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选择题
1.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下图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它们共同说明( )
A.朱元璋关心老百姓的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棉纺织业
C.朱元璋重视加强国家统一 D.明朝百姓服饰都统一规范
2.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列年代尺上的“▲”处应填入( )
A.忽必烈称帝 B.赵匡胤兵变 C.朱元璋称帝 D.设厂卫机构
3.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
A.定都应天府 B.取消中书省
C.设立 “三司” D.成立东厂
4.“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本儒书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材料主要反映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稳定社会秩序
5.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说二者都( )
A.削弱了儒学地位 B.禁锢了人们思想
C.损害了国家统一 D.引发了农民起义
6.右图所示的历史现象最早出现在(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7.根据史料,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之间,明太祖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1660份,合计3291桩事。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枢机构效率低下 B.明太祖勤于政事
C.六部职权划分过细 D.丞相制度的废
8.比较元大都和明北京城平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元大都 明北京城
A.都有宫城、皇城、外城
B.整个轮廓呈正方形且沿中轴线对称
C.都有社稷坛、太庙及钟、鼓楼
D.中央官署都设在皇城附近
9.2023年6月11日,历时20余天的明代沉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第一阶段考古调查工作宣告顺利结束,这一水下考古为研究中国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等提供了( )
A.文献史料 B.口述史料 C.实物史料 D.档案文书
10.《明朝那些事儿》以史料为基础,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故事,下列史实可能在书中出现的是( )
A.太祖废丞相制度 B.设立军机处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京剧的诞生
11.历史学家指出:“明清社会变革的一大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铁制农具的发展 B.打破坊市界限
C.推广占城稻种植 D.出现晋商徽商
二、判断题
12.明朝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13.八股取士制度源于明朝。
判断:
改正:
14.明太祖为了加强君权,废除丞相,丞相掌管的事由三司分管。
15.明成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对不合己意的大臣,在殿堂上任意杖责。( )
16.明太祖废丞相,撤销中书省。后设立锦衣卫和东厂,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
三、材料分析题
17.明朝的制度变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一起来说说明朝那些事儿。
【设机构】
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 年间,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 做了些什么菜 喝了什么酒 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 ”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 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1)图中哪个“皇帝”在哪一年称帝建立明朝 从图中可以看出他对明朝中央官制做了哪些重大改革
(2)结合右图, 分析“宋濂吓出一身冷汗”的原因。
(3)概括上述“废旧制” “设机构”措施的共同目的。
18.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三:明朝、清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图1 明朝中央主要机构示意图 图2 清朝中央主要机构示意图
(1)根据材料,写出唐代在中央实行的政治制度名称。
(2)请概括宋太祖为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在军事、行政、财政方面所采取的主要举措。
(3)图1表明了明朝统治者在中央实行了哪一举措?写出图2中“ ▲ ”处机构名称并简述设立该机构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朱元璋关心老百姓的生活,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朱元璋鼓励发展棉纺织业,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一统山河、四方平定、六合一统”可知,男子帽式以及名称与国家统一有关,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说明朱元璋重视加强国家统一,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明朝百姓服饰都统一规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准确分析。
2.【答案】C
【解析】【分析】A: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迁都大都,A项不符合题意;
B: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王朝,赵匡胤是为宋太祖,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C项符合题意;
D:朱元璋设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合称“厂卫”制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D
【解析】【分析】A: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A项不符合题意;
B: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B项不符合题意;
C:明太祖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明成祖朱棣成立东厂,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太祖朱元璋的相关事迹,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D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扩大统治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提高官员文化素质,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本儒书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可知,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八股取士的相关史实。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5.【答案】B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削弱了儒学地位,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损害了国家统一,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引发了农民起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八股取士的相关史实。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它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结合所学回答。
6.【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漫画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看,漫画反映的是明朝废除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故C符合题意,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答案】D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为了加强君主权力,明朝初年,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这也导致了明太祖朱元璋公务繁忙,题干就反映了这种状况。D项符合题意;
中枢机构效率低下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
明太祖勤于政事也不是主要原因,且明太祖勤于政事是丞相被废除后的不得已的选择,排除B;
题目中的现象与六部职权划分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的措施是考查的重点,要掌握这些措施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8.【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元大都和明北京城平面图”“错误”等信息可得出,明北京城整个轮廓呈正方形且沿中轴线对称,但与元大都的布局特点是在城市的设计布局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建都原则:三重城垣,中轴对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两者不一致,符合题旨“错误”,B符合题意;
依据图示可知,元大都和明北京城都有宫城、皇城、外城,表述正确,A不合题意;
依据图示可知,元大都和明北京城都有社稷坛、太庙及钟、鼓楼,表述正确,C不合题意;
依据图示可知,元朝和明朝的中央官署都设在皇城附近,表述正确,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准确识记元大都和明北京城的相关内容,对比备选项获取准确答案,另外更需要注重本题是逆向思维,需要选出的答案是“错误”的。
9.【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明代沉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信息可得出这一考古应该属于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地方史志等,口述史料包括回忆录,神话传说,史诗等,材料中没涉及档案史料,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简单的史学素养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实物史料、档案文书等,其次明白考古属于实物史料,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10.【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明朝那些事儿》”及所学可得出,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道光年间京剧诞生,而非明朝,BD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1661年,而明朝在1644年已灭亡,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明朝那些事儿》”,然后对比备选项,排除非明朝的历史,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11.【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明清”“ 商品经济发展”等信息及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晋商和徽商,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铁制农具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得到发展,打破坊市界限和推广占城稻都是在宋代,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去分析。
12.【答案】正确
【解析】【分析】 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是“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头攻读经书,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明朝科举制度严格规定考试内容,必须来自四书五经。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 本题考查了明朝八股取士。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13.【答案】正确
【解析】【分析】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忠实奴仆,明朝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实行八股取士,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本,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故判定为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度变化的有关知识。明政府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进一步规范了科举制度,规定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答卷采用“八股文”的形式,考生论述内容只能根据《四书集注》的观点答卷,不得有自己的见解。这种选官制度迂腐守旧,扼杀人的个性,选拔出来的大都是皇帝的忠实奴仆。
14.【答案】错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君权,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故此题表述错误。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5.【答案】错误
【解析】【分析】明太祖时,设立廷杖制度,对不合己意的大臣,在殿堂上任意杖责.明代的廷杖始于明太祖鞭死开国元勋永嘉侯朱亮祖.朱亮祖父子作威作福,多为不法,罪有应得,但朱元璋却开了廷杖大臣的先例。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知道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16.【答案】错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君主集权,明太祖废丞相,撤销中书省,后设立锦衣卫,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东厂是明成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君主集权强化的有关内容。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明太祖与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7.【答案】(1)朱元璋,1368年。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3)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
(2)根据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宋濂的一举一动朱元璋都了如指掌,所以他吓出一身冷汗。
(3)结合所学可知,“废旧制” “设机构”措施的共同目的是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故答案为:
(1)朱元璋,1368年。重大改革: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原因: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3)共同目的: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点评】本题以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回答。
18.【答案】(1)三省六部制。
(2)①军事: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②行政: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等。③财政: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等。
(3)图1:废除承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图2: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解析】【分析】 (1)据材料“…,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2)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在军事、行政、财政而采取的主要举措是:军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或: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中央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行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分散地方权力,路级设“四监司”,州级设通判制约知州;财政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设转运使掌控地方赋税。
(3)观察图片可知,图1表明了明朝统治者在中央废除承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写出图2中“ ▲ ”处机构是雍正设立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故答案为:
(1)三省六部制。
(2)①军事: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②行政: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等。③财政: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等。
(3)图1:废除承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图2: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