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同步l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同步l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20:2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孔乙己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踱(dù)进 羼(chàn)水 荐(jiàn)头 唠(láo)唠叨叨
B.绽(zhàn)出 荤(hūn)菜 侍(shì)候 不屑(xiè)置辩
C.伤疤(bā) 笔砚(yàn) 惋(wǎn)惜 一哄(hōng)而散
D.颓(tuí)唐 间(jiān)或 拭(shì)去 蓬(péng)荜生辉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佣工 绰号 破夹袄 不屑置辨
B.蒲包 舀水 茴香豆 好喝赖做
C.涨红 槛车 乱蓬蓬 君子固穷
D.肯切 蘸酒 短衣帮 颓唐不安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经过那次打击之后,他总是一副颓唐不安的模样。
B.科学研究表明,过去的50年地球在持续变暖,全球变暖已是不屑置辩的事实。
C.他坚守“君子固穷”的观点,不愿用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
D.妈妈们都爱唠唠叨叨,说的都是些老生常谈的话,真让人厌烦。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B.《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制度的战斗檄文和强烈呐喊。
C.“孔乙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让我们分明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D.鲁迅塑造了这样一个孔乙己处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最终被黑暗社会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儿,最初发表在1914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B.《孔乙己》成功塑造了封建科举制度下备受摧残的底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当时国民昏沉麻木的状态,以及当时社会的冷酷现实。
C.小说以鲁迅在咸亨酒店当小伙计时的见闻为线索,撷取孔乙己人生中的几个典型片段构成故事情节,布局精巧。
D.小说中用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对比,揭露了社会的病态,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了知识和智慧,我们才能独立思考,懂得如何应对人生的种种不确定性,
②因为阅读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
③从而免于迷失和彷徨,知道何去何从。
④阅读为什么能提升我们的气质
⑤可以说,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气象万千的精神。
A. ①③④②⑤ B. ④②①③⑤
C. ①③②④⑤ D. ④②③①⑤
7.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
罩 笼 排 踱 摸
(1)只有穿长衫的,才 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2)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 出九文大钱。
(3)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 上了一层灰色……
(4)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 住……
(5)他从破衣袋里 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8.下列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9、为迎接校园文化节的到来,光明中学开展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个开场白,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
(2)活动二:请仿照活动形式再写两项。
A.竞猜歌词,走进小说世界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跨越时空,驰骋文学想象
(3)活动三:小明找到四大名著里的几副对联布置教室,可惜下联被打乱了,请你帮他找出相关人物对应的上下联,填写在横线上。
上联 下联
①一诗二表三分鼎 ⑤病如西子胜三分
②心较比干多一窍 ⑥戒刀杀尽不平人
③禅杖打开危险路 ⑦头戴金冠光映映
④身穿金甲亮堂堂 ⑧万古千秋五丈原
诸葛亮:_______  林黛玉:_______
鲁智深:_______ 孙悟空: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孔乙己》选段,完成各题。
【甲】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乙】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丙】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0.根据三段选文概括孔乙己的命运遭遇。
11.三段选文中,面对人们的嘲笑,孔乙己的语言有什么不同?目的各是什么?

12.在【丙】段中,孔乙己是用手爬到酒店来的,文中却用了“走”,如何理解?
13.对于众人嘲笑孔乙己的原因,下列理解哪一项是不准确的?( )
A.孔乙己是一个被排斥在社会主要阶层之外的多余人。嘲笑他是无害的,不会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
B.百无一用是书生,孔乙己不会经营牟利,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本事和特长。
C.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中的失败者,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评价标准下,在读书为功名的功利思想影响下,孔乙己是一个无能的弱者,自然是人尽可欺的。
D.孔乙己的迂腐的言谈举止,可笑的外形外貌,本身是滑稽而具有喜剧效果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酒楼上(节选)
鲁 迅
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朋友了,——假如他现在还许我称他为朋友。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阿,——纬甫,是你么 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
“阿阿,是你 我也万想不到……”
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蹰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
“彼此都一样。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干净。”
“你在太原做什么呢 ”我问。
“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
“这以前呢 ”
“这以前么 ”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
“你也许本来知道,”他接着说,“我曾经有一个小兄弟,是三岁上死掉的,就葬在这乡下。我连他的模样都记不清楚了,但听母亲说,是一个很可爱的孩子,和我也很相投,至今她提起来还似乎要下泪。今年春天,一个堂兄就来了一封信,说他的坟边已经渐渐的浸了水,不久怕要陷入河里去了,须得赶紧去设法。母亲一知道就很着急,几乎几夜睡不着,——她又自己能看信的。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 没有钱,没有工夫:当时什么法也没有。
“一直挨到现在,趁着年假的闲空,我才得回南给他来迁葬。”他又喝干一杯酒,看着窗外,说,“这在那边那里能如此呢 积雪里会有花,雪地下会不冻。就在前天,我在城里买了一口小棺材,——因为我豫料那地下的应该早已朽烂了,——带着棉絮和被褥,雇了四个土工,下乡迁葬去。我当时忽而很高兴,愿意掘一回坟,愿意一见我那曾经和我很亲睦的小兄弟的骨殖:这些事我生平都没有经历过。到得坟地,果然,河水只是咬进来,离坟已不到二尺远。可怜的坟,两年没有培土,也平下去了。我站在雪中,决然的指着他对土工说,‘掘开来!’我实在是一个庸人,我这时觉得我的声音有些希奇,这命令也是一个在我一生中最为伟大的命令。但土工们却毫不骇怪,就动手掘下去了。待到掘着圹穴,我便过去看,果然,棺木已经快要烂尽了,只剩下一堆木丝和小木片。我的心颤动着,自去拨开这些,很小心的,要看一看我的小兄弟。然而出乎意外! 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我想,这些都消尽了,向来听说最难烂的是头发,也许还有罢。我便伏下去,在该是枕头所在的泥土里仔仔细细的看,也没有。踪影全无!” 超然客公众号
我忽而看见他眼圈微红了,但立即知道是有了酒意。他总不很吃菜,单是把酒不停的喝,早喝了一斤多,神情和举动都活泼起来,渐近于先前所见的吕纬甫了。我叫堂倌再添二斤酒,然后回转身,也拿着酒杯,正对面默默的听着。
“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我去卖棺材虽然有些离奇,但只要价钱极便宜,原铺子就许要,至少总可以捞回几文酒钱来。但我不这样,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因为外面用砖墎,昨天又忙了我大半天:监工。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 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了,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他又掏出一支烟卷来,衔在嘴里,点了火。
“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 只要模模胡胡。模模胡胡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
“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 ”我觉得奇异,便问。
“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 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 只要随随便便,……”
“你借此还可以支持生活么 ”我一面准备走,一面问。
“是的。——我每月有二十元,也不大能够敷衍。”
“那么,你以后豫备怎么办呢 ”
“以后 ——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 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
堂倌送上账来,交给我;他也不像初到时候的谦虚了,只向我看了一眼,便吸烟,听凭我付了账。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14.下列选项中对文本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主要情节借助“我”与吕纬甫的对话展开,这样写,既便于展现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又有助于展现主人公吕纬甫的形象特点。
B.吕纬甫在为幼弟迁葬时找不到骨殖,还坚持把坟里的泥土装进新棺材,去欺骗他的母亲。这一举动说明他确实像自己说的那样,做事敷敷衍衍。
C.吕纬甫说等模模胡胡的过了新年,仍旧教学生的老子要他们读的“子曰诗云”,自己只要随随便便,这个“随随便便”后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应该包含随随便便挣些钱就行。
D.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只写了与朋友相遇后的对酌言谈,既无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无激烈的矛盾冲突,却清晰地展现了吕纬甫们面对社会生活的无奈与妥协。
15.下列选项中对文本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我”和吕纬甫一样被现实吞没,叹惋吕纬甫的衰颓,但又没有能力帮他走出困境,这与《祝福》中的“我”这一新知识分子的形象有相似之处。
B.小说叙事巧妙,将故事场景安排在酒楼上,让“我”偶遇吕纬甫的情节更加自然合理,“酒”也为吕纬甫的讲述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C.小说刻画人物简练传神。如在刻画吕纬甫这一人物时,用“颓唐”“失了精采”“缓缓的”等描写,深刻反映出人物内心世界。
D.吕纬甫的自嘲,以“蜂蝇”自喻,颇有黑色幽默之感,极具反讽意味。其主旨与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感慨的“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一致。超然客公众号
16.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划线部分吕纬甫以“蜂蝇”自比的隐喻。
17.鲁迅先生在《坟·题记》中即称,他之所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本文中,鲁迅先生把吕纬甫“掘墓迁坟”的细节和心理写得非常细致,而“一生中最伟大的命令”更是非同寻常的措辞,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掘墓迁坟”这一情节的象征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旷野的呼喊
萧红
屋顶的草被拔脱,墙囤头上的泥土在翻花,鸡和鸭子们被刮得要站也站不住。一些红纸片,那是过新年时门前粘贴的红对联——“三阳开泰”、“四喜临门”——的条子,也都被大风撕得一条一条的,一块一块的。
陈公公一推开房门,刚把头探出来,他的帽子就被大风卷跑了。
“这刮的是什么风啊!这还叫风了吗!简直他妈的……”
陈公公的儿子,出去已经两天了,第三天就是这刮大风的天气。
“这小子到底是干什么去了啦?纳闷……这事真纳闷……”于是又带着沉吟和失望的口气:“纳闷!”
陈公公跑到瓜田上才抓住了他的帽子。
“可就真忍心走下去啦!……他也不想想,留下他爹他娘,又是这年头,出外有个好歹的,干那勾当,若是犯在人家手里,那还……那还说什么呢!就连他爹也逃不出法网……义勇队,义勇队,好汉子是要干的,可是他也得想想爹和娘啊!爹娘就你一个……”
陈公公记得清清楚楚的,那孩子从去年冬天就说做棉裤要做厚一点,还让他的母亲把四耳帽子换上两块新皮子。他说:“要干,拍拍屁股就去干,弄得利利索索的。”
陈公公就为着这话问过他:“你要干什么呢?”
当时,他只反问他父亲一句没有结论的话,可是陈公公听了儿子的话,只答应两声:“唉!唉!”也是同样的没有结论。
“爹!你想想要干什么去!”儿子说的只是这一句。  
在黄昏的晚霞之后,风完全停息了。地面好像刚刚被大旋风扫过的柴栏,又好像被暴雨洗刷过的庭院,狂乱的和暴躁的完全停息了。停息得那么断然,像是在远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
陈姑妈站上锅台去,房门忽然打开了。
陈姑妈受着惊,几乎从锅台上跌下来。回头一看,她说:“哟哟!”
陈公公的儿子回来了,身上背着一对野鸡。
一对野鸡,当他往炕上一捧的时候,他的大笑和翻滚的开水卡啦卡啦似的开始了,声音还带着回声似的,和冬天从雪地上传来的打猎人的笑声一样。
但是做父亲和做母亲的反而奇怪起来。他笑得在陈公公的眼里简直和黄昏之前大风似的,不能够控制,无法控制。
“这不是疯子吗……这……这……”  
那一对野鸡是陈公公的儿子用了三天的工钱在松花江的北沿铁道旁买的。他给日本人修了三天铁道。对于工钱,还是他生下来第一次拿过。他没有做过佣工,没有做过零散的铲地的工人,没有做过帮忙的工人,工钱从没有落过他的手上,这修铁道是第一次。况且他又不是专为着修铁道拿工钱而来的,所以三天的工钱就买了一对野鸡。第一,可以使父亲喜欢; 第二,可以借着野鸡撒一套谎。
现在他安安然然地睡着了,他以为父亲对他的谎话完全信任了。
第二天,他照着前回的例子,又是没有声响的就走了。这次他去了五天,比第一次多了两天。
今天,当最讨厌大风的陈姑妈发现大风把屋脊抬起来了的时候,陈公公说:“那算什么……你看我的……”
他说着就蹬着房檐下酱缸的边沿上了房。陈公公对大风十分有把握的样子,他从房檐走到房脊去是直着腰走。虽然中间被风压迫着弯过几次腰。
他用石头或砖头压着房脊上已经飞起来的草。他一边压着一边骂着。乡下人自言自语的习惯,陈公公也有:“你早晚还不得走这条道吗!你和我过不去,你偏要飞,飞吧!看你这几根草我就制服不了你……”
陈公公一直吵叫着,好像风越大,他的吵叫也越大。
住在前村卖豆腐的老李来了,因为是顶着风,老李跑了满身是汗。他喊着陈公公:“你下来一会,我有点事,我告……告诉你。”
陈公公说:“什么要紧的事?还有房盖被大风抬走了的事要紧……”
卖豆腐的老李把嘴塞在袖口里,大风大得连呼吸都困难了。他在袖口里边招呼着:“这是要紧的事,陈大叔……陈大叔你快下来吧……”
“你要说就在那儿说吧!你总是火烧屁股似的……”
老李和陈姑妈走进屋去了。老李仍旧用袖口堵着嘴像在院子里说话一样。陈姑妈靠着炕沿听着:“李二小子被日本人抓去啦……”
“什么!什么!是么!是么!”陈姑妈的黑眼球向上翻着,要翻到眉毛里去似的。
“我就是来告诉这事……修铁道的抓了300多……你们那孩子……”
“为着啥事抓的?”
“弄翻了日本人的火车罢啦!”
陈公公一听说儿子被抓去了,当天的夜里就非向着西南大道上跑不可。那天的风是连夜刮着,前边是黑滚滚的,后边是黑滚滚的;远处是黑滚浪的,近处是黑滚滚的。
这样黑滚滚的夜,陈公公离开了他的家,离开了他管理的田,离开了他的小草房,离开了陈姑妈。他向着西南大道向着儿子的方向,他向着连他自己也辨不清的远方跑去,他向旷野里跑去,他凶狂地呼喊着,他好像发疯了,他好像一只野兽,大风要撕裂了他,他也要撕裂了大风。
风在四周捆绑着他,风在大道上毫无倦意的吹啸,树在摇摆,连根拔起来,摔在路旁。地平线在混沌里完全消融,风便做了一切的主宰。
1939.1.30
(有删改)
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新年时门前粘贴的红对联”“被大风撕得一条一条的,一块一块的”,暗示着故事悲剧性的结局。
B.儿子出去两天后,陈公公反复说的“纳闷”,体现了陈公公对儿子在外面所做的事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心。
C.陈公公儿子要求母亲“做棉裤要做厚一点”“把四耳帽子换上两块新皮子”为后文他离家出走埋下了伏笔。
D.儿子被抓后,陈公公向着旷野奔跑呼喊,“像一只野兽”“要撕裂了大风”,表明陈公公在刺激下革命意识的觉醒。
19.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公公儿子的一句“爹!你想想要干什么去!”连用感叹,实则包含着他将要离家与日本人作斗争的坚定信念。
B.对陈公公儿子大笑的细节刻画和比喻,寓意深刻,既体现人物爽朗的性格,又暗含人物在民族危难时抗争的精神。
C.陈公公在儿子大笑后感到“不能够控制,无法控制”的心理描写,体现他对儿子强烈的控制欲,对父亲权威的维护。
D.陈公公的儿子从始至终不被赋名,使他具有了超脱个体之上的普遍意义,这样安排使文章更具艺术张力。
20.简要分析小说中“风”的作用。
21.萧红的小说具有隐涵性,擅于把时代风云的变化隐藏在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巧妙地展现作家的主观意图。请分析小说画线部分中的隐涵性。
三、写作
22.本文成功运用了肖像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如“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等肖像描写,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请运用肖像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位你熟悉的人。(100字左右)
答案
1.B 2. C 3.B 4.C 5.C 6.B 7.(1)踱(2)排(3)笼(4)罩(5)摸
8、(1)、外貌描写。写出了孔乙己尚有劳动能力但又不肯劳动、懒得出奇的特点,以及精神萎靡颓唐、生活穷困潦倒的现状。
(2)、语言、神态描写。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
9、(1)示例:提起小说,大家一定不陌生。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就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走进小说天地”!
(2)讲述故事,畅谈独特感 评说人物,神游人物画廊
(3)①⑧ ②⑤ ③⑥ ④⑦
10.孔乙己始终是他人取笑逗乐的对象;读书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从肉体到心灵都受到了无情的摧残,命运极其可悲。
11.第一片段面对人们嘲笑其偷窃,孔乙己激烈辩白,甚至强词夺理;目的是在人前维护自己的清白和可怜的自尊;第二片段人们嘲笑其不第,正戳中了孔乙己心灵的痛处。这是他无法辩白的。此时说出旁人全然不懂的之乎者也,更多的是在麻醉自己,缓解伤痛。第三片段当人们嘲笑其断腿时,孔乙己已不十分分辩,苦苦哀求人们为他保留最后的一点尊严。此时他的生命之火已经极其微弱,眼看将被冷酷的社会摧毁,已无力再维护自己了。
12.手代替了脚的功用,可以用“走”;失去了正常行走的能力,从沾满泥土的双手可见其遭遇之悲惨;同时也可看出社会对他的摧残和压迫是多么残酷。
13.B
14.B.
15.A.
16.①蜂蝇是吕纬甫这类知识分子人到中年与生活妥协的人生隐喻。②知识分子的革命与封建礼教抗争失败回到原点的隐喻。③时代的变迁与生活的变故的隐喻。
17.①“坟”是过去生命的象征,掘坟的行为表现了对已逝生命的留恋追寻,挖掘的是自己的生命记忆。“我当时忽而很高兴,愿意掘一回坟,愿意一见我那曾经与我很亲睦的小兄弟的骨殖”这些语言都表现出了吕纬甫看似是寻找对弟弟的回忆,实则是寻找自己对已经逝去的时光的留恋。
②“一生中最伟大的命令”象征了这些时代青年一生中最伟大的决定是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革命,而到头来,却一无所成。掘开弟弟的坟墓,然后挖到最后, 坟中“踪影全无”。这经历,如吕纬甫自己总结其青年生活,“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③“迁坟”象征着吕纬甫对生活的妥协埋藏。以往的热血已经尸骨无存,自己能做的就是为家人,为生活而埋葬年轻时的理想。“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
18.D
19.C
20.①风是压迫的写照。大风肆虐,刮跑撕扯地面的一切,隐喻着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残酷的统治。②风是反抗的动力。透过陈公公与风的对抗,可以看到东北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③风是文章的线索。风起、风息、风又起,与儿子出走、归来、被抓两条线索交叉进行,推动全文情节发展。(一点2分,任答两点得满分)
21.①“这年头”“那勾当”“就连”等语,暗示了日本人对抗日斗士的残酷镇压以及抗日斗争的艰辛。②“义勇队,好汉子是要干的”凸显了抗日战争时期东北人民坚韧不屈、勇于斗争的民族气节。③“可是他也得想想爹和娘啊”体现了普通民众在民族大义与现世安稳矛盾冲突下的心里纠葛。 
22、【例文】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厚厚的整齐的刘海搭在额头上,一副大黑框眼镜已经占去了半个脸,眼镜后面有一双灵动的豆豆眼。你可别小瞧这一双豆豆眼,一想到鬼主意,那双小小的、灵活的豆豆眼立刻变成了两道弯弯的小月牙,月牙下面还有一张正在“奸笑”的嘴。这双豆豆眼转两圈,以及送上嘴边的“奸笑”,就让大家知道她的鬼主意已经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