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20:3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鸟臀(tún) 褶皱(zhě) 两栖(xī) 岛屿(yǔ)
B.潮汐(xī) 劫难(jié) 衍射(yǎn) 骨骼(gé)
C.追溯(sù) 遗骸(hái) 陨石(xǔn) 熔化(róng)
D.蟾蜍(yú) 携带(xié) 膨胀(zhàng) 地壳(qiào)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漂移 陆地 缓慢 豪无疑问
B.汇聚 流逝 碰撞 两栖动物
C.恐龙 灭绝 悲惨 天衣无缝
D.覆盖 措施 膨胀 冰天雪地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所有陆地__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②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③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_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
④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 常常 可 肯定
B.似乎 一直 可 应该
C.几乎 常常 可能 应该
D.几乎 一直 可能 肯定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大彻大悟、具有大智慧的人才当得起这个称号。
B.《流浪地球》中主人公点燃木星的过程惊心动魄。
C.垃圾的恶臭不时飘进房里,男生公寓楼的脏乱环境令人叹为观止。
D.这支乐曲,旋律急促,气势宏伟,在高潮时戛然而止。
5.(2017·广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所有学校都要关爱留守儿童,利用一切契机激励他们,锻炼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
B.10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各地读者纷纷来到图书馆、书店等地,阅读图书,品味书香。
C.为了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各级部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和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D.嘉陵第一小学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防止师生不患春季流感,确保全校师生健康安全。
6.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社戏》通过叙述一群少年在江南水乡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B.《回延安》是一首用“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抒情诗,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间接抒情。
C.《恐龙无处不有》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说明文,作者是美国的阿西莫夫。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7.《恐龙无处不有》第四自然段举了青蛙、蟾蜍的例子,原因是(  )。
A.作者熟悉青蛙、蟾蜍。
B.作者喜欢青蛙、蟾蜍。
C.是我们熟悉的两栖动物,有代表性,简明易懂。
D.作者举不出别的例子。
8.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
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都是不解之谜。  
A.举例子 B.排比 
C.打比方    D.作诠释
9.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下列句子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会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B.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C.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D.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恐龙无处不有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⑤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⑦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⑧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⑨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⑩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10.选文按照   顺序进行说明,首先提出说明的主旨   ,总领全文;然后用恐龙化石在各地都有发现的事实,阐释   ,用具体事例证明开篇提出的主旨;最后总结恐龙化石的发现对“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证据。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涉及的地质学和生物学虽处于不同的领域,但这两个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B.“板块构造”理论为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问题提供了不解之谜。
C.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南极也有恐龙化石。
D.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12.文中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3.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②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14.品析句中带点的词语。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
15.根据提示,梳理本文的推理思路。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
王元红
①自本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流传。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湖水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现在的4725米,整个湖水容量增加了近140亿立方米。
③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研究人员认为,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需要综合考虑水循环的各个可能因素。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
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冬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开始融化。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注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⑧通常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蒸发量加大,然而,研究表明,蒸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伴随气温的升高,水体的蒸发量不一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⑨笔者曾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康世昌谈起过纳木错湖水蒸发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分析和研究,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但纳木错地区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
⑩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土对湖水水位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要弱得多。
说到这里,大家基本上就明白纳木错的湖水水位为什么升高了。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
(1)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   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
(2)概括纳木错湖水越变越大的三点具体原因。(每点用四个字概括)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纳木错湖越变越大,归根结底是气候变化导致的。
B.本文是按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纳木错湖水位上涨的原因的。
C.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就是为了告诉读者牧民十分愚昧。
D.第⑥段划线词语在文中起到限定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4)作者在文尾说“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能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哪些事情?(试举四例)
三、综合性学习
17.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碳生活”,学校为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低碳”这个词虽已耳熟能详,但“低碳”到底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介绍,低碳,顾名思义就是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而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所以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就是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
材料二: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目标承诺。实现碳中和,一方面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另一方面还需要实现负排放,也就是把排放的二氧化碳重新吸收并固定的能力。这种实现负排放的能力和技术统称为“碳汇”。
(1)阅读材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什么是“低碳”“碳汇”。
①低碳:   ②碳汇:   
(2)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哪些小事减少碳的排放量?请列举其中两件事。
(3)为提高同学们的垃圾分类意识,学校拟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竞赛,请你将下列垃圾放到相应的标识下(在横线处填写序号)。
①剩菜剩饭、瓜果皮核、碎骨等。 ②旧电池、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等。
③报纸、期刊、塑料瓶子、易拉罐等。 ④卫生用纸、头发、尿不湿、硬果壳等。
①   ②   
③   ④   
(4)完成上述活动后,请你补全社会实践活动记录单的一部分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记录单(部分)
……
活动效果:①   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A“栖”此处应读“qī”;B全部正确;C“陨”应读“yǔn”;D“蜍”应读”ch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读音。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我国是多民族,地大物博,方言众多,部分词语的读音方言区与普通话是不一样的,方言区的同学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特别关注自己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部分。还要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和形声字的读音,虽然形声字一部分表示意义,一部分表示读音,但由于古今语音变化很大,我们不能绝对地用声旁去推断形声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形似字的读音。
2.【答案】A
【解析】【分析】A.有误,“豪无疑问”的“豪”应为“毫”;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词的能力。辨析的字词考点多为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音近形异字。
3.【答案】B
【解析】【分析】似乎就是好像、仿佛之意;几乎是差点儿差不多,一个表示揣测,一个表示接近,第1句就是是一个猜测成分多一点,故选“似乎”;常常是表示经常性的习惯,一直表示从来不间断,故第2句选“一直”;“可以”是肯定语气,而“可能”是不确定语气。此处是肯定语气,选“可”;“应该”是不确定,大概的意思。“肯定”的意思是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跟“否定”是相对的,这里表示不确定语气,用“应该”。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辨析近义词可以从不同的语素入手区分;可以从词义的轻重角度辨析;还可以从意义的侧重点不同来辨析;可以从词义范围的大小来辨析,还可以从词语的感彩角度辨析;还可以从适用对象的不同来比较。但不管是哪一种辨析,都要和具体的语境结合起来分析。
4.【答案】C
【解析】【分析】A.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B.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C.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与语境不符。D.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5.【答案】B
【解析】【分析】A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精神”。
B没有语病。
C搭配不当,“加强”和“水平”不搭配,应改为:为了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各级部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D不合逻辑,多种否定把意思弄反了,应删去“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要牢固掌握病句成因和病句类型的相关知识,这是完成词类题目的基础。其次,要学会运用所掌握的语法知识解决平时阅读和写作中遇到的语言问题,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不断提高病句辨析能力。
6.【答案】D
【解析】【分析】D.有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而不是浪漫主义。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本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学生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7.【答案】C
【解析】【分析】举例子要举读者熟悉易懂的。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举例子说明方法的理解。
8.【答案】A
【解析】【分析】A.“如”是举例子标志性词语。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9.【答案】A
【解析】【分析】A.“一个板块会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是“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也许”表推测,“缓慢地”修饰俯冲的速度,语言更符合科学事实;
B.“随着时间的流逝”表明大陆分离过程的漫长;
C.“也许”表推测;
D.“回答是肯定的”表明确判断。
故答案为:A
【点评】本小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的特点。这种题型的的突破点在于一些词的使用,而这些词通常都是表示程度、数量范围或者性质的词语,如“可能”“一般”“大多数”等等。
【答案】10.逻辑;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大陆漂移学说
11.B
12.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南极洲的寒冷程度及其冰的含量之多。
13.①“几乎”有十分接近、差不多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②“似乎”有仿佛、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本身就是一种假设,“似乎”表示并不十分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14.“驮”字形象地写出大陆漂移的形态,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懂。
15.①南极及其他大陆发现恐龙化石;③恐龙不可能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⑥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依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说明文的常见说明顺序有时间、空间、逻辑三种,一般来说,介绍事物的变化、制作工艺等用时间顺序,介绍物品或建筑物用空间顺序,介绍事理内部联系及认识事物的规律等用逻辑顺序。逻辑关系有:现象到本质,特点到功用,原因到结果,概括到具体,主要到次要,整体到局部,一般到特殊等。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概括内容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材料中信息的筛选重在读懂内容,细心寻找,稍加整合。步骤:细读题干,确定答题方向;略读材料,把握每则材料内容;细读材料,各个击破,逐个审准材料并提取答题关键点。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打比方、列数字理解与分析。注意答题格式:打比方是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征,使说明更具体更形象。表述时不要说成修辞手法或论证方法;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的说明什么的什么特征,使说明更加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
(4)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的理解与掌握。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准确严密一般指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成都、性质等的限制性词,在表述时准确无误;
(5)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生动性理解与掌握。说明文的第二个特点是生动,生动形象是指语言比较轻松活泼,幽默风趣,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6)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逻辑推理的理解与掌握。介绍事理内部联系及认识事物的规律等用逻辑顺序。逻辑关系有:现象到本质,特点到功用,原因到结果,概括到具体,主要到次要,整体到局部,一般到特殊等。阅读时要注意体会。
10.选文共有15段,先提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的说明中心,然后用恐龙化石在各地都有发现的事实,来说明大陆漂移说,接着又介绍了板块理论,最后总结,这是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故答案为:逻辑;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大陆漂移学说。
11.A板块理论、大陆漂移是地质学,恐龙灭绝是生物学,文章都涉及,正确;B第6段说“提供了答案”,而不是“不解之谜”,故说法错误;C正确,是板块把它们写到过去的;D第7段内容,正确。
故答案为:B
12.将南极洲比成冰箱,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十分之九”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南极洲的寒冷和含冰量的多。
故答案为: 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南极洲的寒冷程度及其冰的含量之多。
13.第1题“几乎”是差点儿,十分接近但又没完全接近,准确严密;第2空“似乎”好像、仿佛之意,表猜测,不十分确定,都体现说明文准确性这一特点。
故答案为: ①“几乎”有十分接近、差不多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②“似乎”有仿佛、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本身就是一种假设,“似乎”表示并不十分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14.“驮”指用背背负,是动词,这里说“板块”背着“大陆”来形象写大陆漂移,生动形象。
故答案为:“驮”字形象地写出大陆漂移的形态,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懂。
15.第2-3段说恐龙化石在南极及其他大陆都有发现,推出“恐龙无处不在”;但是“恐龙不可能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推出“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的存在;“泛大陆”经过数百万年之后逐渐分裂成现在的各个大陆,最后结论: 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依据 。
故答案为: ①南极及其他大陆发现恐龙化石;③恐龙不可能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⑥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依据。
16.【答案】(1)做比较;纳木错湖水在1970-2009年间的上涨情况
(2)冰川融化;冻土融水;蒸发减少。
(3)C
(4)①使用新的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②使用电动车或绿色驱动技术出行;③植树造林,减慢沙化;④积极宣传保护环境,全民动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文章第②段除了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很明显还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湖水量进行比较,突出水量增加的多。
(2)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说明内容,理清作者说明的思路,将关键内容进行分点概括。 文章在第三至十段具体分析纳木错湖水上涨的原因,第④段重点分析第一个原因:全球变暖;第⑥⑦段重点分析第二个原因:冻土融化;第⑧⑨⑩段则重点分析第三个原因:蒸发减少.要注意按题目要求,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出四个选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其中分析有误的是C,结合全文内容来看,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对象,并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这是一道开放题,结合生活实际,举出我们可以保护家园的四个实例即可。如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可以从小事做起,我们每天上班上学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做到绿色出行;拒绝使用塑料袋;节约用水用电;将垃圾分类。
故答案为:(1)作比较;纳木错湖水在1970-2009年间的上涨情况
(2)①全球变暖②冻土融化③蒸发减少;
(3)C
(4)①使用新的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②使用电动车或绿色驱动技术出行;③植树造林,减慢沙化;④积极宣传保护环境,全民动员。
【点评】本文①~②段,由纳木错民众的猜测,引出本文说明的对象;③~⑩段,具体分析纳木错湖水的上涨原因; 段,总结全文,强调气候变化是导致纳木错湖水上涨的主要原因,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重大。常见的说明方法有: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④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⑤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⑥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17.【答案】(1)①“低碳”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②“碳汇”指把排放的二氧化碳重新吸收并固定的能力和技术。
(2)示例①使用节能电器,用完电器拔插头。②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③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和其他物品,少买过度包装的商品。④出门自带水杯、碗筷和环保购物袋,少用一次性塑料袋、纸杯和一次性筷子。
(3)①;③;④;②
(4)①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对于低碳生活的意识。;②提高了同学们保护环境的能力。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及概括能力。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介绍,低碳,顾名思义就是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而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所以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就是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可知:“低碳”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由“实现碳中和,一方面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另一方面还需要实现负排放,也就是把排放的二氧化碳重新吸收并固定的能力。这种实现负排放的能力和技术统称为‘碳汇’” 可知:“碳汇”指把排放的二氧化碳重新吸收并固定的能力和技术。
⑵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实际应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提出的事例要可以实行,从身边的小事出发。
⑶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①空对应的是“厨余垃圾”,所以应将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放入此垃圾简内,故应填①。
②空对应的是“可回收物”,所以应将适宜回收利用和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废弃物放入此垃圾筒内,故应③。
③空对应的是“其他垃圾”,所以应将危害比较小,没有再次利用的价值的垃圾放入此垃圾简内,故应④。
④空对应的是“有害垃圾”,所以应将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生活的废弃物放入此垃圾简内,故应填②。
⑷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主观试题,答案不唯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实际应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提出的事例要可以实行,从身边的小事出发。
⑶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⑷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作答语言表达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由题意得出表达的对象是谁,表达的目的是什么,据此确定表达时的语气和表达的主题。语意要合理,不能有语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