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安徽专用)03(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安徽专用)03(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6 17:2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安徽专用)03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传说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舜品行高尚;大禹治水,解除水患。这三位人物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由此可知,禅让制下部落联盟首领选择继任者的主要依据是( )
A.征伐有功 B.学识渊博 C.武艺高强 D.德才兼备
2.下表反映的史实,主要是由于商鞅变法措施中的( )
时间 秦与六国交战次数 战争结果
商鞅变法到秦王嬴政即位前的109年间 65次 全胜 互有胜负 失败
58次 4次 3次
A.确立县制 B.鼓励排织 C.统一度量衡 D.奖励军功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请你判断新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的管辖最早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班超经营西域 D.丝绸之路的开辟
4.文化自信来自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科技文化成就与其人物相匹配的是( )
A.蔡伦——《兰亭集序》 B.王羲之——《洛神赋图》
C.贾思勰——《齐民要术》 D.顾恺之——改进造纸术
5.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他主要是赞扬了中国古代的( )
A.中央集权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6.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北宋钱币 契丹钱币 西夏钱币
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北宋从事海外贸易 D.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7.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史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史实与史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到嘉峪关
B.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C.《农政全书》的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
D.《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成书于元末明初的章回体小说
8.2023年10月,流失海外百余年的7根圆明园石柱,跨越万里终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成为继圆明园马首铜像后,又一批回归原属地的圆明园流失海外重要文物。这些文物的流失源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9.漫画往往用简单的道理寓意深刻的内涵,据下面的漫画可知,洋务运动( )
A.得到西方列强鼎力相助 B.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
C.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10.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平型关大捷——主动对日作战的第一次胜利
B.台儿庄战役——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百团大战——彭德怀在东北发起的对日作战
D.长沙会战——此后抗战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11.学习历史要分清史实和史论。下面关于近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表述,属于史论的是( )
A.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B.1897年,在上海创办了商务印书馆
C.《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D.《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在抗日期间创作的作品
12.人民币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在1953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壹分钱上的图案是一辆车;贰分钱上的图案是一架准备起飞的飞机,这些设计寓意我国( )
A.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 B.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C.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3.“亚历山大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材料旨在说明( )
A.和平交往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B.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C.地区冲突直接导致文明衰落
D.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战争和冲突
14.美国有一代人被称为“萧条的一代”,因长期营养不良普遍身材矮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补充兵源时,他们因体质不合格而遭淘汰的高达40%!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这一代人经历了( )
A.独立战争 B.奴隶制度 C.自然灾害 D.经济危机
15.习近平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与这一理念相符的是( )
A.北约东扩 B.美国制裁古巴
C.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D.中国“一带一路建设”
第Ⅱ卷
二、辨析改错(共8分)
16.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京师同文馆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11世纪,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阿拉伯帝国已经普遍存在。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由于资产阶级不断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2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11—12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迫切需求,欧洲许多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这些学校开设实用知识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在单一学科的私人学校或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特征。(4分)
材料二 1912年,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的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
——摘编自周天度《蔡元培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蔡元培的教育思想,(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2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1913年美、德、英、法的实力对比
项目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在工业产品数量上所占位次 1 2 3 4
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 5 4 1 2
材料二 1914年8月4日,德国政府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在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的令人振奋的旅行”。
(1)据材料一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2分)
(2)请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戳穿材料二中“令人振奋的旅行”的谎言。(8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九年级教师组织学生以“大变局”进行项目式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共3小题,共12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海防和塞防争论不断。李鸿章认为:“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据张璐漫《晚清国防战略转型研究》 中国自甲午战争之后出现了严重的国家认同危机。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关于外部世界的观念也都成为时人反思的对象。……正是以此为契机,中国各方面的近代化进程都大大加快了。 ——田庆立《甲午战争对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影响》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为应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政府在海防上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分)二十世纪初中国在政治上的“近代化进程”加快的显著表现是什么?(2分)
材料二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共产党简史》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龚书铎《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引发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概括抗日战争的性质。(2分)
材料三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中国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在新时代中,要把握好历史的机遇,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推动世界向好的方向发展,担当起新型大国的使命与责任。
——张蕴岭《精确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3)根据材料,中国在新时代中担当起新型大国的使命与责任有哪些?(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2分)
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安徽专用)03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传说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舜品行高尚;大禹治水,解除水患。这三位人物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由此可知,禅让制下部落联盟首领选择继任者的主要依据是( )
A.征伐有功 B.学识渊博 C.武艺高强 D.德才兼备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传说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舜品行高尚;大禹治水,解除水患。这三位人物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和所学知识可知,相传,尧年老的时期,征求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推举有才德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的时候,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因此说“禅让制”是一种部落首领更替的制度,继承者须具备的条件是有才有德的人,D项正确;征伐有功,与作战相关,与题干内容“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品行高尚、才能出众的人。尧很高兴,将帝位禅让给了舜”不符,排除A项;学识渊博,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信息体现“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品行高尚、才能出众的人。尧很高兴,将帝位禅让给了舜”,排除B项;武艺高强,与题干内容“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品行高尚、才能出众的人。尧很高兴,将帝位禅让给了舜”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下表反映的史实,主要是由于商鞅变法措施中的( )
时间 秦与六国交战次数 战争结果
商鞅变法到秦王嬴政即位前的109年间 65次 全胜 互有胜负 失败
58次 4次 3次
A.确立县制 B.鼓励排织 C.统一度量衡 D.奖励军功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因此秦与六国交战,多数取得全胜,D项正确;确立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鼓励耕织促进了农业发展,排除B项;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请你判断新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的管辖最早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班超经营西域 D.丝绸之路的开辟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的管辖最早开始于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从此西域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B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和汉朝的联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4.文化自信来自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科技文化成就与其人物相匹配的是( )
A.蔡伦——《兰亭集序》 B.王羲之——《洛神赋图》
C.贾思勰——《齐民要术》 D.顾恺之——改进造纸术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C项正确;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A项;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他的字被赞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集书法之大成,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排除B项;顾恺之是东晋时的著名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排除D项。故选C项。
5.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他主要是赞扬了中国古代的( )
A.中央集权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详解】据题干“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败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尔·杜兰特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C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府政权机构,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开创的地方行政管理模式,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排除D项。故选C项。
6.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北宋钱币 契丹钱币 西夏钱币
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北宋从事海外贸易 D.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片“北宋钱币、契丹钱币、西夏钱币”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是圆形方孔钱,说明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模仿了中原(北宋)钱币的样式,北宋与辽、西夏民族政权并立,有战有和,民族之间交流始终没有中断过,可见,契丹货币、西夏货币、北宋货币体现了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宋朝对文官和武将的政策差别,无法得出“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结论,排除A项;货币不属于手工业,排除B项;材料中的货币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史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史实与史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到嘉峪关
B.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C.《农政全书》的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
D.《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成书于元末明初的章回体小说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史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和所学可知,“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是关于紫禁城历史地位的评价,属于史论,B项正确;ACD项均是对历史事实的记述,不属于史论,排除ACD项。故选B项。
8.2023年10月,流失海外百余年的7根圆明园石柱,跨越万里终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成为继圆明园马首铜像后,又一批回归原属地的圆明园流失海外重要文物。这些文物的流失源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抢走了十二属相的铜像,B项正确;鸦片战争时,英国未侵犯圆明园,排除A项;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并未侵入北京,排除CD项。故选B项。
9.漫画往往用简单的道理寓意深刻的内涵,据下面的漫画可知,洋务运动( )
A.得到西方列强鼎力相助 B.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
C.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植根于封建主义,说明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由于顽固派的阻挠和西方列强的阻碍,导致洋务运动这株植物营养不良,C项正确;漫画说明洋务运动遭到西方列强的阻碍,排除A项;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排除B项;漫画说明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不是强调洋务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0.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平型关大捷——主动对日作战的第一次胜利
B.台儿庄战役——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百团大战——彭德怀在东北发起的对日作战
D.长沙会战——此后抗战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答案】A
【详解】据所学可知,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侵华日军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 ,A项正确;平型关大捷(而不是台儿庄战役)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百团大战的作战地点是华北地区,而不是东北,排除C项;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而长沙会战开始于1939年9月,排除D项。故选A项。
11.学习历史要分清史实和史论。下面关于近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表述,属于史论的是( )
A.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B.1897年,在上海创办了商务印书馆
C.《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D.《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在抗日期间创作的作品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学习历史要分清史实和史论。史实指的是客观的、真实的历史;史论指的是主观的想法。“《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属于史论,C项正确;“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属于史实,排除A项;“1897年,在上海创办了商务印书馆”属于史实,排除B项;“《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在抗日期间创作的作品”属于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2.人民币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在1953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壹分钱上的图案是一辆车;贰分钱上的图案是一架准备起飞的飞机,这些设计寓意我国( )
A.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 B.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C.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在1953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壹分钱上的图案是一辆车;贰分钱上的图案是一架准备起飞的飞机。“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因此这些图案的设计寓意是开展“一五”计划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A项正确;当时我国还不属于工业强国,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要强调工业成就,未涉及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排除C项;三大改造完成是1956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3.“亚历山大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材料旨在说明( )
A.和平交往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B.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C.地区冲突直接导致文明衰落 D.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战争和冲突
【答案】B
【详解】由题干“亚历山大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亚历山大东征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B项正确;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不符合题干,亚历山大东征不是地区冲突,排除C项;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战争和冲突,表述不正确,排除D项。故选B项。
14.美国有一代人被称为“萧条的一代”,因长期营养不良普遍身材矮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补充兵源时,他们因体质不合格而遭淘汰的高达40%!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这一代人经历了( )
A.独立战争 B.奴隶制度 C.自然灾害 D.经济危机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因长期营养不良普遍身材矮小。二战中美国补充兵员时,他们因体质不合格而遭淘汰的高达4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这一代经历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席卷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也遭受了经济大危机的打击,经济困难,导致了材料中现象的出现,D项正确;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1775奶—1781年,与“因长期营养不良普遍身材矮小”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补充兵源时”的现象无关,排除A项;奴隶制度仅与黑人有关,且奴隶制度在1861—1864年的美国内战中已被废除,不是题干中现象的原因,排除B项;自然灾害不会导致长期营养不良,也不会补充兵源时导致高达40%的淘汰率,排除C项。故选D项。
15.习近平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与这一理念相符的是( )
A.北约东扩 B.美国制裁古巴
C.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D.中国“一带一路建设”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可知,习近平认为世界各国人民只有和睦相处、团结一心,才能持久繁荣,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符合这一理念,D项正确;北约东扩、美国制裁古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都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与题意相悖,排除ABC项。故选D项。
第Ⅱ卷
二、辨析改错(共8分)
16.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京师同文馆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11世纪,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阿拉伯帝国已经普遍存在。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由于资产阶级不断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分) “京师同文馆”改为“京师大学堂”;(1分)
(2)【√】(2分);
(3)【×】(1分) “阿拉伯帝国”改为“西欧”;(1分)
(4)【×】(1分) “资产阶级”改为“无产阶级”。(1分)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1898年的戊戌变法实行新政,却被保守派发动政变废除,仅仅留下了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也成为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京师同文馆”改为“京师大学堂”。
(2)根据所学可知,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题干表述正确。
(3)根据所学可知,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11 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阿拉伯帝国”改为“西欧”。
(4)根据所学可知,由于无产阶级不断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资产阶级”改为“无产阶级”。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2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11—12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迫切需求,欧洲许多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这些学校开设实用知识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在单一学科的私人学校或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特征。(4分)
材料二 1912年,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的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
——摘编自周天度《蔡元培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蔡元培的教育思想,(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4分)
【答案】
(1)特征:顺应了城市兴起后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道切需求;课程实用,采用新的教学方式:由单一学科的学校整合而成(4分,任答2点即可)
(2)教育思想: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强之根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2分,任答1点即可)
对中国的影响: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高等教育近代化),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分,任答2点即可)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11—12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迫切需求,欧洲许多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可知,这体现的特征是,顺应了城市兴起后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道切需求;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这些学校开设实用知识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在单一学科的私人学校或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可知,这体现的特征是,课程实用,采用新的教学方式,由单一学科的学校整合而成。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可知,这体现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强之根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根据所学可知,它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2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1913年美、德、英、法的实力对比
项目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在工业产品数量上所占位次 1 2 3 4
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 5 4 1 2
材料二 1914年8月4日,德国政府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在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的令人振奋的旅行”。
(1)据材料一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2分)
(2)请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戳穿材料二中“令人振奋的旅行”的谎言。(8分)
【答案】
(1)主要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分)
(2)战争持续了4年多;波及范围广,战火燃遍欧、亚、非三大洲,约15亿人口卷入战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如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战争是残酷的和灾难性的。(8分,答出4点即可)
【详解】
(1)原因:分析材料一可知,1913年一战爆发前,美德工业实力强,但英法占据的殖民地更多,这反映出新兴的帝国主义美德与老牌帝国主义英法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史实: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多,波及范围广,战火燃遍欧、亚、非三大洲,约15亿人口卷入战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如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这些史实都说明战争是残酷的和灾难性的,无情地戳穿了材料二中“令人振奋的旅行”是何等的荒谬,何等地具有欺骗性。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九年级教师组织学生以“大变局”进行项目式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共3小题,共12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海防和塞防争论不断。李鸿章认为:“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据张璐漫《晚清国防战略转型研究》 中国自甲午战争之后出现了严重的国家认同危机。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关于外部世界的观念也都成为时人反思的对象。……正是以此为契机,中国各方面的近代化进程都大大加快了。 ——田庆立《甲午战争对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影响》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为应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政府在海防上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分)二十世纪初中国在政治上的“近代化进程”加快的显著表现是什么?(2分)
材料二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共产党简史》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龚书铎《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引发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概括抗日战争的性质。(2分)
材料三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中国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在新时代中,要把握好历史的机遇,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推动世界向好的方向发展,担当起新型大国的使命与责任。
——张蕴岭《精确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3)根据材料,中国在新时代中担当起新型大国的使命与责任有哪些?(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2分)
【答案】
(1)筹建新式海军;(2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或建立了中华民国。(2分)
(2)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分)民族解放战争。(2分)
(3)使命与责任: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分)主要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等。(2分)
【详解】
(1)措施:根据“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可得出开展了洋务运动,筹建新式海军;表现:根据所学,二十世纪初中国在政治上的“近代化进程”加快的显著表现是指辛亥革命,结合所学可得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或建立了中华民国。
(2)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出导火线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性质:根据材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可得出抗战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
(3)使命责任:根据“中国在新时代中,要把握好历史的机遇,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推动世界向好的方向发展,担当起新型大国的使命与责任。”可得出使命与责任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原因:根据所学,可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等角度概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