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选择题
1.“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肃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达到)全盛。”历史上称唐朝的这段时期为( )
A.贞观遗风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
2.《贞观政要》(卷一)记载,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喂)腹,腹饱而身毙。”下列最能反映唐太宗“先存百姓”治国理念的措施是 ( )
A.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 B.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C.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D.减轻劳役,减省刑罚
3.“唐高祖(李渊),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下列与唐高祖有关的是( )
①长安称帝 ②平定全国
③贞观之治 ④任用魏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右图为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绘制的思维导图,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5.唐玄宗时期,开办了官方最早称为”书院”的机构,为保存和传播文化典籍、开展学术研究,以及向国家举荐和选拔经世致用之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书院的建立侧面反映出唐朝( )
A.经济繁荣、注重文教 B.政局稳定、私学盛行
C.商业繁荣、文化发达 D.政治清明、民族交融
6.某大学教授做客《百家讲坛》,做了“太宗继位”“房谋杜断”等系列讲座。由此可推断他所讲的主题是( )
A.文帝建隋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7.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由此可知唐太宗( )
A.戒奢从简 B.重用人才 C.虚心纳谏 D.整顿吏治
8.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唐太宗( )
A.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B.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C.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D.认识到崇尚节俭的重要性
9.如表唐太宗的语录(部分)最适合用来说明( )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朕践祚(登基)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A.唐太宗能够知人善任 B.唐太宗具有杰出军事才能
C.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D.唐太宗心系全天下的百姓
10.唐都长安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心。它( )
A.坊市界限打破 B.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C.建有“唐蕃会盟碑” D.位于河南省境内
二、填空题
11.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 和善断大事的 做宰相,还重用敢于直言进谏的 ,将一大批人才汇聚到他的麾下。
三、材料分析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语录。
材料二: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的部分统治措施。
方面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增加科举考试科 目,鼓励士人报考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 选拔人才,爱惜人才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 励发展农业生产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 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 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材料三:开元初,唐玄宗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重用宦官高力士,提拔奸臣杨国忠。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说说隋朝的灭亡与唐太宗时期“天下无事”局面出现的联系。
(2)依次写出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开创的盛世名称,并根据上表分析武则天的统治与这两个盛世局面之间的关系。
(3)唐玄宗个人的转变给唐朝国势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吴兢《贞观政要 政体第二》
材料二: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 还有外国人。
材料三: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城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并写出材料中对治国理政最具借鉴意义的一句话。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指出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宋璟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重点掌握几个治世局面。难度较小。
2.【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 减轻劳役,减省刑罚 ,让百姓休养生息,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 ,这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B.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这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C. 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不属于先存百姓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3.【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各地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贞观之治 、任用魏征都是在唐太宗时期,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题肢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4.【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显示唐朝时期经济的繁荣,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显示了唐朝时期对外开放,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B.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是在明清时期,不符合题意;
D. 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是在辽宋夏金元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看看这些信息从哪些方面来显示的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5.【答案】A
【解析】【分析】书院的建立侧面反映出唐政府经济繁荣、注重文教。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开元盛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房谋杜断”指的是唐朝时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敢于决断的杜如晦,他们是唐太宗时期的著名宰相,所以“太宗继位”中的太宗应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在位时的年号为“贞观”,所以所讲的主题是贞观之治。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
7.【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的全句大意是:一个人要照见自己的形象,必须要有明亮的镜子;一位君主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赖忠臣的进谏。因此,题干表明唐太宗虚心纳谏,改正自身过失,A项正确;
题干表明唐太宗虚心纳谏,未涉及戒奢从简、重用人才以及整顿吏治的内容,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太宗高尚品质的认识。
8.【答案】C
【解析】【分析】“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舟好比是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可以载舟,也可以淹没舟。这说明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9.【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说明唐太宗知人善任,“朕践祚(登基)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说明唐太宗虚心纳谏,“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唐太宗关注民生、以人为本,依据已学可知,唐太宗的知人善用、虚心纳谏、关注民生等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C符合题意;
依据题干中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能够知人善任,仅能反映唐太宗语录内容之一,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唐太宗具有杰出军事才能,与题干中主旨不一致,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唐太宗心系全天下的百姓,仅能反映其语录的内容之一,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理解与分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题干中的“语录”得出唐太宗的措施,然后结合贞观之治分析归纳。
10.【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心”及所学可得出,唐朝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B符合题意;依据已学可知,宋代打破了坊市界限,“唐蕃会盟碑”位于拉萨,而非长安,长安即今陕西西安,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识记的准确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唐朝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11.【答案】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解析】【分析】 唐太宗时期,重用人才,名相辈出,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被称为“房谋杜断”。魏征是唐太宗时期著名谏臣,他先后二百多次向唐太宗进谏,被唐太宗称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
故答案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点评】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12.【答案】(1)唐太宗吸取了隋朝速飞的历史数加,勤于政事,虚心纳康,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才出现了“天下无事”的局面。
(2)盛世: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关系: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是“贞观之治”局面的继续;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唐玄宗统治后期,各种矛盾尖锐,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4)统治者应以人为本,实行仁政;要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善于用人;要积极进行改革,完善各项制度等。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了隋朝速飞的历史数加,勤于政事,虚心纳康,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才出现了“天下无事”的局面;
(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开创的盛世分别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是“贞观之治”局面的继续;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玄宗统治后期,各种矛盾尖锐,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统治者应以人为本,实行仁政;要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善于用人;要积极进行改革,完善各项制度等;
故答案为:(1)唐太宗吸取了隋朝速飞的历史数加,勤于政事,虚心纳康,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才出现了“天下无事”的局面。
(2)盛世: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关系: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是“贞观之治”局面的继续;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 唐玄宗统治后期,各种矛盾尖锐,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4) 统治者应以人为本,实行仁政;要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善于用人;要积极进行改革,完善各项制度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材料信息,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理解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出人物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识记变化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3.【答案】(1)原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减轻徭役等。借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2)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
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贞观之治。根据材料一“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可知,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由“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可知,勤于政事;由“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可知,减轻徭役。因此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在于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减轻徭役等。根据材料一可知,对治国理政最具借鉴意义的一句话是: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2)本题考查唐诗和唐朝的精神风貌。根据材料二“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可知,唐诗的特点有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根据材料三“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城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可知,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有兼收并畜,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
故答案为:
(1)原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减轻徭役等。借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2)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
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唐诗和唐朝的精神风貌。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