工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分工更加细化,对具有专业素养的劳动者的需求增多,对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门的行会组织出 现,它们后来逐渐发展为神学、法律等专门学校。”材料旨在说明城市的发展( )
A.促进了教育的普及 B.推动了大学的兴起
C.促进了分工的细化 D.推动民主自由思想传播
“一些西欧商人绕过行会,自己购买原材料提供给手艺人。在支付原材料和雇佣人力上压低价格 出售产品时抬高价格,以确保投资回报的最大化。”材料反映当时西欧( )
A.生产的资本主义化 B.封建行会的发展
C.工厂制度逐步形成 D.庄园经济的兴起
传统观点认为,达 伽马首航所获利润是航行成本的 60 倍。而今有的学者通过史料查证以及比较
当时商品价格,认为去掉远航成本船员船只损失,实际利润只有成本的 6 倍左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
A.旧有历史研究失去价值 B.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的真相
C.立场差异造成认识不同 D.史料的拓展助于形成新的认识
一位西方艺术家的画作有诸多时代性突破:将亚当和夏娃的人物比例放大,将代表神权的天使比例缩小并置于背景之中;通过画中人物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烘托画面的悲剧气氛。这些突破蕴含的思想主旨是( )
A.反对宗教信仰 B.否定专制王权 C.提倡人性解放 D.追求民主共和
历史学家马立博研究 17 世纪的世界时指出:“其时正值俄国的‘多事之秋’,英国也发生了内战, 法国则出现了农民暴动……因此对解释 17 世纪普遍的危机有用。”材料中的“17 世纪普遍的危机”共同的根源是( )
A.受到外来势力的侵略 B.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危机
C.出现大规模农民暴动 D.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9.1802 年,北意大利地区成立了拿破仑任元首的意大利共和国;1806 年,在拿破仑保护下德意志的莱茵区建立了莱茵联盟国、它们均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1807 年,波兰部分地区脱离了普鲁士,在拿破仑保护下建立了华沙大公国。这些国家的建立( )
A.有利于传播大革命的进步成果 B.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的建立C.体现了欧洲民族独立浪潮出现 D.导致了法兰西共和国灭亡
他曾说过:“我试图写出整个法国社会的现实历史,拿破仑用武器要完成的事,我要用手上的笔来完成。”他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以下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B.托尔斯泰的《复活》
C.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D.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下图所示漫画于 1865 年 10 月刊登在英国的《笨拙》杂志上,主题是当年发生于美国的重大事件。画中举着酒杯的军人对对方说道:“噢,兄弟,我们没法都获胜。让我们握个手,喝点酒吧。” 下列对该漫画的解读准确的是( )
A.两位军人分别代表北美大陆军和英国殖民者B.向全世界宣告美国南北战争北方获胜的消息C.显示了南北战争后北方军人向南方军人示威D.双方的握手代表美国南北携手共同走向统一
某历史公众号推送了以下专题资源包,请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资源 名称
书籍 《缔造和平:1919 巴黎和会及其开启的战后世界》
影视 电影《我的 1919》、记录片《1929-1933 年经济危机》
条约 《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
地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示意图》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与瓦解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
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是( )
A.手工工场、工厂制度 B.工厂制度、垄断组织
C.垄断组织、跨国公司 D.工厂制度、跨国公司
下表是“1928-1940 年苏联部分工、农业产品产量对比表”,据此可知( )
1928 年 1940 年 增幅
钢(万吨) 425.1 1831.7 326%
煤炭(万吨) 3551 16592.3 368%
石油(万吨) 1160 3110 168%
棉织品(万吨)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7330 9564 31%
A.新经济政策初见成效 B.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的要求
C.斯大林模式隐藏危机 D.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中华民国外交部长宋子文曾回忆:“(民国三十一年)新年的第一天,我和美国罗斯福总统、英国丘吉尔首相、还有苏联的马克西姆·李维诺夫签署了一份简短文件。1 月 2 日,我们四大国家又参加了与其他二十一国代表签署仪式”。材料中所签署的文件( )
A.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的关系 B.宣告了国际联盟的成立C.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D.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精神
16.1945 年,美苏两国在朝鲜半岛以北纬 38 度线为界,分别接受日军投降,这就是“三八线”的来历。
1961 年,民主德国为阻止居民外流和西方势力的渗透,修筑了柏林墙,除留下过境站的出口外,其他地方一律封住。这一“线”一“墙”的产生( )
A.都是欧洲军事斗争的结果 B.都是美苏冷战的必然产物
C.都预示世界局势趋向紧张 D.都断绝双方居民贸易往来
在龙山文化的陶寺遗址中发现有完整的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王墓、独立的仓储区、官方手工业区等;在其教场铺遗址的城墙上发现了奠基坑和祭祀坑,并出现了人祭现象。龙山文化遗址宫殿、祭坛、墓葬遗存的发现说明(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
C.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盘庚之政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诸侯归附于商王朝的统治之下。此后,随着商王祖甲改制的进 行,以后的几代商王均竭力扩大王权,这极大地限制了内外服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现象表 明,盘庚迁殷后的商代( )
A.出现专制集权体制 B.内外服制达到鼎盛
C.商王权威得到加强 D.社会改革蔚然成风
周朝统治者对夏、商以来的氏族组织和血缘关系纽带进行了重大改造,变氏族为宗族,扩“亲 亲”“长长”至“尊尊”“贵贵”,建立起了一种政治等级体系。由此可知,周朝( )
A.实现权力由分散到集中 B.民族文化认同意识逐渐增强
(
(王者遇大事

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
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
天生民而立之君……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辅佐制衡天子之官)之,勿使过度。
古有采诗(搜集反映民俗民情的歌谣)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C.社会发展出现重大变革 D.政治建构呈现家国同构特点20.如图为某学习小组研究西周制度搜集到的史料,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A.血缘政治初步显现 B.大同思想变成现实
C.原始民主遗风尚存 D.天人感应色彩浓厚
二.材料题(共 4 题,21 题 8 分, 22 题 10 分,23 题 8 分,24 题 14 分,共 40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 新政期间美国政府投资建设的田纳西工程在第聂伯河上修建的水电站
材料二 西欧六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创建了共同市场,从那时起到 21 世纪开始之际,欧洲统一进程成就显著。1958 年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1967 年成长为欧洲共同体,1991 年……进而发展成欧洲联盟……自愿采用一种共同货币……提出继续发展共同的外交与防务政策……即使如现在这个样子,也已经成为经济与政治合作的前所未有的模板,欧洲已经为之大变。在经历了延续几个世纪的战争岁月以后,欧洲大陆已经到达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很难想象几个主要国家之间再有战争。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一中美苏两国的两个重大工程建筑分别反映了当时国家面临怎样的主要任务?归纳两国采取 措施的共同特点。(4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欧洲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意义。(4 分)
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材料一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陈钦庄、计翔翔《世界文明史简编》
1825 年蒸汽机车试验成功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材料三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 14 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世界文明史简编》
【世界市场新发展】
材料四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向前的动力,向后的阻力”均有了新发展。一方面,以信息革命为先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奏响了世界互联互通的新乐曲,各种新技术、新制度把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美国提出“美国优先”的口号,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单边主义,经济全球化遭遇巨大阻力。当然, 经济全球化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继续向前发展。
——摘编自陈江生《经济全球化发展历史阶段特征及规律》
依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4 分)
依据材料二及材料三,归纳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的因素。(4 分)
综合上述探究,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材料四中的这些新变化?(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
图一 《权利法案》 图二 改良蒸汽机 图三《共产党宣言》书影
图四 明治维新时期的小学课堂 图五 四轮汽车 图六 英国坦克
阅读以上材料,任选 3 张图片,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代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
先选定 3 张图片,再据此拟定观点。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 3 张图片,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代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夏商时期,邦国内部血缘关系很大,各邦各族采取同族人聚居的单纯组织方式,这种聚居方式凝聚成一股邦族延续生存的强烈自我意识。受血缘关系的影响,不同邦族间会产生很难消弭的文化心理隔阂,此疆彼界,互不相容,不同邦族间也会由于各种原因组成各种联合,但只限于外部联合,很难使各自的势力深入对方组织内部。作为基本的存在单位,各邦各族仍是独立的单元, 因此,各邦各族独立自存又难于相互接容,致使邦国林立的局面长期存在而难以结束。
——摘编自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材料二 在统一的王权政治下,各个非周族群都以政治上的从周感超越了之前的“我族”心理与
认知。或者说,周朝所建立的“单血缘支配的社会”超越了每一个族群中血缘组织的力量,以分封制的形式贯彻了王权政治至高无上的理念。正是在这种统一政治认同下,每一个血缘邦族的“小我”力量弱化,一个政治体推动的“华夏”建立起来。 ——摘编自乔传宁
《周秦时代政治变革与族群认同关系研究——基于宗法分封制向君主集权制转变的线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时期国家形态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及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周推行分封制的影响。(6 分)丰城九中2023-2024 学年上学期初三历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5.CCABA 6—10.DCDAA
11—15.DBBCC 16—20.CACDC
二.材料题(共 4题,21 题 8 分, 22 题 10 分,23 题 8 分,24 题 14 分,共 40 分)
21.(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任务;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
共同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4 分)
(2)变化:欧洲走向联合。影响:有利于欧洲摆脱美国的控制;有利于欧洲战后经济的恢复
与发展;加速了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等等。(4 分)
22.(1)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
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4 分)
(2)因素:对外侵略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4 分)
(3)应对: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作用;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活动;加强区域合作;加强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等。(2 分)
23.(8 分)
选定图片: 图二 改良蒸汽机、图五 四轮汽车、图六 英国坦克
观点: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论述:18 世纪中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
展。随着工业革命向欧美的扩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19 世纪 60—70 年代,第二次
工业革命开始,内燃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变
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应用于军事战
争中,如坦克、无线电技术等的应用,大大加强了战争的深度和广度,也加剧了战争的残酷
性与破坏性。
结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我们应当重视科技的发
展,用科技维护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
24.(1)特点:邦国林立且相互独立;王权间接控制地方。(4 分)
成因:邦族内部未打破血缘关系;邦族之间文化心理隔阂很难消弭;同族人聚居形成独立的
单元。(4 分)
(2)影响:推动了人口的迁徙及不同族群之间相互交融;加深了族群认同;深化了政治认同;
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影
响了后世的政治体制。(6 分)
第 1页(共 1页)
{#{QQABQQQQogCoABBAAAhCQw3KCgGQkAECAIoGBFAAsAAASA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