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戏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 社戏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20:2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社戏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絮叨(wěn) 撺掇(chuàn) 家眷(juàn) 行辈(hánɡ)
B.怠慢(dài) 船橹(lǔ) 归省(shěnɡ) 不惮(dàn)
C.竹篙(ɡāo) 松懈(xiè) 晌午(shǎnɡ) 凫水(fú)
D.旺相(xiānɡ) 潺潺(chán) 舀水(yǎo) 屹立(yì)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踊跃  驳回  希奇  偏僻
B.好歹  皎洁  诚肯  弄潮
C.乌蓬  吩咐  屹立  欺侮
D.家眷  礼数  聚拢  怠慢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隔水远望,山石重叠,嶙峋参差,宫殿巍峨,丹碧辉映,珠帘画栋,波光倒影,疑是仙山楼阁,蓬莱胜境。
B.诵读经典对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C.狂风骤起,深蓝色的海面卷起阵阵巨浪,滔滔不绝地涌向岸边。
D.月下的松树林里不时传来怪鸟的哀啼,令人不寒而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B.由于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C.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全校拔尖,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D.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我们学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近台没有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阿发说。
B.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
C.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D.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
6.下列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文中“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B.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成语“世外桃源”出自他的《桃花源记》,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C.柳宗元,字子厚,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小石潭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所作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抒发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之情。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7.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对比)
8.读《社戏》,“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其中“似乎““料想”、“也许”在文中的作用是(  )
A.表推测,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
B.表推测,表达“我”愉快欢乐的心情。
C.表想象,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
D.表想象,表达“我”愉快欢乐的心情。
9.读《社戏》,月夜行船一节中写孩子划船的动作,作用是(  )
A.表现出少年朋友们撑船技巧的熟练和敏捷。
B.表现出少年们勤劳、能干的特点。
C.表现出孩子们看戏途中急切而又愉快的心情。
D.以上答案都正确。
10.下面对课文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一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看得令人昏昏欲睡,气得少年们破口大骂;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的普通罗汉豆。这是说反话,显示了课文语言的幽默性。
B.这是在“乐土”看的戏,是在“乐土”吃的豆,这是日后所看的戏、所吃的豆无法比拟的,因此“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C.这样写,为的是突出那夜生活的难忘,突出作者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D.因为这样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是“我”在以后的生活中没有再见到过的,所以豆特别好吃,戏特别好看。
11.课文以“社戏”为线索,以“看戏”为故事主要内容,为什么开头要写在平桥村的生活?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出故事叙述的主要人物。
B.揭示出故事发生的主要环境。
C.写出“我”和小朋友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D.渲染气氛,介绍故事的特定环境,为情节的发展创造条件。
12.下列对课文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1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看戏前,作者主要用衬托的手法,写出平桥村是儿时的“乐土”,又以这里一般的“乐事”,引出后面“到赵庄去看戏”的情节,为下文做了铺垫。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作者描写江南特有的农村风光,衬托小伙伴们去看戏时轻松愉快的心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反映平桥村老人和孩子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14.根据上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④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A.②④③① B.③②①④ C.①③④② D.④①②③
二、语言表达
15.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开展了以“走近鲁迅,欣赏社戏”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解说社戏)“社”原指   。
(2)(怀念鲁迅)下面是鲁迅先生逝世时的一副挽联,请用鲁迅的小说集著作名补全对联。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   
(3)(京剧脸谱)京剧脸谱简单地分为红脸、黑脸、白脸、金脸等,不同脸谱象征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品质等。请为下列人物选定与之相配的脸谱。
①李逵:   
②关羽:   
③曹操:   
④孙悟空:   
三、综合性学习
16.班级正在开展以“弘扬传统戏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本期黑板报以戏曲为主题,请你拟写四个栏目名称。
(3)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产品的普及,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那么,我们中学生该怎样参与保护传统的戏曲艺术呢?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社戏》节选,完成小题。
①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先前的戏,或骂或笑,一面加紧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②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③“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④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⑤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对着我的母亲大声的说。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各自回去了。
⑥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我点一点头,说道,“好。”“豆可中吃呢?”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⑦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⑧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17.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事件。
18.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分析双喜的形象特征。
19.简要赏析选文第①小节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特色。
20.说说选文结尾处“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21.选出对选文的内容解读错误的一项:()
A.选文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主要内容的叙写的。
B.第④小节“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里“八癞子”加上引号是表明特定称谓。
C.选文中的六一公公是一位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老人,并不是真的“小气鬼”。
D.选文主要是以小时候的鲁迅的视角来记录这些人和事,所以显得很真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官亦鸣
①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②曾听一位哲人说,天边新出的一抹云,是天堂新进的灵魂。抬头看那天边的云,不,那分明是逝去不久的母亲。那若隐若现、飘忽不定的云层中,清晰地变幻着一个胖胖的身影,一如既往地来去匆匆,摇晃着身躯——那是岁月无情,给你留下的永恒。
③母亲是在那个一年中最冷的清晨离我们而去的。远处隐隐地响着零星的鞭炮声,空气中充满了年的气味了。而我们最最亲爱的母亲却悄然闭上了她那总是透着暖暖春意的双眼,胖乎乎的脸上依旧是那副似睡非睡、憨态可掬的神情。她是睡去了吗?可四周悲怆的哀乐声和透骨的恸哭声却提醒着我们,母亲是真的离我们而去了。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母亲怎就不等我们回来。她是知道她的子孙们要回来陪她过年并庆贺她老人家八十七岁华诞的。母亲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亲手做一锅红烧肉炖白菜豆腐粉条,看着里屋外间坐在整整三张大圆桌旁的她的儿女们及儿女们的儿女们,她怎么就忍心去了呢?怎么说走就走了,仅仅差十一天啊!
④一位外国科学家曾做过实验,人在离世的瞬间,体重减少 21 克,这就是说,人的灵魂重 21 克。守着母亲的灵柩,我觉得母亲的灵魂绝不止 21 克,应该是 21 千克,210 千克,不,是更多,更重。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分明感到无形的沉重,重得喘不过气来。是啊,母亲的双肩所承受的重,是我们几代人都承受不了的。望着似睡非睡的母亲的脸,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她终于可以放下一切,扶摇直上九天,飘忽在天边云端……
⑤母亲是农家女,十六岁离娘亲,为人妻,为人母。她深深地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半个多世纪的辛勤劳作,如今她功德圆满,仓满斗盈。她可以放心地去了,去会见她相伴了几十年的爱人——我们的父亲。去把她一生的喜忧恨爱之情,十七年的别夫相思之意,美美地倾诉。看那云层后面的影子,是大步向前、急不可待的了。是的,那云层深处,有着另一个灵魂在等她,那是离我们而去十七年的父亲。母亲是轻松、快乐的,一如七十年前坐花轿上路般的轻松、快乐。
⑥英国一位超心理研究者曾说:“灵魂可呈现为实体的,有时可投下一片阴影或是遮住一盏灯……”我相信,母亲的灵魂是实体。看那天边的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分明是半透明的,甚至真的投下了一片阴影。
⑦此时,我想,那天边云层里的母亲的心里,是喜悦的。那轻轻舞动着的身影,便是证明。因为她看见了子孙们个个鲜活如出水芙蓉,楼房前停放着私家小车,她可以告诉父亲,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再也不用了;看着我们个个衣着时尚,皮鞋锃亮,天天像过大年一样,她可以告诉父亲,再也不用在腊月里的晚上,一个纳底,一个做帮,缝洗浆补,直忙到大年三十才能个个穿上新衣新鞋。此时的母亲,肯定笑得比那时更暖,更轻松。
⑧这样想着,看着,突然发现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变成了一抹淡淡的玫瑰红,并向大地投下了一片暖暖的光。噢,我明白了,母亲是知道灵魂有时能遮住一盏灯的。此时的她,唯恐遮住了那一片暖暖的阳光。她知道她的子孙们分散在五湖四海是多么需要阳光,于是她匆匆地走了。
⑨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幻化成一片玫瑰红,暖暖地……
22.结合第④段文字,解释画线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我觉得母亲的灵魂绝不止 21 克,应该是 21 千克,210 千克,不,是更多,更重。
②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
23.文中母亲的平凡和伟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4.结合全文谈谈“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25.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母亲的品格被无数次赞美过。请写出两句赞美母亲的谚语、格言、民谣或诗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A.絮 xù,撺 cuān。B.省 xǐnɡ。C.正确。D.相 xiàng。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D
【解析】【分析】A .错误,"希奇"的"希"应为"稀";
B .错误,"诚肯"的"肯"应为"恳";
C .错误,"乌蓬"的""蓬"应为"篷";
D .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一些同音字可以按读音进行归纳;对于形似字,要注意观察其细微差别。
3.【答案】C
【解析】【分析】“滔滔不绝”意思是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完。不能用来修饰海浪。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答案】D
【解析】【分析】A项中,“突然”和“渐渐地”矛盾,应删去其中一个;B项中,前句有“由于”,后句就不应该有“使”,二者只能留其一;C项中,“全校拔尖”是一个大概念,“班里名列前茅”是一个小概念,前后位置颠倒,把递进关系说反了。
5.【答案】D
【解析】【分析】A.第一个句号应放在引号里。B.“不合用”后的逗号应为分号。C.句中的顿号应为逗号。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6.【答案】C
【解析】【分析】C项“ 宋代文学家 ”表述错误,应为“唐代文学家”。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7.【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句中用“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借代读书。B项,根据“飞一般”可知为夸张。C项,把灯火光中的戏台比喻成仙山楼阁。D项,此句没有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和对比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8.【答案】A
【解析】【分析】首先从“料想”“也许”可以看出表推测,排除CD项,再联系语境可体会其急迫心情,排除B项。
【点评】理解语句中词语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或表达作用,再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其在句中表达的意义。
9.【答案】D
【解析】【分析】注意本题各项表述都在似错非错之间,ABC三项均言之成理,却各自从一个方面说,不全面。
【点评】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描写的分析,一要准确,二要全面,学习时要多加练习对人物描写的分析。
10.【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戏,看得令人昏昏欲睡,气得少年们破口大骂;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的普通罗汉豆。”这句并非反语,因为“看社戏”和“偷豆吃”是“我”在平桥村这块乐土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乐事,它们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最美好、最愉悦的心灵感受,使我永远不能忘记那里人们朴实、真诚、善良和聪明能干,所以,这句既表达了“我”对乐土生活的赞叹,又抒发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意在考查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解题时,一定要在作者的情感的基础上,结合文本作答。
11.【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 文章开头写小住平桥村的生活,既交代了故事的特定环境,又多方面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为后文写最大的乐事去看戏做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看戏的乐趣。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解答时一定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开篇即点题,开头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开头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12.【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小说的标题是“社戏”,中心情节是去赵庄看社戏。围绕这一中心情节详写了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等几件事,本文主要写看社戏的整个过程,而非社戏的内容。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意在考查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要通观全文,明确每段的主要内容,即可判断全文的主要内容。
13.【答案】B
【解析】【分析】B 项理解不正确。小说的标题虽然是“社戏”,但文章旨在表现农家小伙伴及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因此,文章并没有花很多笔墨写社戏的内容。
14.【答案】A
【解析】【分析】“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 “我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结合内部逻辑关系,可以选择A。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的排序,选自课本内容,难度较小。
15.【答案】(1)土地神或土地庙
(2)呐喊;彷徨
(3)黑脸;红脸;白脸;金脸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2)本题考查名著积累。鲁迅的小说集有两部,一是《呐喊》,二是《彷徨》。根据上联中的“领”可知第一空应填“呐喊”。根据下联中的“感”可知第二空应填“彷徨”。
(3)本题考查戏剧常识。京剧脸谱的色彩一般象征某个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
红色——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关羽。
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李逵。
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
金色——表现各种神怪形象。如:孙悟空。
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点评】
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一般难度不大,注意一个“常”字和“名”字,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可列表比较或归类复习,增加得分把握。
⑵本题考查名著积累。课本上对于名著的讲解要熟记,看名著要记住作者,里面的特色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以及其精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或所刻画影射出的社会现象,给我们的启示等等。
⑶本题考查戏剧常识。京剧脸谱的色彩非常丰富,主色一般象征某个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
16.【答案】(1)[示例一]弘扬中华国粹,演绎经典传奇。
[示例二]传播戏曲文化,收获戏曲精粹。
(2)[示例]戏曲知识 戏曲类别 戏曲趣谈 戏曲人生
(3)[示例]多渠道地学习传统的戏曲知识,做戏曲艺术的宣传员;多参加地方戏曲方面的活动,亲自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兴趣。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一要做到紧扣 以“弘扬传统戏曲” 为主题。二是语言准确明了,三是通俗易懂,易于传播。
⑵此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只要围绕主题,合理即可。
⑶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理解“ 弘扬传统戏曲 ”的必要性,并能联系实际写出中学生在“ 弘扬传统戏曲 ”方面的具体做法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一]弘扬中华国粹,演绎经典传奇。[示例二]传播戏曲文化,收获戏曲精粹。
⑵ [示例]戏曲知识 戏曲类别 戏曲趣谈 戏曲人生
⑶ [示例]多渠道地学习传统的戏曲知识,做戏曲艺术的宣传员;多参加地方戏曲方面的活动,亲自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兴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拟写宣传标语,一要做到紧扣主题,二是语言准确明了,三是通俗易懂,易于传播,本题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综合思考。
⑵本题考查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及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栏目和设计意图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要求即可。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某一现象的建议和语言表达能力。平时要养成多看、多想、多思、多写的好习惯,对于身边的事要多关心,多与同学交流,这样,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才会迅速提高。
【答案】17.我们看戏回途中偷煮蚕豆吃以及六一公公佯装责怪以及送豆并夸赞“我”。
18.双喜形象:聪明,能干,考虑问题比较周到。具体内容略。
19.比喻和衬托的手法(或正面描写、侧面衬托、比喻),写出他们驾船技艺的高超和急切返回的心情。
20.一方面是偷豆吃的紧张刺激与有趣兴奋令人回味;另一方面是难忘小伙伴们的天真淳朴与自由率真。
21.D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记叙文六要素,整合出全文中的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件,事件的结果是什么。即用什么人做什么的语句格式去归纳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然后把握住文段中有关人物的言行事迹,最后用形容词或四字短语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文本重要语句的关键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等角度去分析和把握。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从文本的主题揭示、作者的情感表达等角度分析和把握。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分析文本最重要的是从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角度去分析和把握,注意选项的表述,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17.文中的主人公是“我”以及伙伴们,“我们”去看社戏,在返回的途中偷偷煮蚕豆吃,这件事被六一公公发现了,他假装责怪“我们”,结果是他送豆子给“我们”并夸赞“我”。
故答案为:我们看戏回途中偷煮蚕豆吃以及六一公公佯装责怪以及送豆并夸赞“我”。
18.根据“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可知,双喜是一个聪明能干并且心思细腻、考虑周全的孩子。
故答案为:双喜形象:聪明,能干,考虑问题比较周到。 比如:他告诉我们不要在同一处偷豆子,否则会被阿发的娘发现,还考虑到八公公是一个心细的人,会发现有人用了船上的东西。
19.此句将航船比作大白鱼,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连富有经验的老渔夫都喝彩,说明他们的划船水平确实很高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技术的高超和着急回家的心理。
故答案为:比喻和衬托的手法(或正面描写、侧面衬托、比喻),写出他们驾船技艺的高超和急切返回的心情。
20.因为那夜吃的豆子是童年天真浪漫生活的标志,突出那时生活令人难忘,表现对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因此令人难忘。
故答案为:一方面是偷豆吃的紧张刺激与有趣兴奋令人回味;另一方面是难忘小伙伴们的天真淳朴与自由率真。
21.ABC.正确;D.有误,这是一篇小说,所以“我”不是鲁迅,但这篇小说的背景与鲁迅有关,其中的中心思想也代表鲁迅的思乡。所以,“以小时候的鲁迅的视角来记录这些人和事”说法有误。
故答案为:D。
【答案】22.①母亲为家庭付出了太多;母亲离世,“我们”内心无比沉重。
②“我”内心觉得“轻松”,觉得母亲终于可以放下一切,停止操劳;希望母亲离世后能轻松快乐。
23.①养育子女,付出所有;②与丈夫恩爱相伴几十年;③为家庭操劳,任劳任怨;④辛劳一生,轻松离去。
24.结构上:是全文的线索,形成首尾照应。内容上:借对“一抹云”的描摹,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突然离世,从心中伤痛和遗憾到自我安慰的过程。
25.(示例)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雨果) 世界上其他一切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谚语)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惠特曼)(写出两句即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⑶ 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22.①由文中“母亲的双肩所承受的重,是我们几代人都承受不了的”“十六岁离娘亲,为人妻,为人母”可知,“重”指母亲为家庭付出了太多,也指母亲的离世,“在我们的心中,分明感到无形的沉重”,这“重”既是母亲身上的担子重,也是因为母亲离世,“我们”的内心沉重。②由“她终于可以放下一切”可知,“轻”既有“我”内心觉得“轻松”之意,觉得母亲终于可以放下一切,又有对母亲的祝福之意,希望母亲离世后,能够在天上遇到相伴几十年的父亲,能够自豪地告诉他孩子们的幸福生活,能够在天上过得轻松快乐。
故答案为: ①母亲为家庭付出了太多;母亲离世,“我们”内心无比沉重。
②“我”内心觉得“轻松”,觉得母亲终于可以放下一切,停止操劳;希望母亲离世后能轻松快乐。
23.解答此题要找出文中与母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根据第⑤段,从母亲的人生经历可知,母亲“十六岁离娘亲,为人妻,为人母”,年纪轻轻就开始操劳,“半个多世纪的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在腊月里的晚上,一个纳底,一个做帮,缝洗浆补”,养育子女,与父亲相伴几十年,最终没有遗憾,轻松离开。
故答案为: ①养育子女,付出所有;②与丈夫恩爱相伴几十年;③为家庭操劳,任劳任怨;
④辛劳一生,轻松离去。
24.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考虑其作用。把天边的云看作去世母亲的灵魂,把云的离去看作母亲不愿遮挡子孙们的阳光,表现了对母亲的感情;同时把云看作母亲的灵魂,觉得母亲还没有离去,也是对自我的安慰。该句出现在开头,和结尾“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照应,云是母亲的灵魂,贯穿文章,也充当了文章的线索。
故答案为: 结构上:是全文的线索,形成首尾照应。内容上:借对“一抹云”的描摹,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突然离世,从心中伤痛和遗憾到自我安慰的过程。
25.按要求作答,平时要注意积累。
故答案为: (示例)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雨果) 世界上其他一切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谚语)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惠特曼)(写出两句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