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精选(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精选(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6 20:5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选择题
1.为配合大运河“申遗”,杭州曾推出“中国大运河·杭州申遗旅游线”。该旅游线路中的杭州段,属于隋朝大运河四段中的(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2.“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成了南北统一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3.《“隋何以亡”新论》一文指出:“隋朝的速亡只是由于炀帝在国家立足未稳的情况下不计代价地肆意征伐,穷兵黩武。”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南下灭陈 B.三征辽东 C.修建驰道 D.巡游江南
4.它最大的合理性在于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客观上激励了知识分子的个人奋斗精神。它指的是(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5.含嘉仓(如图)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 40 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这反映了隋朝(  )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文化昌盛 D.对外开放
6.“壮志归隋,扫平六代江南梦;坚心使命,结束五胡塞外争。”此对联歌颂了隋文帝(  )
A.勤政爱民 B.统一全国 C.开疆拓土 D.重视文教
7. 隋炀帝杨广的部将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弑杀隋炀帝后,打算率隋军主力从水路返回东都洛阳。他应该先后经过的大运河河段是(  )
A.江南河-邗沟 B.邗沟-通济渠 C.邗沟-江南河 D.通济渠-邗沟
8. 如表是关于隋炀帝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隋炀帝(  )
605年 即位:一游江都;下诏营建东都洛阳;下令开凿大运河
607年 出洛阳游长安等地;下诏大修长城
608年 出塞巡长城
609年 出洛阳西巡,破吐谷浑
610年 二游江都
612-614年 连续三次攻打高句丽
615年 赴太原,巡北塞,在雁门被突厥围困
616年 三游江都
A.不问政事 沉迷享乐 B.励精图治 巩固统一
C.厉行节俭 从善如流 D.好大喜功 不恤民力
二、填空题
9.【官负选拔 社会治理】隋朝开创的   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大变革。这一制度以考试取人,扩大了用人范围,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10.结束魏晋南北朝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人物是   。
11.开通大运河
时间 605年起
修建的皇帝 隋炀帝杨广
目的 加强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条件 ①隋文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能征发几百万人。③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
概况 ①长度:2700多千米。②端点:南至   (在今浙江杭州),北抵涿郡(在今北京),以   为中心。③连接的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   。④四段:   、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从北向南)
地位 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意义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列举题
1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朝代。
(1)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   
(2)公元前202年,都城长安——   
(3)公元266年,都城洛阳——   
(4)公元317年,都城健康——   
四、单选题
13.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在加强思想控制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实行“推恩令” B.“以德化民”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北击匈奴
14.王莽是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王莽篡位建立起哪一朝代的统治(  )
A.秦朝 B.西汉 C.新朝 D.东汉
五、材料分析题
15.隋炀帝曾经立志比肩秦皇汉武,因此将自己的年号定为“大业”,在登基之后, 他的“大业”便开始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大业之基】
材料一:(隋文帝)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 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 区宇之内晏如也(安然自乐的样子)。
————《隋书》
【大业之举】
材料二:隋炀帝政治的主要目标及内容:一是为适应旧门阀制度衰落的情况,改革官制和选举制度。在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选官制度和自北周以来陆续举“秀才” “明经”的基础上,创设进士科,确立了科举制。 二是安边拓境, 刻意消解南北朝时致乱的外部因素, 为此总共 10 次征巡吐谷浑、 突厥和高丽。此外,还重开丝绸之路,派遣国使四处活动,招徕西域君长来朝,力图使隋朝成为世界性帝国。
————《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大业之终】
材料三: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征发)丁二百万人。导(疏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成年男子不够), 以妇人兼役, 而死者大半。
——《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探究感悟】
(1)根据材料一归纳“天下无事”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炀帝“大业之举”的意义。
(3)材料三中列举了哪些隋炀帝不恤民力的史实 据此分析隋朝由盛而速亡的主要原因。
(4)通过上述史实探究,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16.某校开展关于大运河的项目化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材料一:隋炀帝继位后,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从公元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运河,同学们画了一幅大运河手绘图,如图。
【手绘运河】
【申遗回顾】
材料二: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它促进了中国_______物资的交流和_______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_______技术 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_______、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民谣探究】
材料三:如下。
扬州琼花
(1)请根据大运河手绘图填写:
A______________(河段);
B______________(河段);
C______________(城市)。
(2)请依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二中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大运河的评价补充完整。
(3)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绮丽的琼花。隋炀帝为能去扬州观赏琼花,开凿了大运河。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请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4)请联系所学知识对材料三中的民谣进行解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A:永济渠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通济渠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邗沟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该旅游线路中的杭州段”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杭州段,属于隋朝大运河四段中的江南河,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的记忆。
2.【答案】A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和结合所学可知,605年,隋炀帝开通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促进了经济交流,A项符合题意;
B:促成了南北统一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巩固了封建统治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意义,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的记忆。
3.【答案】B
【解析】【分析】 依据“不计代价地肆意征伐,穷兵黩武”与隋炀帝三征辽东有关。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三次征辽东、不惜民力,酷虐残暴,乘龙舟沿大运河巡游;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故 B 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隋朝暴政的表现。隋炀帝在位期间,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暴虐无道,终于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导致隋朝灭亡。
4.【答案】D
【解析】【分析】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从而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客观上激励了知识分子的个人奋斗精神。D符合题意;
分封制是西周的制度,排除B;
行省制与郡县制分别是我国元朝和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A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以及主要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5.【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遗址面积 40 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 ”,可以看出,隋朝的国家粮库面积巨大, 粮窖众多,这反映了隋朝的经济繁荣,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政治清明,题干中没有提到政治清明,不符合题意;
C.文化昌盛,题干中没有提到文化昌盛,不符合题意;
D.对外开放,题干中没有提到对外开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紧贴这些句子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扫平六代江南梦 ”“ 结束五胡塞外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说的是隋朝扫平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勤政爱民 ,题干中没有提到勤政爱民 ,不符合题意;
C. 开疆拓土 ,题干中没有提到开疆拓土,不符合题意;
D.重视文教,题干中没有提到重视文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7.【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隋炀帝杨广的部将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弑杀隋炀帝后,打算率隋军主力从水路返回东都洛阳”可知,出行路线是从江都到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涿郡到洛阳段为永济渠,洛阳到淮水段为通济渠,淮水到江都段为邗沟,江都到余杭段为江南河;由此可知从江都到洛阳他应该先后经过的大运河河段是邗沟、通济渠,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
8.【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可知,隋炀帝下令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多次出巡,三次攻打高句丽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说明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D项正确;
题干不能提现不问政事 沉迷享乐,排除A项;
题干不能提现励精图治 巩固统一,排除B项;
题干不能提现厉行节俭 从善如流,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炀帝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科举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创的科举制, 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大变革 , 这一制度以考试取人 , 扩大了用人范围 , 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故答案为:科举制。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要求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灵活运用。
10.【答案】杨坚(隋文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故答案为:杨坚(隋文帝)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没有什么技巧。
11.【答案】南北交通;余杭;洛阳;钱塘江;永济渠
【解析】【分析】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只有从北到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故答案为:南北交通;余杭;洛阳;钱塘江;永济渠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开通大运河的相关史实。
12.【答案】(1)秦
(2)汉或西汉
(3)晋或西晋
(4)晋或东晋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3)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
(4)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灭亡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故答案为:(1)秦
(2)汉或西汉
(3)晋或西晋
(4)晋或东晋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中所给的提示语,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基础知识要准确记忆。
13.【答案】C
【解析】【分析】A.实行“推恩令”,不符合题意;
B.“以德化民”,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在加强思想控制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北击匈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14.【答案】C
【解析】【分析】A.秦朝,不符合史实;
B.西汉,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后期,朝政日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东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牢记即可。
15.【答案】(1)“躬节俭”:隋文帝自己带头厉行节俭;平徭赋,仓廪实”:减轻徭役赋税,粮仓充足;“法令行”:法令得到施行。
(2)正式确立科举制度,促进了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消解致乱的外部因素,维护了边境的安全;加强了同西域各国的联系,增强了隋朝的世界影响力。
(3)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4)统治者要体恤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制度和政策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可知,“天下无事”局面出现的原因是隋文帝自己带头厉行节俭;减轻徭役赋税,粮仓充足;法令得到施行。
(2)根据材料二“一是为适应旧门阀制度衰落的情况,改革官制和选举制度。在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选官制度和自北周以来陆续举“秀才” “明经”的基础上,创设进士科,确立了科举制。”可知,正式确立科举制度,促进了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根据材料“ 二是安边拓境, 刻意消解南北朝时致乱的外部因素, 为此总共 10 次征巡吐谷浑、 突厥和高丽。”可知,消解致乱的外部因素,维护了边境的安全。根据材料“还重开丝绸之路,派遣国使四处活动,招徕西域君长来朝,力图使隋朝成为世界性帝国。”可知,加强了同西域各国的联系,增强了隋朝的世界影响力。
(3)根据材料三“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可知,列举了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的史实。根据材料“丁男不充, 以妇人兼役, 而死者大半。”可知,隋朝由盛而速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统治者要体恤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制度和政策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等。
故答案为:
(1)原因:“躬节俭”:隋文帝自己带头厉行节俭;平徭赋,仓廪实”:减轻徭役赋税,粮仓充足;“法令行”:法令得到施行。
(2)意义:正式确立科举制度,促进了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消解致乱的外部因素,维护了边境的安全;加强了同西域各国的联系,增强了隋朝的世界影响力。
(3)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主要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4)认识:统治者要体恤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制度和政策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回答。
16.【答案】(1)A水济渠;B邗沟:C余杭。
(2)南北:领上;水利:运输。
(3)不同意。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4)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如开凿大运河。他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他的残暴统治激发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最终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段从洛阳到涿郡,是永济渠;B段从淮水到长江,是邗沟;C处是隋朝大运河的南端城市余杭;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因此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质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大运河是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反映处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与演变,大运河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
(3)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意隋炀帝为能去扬州观赏琼花,开凿了大运河,因为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
(4)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如开凿大运河。他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他的残暴统治激发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最终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故答案为:(1) A水济渠;B邗沟:C余杭。
(2) 南北:领土;水利:运输。
(3) 不同意。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4)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如开凿大运河。他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他的残暴统治激发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最终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示意图,看出图片中的河段和地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判断,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即理解隋炀帝灭亡的原因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