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自然的语言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 大自然的语言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20:28:2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大自然的语言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萌发(méng) 适宜(yí) 区域(yù) 物候(hòu)
B.孕育(yùn) 载途(zài) 丘陵(líng) 荣枯(kū)
C.连翘(qiào) 刺槐(huái) 翩然(piān) 衰草(shuāi)
D.簌簌(sù) 匿迹(nì) 融化(róng) 观测(cè)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生态 草木萌发 消声匿迹 冬冷夏热
B.成熟 草木荣枯 大地苏醒 冰雪溶化
C.农谚 年年如事 物候观测 次第开放
D.播种 花香鸟语 割麦插禾 风雪载途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足球的发展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B.《奔跑吧兄弟》这个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C.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邓稼先作为一个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
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D.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5.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
A.原句:发射“天宫一号”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改句: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这是发射“天宫一号”的主要目的。
B.原句: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改句:这样看来,大自然的语言就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C.原句:难道你不知道吗?牵牛花开两种颜色,红的和蓝的。改句:牵牛花开两种颜色,红的和蓝的。这是你应该知道的呀!
D.原句:密西西比河深沉的歌声,我听到了;密西西比河浑浊的胸膛,我瞧见了。改句:我听到了密西西比河深沉的歌声,瞧见了密西西比河浑浊的胸膛。
6.《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被我国古代人民称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依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8.本课《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极有条理性,其逻辑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的成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物候现象的特征——研究意义
B.物候现象的特征——决定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决定意义
C.物候现象的特征——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因素——研究意义
D.大自然的现象——物候现象的特征——物候现象的成因——研究意义
9.下列有关课文《 大自然的语言 》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介绍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
B.“大自然的语言”这个题目形象生动,很有文学性。
C.课文开头一段用词生动、简练、典雅,富有表现力,作为说明文不应这样写。
D.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由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进行。
10.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作“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
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A.②⑥④⑤③①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⑤③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二、综合性学习
11.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班级拟组织开展以“聚焦‘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新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6个字)
据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11月30日电(记者王守宝)正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画线部分所包含的节气的名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仔细观察下面的形象标志,根据画面内容,写出节气的名称及其含义。
三、现代文阅读
1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完成问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2)自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3)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划线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4)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3,4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减)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朗读第②段,指出动物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3)第③段划线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4)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3,4岁。
(5)作者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④⑤两段简要概括。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A正确;B正确;C翘应读 qiáo,故有误;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读音。汉字里许多多音字,我们平时学习要注意积累,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
2.【答案】D
【解析】【分析】A.消→销。B.溶→融。C.事→是。D全部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汉汉字的正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形似字和同音字,我们一定要关注词语的意义,理解了词义,就不容易写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
3.【答案】B
【解析】【分析】A.使用正确,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B.使用有误,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句中指的是电视节目,所以该成语使用不当。
C.使用正确,潜移默化: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D.使用正确,销声匿迹: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准确理解成语意思,切忌望文生义;辨析成语的感彩;注意成语运用的范围;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注意区分同义成语;注意某些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
4.【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D项是选择疑问句,选择问句问号的位置用法是,选择项之间用逗号,问号用在最后一个选择项之后。所以“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的后面应该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并加以积累。
5.【答案】B
【解析】【分析】A两句意思一致;B改句太过于绝对,跟原句比意思有变化;C原句是反问句,否定的反问表肯定,就是你知道的意思,与改句意思一致;D意思一致,强调重点不一样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句式的变换。汉语的变换句式前提是意思不能改变,改变句式的目的在于强调某个部分的内容或与句段的句式保持前后一致。在写作中特别要注意。
6.【答案】C
【解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
故答案为:C
【点评】理解文章题目的妙处,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全文,从内容、手法、主题、情感等方面来分析。
7.【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对照原文就可知,由主到次依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层级为综合分析C级。解题时可以根据选项确定阅读区间,再加以仔细比对。
8.【答案】D
【解析】【分析】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认知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根据课文内容就可知本课从现象分析原因,再指出研究意义。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文章写作顺序的理解。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认知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
9.【答案】C
【解析】【分析】A正确;B正确;C《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开头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促人联想,便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里说“作为说明文不应该这样写”说法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0.【答案】A
【解析】【分析】通读语段,讲述的是大豆的种植历史。首先是②,介绍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其次是⑥,进一步补充说明我国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再次是④,具体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证明历史悠久。接着是⑤,从古书的记载中寻求依据。再接着是③,写古代对大豆的称呼变换。最后是①,总结说明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
11.【答案】(1)“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2)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3)清明;标志中两个简易的人形,一人执香跪拜,一人执帚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诠释了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意义。
【解析】【分析】(1)对新闻的内容进行概括,一般做法就是找出导语,按照“谁+怎么了”的套路按照要求进行压缩。所以可以压缩为“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2)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需要记忆。“夏满芒夏暑相连”就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
(3)对于标志的介绍和含义,回答时要条理清晰,尤其是画面内容介绍就是一篇小型说明文,可按照从右到左或者从左到右进行说明,最后再说明含义。
故答案为:⑴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⑵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⑶ 清明;标志中两个简易的人形,一人执香跪拜,一人执帚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诠释了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意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新闻报道的概括能力,要求既简洁还要清晰。需注意要把新闻概括为一句完整的陈述句,而不是短语或者词语的累积。
⑵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考生应平时多读书、多思考、多记忆。
⑶本题考查对形象标志的介绍说明。在介绍时一定要按照合理的说明顺序,不可没有条理。
12.【答案】(1)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①“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冬天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温和.春天寒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手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关于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说明对象会在题目或第一段提出。根据本文第一段“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可知说明对象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常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本文介绍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属于逻辑顺序。
(2)诗句中的"人间”指平原地区,“山寺”指山区,所以符合第四段的说明内容“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3)①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该字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答题模式为:先表明观点,然后指出词语的含义,并指明其作用(限定、强调、表示程度、否定、推测等)接着分析删去后有什么不同,进而明确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②“大自然的语言”把“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已经表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这种修辞作用就是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好处是具体真实,因为这些物候现象知识比较专业,不是人们熟知的知识,所以用多一些的例子,更有说服力,可以使人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点评】(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解答这类题,要明确说明对象和常见的说明顺序。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分析能力。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科学。一般说来,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限制、性质等词语,都要求准确无误。答题时要联系语言环境,不要架空分析。
(4)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及其作用。解答这类题应熟练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结合文本具体加解答。
13.【答案】(1)点明说明对象,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生命指征水平极低,新陈代谢速率非常缓慢。
(3)不能。如删去“几乎”,表达过于绝对,不符合箱龟冬眠的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具体说明哺乳动物的寿命不一定和体型相关,还和冬眠有关。
(5)①冬眠由遗传基因决定。②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③有一种猴子能冬眠。④人类与猴子基因相似性很高。
【解析】【分析】(1)说明文开头的作用一般有:①内容上概括本段内容,引出说明对象,说明这个对象的特征; ②形式上主要从说明方法的作用回答; 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引出下文的说明。第①段从人们向往冬眠引出冬眠的动物有着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这个话题,新颖别致,发人深思,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从文中找到与之有关的文字,认真研读,思索感悟,概括出来即可。从文中“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可归纳得出。
(3)完成这类考题,可从以下两点入手:①在语境中体会加点词语的准确性;②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不能。“几乎完全不呼吸”说明还是有呼吸的,去掉“几乎”二字后,意思变成了一点儿都不呼吸,这与实际不符合,这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与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题时要熟练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以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④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⑤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⑥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故答案为:
(1)点明说明对象,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生命指征水平极低,新陈代谢速率非常缓慢。
(3)不能。如删去“几乎”,表达过于绝对,不符合箱龟冬眠的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具体说明哺乳动物的寿命不一定和体型相关,还和冬眠有关。
(5)①冬眠由遗传基因决定。②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③有一种猴子能冬眠。④人类与猴子基因相似性很高。
【点评】文章从人们向往冬眠引出冬眠的动物有着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这个话题,说明了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冬眠的意义,指出了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最后指出人们对冬眠的美好向往。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把握,可从以下两点入手:①在语境中体会加点词语的准确性;②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答题的方法是“抄下它,解释它,带入它,比较它(正反两面说清它),肯定它(得结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