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壹
重点内容
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表现;人口的增长
贰
课程标准
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本课
重点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背景
(河南)自明季以来,兵火相仍,郡邑丘墟,土田荆棘,户口耗减……
——(顺治年间)《河南通志》
(山东)地土荒芜,有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者。
——《清实录顺治朝实录》
明末清初的战乱,造成全国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
清军入关初期的中国局势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恢复经济措施
清政府……把垦荒成绩列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一个内容。… …若开垦不实及垦而复荒,新旧官员俱分别治罪。
——《二十五史新编·清史》
清代开荒执照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661——1766年耕地面积的变化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农业发展表现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农业发展表现
“水利一兴,田苗不忧旱涝,岁必有秋,其利无穷”,于是康熙十六年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督修黄、淮和运河。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靳辅(河道总督)
黄河筑堤图
靳辅《治河方略》
(2)大力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大运河。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农业发展表现
乾隆皇帝在玉米和甘薯的推广中起了巨大作用。他大力推广甘薯种植……在皇帝的劝谕下,川、楚、陕、皖、贵等省‘延山漫谷,皆种玉米’。
——摘自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苏湖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农业发展表现
(乾隆年间)“种棉花之地,约居十之二三”。宁津县“种棉者几半县”。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药材
茶叶
棉花
甘蔗
(4)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耕地
耕地面积
不断扩大
治理大河
修建水利工程
品种增加
种植面积扩大
改进种植技术
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水利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阅读课本,分析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影响?
(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农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农业发展影响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
(1)丝织、棉织、印染、矿冶、制瓷、制糖、制茶等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清·珐琅彩
制作珐琅彩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北京宫廷后,在皇帝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粉彩九桃纹过枝盘
(清雍正年间)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清紫色云龙杂宝纹妆花绸单蟒袍
(江宁织造博物馆藏)
2013年乾隆死后使用
的“缂丝陀罗尼经被”
被拍出1.3亿天价
苏州的丝,杭州的绸,南京云锦苏杭愁
云锦是丝绸中最高贵的一种,有“寸锦寸金”之说。云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明清皇帝在江宁(南京)设置织造府。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清初(政府)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志》
清代纺织图
规模大、人数多
分工明确、雇佣关系
雇佣关系,标志着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图2 木渎镇沿街店铺
图4 苏州城云贵川广各省杂货老行
图1 山前村的杂货铺
图3 苏州城的商业街
《盛世滋生图》(局部)
(1)清朝前期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商业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商业
(2)工商业城镇兴起。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天下四大镇"(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河南的朱仙镇)。
清《盛世滋生图》(局部)
(3)城市商业繁荣。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大多集中于运河两岸,交通十分发达,工商业非常繁荣。
(4)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例如经营盐业、票号的等商业的晋商和从事食盐、典当等经营活动的徽商等。
“天下富家,积资满五十万以上,方居首等”,结果数来数去全国只有17家,其中“山西三姓,徽州两姓”。
——摘自赵跃飞《晋商史料与史料中的晋商》
晋商俗称“山西帮”在漫长的历史中,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特别是到清朝中叶,山西商人逐步适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咸同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
乔家的商业字号有200多处,流动资金就有白银700-1000万两,再加上各地房产,乔家的资产相当于现在的八、九十个亿。
乔家大院
徽商,即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货和外地粮食。如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这些是外运的大宗商品,茶叶有祁门红、婺源绿名品。外出经商主要是经营盐、棉(布)、粮食等。
明清是我国商品经济较发展的时期,明清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徽商鼎盛之时。徽商老字号有张小泉剪刀、胡开文墨业、胡庆余堂等
红顶商人胡雪岩
“康乾盛世”
三、人口的增长
概况
康熙二十年 (公元 1681年 )平……到嘉庆元年 (1796年 )为止,内地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
——董林生《新议清朝人口剧增的原因及影响》
各朝代粮食产量,秦汉417亿斤,唐代626亿斤,宋代835亿斤,明代1392亿斤。清乾隆晚期,一跃而达2088亿斤,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正是农业的成绩,使乾隆朝的人口发生爆炸,支撑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达到中国历史的极峰。
——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
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策鼓励
康熙时人口1.5亿,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三、人口的增长
概况
为了减轻人口日益增加的地区压力,对森林覆盖的山地进行了堪称全国性的开垦,对丘陵和山地的开垦如此密集,以至于水土流失已成为严重的问题。
——摘自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
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 ……流徙城市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赌徒、娼妓、迷信职业者和杀人越货者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
——《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1)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2)过度开垦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生态破坏。
(3)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与前代相比,康乾之时确实有一种盛世气象。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之后,整整100多年是休养生息的承平时期。但是,如果说汉唐盛世曾经是阳春天气的话,那么康乾盛世不过是晚秋晴日。
历史的运行不会使盛世长存。这种转机在乾隆后期已经出现,渐积而渐多。到嘉庆时代,盛世色彩终于褪色,露出了百孔千疮。
危机
盛世
本课小结
当堂测评
清朝前期,农业上普通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人们大量开垦荒地种植玉米、甘薯等农作物。这( )
A.源于新航路的开解 B.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C.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 )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明清时期
清朝前期,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其起推动作用的是( )
A.农业发展 B.文化繁荣 C.专制加强 D.疆域扩大
D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