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广西卷)01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6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由此可知,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 )
A.加强了西周统治 B.实现了中央集权
C.避免了割据分裂 D.加强了思想控制
2.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这使得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汉武帝这样做是为了( )
A.推行休养生息 B.实施盐铁专卖
C.确立正统思想 D.削弱诸侯实力
3.它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这里所描述的“它”是( )
A.楼车 B.筒车 C.曲辕犁 D.秧马
4.九年级(一)班历史学习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如右下方框内的史实,其主题应是( )
(
主题:
一、戚继光抗倭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三、设置台湾府
四、设置驻藏大臣
五、设置伊犁将军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5.1919年李大钊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并帮助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据此可知( )
A.李大钊最早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 B.《新青年》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C.李大钊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已广泛建立
6.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度携手共度难关。假如你穿越到1924年,可能看到孙中山、蒋介石和周恩来在商量筹建( )
A.京师同文馆 B.福州船政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黄埔军校
7.知名人士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各路英章济济一堂,各抒已见。共商建国大---感到了民主的滋味。”与此相关的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8.小王同学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会议进行了梳理。以下会议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遵义会议 ②八七会议 ③中共七届一中全会
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③④
C.②①③⑤④ D.②①⑤③④
9.综合下表中的信息可知,导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8——1987年(部分年份)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变化情况(单位:百万吨)
农产品 时间 1978年 1980年 1984年 1987年
粮食 304.77 320.56 407.31 420.21
油料作物 5.21 7.69 11.91 15.25
A.《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B. 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10.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
A.深圳等经济特区的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建立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11.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神之子。作为神灵的后代和神的化身,他享有比所有臣民都要高的权威。这说明法老( )
A.推行了种姓制度 B.受到希腊哲学影响
C.建立了幕府统治 D.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12.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历史有准确的理解。对右图所示文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生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B.诞生已知第一部较完整成文法典
C.人们发明并使用古老的象形文字
D.成为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源头
13.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中写到,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美洲的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而后传遍整个世界,小麦、水稻等则随欧洲移民进入美洲。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促进了物种交流 B.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C.引发了殖民掠夺 D.确立了西班牙霸主地位
14.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该法令的实施( )
A.彻底改变农奴政治地位 B.完全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C.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D.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界贸易组织是国际贸易的基石,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支柱。下列对该组织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大大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
B.其成员国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国家
C.倡导降低各成员的关税和解除贸易壁垒
D.在调解成员贸易争端方面有较高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3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两种社会现象:一种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游说诸侯。战国的诸子百家主张学以致用,推出自己的政策主张、治国方略,不可避免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孟子曾游说于齐、魏、滕、薛、宋、邹、梁等国,慷慨陈词,阐述儒家的理论和政见。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陈独秀)总结出,只有在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觉醒之后,只有在旧社会和旧文明有了根本的改变之后,中国才有摆脱军阀桎梏的可能。他认为若没有一种新的出版物,这种解放是不可能达成的……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这个月刊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材料三 他将人类这一最高思想一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把我国民族的思想提到了从来未有的合理的高度,并为灾难深重的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指出了达到彻底解放的唯一正确的完整的明确的道路一毛泽东道路。我们党和我国人民跟从这条道路,……在苏维埃土地革命时,创造了伟大的红色区域和红军,毛泽东同志是红色区域和红军的创造者与领导……
——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两种社会现象”是哪一个思想局面的表现?(1分)根据材料分析“诸;子百家”活动产生的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主张。(1分)《新青年》成为哪一场思想运动的重要阵地?(1分)
(3)材料三中“毛泽东道路”的探索形成了什么思想?(1分)写出毛泽东创建的第一个“红色区城”的地点及意义。(2分)
(4)材料中的历史人物有哪些优秀品质?(2分)
17.世界格局的变化是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12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等传统大国希望以胜利者的姿态主导新的国际秩序,于是,全球性的大国协调开始……《凡尔赛条约》及随后签订的各项和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缔结和约“与其说是协商解决,倒不如说更像法庭上的判决”,因此,凡尔赛体系带来的将不会是永久的和平,而将是新的、更大的危机和冲突。
——摘编自曹胜强《现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确立。它奠定了战后世界格局的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三 无论在哪种格局下,只要世界能够维持大体的和平与稳定(不包括小规模冲突或局部战争),那么,该格局就是一个正在有效运转的格局。
——摘编自周绍雪《美国的实力与单极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凡尔赛体系的实质。(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凡尔赛体系不会带来永久和平的原因。(2分)
(2)材料二中的“世界格局”指的是什么?(1分)并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格局的形成背景。(2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史实对材料三的观点加以说明。(4分)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1648年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而是欧洲的革命。他们不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所有制对封建所有制的……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发生革命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摘编自德国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
(1)材料的革命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台,条理清楚)(6分)
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广西卷)01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6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由此可知,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 )
A. 加强了西周统治 B. 实现了中央集权
C. 避免了割据分裂 D. 加强了思想控制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起到了拱卫王室、治理天下的作用,说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西周的统治,故选A;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统治,但并未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故排除B;分封制不能避免割据分裂,相反为割据分裂埋下了隐患,故排除C;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不能起到加强思想控制的作用,故排除D。故选A项。
2.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这使得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汉武帝这样做是为了( )
A. 推行休养生息 B. 实施盐铁专卖 C. 确立正统思想 D. 削弱诸侯实力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起到了拱卫王室、治理天下的作用,说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西周的统治,故选A;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统治,但并未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故排除B;分封制不能避免割据分裂,相反为割据分裂埋下了隐患,故排除C;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不能起到加强思想控制的作用,故排除D。故选A项。
3.它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这里所描述的“它”是
A. 楼车 B. 筒车 C. 曲辕犁 D. 秧马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的“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可知是曲辕犁。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故C符合题意;耧车是播种工具。排除A;筒车是灌溉工具。排除B;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排除D。故选C项。
4.九年级(一)班历史学习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如右下方框内的史实,其主题应是( )
(
主题:
一、戚继光抗倭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三、设置台湾府
四、设置驻藏大臣
五、设置伊犁将军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D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戚继光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明末郑成功收复,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达成,监督西藏地方政务;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由此可知,史实反映了明清时期解决祖国统一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正确;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A排除;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时代特征,B排除;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C排除;故选D项。
5.1919年李大钊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并帮助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据此可知( )
A. 李大钊最早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 B. 《新青年》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C. 李大钊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已广泛建立
【答案】C
【详解】据题意可知,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在《晨报》副刊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说明李大钊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故选C;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最早”,排除A;《新青年》并不是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排除B;根据李大钊的活动不能说明中共早期党组织的广泛建立,排除D。故选C项。
6.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度携手共度难关。假如你穿越到1924年,可能看到孙中山、蒋介石和周恩来在商量筹建( )
A. 京师同文馆 B. 福州船政学堂 C. 京师大学堂. D. 黄埔军校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3年11月,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成立国民军军官学校。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在蒋辞职(未准)赴沪后,由廖仲恺代理,继续进行筹备工作和负责招生事宜。3月27日,举行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正取350人,备取120人,其中许多是共产党从各地选派来的党团员和革命青年。5月5日新生陆续入校编队,进行入伍教育。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发表演说,明确指出军校宗旨是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组成以军校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重新创造革命事业。故选项D符合题意;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福州船政学堂创办于洋务运动时期,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7.知名人士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各路英章济济一堂,各抒已见。共商建国大---感到了民主的滋味。”与此相关的会议是( )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C
【详解】根据“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共商建国”,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民主党派代表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筹备成立新中国,故选C;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1949年新中国已经建立,A项不符合“共商建国”,排除;1945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不符合“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各路英章济济一堂”,排除B;1956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D项不符合“共商建国”,排除D。故选C项。
8.小王同学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会议进行了梳理。以下会议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遵义会议 ②八七会议 ③中共七届一中全会 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⑤③④ C. ②①③⑤④ D. ②①⑤③④
【答案】C
【详解】遵义会议是 1935 年召开;八七会议是 1927年召开;中共七届一中全会是 1945 年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 1978 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 1954 年召开。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序,②①③⑤④符合题意,C 项正确,排除 A、B和D 项。故选C项。
9.综合下表中的信息可知,导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8——1987年(部分年份)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变化情况(单位:百万吨)
农产品 时间 1978年 1980年 1984年 1987年
粮食 304.77 320.56 407.31 420.21
油料作物 5.21 7.69 11.91 15.25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B. 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D.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以后,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 农业的大发展,B项正确;《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在1950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在1984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在1958年,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0.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
A.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 B.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 建立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A
【详解】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深圳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小渔村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因此“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故选A项。
11.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神之子。作为神灵的后代和神的化身,他享有比所有臣民都要高的权威。这说明法老( )
A. 推行了种姓制度 B. 受到希腊哲学影响
C. 建立了幕府统治 D. 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法老自称是神之子……享有比所有臣民都要高的权威”可知,古埃及的法老利用神权强化了王权,他宣布自己的神之子,以此来强化自己的权威,D项正确;推行种姓制度的是古印度,不是古埃及,排除A项;古埃及文明早于古希腊文明,因此古埃及不可能受到希腊哲学影响,排除B项;建立了幕府统治的是古代日本,与古埃及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历史有准确的理解。对右图所示文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生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B.诞生已知第一部较完整成文法典
C.人们发明并使用古老的象形文字 D.成为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源头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古巴比伦产生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诞生已知第一部较完整成文法典,B项正确;产生于亚洲两河流域,排除A项;人们发明并使用古老的楔形文字,排除C项;雅典民主政治成为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源头,排除D项。故选B项。
13.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中写到,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美洲的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而后传遍整个世界,小麦、水稻等则随欧洲移民进入美洲。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促进了物种交流 B.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C.引发了殖民掠夺 D.确立了西班牙霸主地位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美洲的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传遍整个世界:小麦、水稻等则随欧洲移民进入美洲”可得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动物物种的交流与传播,A项正确: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有学说的正确,排除B项;引发了殖民掠夺与题于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确立了西班牙霸主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4.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该法令的实施( )
A.彻底改变农奴政治地位 B.完全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C.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D.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可得出是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改革促使俄国社会各方面出现了新气象,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D项正确;在政治上,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广大劳动群众仍然缺乏基本的民主权利,排除A项;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主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完全维护,排除B项;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C项。故选D项。
界贸易组织是国际贸易的基石,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支柱。下列对该组织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大大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 B. 其成员国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国家
C. 倡导降低各成员的关税和解除贸易壁垒 D. 在调解成员贸易争端方面有较高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答案】B
【详解】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拥有164个成员国。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没有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故B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故A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世界贸易组织倡导降低各成员的关税和解除贸易壁垒,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故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是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世界贸易组织在调解成员贸易争端方面有较高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故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3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两种社会现象:一种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游说诸侯。战国的诸子百家主张学以致用,推出自己的政策主张、治国方略,不可避免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孟子曾游说于齐、魏、滕、薛、宋、邹、梁等国,慷慨陈词,阐述儒家的理论和政见。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陈独秀)总结出,只有在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觉醒之后,只有在旧社会和旧文明有了根本的改变之后,中国才有摆脱军阀桎梏的可能。他认为若没有一种新的出版物,这种解放是不可能达成的……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这个月刊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材料三 他将人类这一最高思想一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把我国民族的思想提到了从来未有的合理的高度,并为灾难深重的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指出了达到彻底解放的唯一正确的完整的明确的道路一毛泽东道路。我们党和我国人民跟从这条道路,……在苏维埃土地革命时,创造了伟大的红色区域和红军,毛泽东同志是红色区域和红军的创造者与领导……
——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两种社会现象”是哪一个思想局面的表现?(1分)根据材料分析“诸;子百家”活动产生的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主张。(1分)《新青年》成为哪一场思想运动的重要阵地?(1分)
(3)材料三中“毛泽东道路”的探索形成了什么思想?(1分)写出毛泽东创建的第一个“红色区城”的地点及意义。(2分)
(4)材料中的历史人物有哪些优秀品质?(2分)
【答案】(1)百家争鸣。(1分)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群星璀璨的时代,促成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繁荣的局面。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甚至东方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2分)
(2)创办新的出版物进行思想启蒙,促进中国人民的思想觉醒和解放。(1分)新文化运动。(1分)
(3)工农武装思想。(1分)井冈山根据地。(1分)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分)
(4)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2分)
【详解】(1)根据“一种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游说诸侯”得出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影响可从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对当时来说主要是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群星璀璨的时代,促成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繁荣的局面。对后世来说主要是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甚至东方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2)根据“只有在旧社会和旧文明有了根本的改变之后,中国才有摆脱军阀桎梏的可能。他认为若没有一种新的出版物,这种解放是不可能达成的”得出是创办新的出版物进行思想启蒙,促进中国人民的思想觉醒和解放。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3)根据“在苏维埃土地革命时,创造了伟大的红色区域和红军,毛泽东同志是红色区域和红军的创造者与领导”并结合所学可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创建的第一个“红色区城”的地点井冈山根据地,其意义在于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陈独秀、毛泽东等人的身上体现出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
17.世界格局的变化是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12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等传统大国希望以胜利者的姿态主导新的国际秩序,于是,全球性的大国协调开始……《凡尔赛条约》及随后签订的各项和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缔结和约“与其说是协商解决,倒不如说更像法庭上的判决”,因此,凡尔赛体系带来的将不会是永久的和平,而将是新的、更大的危机和冲突。
——摘编自曹胜强《现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确立。它奠定了战后世界格局的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三 无论在哪种格局下,只要世界能够维持大体的和平与稳定(不包括小规模冲突或局部战争),那么,该格局就是一个正在有效运转的格局。
——摘编自周绍雪《美国的实力与单极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凡尔赛体系的实质。(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凡尔赛体系不会带来永久和平的原因。(2分)
(2)材料二中的“世界格局”指的是什么?(1分)并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格局的形成背景。(2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史实对材料三的观点加以说明。(4分)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2分)
【答案】(1)实质: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1分)原因:凡尔赛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而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以及帝国主义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激起了以德国人为主的战败国的复仇心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隐患。(2分)
(2)格局:两极格局。(1分)背景: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对立、国家利益冲突;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苏联实力的不断增强。(2分)
(3)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使世界局势出现了暂时的和平与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美苏两国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结论: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暂时的和平与稳定,可称为有效运转的格局。(4分,言之有理即可)
(4)战争促进世界格局产生变化;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格局不可能长久存在;各国要加强合作,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等。(答出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2分)
【详解】(1)根据“英法等传统大国希望以胜利者的姿态主导新的国际秩序”可知,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根据“缔结和约“与其说是协商解决,倒不如说更像法庭上的判决”,因此,凡尔赛体系带来的将不会是永久的和平,而将是新的、更大的危机和冲突”可知凡尔赛体系不会带来永久和平。
根据“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得出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背景是苏两国社会制度对立、国家利益冲突;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苏联实力的不断增强。
根据“《凡尔赛条约》及随后签订的各项和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带来的将不会是永久的和平”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使世界局势出现了暂时的和平与稳定;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美苏两国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结合所学内容得出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暂时的和平与稳定,可称为有效运转的格局。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战争促进世界格局产生变化。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1648年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而是欧洲的革命。他们不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所有制对封建所有制的……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发生革命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摘编自德国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
(1)材料的革命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台,条理清楚)(6分)
【答案】(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2 分)
(2)观点:资本主义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的进步(社会发展的需要)。(2分)
论述:17世纪,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法国的封建制度已经成为法国社会发展的桎梏(严重阻碍),通过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已成为历史必然。1689年攻陷巴士底狱拉开法国大革命的序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君主统治,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3分)
综上所述,英法资产阶级革命顺应了本国历史发展的需要,建立新的社会制度.都推动了本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1分)
【详解】(1)由材料一“1648年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而是欧洲的革命”可知,材料中的革命指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2)据材料信息可以提炼观点为资本主义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的进步(社会发展的需要)。17世纪,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法国的封建制度已经成为法国社会发展的桎梏(严重阻碍),通过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已成为历史必然。1689年攻陷巴士底狱拉开法国大革命的序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君主统治,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综上所述,英法资产阶级革命顺应了本国历史发展的需要,建立新的社会制度.都推动了本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