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第二学期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返校考
高三语文学科 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无需执着于用笔墨界定中国画
杭春晓
(1)在以往的讨论中,笔墨往往被认为是界定一幅画是不是中国画的底线,并因此形成机械概念化的判断标准。如果我们将这种判断称之为“笔墨中心主义”,那么它的产生源于对中国画概念界定的固有思维模式——执着于建立特定的中国画“主体身份”。
(2)这种主体性构建首先表现在“中国画”名称的确立。诚如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卢辅圣所言, 中国画概念的成立,是以国度和民族文化畛域为思维基点,当它作为“过去式”行使规约功能时,能够恰到好处地整合形而上与形而下、内涵与外延,以保持本民族绘画传统的独立自主性。由此可见,确立中国画的主体性,正是源于相对中国画的其他绘画种类的界定。因此产生的后果是:一方面中国画寻找自身的存在定义,试图与其他画种区别保持独立; 另一方面,中国画的发展却不得不受制于“与其他画种区别保持独立”的思维模式。
(3)应该说,这种“身份界定”渗透到了关于中国画的各种表述中,无论是中国画的笔墨底线之争,还是中国画的材料之争,抑或中国画的实验之争。在中国画领域,还因此产生了诸多关于派生问题的讨论, 比如中西融合、越民族越国际、“笔墨当随时代”、写生新生活等。
(4) 这里先谈谈“笔墨当随时代”。这个观点的出发点是一种形式上的艺术观, 即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在当代要有新的变化。当然也可以简单理解这一命题,只要是变化的笔墨就是跟随时代的。但这样理解带来的结果是,所有创作依靠的语言形式都是不同的。在数百年的纵向历史中,以至今天横向的空间中,所有画家的笔墨都有所差异,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每位画家其实都是跟随时代的?如果是这样,我们还有谈“笔墨当随时代”的必要吗?
(5)相对“笔墨当随时代”,写生新生活也应该谈谈。因为表达了当代生活的创作,更容易让人信服创作的当代性。但是,这一命题的出发点是题材决定论,而非艺术史本身。如果仅从表现题材本身入手确定作品所谓的当代性,那么一幅作品只要表达了不同于以往的内容,就是当代的。按照这个观点,我们会发现艺术史的内在线索消失了,一切再现型的艺术都是代表当代艺术的成果。其实,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是仿照西方古典再现型艺术而产生的艺术观,它既不符合西方现代反再现型艺术的发展,也不符合中国古典意象抒情的逻辑与脉络。
(6)之所以把以上两个观点拿出来单独说,是因为它们简单处理“中国性”“当代性”之类的文化概念,在非此即彼的本质主义框架中衰减了文化发展的丰富性、交互性与流动性,使之成为僵化的教条。
(7)再回到笔墨问题。笔墨是中国画史上较为重要的讨论对象之一,它往往与表达的最终效果——笔墨品质(亦可称之为“笔性”) 结合在一起,方才有效。脱离笔性讨论的抽象化的笔墨概念是空洞而无效的。有关笔墨问题的讨论,逐渐发展成为对“笔墨中心主义”的表态。 与之相应,无论“肯定笔墨”的初衷如何,它都会被放大,或成为主体界定之旗帜,或成为反对者简单否认的目标。更有甚者, 它还会演化出一些错误的创作观念。诸如在工笔画创作中,为了证明自己的笔墨,转而追求轮廓线的书法用笔。殊不知,除了书写性用笔是笔墨,勾线渲染也是一种特殊的、具体化的笔墨,只要它能显现出毛、 涩、 枯、 润的笔性,就不是一定要以书入画。
(8)为什么会产生上述错误的观念? 就是为了让笔墨能够成为直观而简化的界定标准,脱离中国画史中极度丰富而具体的笔墨经验,用“以书入画”这样直白的经验支撑已然被抽空了的笔墨概念。正如一些学者发问:如果笔墨具有意义,那么它就应该是唯一的、 中心的,具有某种指导性意义;如果笔墨不是唯一的,那么对笔墨的评价、鉴定,在当代文化环境中,在实验水墨中有何意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逻辑,原因仍然在于对中国画本质化的主体界定——如果对这种概念化的界定没有指认意义,那么具体的笔墨评价、鉴定也就自然丧失了价值。
(9) 就中国画而言,水墨画、彩墨画之类的概念,新都市水墨、实验水墨之类的实践,都或多或少地隐含着突破中国画传统笔墨界定的发展诉求。 中国画在当代如何发展,答案是要放下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放下对于中国画的笔墨底线和地域界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真正意义上面对中国画本身, 而非中国画在历史中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或是价值。换一个方式来说,只有在“无中无西”“无古无今”的视域中, 中国画才能真正轻松地面对绘画本身,成为视觉体验的践行者,而不是在“身份纠结”中左右羁绊。其中,“无中无西”可以概括为“画无中西”,它针对的是“东方——西方”的视角; 而“无古无今”则可以理解为“画无古今”,它针对的是“现代——传统”的视角。深入反思之后,我们会发现,不执着于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对比,不再强行设定中国画的概念边界,才能摆脱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画学难题”,以开放的视域面对绘画本身,实现中国画在当下语境中的蓬勃发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笔墨中心主义”是对界定中国画的机械概念化判断,它源自执着于建立特定的中国画“主体身份”这一固有思维模式。
B.中国画的主体性的确立,可以区分中国画与其他绘画种类的不同,其消极影响是可能会刻意地寻找中国自身的存在定义。
C.中国画的笔墨底线、材料、实验之争,中西融合、写生新生活等派生问题的讨论,都是中国画“身份界定”的直观表现。
D.“表达了当代生活的创作,更容易让人信服创作的当代性”,这种观点是仿照西方古典再现型艺术而产生的艺术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笔墨当随时代”“写生新生活”,是简单处理“中国性”“当代性”之类的文化概念,使之成为僵化的教条。
B.工笔画创作中的“以书入画”,是由“笔墨中心主义”演化出的一种脱离笔性讨论抽象化的笔墨概念的错误的创作观念。
C.中国画的概念和实践,都不同程度地隐含着突破中国画传统笔墨界定的发展诉求,这也是要放下非此即彼思维的原因之一。
D.要实现中国画在当下语境中的蓬勃发展,就要在“无中无西”“无古无今”的视域中,避免非此即彼的对比,去掉中国画的概念边界。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的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针对高丽画和倭画,提出了中国绘画的概念,这是中国画概念最早在文献中出现。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脉要传承,中国画的概念就一定要清晰,就要厘清中国画的边界,知道什么是中国画。
C.不能以直观、简化的标准来界定笔墨,应将绘画作为一种开放的视觉体验方式,从而实现中国画在当下语境中的自由生长。
D.在一些美术展览的评选中,有部分西画要素过多的作品也在中国画入选行列,失掉了中国画概念的判断原则,这是不合适的。
4.下列各项,对文章第四段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5.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故乡的桥
谭谈
①老汉今年八十岁。年岁一大,记忆力就越来越差了。眼面前发生的事,一转过身就忘了。而小时候的事,却愈来愈清晰。近日,故乡一座古桥复修竣工,友人发来请柬,要我回去看看。猛然间,这触动了我儿时有关桥的记忆……
这座桥,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最早看到的桥。它是我去外婆家的必经之地。几岁的时候, 常常跟着妈妈走在这条“外婆路”上。从有记忆时起,我第一次看到它,觉得它是一栋房屋。只见这座盖着黑黑瓦片的屋子,立在一条小河上。真奇怪,于是扭转头去问妈妈:“这栋屋子怎么起在河面上呀?”“蠢宝,这是一座桥,一座屋桥。落雨天,可给过路的人避雨。热天里,可给赶路的人歇脚,桥立在河面上,风大,凉快。就像建在河面上的亭子。”从此我朦朦胧胧地知道了,世间还有这样的桥, 兼供路人过河与歇脚,有桥与亭的功能。大了,走南闯北,见识广了,知道这是风雨桥,也叫屋桥、花桥。叫它屋桥,顾名思义,它上面盖了瓦,像房屋。叫它花桥,是因为这种桥的廊柱、屋檐上一般都画有花(画)——我们那一带把画画叫做画花。这种桥,体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也是一种文化标志。
我故乡建这座桥的地方,就叫做花桥。是不是因为建了这座花桥,因桥名地,把桥名变为地名了呢?不得而知。②但这里大一点的地名,叫做洞冲。两座山脉之间,形成一个长长的峡谷。洞冲就在这个峡谷里, 所以有十里洞冲之说。又因为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数都姓谭,所以又叫洞冲谭家。尽管我老家的村子,早已属涟源市的另一个镇了,但到外面,我还是按老的讲法,对外人说,我是湖南涟源洞冲谭家的。
十来岁的时候, 我到过离家二十里地的桥头河。在我儿时的见识里,那是一个大地方,好多好多的房子挤在一条河边。后来我才晓得那里叫镇。那次在桥头河镇上,见到了一座石孔桥。桥垱头,有一个老头煮了一大锅南粉(红薯粉)在卖,两分钱一小碗。妈妈给我买了一碗,味道鲜美极了。这大概是肉汤或骨头汤煮的。这份记忆, 几十年了,还暖暖地留在我的心头。想到这里,一首小时候常唱的儿歌,又涌了出来:“白米饭,肉汤淘,呷十二碗还肚漕(不饱)……”多么温馨的儿时记忆啊!
到了十三岁,我去县城蓝田读初中。蓝田的涟水河上,也有一座石孔桥,叫蓝溪桥。桥垱头有一家面馆,特有名。做出的面,特别好吃。可是当时家里穷,兜里没有钱。记得当时的肉丝罩子面,每碗一毛八分钱。 最便宜的光头面, 也要一毛钱一碗。 自己真想去尝尝,于是邀了一个同学,每人出五分钱,合买了一碗光头面,一人分一半。那味道,至今还留在心里……
桥头河的桥、粉, 蓝田的桥、 面,那份美好的记忆,伴随我终生!
这是故乡的味道啊!
这一天,是2024年元旦,一个好日子。天气真好啊! 暖阳高照,惠风和畅。 已是隆冬,却暖意融融。前两天看天气预报,还说有小雨,降温近十摄氏度。心里真为乡亲们捏了一把汗。也许是天公作美, 开恩送给修复当地风物、保护地方文化的这一方山民一个大太阳,送来一个好天气。
修复的花桥,屹立在河面上,威武挺拔! 披红挂绿,一桥喜气。河岸两边,一个个彩球,拖着一幅幅巨型喜庆标语,从空中落下。彩幅标语悬挂的两边山坡,立着一栋一栋的崭新的农舍。每一栋都亮丽、别致,造型也都有特色。如果在城里,那就是别墅了。这是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乡村新气象啊!而此时此刻,那些住在新屋里的人,都往桥边、河边走来了。③放眼看去,河乐了,山乐了,田园乐了,人乐了。整个山村, 十里洞冲, 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竣工庆典的会场,就设在刚刚复修竣工的新桥一侧的河岸。此时,桥边,河边,村街边,人潮涌动。十里洞冲沸腾起来了………
这是十里洞冲的节日。
相会在这里的人群,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也不管是老人还是孩童,闪动在阳光下的,都是笑脸!不少人都拿着手机在拍照,在摄像。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国十四亿多人口,大概除了幼小的孩子外,几乎都是摄影家。而每一个家庭,都是电视台。他们摄下的新闻,随时可以发布给公众。我看到,一个七旬老妪,也举起手机,在熟练地摄像,拍短视频。虽然脸上布满了皱纹,但她的每一条皱纹里,几乎都溢满了从内心沁出的甜蜜的笑容……
主持人邀我上台讲几句。我面对着这座四百八十多年前修建、如今复修并威武地立在自己面前的花桥,面对一片欢乐的乡亲父老,动情地说:
“这座桥,是四百八十多年前我们的祖宗建起的,是我们十里洞冲的文化标志、历史记忆,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损坏消失了,那是一件上对不起祖宗、下不好向子孙交代的事情。如今,通过广大乡亲父老的努力,它又屹立在这里了。你们做了一件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的好事。④我特意从省城赶回来, 为你们喝彩,为你们叫好, 为你们鼓掌,为你们点赞!”
故乡的桥,一头连着祖先,一头连着子孙。
故乡的桥,骄傲的桥,幸福的桥!
(《人民日报》2024年1月22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花桥的廊柱、屋檐上一般都画有花,是作者家乡人的独创,体现了他们祖先的生活智慧,成为当地的文化标志。
B.作者的家乡,因为花桥而命名,洞冲也是也用类似方式命名,可见地名的命制有时和当地的建筑、地理等相关。
C.作者对桥头河镇的石孔桥印象深刻,是因为妈妈让作者在那里品尝到家乡的美食,让自己的童年充满温馨的记忆。
D.蓝溪桥垱头面的味道至今让作者记忆犹新,是因为那时家里贫穷吃一次面难能可贵,吃面见证着同学间的友谊。
7.对文中画线部分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写“老汉眼面前发生的事,一转过身就忘了,而小时候的事,却愈来愈清晰”衬托出其对故乡刻骨铭心。
B.②处写洞冲名字的由来以及称自己的家乡为洞冲谭家,意在说明自己的故乡叫花桥是因桥名地的可能性较大。
C.③处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乡村的新气象写得生动、具体,可知可感,同时也蕴含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赞美之情。
D.④处中的“喝彩”“叫好”“鼓掌”“点赞”,从内容上看似重复,但十分贴切,符合当时的场景和作者的心理。
8.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故乡的桥”是如何统摄全文的。(5分)
9.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落实这一讲话精神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壹则少诈而重居, 壹则可以赏罚进也, 壹则可以外用也。夫民之亲上死制也,以其旦暮从事于农。夫民之不可用也,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避农。避农,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
(选自《商君书·农战》,有删节)
材料二:
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谿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人不称土地。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 所欲用兵者,韩、魏也。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①,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 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似有过秦民之不足以实其土也,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晋之无有也信, 秦之有余也必。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威而民苦也。 臣窃以王吏之明为过见。此其所以弱不夺三晋民者,爱爵而重复也,其说曰:“三晋之所以弱者,其民务乐而复爵轻也。秦之所以强者,其民务苦而复爵重也。今多爵而久复,是释秦之所以强,而为三晋之所以弱也。此王吏重爵爱复之说也, 而臣窃以为不然。夫所以为苦民而强兵者,将以攻敌而成所欲也。兵法曰敌弱而兵强此言不失吾所以攻而敌失其所守也。今三晋不胜秦,四世矣。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夺其民也。
夫秦之所患者,兴兵而伐,则国家贫;安居而农,则敌得休息。此王所不能两成也,故三世战胜,而天下不服。今以故秦事敌,而使新民作本,兵虽百宿于外,竟内不失须臾之时,此富强两成之效也。臣之所谓兵者,非谓悉兴尽起也,论竟内所能给军卒车骑,令故秦兵,新民给刍食。天下有不服之国,则王以此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王行此, 十年之内, 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选自《商君书·徕民》,有删节)
【注】①萌贾息民:客居和借贷的民众。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兵法曰A敌弱而兵强B此言不失C吾D所以攻E而敌失F其G所H守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文中指归向,与《项脊轩志》中“后五年,吾妻来归”的“归”意思相同。
B.西,文中指向西, 与《过秦论》“西举巴、蜀”的“西”意思和用法不相同。
C.过,文中指错误,与《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意思不同
D.伐,文中指征伐,与《屈原列传》“平伐其功”的“伐”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民众之所以会逃避农耕和作战,是因为他们见到空谈游说的人、商人、手工业者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
B.作者认为秦国的领地和人口不相称,韩、魏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只不过秦国是地广人稀,而韩、魏是人多地少。
C.自魏襄王以来,秦国从三晋得到若干土地,但三晋仍然没有屈服,这是因为秦国没有采取措施争得三晋的民心。
D.秦国在战争和务农上难以两全,让新招来的民众进行征伐,让秦国原有的民众从事农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民之亲上死制也,以其旦暮从事于农。
(2)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14.《过秦论》中有“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请结合材料概括商君提出了哪些使秦国强大的措施。(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 题。
送入我门来·除夕
胡浩然
荼垒安扉,灵馗挂户,神傩烈竹轰雷。动念流光,四序式周回。须知今岁今宵尽,似顿觉明年明日催。 向今夕,是处迎春送腊,罗绮筵开。
今古遍同此夜, 贤愚共添一岁,贵贱仍偕。互祝遐龄,山海固难摧。石崇富贵篯铿①寿,更潘岳仪容子建才。仗东风尽力,一齐吹送,入此门来。
【注】①篯铿:即彭祖,以长寿著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词通过正面描绘祭神、放鞭炮等春节的习俗,展现了大家共同庆祝除夕的场景。
B.此词通过石崇、彭祖、潘岳、曹植等典故,含蓄隐晦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节日祝福。
C.词中“东风”和李煜《虞美人》中“东风”均指“春风”,词人寄寓的情感却不同。
D.词的最后三句,表达形象,寓意美好,被演化成一个词牌,此词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16.这首词在描述除夕欢快情景中蕴含着某些哲理,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指出“ , ”质疑李渤敲击双石后发出声音得到的结论不甚合理,于是在游览石钟山时亲自验证,他这种质疑和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陆游常将写字入诗,如《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中“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在《临安春雨初霁》也有“ , ”。
(3)《红楼梦》中林黛玉居住之地为“潇湘馆”,探春为其取名为“潇湘妃子”。“潇湘”在此指“娥皇女英”,究其来源还是和地名有关,古诗文中也常出现这一地名,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 题。
黄羌村盛产杨梅。
四月里开花,五月里结果。杨梅花,是那种黄色或橙色的小花,不事张扬,隐在叶丛中。果子却长得好看,圆圆的,肉肉的。颜色也喜庆,红红的。味道嘛,吃过就知道,酸酸的,甜甜的。苏轼当年在岭南没少吃荔枝, 大约也没少吃杨梅——“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都在诗里。
但杨梅就是杨梅。 ① ,啥东西多了,就不稀罕了。别说杨梅,村里很多人家房前屋后都种有菠萝蜜树,硕大的菠萝蜜倚树而生,有的熟透了,隔空能闻到甜味儿,也没见谁上树摘了 ② ,反倒树下有不少自然脱落的菠萝蜜,像我这样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 觉得非常可惜。这东西在城里贵着呢。
当然,杨梅也可以不只是杨梅。杨梅至杨梅酒,属于“第二产业”。杨梅至文旅节,属于“第三产业”。“五一”前后是杨梅季,僻静的乡村着实火了一把。农民不熟悉互联网, ( )。
帮扶。我这个书生,看到这个词,想到另一个词—— ③ 。惯常,给钱,给物。给钱救急,给物解困,但钱花完了又急,物用完了又困,成了死循环。
出点子,也是帮扶。 ④ , 跳出老路子, 闯出新路子, 富农强企。这样的帮扶,便有了侠肝义胆之风。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下列句子中的“像”与文中加点的“像”,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也像工地上的千百个孩子一样,在工地生,在工地长。
B.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
C.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像说: “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
D.一个个黄澄澄的柿子,好像橘黄色的灯笼,沉甸甸的,压弯了树枝。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帮镇扶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以及大学生志愿者主播团队一起开展“扬眉吐气”电商助农直播。
B.帮镇扶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以及大学生志愿者主播团队一起开展“杨梅吐气”电商助农直播。
C.帮镇扶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以及大学生志愿者主播团队一起开展“杨梅 ‘吐气’”电商助农直播。
D.帮镇扶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以及大学生志愿者主播团队一起开展“扬眉 ‘吐气’”电商助农直播。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 题。
高于 600 度的近视我们称之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对我们的眼底和整个的眼睛都是有危害的。高度近视的相关眼病包括黄斑的病变、视网膜的脱离、开角型的青光眼以及核性白内障等。如今,高度近视已经成为城市第一致盲眼病。 (1) ,高度近视可能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当患者到50岁以上的年纪时,高度近视眼底病的发病率会明显的增高。
在日常的屈光门诊中,主要分为两类家长,有一类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近视问题,他们来门诊经常显得很焦虑,埋怨孩子是看电子产品导致的近视。另一类家长会对孩子的近视情况十分不重视, (2) ,长大了做手术就好。有的家长会表示不让孩子戴眼镜,认为戴上了就摘不掉了,而且会导致眼睛变形。其实, (3) 。
高度近视会引起眼底病变和全眼球病变,那么是靠手术就能够完全治疗吗?事实上,①我们常用的准分子与飞秒激光手术只是在我们的角膜上磨镶出一个屈光度,②以达到摘掉眼镜的作用,③而眼底、眼轴没有任何的变化。④所以在做完近视眼手术以后,⑤眼底还会是高度近视,⑥得高度近视眼底病的几率还是同样高,⑦没有任何的下降。⑧所以,⑨如果要防控高度近视的眼底病变,⑩需要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做好近视防控。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Ⅱ写作者回到家乡参加家乡古桥修复典礼,其中隐含着作者浓浓的乡愁。乡愁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家乡的关注, 中老年关注家乡,青年人要更加关注家乡。某种程度上说关注家乡生活,就是关注国家、就是关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请以“记住乡愁”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学年第二学期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返校考
高三语文学科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B 项,“可以区分中国画与其他绘画种类的不同”错误,原文“确立中国画的主体性,正是源于相对中国画的其他绘画种类的界定”,“区分中国画与其他绘画种类的不同”是“确立中国画的主体性”的原因,不是作用; C项, “都是中国画‘身份界定’的直观表现错误”错误,原文“这种‘身份界定’渗透到了关于中国画的各种表述中”,不能是“直观表现”; D项,“‘表达了当代生活的创作,更容易让人信服创作的当代性’,这种观点”错误,观点应该是“一幅作品只要表达了不同于以往的内容,就是当代的”。
2.【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和根据文意推断的能力。
B 项, “‘以书入画’,是由‘笔墨中心主义’演化出的一种脱离笔性讨论抽象化的笔墨概念的错误的创作观念”错误,原文第8自然段“用‘以书入画’这样直白的经验”, “以书入画”是创作经验, 不是“创作观念”。
3.【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C 项,“不能以直观、简化的标准来界定笔墨”,和文章的观点“无需执着于用笔墨界定中国画”类似; A 项,说明“中国画”概念的起源,和文章的观点无关; B 项。认证“中国画的概念就一定要清晰”和文章的观点无关; D项, “失掉了中国画概念的判断原则”和文章的观点相悖。故选C。
4.【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的能力。
C 项, “‘笔墨当随时代’观点错误”说法错误,不是观点错误,原文说的是没有谈论的必要。
5.【答案】①首先提出“‘笔墨中心主义’是机械化的判断标准”,并点明产生的原因是执着于建立特定的中国画‘主体身份’”这一观点;②然后分别论述这种主体性构建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后果; ③再说明这种“身份界定”渗透到了关于中国画的各种表述中; ④再重点分析“笔墨当随时代”“写生新生活”的不合理性及原因; ⑤再回到笔墨论证脱离笔性讨论的抽象化的笔墨概念是空洞而无效的,并进一步分析“笔墨中心主义”是对中国画本质化的概念化界定; ⑥最后指出不执着于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对比,不再强行设定中国画的概念边界,以开放的视域面对绘画本身,实现中国画在当下语境中的蓬勃发展。(每点 1分)
【解析】
此题考查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要明确文章的观点,以及中间的论证过程,答题时注意抓住各段的段首句划分文章的层次。此题重点注意“如果我们将这种判断称之为‘笔墨中心主义’,那么它的产生源于对中国画概念界定的固有思维模式——执着于建立特定的中国画‘主体身份”“‘这种主体性构建首先表现在‘中国画’名称的确立”“应该说,这种‘身份界定’渗透到了关于中国画的各种表述中”“这里先谈谈‘笔墨当随时代’”“写生新生活也应该谈谈”“脱离笔性讨论的抽象化的笔墨概念是空洞而无效的”“为什么会产生上述错误的观念”“深入反思之后,我们会发现,不执着于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对比,不再强行设定中国画的概念边界,才能摆脱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画学难题”,以开放的视域面对绘画本身,实现中国画在当下语境中的蓬勃发展”。
6.【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 项,“是作者家乡人的独创”错误,原文指说“体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没有说是“作者家乡人的独创”; B 项,“作者的家乡,因为花桥而命名”,原文“是不是因为建了这座花桥,因桥名地,把桥名变为地名了呢 不得而知”; D项,“是因为那时家里贫穷吃一次面难能可贵,吃面见证着同学间的友谊”错误,不全面,原文还有“特有名。做出的面,特别好吃”。
7.【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C 项,“使乡村的新气象,可知可感……”错误,应该是“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8.【答案】①“故乡的桥”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勾连历史和现在,突出生活延续和文化传承。②文章开头从接受邀请参加故乡一座古桥复修竣工典礼,引出我儿时有关桥的记忆;③接下来回忆故乡的三座桥,紧扣标题,突出“故乡的桥”的历史; ④再回到故乡古桥竣工典礼,把“故乡的桥”的历史和现时连接在一起; ⑤最后明确“故乡的桥”,一头连着祖先,一头连着子孙; 是骄傲的桥,幸福的桥, 点明主旨,照应标题。 (答出任意一点 1分,任意两点3分,任意三点 5分)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题干要求要求分析标题“故乡的桥”是如何统摄全文的,且给出了分析的角度是“谋篇布局”,答题时注意分析全文各层次的内容,然后分析和“故乡的桥”的关系。 注意抓住文中重点的句子“近日,故乡一座古桥复修竣工,友人发来请柬,要我回去看看。猛然间,这触动了我儿时有关桥的记忆……”“我故乡建这座桥的地方,就叫做花桥”“那次在桥头河镇上,见到了一座石孔桥”“蓝田的涟水河上,也有一座石孔桥,叫蓝溪桥”“竣工庆典的会场,就设在刚刚复修竣工的新桥一侧的河岸”“故乡的桥,一头连着祖先,一头连着子孙”“故乡的桥,骄傲的桥,幸福的桥”。
9.【答案】(1) 有文化传统的血脉。①文章围绕“故乡的桥”写到故乡的各种桥,体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也是一种文化标志; ②展现了温馨的儿时记忆以及故乡的味道,凸显当地厚重的文化底蕴;(2) 有当代生活的底蕴。①故乡的桥, 一头连着祖先,一头连着子孙,对古桥的修复体现了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②一栋一栋的崭新的农舍亮丽、别致,展现了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乡村新气象; ③七旬老妪拍短视频,人们随时可以发布短视频给公众,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④乡亲们修复古桥,我特意从省城赶回来,为他们喝彩,为他们叫好,为他们鼓掌,为他们点赞,展现出建设美丽家乡的热情。(每点 1 分)
【解析】
此题考查探究文本体征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抓住题干中的“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然后找到文本中哪些内容体现“当代生活的底蕴”,哪些内容体现“文化传统的血脉”, 答题时抓住文中的句子“这种桥,体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也是一种文化标志”“多么温馨的儿时记忆啊”“这是故乡的味道啊”“是我们十里洞冲的文化标志、历史记忆,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概括“有文化传统的血脉”; 抓住“每一栋都亮丽、别致,造型也都有特色。如果在城里,那就是别墅了。这是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乡村新气象啊”“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国十四亿多人口,大概除了幼小的孩子外,几乎都是摄影家。而每一个家庭,都是电视台。他们摄下的新闻,随时可以发布给公众。我看到,一个七旬老妪,也举起手机,在熟练地摄像,拍短视频”“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损坏消失了,那是一件上对不起祖宗、 下不好向子孙交代的事情”概括“有当代生活的底蕴”。
10.【答案】A B E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兵法上说: “敌人的兵力弱了,我们兵力就强了。”这就是说,我们没有失去进攻的能力,而敌人就失去了防御的能力。“兵法曰”,完全引用,AB 处断开; “此言”后面是“言”的内容,不要断开; “吾”后面是陈述的内容,不要断开;“而”语意转折,前面断开;“失”后面跟具体的的内容,不要断开;“其”后面跟陈述对象,不要断开;“所”和“守”构成所字结构,中间不要断开。
11.【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以及词类活用的能力。
A 项,前者是“归向”的意思,后者是“女子出嫁”的意思; B 项,前者是“向西”的意思,名词动用;后者是“在西面”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C 项,前者是“错误”的意思,后者是“责怪”的意思; D项,前者是“征伐”的意思,后者是“夸耀”的意思;
12.【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 项,“让新招来的民众进行征伐,让秦国原有的民众从事农业”错误,原文“今以故秦事敌,而使新民作本”,应该为“让秦国原有的民众进行征伐,让新招来的民众从事农业”。
13.【答案】(1)民众亲附君主并且死心塌地地遵从,是因为他们一天到晚都从事农耕的缘故。(2) 各诸侯国中就将没有心存异心的民众,那么又何必吝惜爵位而舍不得免除徭役呢 (把免除徭役看得那么重呢 )
【解析】
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1) 上:君主; 死制:为了法度去牺牲自己,可以翻译为死心塌地地遵从; 旦暮: 早早晚晚、 早晚、 一天到晚。 (每点 1 分, 句意 1 分)(2) 异: 心存异心; 何为:何必(为什么); 爱:吝惜; 复:免除徭役(每点 1 分)
14.【答案】①让民众安心务农;②招揽三晋的民众; ③授予爵位和免除徭役,或者写出“改变爱爵而重复的观念”也得分; ④武力文德并重。 (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概括,重点句子: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今以故秦事敌,而使新民作本”“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圣贤的君主懂得治理国家的要领。 因此命令民众都把心放在农业上。 民众专心务农,那么民众就朴实好管理,有诚信就容易役使,民众诚实便可以用来守城作战。民众专一耕种,那么就很少有奸诈之事,而且看重自己的故土不愿迁移,民众专一于农耕,那么就能用奖赏和惩罚的办法来鼓励上进,民众专一于农耕,就可以用他们来对外作战。民众亲附君主并且死心塌地地遵从,是因为他们一天到晚都从事农耕的缘故。民众如果不可以被使用,是因为他们看见靠空谈游说的人待俸君主也可以使自己得到尊贵的地位,商人也可以发财致富,手工业者也能以此养家糊口。民众看到这三种人的职业安适,又可以得财利,就一定会逃避农耕。逃避农耕,那么民众就会轻视自己的居住地。轻视自己的居住地,那么就一定不会替君主守土作战。
材料二:
现在秦国的领地,有五个方圆千里的地方,可是耕种庄稼的田地还占不到十分之二,田数还不到一百万,其中的湖泽、 溪谷、 名山、 大川中的财货宝物,又不能全部被利用,这就是人口不能与土地相称。 秦国所毗邻的,是三家分晋后的韩、 赵、 魏三国;想要出兵攻打的,是韩、魏两国。这些国家土地狭小而人口众多,房屋错杂而聚集一处,在那里客居和借贷的民众,向上不能申报户籍,在下不能拥有田宅,而依靠奸诈以从事工商业来维持生活; 人们在山坡南北和湖泽低洼处挖洞居住的超过半数。在这些国家,土地不足以供养民众生存的程度,似乎还超过了在秦国民众不足以充实土地的程度。推测其民众的心意,他们所想要的是田地和住宅,而三晋对此匮乏是确实的,秦国对此有余也是肯定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可是三晋的民众还是不肯西向入秦,是因为秦国的士人害怕而民众劳苦啊。我私下认为,大王的官员中的所谓明察,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见解。他们之所以能力薄弱,无法争取三晋之民前来,是因为他们吝惜爵位而舍不得免除徭役。他们说:“三晋之所以衰弱,是因为其民众追求享乐,而免除徭役和获取爵位都很容易。秦国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其民众甘愿劳苦,而免除徭役和获取爵位都很困难。现在如果多给民众爵位而长期免除徭役,这是抛弃秦国之所以强盛之道而采取三晋之所以衰弱之法。”这就是大王的官员吝惜爵位而舍不得免除徭役的说法, 而我私下认为是不对的。我们之所以让民众劳苦而加强兵力,是为了能攻击敌国而得偿所愿。兵法上说:“敌人的兵力弱了,我们兵力就强了。”这就是说,我们没有失去进攻的能力,而敌人就失去了防御的能力。现在三晋不能战胜秦国,已经有四代了。 自魏襄王以来,他们野战无法战胜秦国,守城必定会被秦国攻破。在各种大小战争中,三晋割让给秦国的东西,是数不胜数的。可即便是这样,他们却仍然没有屈服,就是因为秦国只能攻取他们的领地,却不能夺取他们的民众。
秦国所担心的是,如果出兵伐敌,那么国家就会变得贫穷; 如果安居务农,那么敌人就会获得休息。这是大王难以两全其美的事。 因此,过去三代的国君都打胜仗,可天下诸侯却还是不肯屈服。现在用秦国原有的民众对付敌人,而让新招来的民众从事农耕,那么即便军队在国外驻扎上百天,国内也不会耽搁片刻的农时,这就是富国强兵得以两全的成效啊。我所说的用兵,不是说要全部发动尽数使用,而是根据境内的能力来调配军士、战车和马匹, 让秦国原有的民众当兵打仗,让新招来的民众供给粮草。天下诸侯中若有不服的国家,那么大王就用这些军队,在春天去包围他们的农田,在夏天去食用他们的粮草,在秋天去收割他们的庄稼,在冬天去发掘他们的储藏,用强大的武力去动摇他们的国本, 用宽厚的文德去安抚他们的后代。大王如果能这么做,那么十年之内,各诸侯国中就将没有离心离德之民,那么又何必吝惜爵位而舍不得免除徭役呢
15.【答案】B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 项, “含蓄委婉地”错误,词中“石崇富贵篯铿寿,更潘岳仪容子建才。仗东风尽力, 一齐吹送,入此门来”,应是直接表达。
16.【答案】①四季轮回,时序变更,旧事物被新事物取代是不可阻挡的,要顺应时光的流转; ②新旧更替,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积极进取、迎接新的明天; ③时间对于人公正、 公平,不分贵贱贤愚。 ”(每点2分)
【解析】
此题考核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词中蕴含的哲理,答题时注意找到词中的句子,然后分析。此题注意抓住词中“动念流光,四序式周回”分析要顺应时序的更替; 抓住“须知今岁今宵尽,似顿觉明年明日催”分析新旧更替,时不我待; 根据“今古遍同此夜,贤愚共添一岁,贵贱仍偕”时间对于每个人的公正性。
17.【答案】(1)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3)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18.【答案】①物以稀为贵②大快朵颐(大饱口福) ③扶危济困(济弱扶倾) ④独辟蹊径(每空1分)
【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的内容“啥东西多了,就不稀罕了”,此处可填“物以稀为贵”(东西由于稀少而显得珍贵)。第二空,根据前面的“隔空能闻到甜味儿,也没见谁上树摘了”,可填“大快朵颐”(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大饱口福”(指吃够了很好的东西或指在物质或精神上受到了充分的满足感)。第三空,根据后面的内容“给钱,给物”,可填“扶危济困”(帮助救济生活困苦、处境危急的人),“济弱扶倾”(指扶助弱小和处境困难的人)。第四空,根据后面的内容“跳出老路子,闯出新路子”,可填“独辟蹊径”(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体裁)。
19.【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文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 项,表比较; B 项和文中的句子表举例; C项,表联想; D项,表比喻。
20.【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衔接的能力。
A 项,没有联系文段的中心“杨梅”以及助农直播的目的; B 项,没有指出助农直播的目的; C项,化用成语“扬眉吐气”,“杨梅”照应文段中心,赋予“吐气”特殊含义, “把大量的杨梅卖出去,心里也舒口气”。D 项,和文段的中心“杨梅”联系较差。
21.【答案】(1)当患者年轻的时候(2)会认为近视没关系(3)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每点 2分)
【解析】
此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面的“但是当患者到50岁以上的年纪时”,可填写“当患者年轻的时候”,第二空,根据前面的“十分不重视”和后面的“长大了做手术就好”,可以填写“会认为近视没关系”; 第三空,前面是家长对近视的看法,下一段是具体的解释,证明家长的观点是错误的,并有“其实”引出下文,可以填写“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22.【答案】②以达到摘掉眼镜的目的⑤眼底还会是高度近视的眼底(每点2分)
【解析】
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达到”和“作用”搭配不当; ⑤成分残缺,前面是“眼底”,后面应该还用“眼底”搭配。
23.【审题】
这是材料型话题作文,材料是现代文阅读的内容,有相应的提示,主要表现在“乡愁”,具体分析,可从“乡愁”是什么,如何记住“乡愁”,怎么样记住“乡愁”展开即可。 从问题看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均可以写。
【参考立意】
(1) 记住浓浓乡愁,助力家乡发展。
(2) 因记忆而“愁”, 凭贡献而“乐”。
(3) 记住乡愁,助力复兴。
作文评分细则:
一、对材料内容及含义的理解
这是一道材料型话题作文,注意话题的内容是“记住乡愁”,注意从乡愁是什么,记住乡愁的重要性和如何记住乡愁的角度立意行文。
二、关于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优秀作文应做到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 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 表达准确,流畅合理,用词贴切,句式灵活等。
三、作文基准分42分
四、关于等级评分标准
(一) 基础等级40分
甲、 内容项20 分
1、 诠释
①一等(20一 16)
A、 凡从材料出发,能够围绕“记住乡愁”话题,从是什么、 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角度(或集中一点) 做较深入的分析。视为切合题意。
B、凡是紧紧围绕文章主题行文,可视为“中心突出”。
C、凡是材料丰富,能够充分表现主题,可视为“内容充实”。
D、凡是思想倾向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视为“思想健康”。
E、凡是行文合情入理,富于感染力,可视为“感情真挚”。
②二等(15一 11分)
A、凡从材料出发,能够围绕“记住乡愁”话题,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角度分析(或集中一点),但不够深刻,视为符合题意。
B、凡是能够围绕文章主题行文,可视为“中心明确”。
C、凡是所选材料基本能表达主题,可视为“内容较充实”。
D、凡是思想倾向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视为“思想健康”。
E、凡是行文何情入理,较有感染力,可视为“感情真实”。
③三等(10一6分)
A、 凡从材料出发,能够围绕“记住乡愁”话题,但写作重点不清。 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B、 尚有中心,但部分材料有所游离,可视为“中心基本明确”。
C、虽有一些材料,但不足以表现主题,可视为“内容单薄”。
D、思想倾向基本符合道德规范,可视为思想基本健健康。
E、行文基本合情入理,总体尚自然,可视为感情基本真实。
④四等(5一0分)
A、凡没有从材料出发,没有围绕““记住乡愁”话题立意行文,视为偏离题意。
B、 中心散漫,大部分材料游离,可视为中心不明确。
C、所选材料不能表现主题,可视为内容不当。
D、凡是思想观点有悖于现行法律和道德规范,可视为思想不健康。
E、凡是行文矫揉造作,可视为感情虚假。
2.操作
①内容部分评分 A 立意B中心,C 内容D思想E感情各项全面衡量,综合入等量分。
②四等卷中, 凡各项 ABCDE 均符合该等要求, 字数满 800 字者, 在 3 至 5 分内给分,不是空白卷,不给零分。
乙、表达项 20分
①一等 (20一 16)
A、文体特征明显,可视为符合文体要求。
B、文脉清晰,逻辑严密,段落划分恰当,衔接自然,可视为结构严谨。
C、能够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用词准确,句式修辞等运用合理,文从字顺,可视为语言流畅。
D、书写规范,可视为字迹工整。
②二等(15一 11分)
A、文体特征明显,可视为符合文体要求。
B、有头有尾,分段合理,可视为结构完整。
C、使用现代汉语较为规范,用词较准确,句式修辞等运用较合理,有1一 2 处语病,但不影响语意表达,可视为语言通顺。
D、书写比较规范,容易辨认,可视为字迹清楚。
③三等(10一6分)
A、 文体特征不够明显,但尚能呈现部分特征,可视为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B、有头有尾,段落划分不够合理,可视为结构基本完整。
C、能够使用现代汉语写作,用词基本准确,句式修辞等运用基本合理,有 3至 4 处语病对语意表达并无很大影响,可视为语言基本通顺,
D、 书写不够规范,但能够辨认,可视为字迹基本清晰。
④四等(5一0分)
A、文体特征不明显,可视为不符合文体要求。
B、段落划分不合理,杂乱无章,可视为结构混乱。
C、语病达五处以上,影响语义表达,可视为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D、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影响作文评阅,可视为字迹潦草难辨。
2.操作
①表达部分评分以A文体,B结构,C语言,D字体各项全面衡量,综合入等量分。
②四等卷中,凡各项ABCD 均符合该等要求,字数满800字者,在3至5分内给分,不是空白卷,不给零分。
(二) 发展等级20分
1.诠释
①一等 (20一 16分)
A、思想深刻,体现三个方面
a、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b、揭示事物内在关系。
c、 观点具有启发性。
B、内容丰富,体现在四个方面
a、 材料丰富。
b、 论据充足。
c、 形象丰满。
d、 意境深远。
C、语言有文采,体现在四个方面
a、 用词贴切。
b、 句式灵活。
c、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d、文句有表现力。
E、写作有创意,体现在五个方面
a、 见解新颖。
b、材料新鲜。
c、 构思新巧。
d、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e、 有个性特征。
②二等(15一 11分)
A、 较有文采。
a、 词语恰当。
b、句式有变化。
c、能够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B、较有创意
a、 见解正确。
b、材料选择得当。
c、 想象合理。
d、 较有个性。
③三等(10一6分)
A、 略显文采。
a、 词语较恰当。
b、 能够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B、 略有创意。
a、 有一定想象力。
b、 有一定个性。
④四等(5一0分)
a、个别语句有深意。
b、个别材料较好。
c、个别语句较精彩。
d、个别地方有诗意。
2、操作
①发展等级评分分解为四项 16 个评分点,不求全面,可以根据其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评分。
②发展等级应根据相应的评分标准和说明要求评分,再参照基础等级的打分结果适当量分。
③基础等级的内容和表达两项得分都在四等的发展等级只能在四等给分。
五、 其他
1.关于题目试题要求自拟标题,缺标题扣 2 分。
2.关于字数试题要求不少于 800字,字数不足,每少 50字,扣一分。
3.关于错别字,每三个扣一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3分。
4.关于标点错误,错3至5 处扣一分,错六处(含) 以上扣2分。
5.关于没有完成的作文
①主体已写出,只是结尾没有完成的作文,仍按基础等级标准评分,也不影响发展等级评分。
②300字以内的不含 300字作文,在 10分(含十分) 以下给分,直接记在内容栏中,其他三个给分栏记零分。
6.关于文不对题
凡是与材料的内容及含义没有任何联系的作文,可视为文不对题,此类作文在10分(含)以下给,直接记内容栏中,其他三个给分栏记零分。
7.关于套作与抄袭作文
①没有自己的构思和立意,对已有文章进行简单改写,视为套作,凡属于套作的作文基础等级在三等(含) 以下适当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②怀疑为抄袭的作文,需提交被抄袭的文章或准确的线索,经确认以后,此类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8.关于有严重问题的作文以下四种情况视为有严重问题
①内容上有严重的政治倾向错误。
②答卷雷同。
③前后笔迹不一致。
④有特殊标记此类答卷由题组长提交学科领导组审核处理。
「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