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6 19:57:14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重点内容
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发达的中外交通

课程标准
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本课
重点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发展历程
诞生于公元868年的《金刚经》雕版印刷作品
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的《大藏经》,耗时十二年、雕版十三万块,错一字就要毁板重雕。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
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
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费工费时
浪费材料
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发展历程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沈括《梦溪笔谈》
胶泥刻字
烧制字模
排字固版
印刷
优点
字模可以反复利用,版式可以调整,节省人力物力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发展历程
泥活字印刷术后,又发明了木活字
元代著名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元代中期,出现铜活字印刷
转轮排字盘(示意模型)
王祯道:“以人寻字则难,以字就人则易。以此转轮之法,不劳力而坐致,字数取讫,又可铺还韵内,两得便也。”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他用这种方法试印了一部六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印成100部。
铜活字
隋唐时期
雕版
印刷术
北宋
泥活字
木活字
元朝
元朝王祯
转轮
排字法
元朝中期
铜活字
体现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实践和研究的发明历程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传播及影响
13世纪,传入朝鲜
经过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
材料一 宋代印刷术普遍应用,大量图书得以刊印,进而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
——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活字印刷,欧洲就可能要长期停留在手抄本状态,书面文献就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
——美国学者罗伯特
加快图书普及,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
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
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制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北宋时期,人们把带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就制成了罗盘。
北宋末年,运用到航海领域
南宋时,广泛应用于航海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指南针发展历程
司南(模型)
舟师(掌舵者)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朱彧《萍州可谈》
为什么在宋代指南针被迅速应用于航海领域?
宋代有发达的造船业,而且海外贸易繁荣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指南针传播与影响
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人又把指南针传入了欧洲。
没有中国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就不会有世界近代发达的航海事业,就不会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一系列地理大发现,就不会有各国间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与世界近代文明的突飞猛进。
——盛静《浅谈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火药发展历程
火药是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
火药,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燃烧的药剂。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
元朝用金属作筒,取代竹筒,发明了火铳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运用到军事领域
南宋时期,发明了突火枪。(枪炮始祖)
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宋代火器(模型)
元代火铳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火药传播与影响
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没有中国发明的火药,欧洲人还得流淌更多的鲜血才能攻破中世纪的封建城堡。火药和火器的使用,一方面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另一方面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美国学者德克·海德
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
说一说中国古代科技远超西方的原因
10——14
宋元时期
①社会相对稳定
②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③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
④宋元时期相对开放,中外交流频繁,共同促进
⑤隋唐文化高峰为宋元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陆上交通
①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②驿站: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了加强同各地的联系(目的),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③元代陆路交通的路线: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
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元朝建立遍布全国的驿站有什么作用
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推动了国内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元朝生活了17年。马可·波罗回国后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形成《马可·波罗行纪》。书中记载了大都、西安等许多城市的情况,描述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反映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海上交通
①宋代海路形成多条航线: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②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③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
④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这一时期的海上交通发达的条件是什么?
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发展;(使用指南针、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
统治者的重视。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影响
中国
外国
药物
数学
天文历法
手工业生
产技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纸币
驿站制度
农业生
产技术
发达的中外交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科技的进一步交流与发展。
双向互动,共同发展
本课小结
当堂测评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指出: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三项发明是( )
A.雕版印刷术、司南、火药 B.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
C.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经世大典》载:海运时,惟凭针路定向行船,仰观天象以卜明晦。这体现了宋元时期( )
A.指南针已运用于航海 B.造船技术适应远航
C.地理知识有长足进步 D.对外贸易繁荣昌盛
D
A
当堂测评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以下哪选项体现宋朝是一个“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
A.改进造纸术 B.正式确立科举制度 C.发明活字印刷术 D.编写《天工开物》
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大约在14世纪传到朝鲜和日本,15世纪传到欧洲。1460年意大利建立了欧洲第一家印刷厂。此后欧洲各国的印刷厂便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材料说明活字印刷术( )
A.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B.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C.开创了中外交通的全新局面 D.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C
D
当堂测评
《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可知元朝( )
A.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 B.丝绸之路畅通,便利贸易往来
C.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欧洲 D.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
“过去我们有许多,许多世界之最,四大发明有口皆碑,有口皆碑……”一曲《中华美》唱出了中华儿女的自豪之情。四大发明中,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