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和地图,知道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通过阅读分析相关史料,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加强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素养。
2.通过阅读史料,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通过分析变法的内容和目的,初步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历史分析和解释能力。
3.通过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利弊的分析探究,进一步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和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史实。
难点:正确认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知识结构】
【自主学习】
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 政权,改国号为宋,以 为都城,史称北宋。他就是宋太祖。
2.结束分裂:依照 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 局面。
3.中央集权:(1)措施:
军事:①首先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 ,牢牢地控制军队。②控制对军队的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政治:①在中央,宋太祖防止 权力过大,采取 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③在各州府设置 ,以分知州的权力;
经济:①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 掌握;②在地方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影响:宋朝把 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 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表现:(1)宋太祖有意重用 掌握军政大权;(2) 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 的格局逐渐形成;(3)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
宋朝科举制度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 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职局面。
重文轻武的影响:宋朝的 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 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三、王安石变法
背景:北宋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 ;财政入不敷出; 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措施:__________法 __________法 __________法 _________法
作用: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________死后,________任宰相,新法几乎被废除。
【归纳提高】
1、重文轻武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基础巩固】
1.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褫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宋太祖为改变武将跋扈的局面,在军事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③分离领兵权与发兵权 ④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宋朝地方政治体制的内容,其中正确的是( )
①文臣是地方州县的长官
②地方长官要接受三年一换的制度
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④通判对地方官行使监察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B.设参加政事为副相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D.设转运使管理财政
5.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活跃的王朝。宋朝把以文御武、重文轻武做到了极致。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是:
A.限制节度使的权利 B.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C.巩固边疆 D.减少军费
6.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与此相关的国策是( )
A.闭关锁国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盐铁专卖政策
7.北宋时期,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对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管仲改革
8.北宋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B.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摆脱不良的社会风气
9.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与其他选项不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A.农田水利法 B.保甲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
10.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一个不断完善、走向成熟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隋朝创制;唐代在承袭隋制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完善;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发展了科举制度,使科举成为选拔官吏的最主要途径。伴随着学校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宋代参加科举制度的人与日俱增。科举在宋代已经普及,而且对经济、社会、风尚都产生了深远作用。
——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
材料二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材料三
《神童诗》 北宋·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退将诗》 北宋·曹瀚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北宋谚语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1)请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并阐述科举制的影响。
(2)请根据材料二概括盛世、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宋朝的哪一政策?该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4)综上所述,古人的政治智慧对我们今天的发展有何借鉴之处?
【培优提升】
1.“陈桥兵变”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王朝”的奇迹。这个“大王朝”的建立者是?( )
A.刘邦 B.杨坚 C.李世民 D.赵匡胤
2.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3.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据此,通判的作用是( )
A.分散知州的权力 B.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
C.超越知州的权力 D.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
4.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三十三万,“京师牛万余,诸道十方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分割了宰相权力
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5.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官员素质 B.发展文教事业
C.缓和阶级矛盾 D.稳固国家政权
6.北宋初期,宋太祖把原来由武人任职的地方高级长官逐渐改由文官担任,宋太宗时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这体现北宋的政治特点是
A.无为而治 B.外重内轻 C.君弱臣强 D.重文轻武
7.如图所示历史人物发动兵变,夺取前朝政权,建立新朝代。他统治期间的史实有
①结束割据局面完成大一统 ②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④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宋真宗曾赋《劝学》:“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密前读。”这反映出宋代选拔人才主要依据
A.科举成绩 B.道德表现 C.门第高低 D.血缘亲疏
9.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发展了商业经济 B.调和了民族关系
C.造就了文治局面 D.活跃了市民生活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D
2.A
3.D
4.C
5.B
6.B
7.B
8.B
9.B
10.(1)演变过程: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朝发展
科举制的影响:①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③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任答2点)
(2)共同原因:统治者的统治政策:①政治:整顿吏治、完善制度、善于纳谏、重用贤臣。②经济:发展生产、轻徭薄赋。③完善科举、发展教育。④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前提下。⑤杰出帝王将相个人的政治品质等。(任答两点)
(3)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
评价:积极: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③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②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③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财政入不敷出。(任答两点)
(4)关注民生,重视三农问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重视人才,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等。(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培优提升】
1.D
2.B
3.A
4.D
5.D
6.D
7.A
8.A
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