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研读材料和图片,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品质。
2.通过对比唐诗和宋词,知道宋词的特点;通过教师讲解,了解元曲的兴盛和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宋元文化的魅力,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元曲的兴盛。
难点: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
【知识结构】
【自主学习】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繁华都市:北宋时的________、南宋时的________、元朝时的________,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开封的繁华景象:最为繁华的是________。
3.市民文化的繁荣
(1)原因:随着________的繁荣,宋代的__________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2)精神生活
①娱乐活动:开封城内有许多________________的场所,叫作“________”。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________”。南宋临安的文化__________更为发达。
②戏剧:主要形式是________,形成于________。元朝南北统一后,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
③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________、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一些节日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二、宋词
1.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________,便于歌唱。__________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成为________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著名的词牌有《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
2.代表人物
(1)苏轼: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__________,提高了词的__________。他的词风__________________,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2)李清照:词风__________、细腻、清秀。作品以____________为界限,此前主要是描写真挚的____________,此后的作品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使词境变得更为____________,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____________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 元曲
1.元曲:元曲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元曲把________、歌舞、________、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代表人物: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___________,他的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___》。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__________、郑光祖、白朴、__________等。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1.宋元时期都市繁华的原因
打破时空限制,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2.宋朝,词的内容呈现出风格多样、内容广泛,名家辈出的原因是什么?
都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民间社会需要大量的歌词;
词很少受到思想的束缚,利于抒发个人的情愫
【基础巩固】
1.《水浒寻宋》中记载:瓦肆早的五更头回就上演“小杂剧”,迟来的就看不到;不论风雨寒暑,勾栏里看客之多,日日如此;“终日居此,不觉抵暮”。据此可知( )
A.唐朝长安的繁荣 B.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C.宋朝市民生活的丰富 D.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2.某影视剧组请你当历史顾问,参加审核剧组提交的南宋临安城场景布置计划,你会指出下列哪一计划是不可行的( )
A.城内客商往来不绝 B.瓦肆内正上演着精彩的节目
C.各个层次的人去茶楼喝茶休息 D.商业区和住宅区分开建立
3.梁山好汉宋江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说书、杂技、杂剧、影戏等。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 )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固定的娱乐场所瓦子 D.好汉比武的擂台
4.“汴京梁家瓦子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常常营业到三更。”材料中的“瓦子”相当于现在的
A.娱乐场所 B.政府部门 C.贸易场所 D.运动场所
5.宋代城市里“瓦子”盛行,原因是( )
A.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农民的需要 D.士大夫的提倡
6.近期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岳飞 D.辛弃疾
7.宋朝时期,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下列节日和习俗对应准确的是( )
A.春节——挂彩灯、划旱船 B.元宵节——燃放鞭炮、互相拜年
C.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 D.中秋节——贴春联,吃月饼
8.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资治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 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 温公亦伟人哉!”梁启超强调的《资治通鉴》是什么体例
A.编年体 B.纪传体 C.纪事本末体 D.国别体
9.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四大家”不包括
A.关汉卿 B.马致远 C.郑光祖 D.王实甫
10.走进《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宋城市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下面哪些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写照( )
①可以去夜市买东西②在“瓦子”里看杂技表演
③人们饭后谈论关汉卿的《窦娥冤》④大街上店铺林立,你可以随意吃到各种风味小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结论逻辑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隋唐实行举制 形成了人人平等的杜会
B 文成公主进藏 中央实现了对西藏的行政管辖
C 宋太祖实行“杯酒释兵权” 导致地方藩镇割据
D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繁荣
A.A B.B C.C D.D
12.从古到今,发展经济,富民强国都是一项重要国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国)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1)材料一认为“宋代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试指出当时最早使用的“纸钞”是什么?它出现在何地?
材料二: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摘自齐涛 《中国古代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于哪个朝代?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专门机构加以管理。南宋的财政收入中海外贸易占重要地位。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二册》(五·四学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设立了哪一机构专门管理海外贸易?请写出当时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材料四:古代社会早期的各种文化与娱乐活动,通常主要是特权阶层享受,故而文化娱乐场所并不普遍。入宋以后,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在北宋汴京,人们进行娱乐活动的消遣场所——茶坊和酒肆遍布大街小巷。早茶肆、夜茶肆亦遍布各个街巷。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4)根据材料四指出,宋代城市娱乐生活丰富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什么?
【培优提升】
1.2020年的热播剧《清平乐》的时代背景为北宋。剧中,宋仁宗带着女儿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或听到的是
A.瓦子中的勾栏内在表演蹴鞠 B.人们争相传诵岳飞抗金的事迹
C.大相国寺门口上演《窦娥冤》 D.人们在传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2.下图是《宋代蹴鞠铜镜》。与此活动直接相关的是( )
A.尚武轻文 B.政权并立 C.城市繁荣 D.疆域辽阔
3.下图为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这些陶俑( )
吹笛 吹口哨 舞蹈 击节板
A.表明当时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B.反映出浪漫的艺术手法
C.可作为研究杂剧的一手史料 D.说明当时戏剧种类繁多
4.我国有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如除夕、中秋、国庆等,国家在一些传统节日还规定了法定假日天数。我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还突出反映了
A.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B.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大幅提高
C.礼仪性和娱乐性的完美结合 D.发展假日经济的需求空间巨大
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丰富史书内容 B.确保内容真实
C.维护封建统治 D.提高史书质量
6.诗词大会是大家喜欢的一-档节日,宋朝有一位女词人的词常在节目中出现。她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同时也抒写了深沉的忧患情怀,这位女词人是
A.李清照 B.苏轼 C.辛弃疾 D.白居易
7.司马光和司马迁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资治通鉴》与《史记》则是他的史学名著。下列历史事件在两部著作中都有记载的是( )
A.武王伐纣 B.秦灭六国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
8.下图是《元代戏曲家分布图》。据此可以说明当时
A.广大民众生活安逸 B.北方文人大量南迁
C.戏曲广泛流行南北 D.戏曲表演形式多样
9.两宋时期,社会经挤高度发展。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
②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③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
④在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有大量的集市,逐渐成为大大小小的城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0.对如下图绘画作品解读正确的是( )
A.作者是南宋画家张择端 B.取材于清朝南京秦淮河沿岸风光
C.折射出贵族文化的高雅 D.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繁荣
11.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览胜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文学览胜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文学览胜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C 2.D 3.C 4.A 5.A 6.D 7.C 8.A 9.D 10.B 11.D
12.(1)交子。四川地区。
(2)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南宋
(3)市舶司。广州、泉州。
(4)原因: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瓦子。
【培优提升】
1.A 2.C 3.C 4.A 5.C 6.A 7.B 8.C 9.C 10.D
11.(1)经济高度繁荣,文化高度发达,商业十分繁华,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等等。
(2)盛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繁盛,人口众多,等等。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等等。
(3)史实: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共同认识: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