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
1.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开凿运河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三国鼎立
2.“(唐代)文武将吏, 擅自署置(部署、设置, 常指选用官吏), 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宦官与外戚的矛盾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新唐书·兵志》记载: “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的局面是( )
A.开明开放 B.胡汉交融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4.下表户数和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户数 人口数
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 8914909户 52919309人
肃 宗 乾 元 三 年 ( 公 元 7 6 0 ) 1933174户 16990386人
A.外戚宦官专权 B.军阀割据
C.安史之乱 D.外族入侵
5.施展在《枢纽》一书中说:“但是安史之乱意外地促成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战乱起后,大量人口逃至江南。”“安史之乱改变了淮南、江南地区的人口密度。”从这些叙述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
①“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②唐朝中晚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③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大发展
④劳动力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下列歌谣传唱的隋唐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征发民工几百万,开凿运河二千几
②鉴真盲目渡东海,唐朝遗风今犹在
③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选人才
④安史动乱局势转,唐朝从此盛转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④②
7.“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该材料反映的是( )
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C.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 D.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8.下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北人南迁 C.战乱频繁 D.统治残酷
9. 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唐朝灭亡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局面
B.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C.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D.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10.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的实质是( )
A.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C.唐朝后期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D.地方豪强势力强大
11.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618年隋朝灭亡;元朝末年,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明朝末年,朝廷不断加征赋税,民众不堪重负,农民纷纷起义。以上史实说明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是( )
A.生产工具改进 B.阶级斗争
C.科技发展 D.文化教育
1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安禄山的势力,是唐室用中国财富豢养成的胡兵团。此种胡兵团,只吮吸了唐室的膏血,并没有受到唐室的教育。他们一旦羽翼成长,自然要扑到唐室的内地来”。以上材料认为“胡兵团扑到唐室的内地来”的原因是( )
A.皇帝荒废朝政 B.节度使权力膨胀
C.军队战斗力弱 D.农民负担过重
13.如图的示意图说明了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这一事件是( )
A.安史之乱 B.陈桥兵变
C.澶渊之盟 D.设置行省制度
二、判断题
14.907年,朱温建立了后唐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15.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并加以改正。
(1)隋朝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全长2700多千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交流。
(2)贞观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明经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3)杜甫的诗反映了唐朝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
(4)907年,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建立了后唐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问答题
1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某讲述唐朝故事的电视剧吸引了很多人对唐朝历史的兴趣。以下是网友们投票选出的该剧中最令人难忘的几个镜头,请你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镜头一·忆昔开元盛世日】唐玄宗手持羯鼓,亲自奏乐;杨贵妃怀抬琵琶,轻歌曼舞,众多伴奏者拥簇,“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再现了玄宗时期开元盛世、歌舞升平的场景。
你知道在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之前唐朝曾经过哪些盛世吗?请举一例。
(2)【镜头二·千钧一发追叛贼】唐玄宗长孙广平王李俶马不停蹄地寻找一位名为东则布的人,东则布是来自吐蕃的叛将,手里掌握着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贪赃枉法、卖国求荣的证据,若能找到东则布就能找到人证证明杨国忠的罪行。
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你知道这得益于唐朝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吗?你能举出一例证明唐朝与吐蕃的友好相处吗?
(3)【镜头三·盛极而衰的帝国】唐玄宗的日益腐败、沉迷享乐;杨国忠等人的结党营私、安禄山与史思明的拥兵自重、虎视眈眈,终于导致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动乱。潼关之战,大唐惨败,皇帝出逃,弃城南下,大唐盛世永远成为了过去式……
你知道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这场巨大变故是什么吗?
(4)【镜头四·大唐荣耀难再续】故事的结尾唐玄宗的长孙广平王李俶登基继位,是为唐代宗,他平定叛乱、励精图治,渴望延续大唐荣耀。但经历种种浩劫的唐朝命运最终仍然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907年,这个封建社会的鼎盛王朝就此陨落了。
你知道是什么事件给予这个王朝致命的打击吗?你知道繁盛的大唐终结之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分裂局面吗?
四、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数据话衰落】
材料一:唐朝人口统计表(部分)。
年份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
总人口数(万人) 约4142 约4531 约5292 约1699 约1576
【诗歌咏志向】
材料二:如下。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巢 注: 诗人用比喻手法, 赋予菊花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史书载更替】
材料三:王欲代唐,使人谕(告诉)诸镇,……夏四月壬戌(四月十六日), 更名晃。 甲子(十八日), 皇帝即位。 戊辰(二十二日),大赦, 改元, 国号梁。
———《新五代史》
(1)材料一中760年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与哪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该事件对唐朝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为此,他采取了什么行动 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记载了唐朝灭亡时的情形,其中“王欲代唐”中的“王”指的是谁 唐朝灭亡后我国进入了哪一历史时期 该时期历史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突出特点
18.阅读下列唐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分别写出《忆昔》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春望》的创作背景,据此概括杜甫生活时代的特征。
(2)联系上述两首诗的特点,说说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
(3)《寒食内宴》描述了唐代妇女喜好哪些娱乐活动?这反映出当时人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4)列举两位“和蕃公主”,并依据这首唐诗说说她们“和亲”的历史意义
(5)上述唐诗体现出哪些“盛唐气象”?
1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757年,李白入永王李辚幕府,协助讨伐叛军。随军途中,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注:三川,古代称三川郡,今河南洛阳地区。是最古老的中国文明发源地。后来泛指整个黄河流域地区。
材料二:唐朝江南户数(单位:户)
年代 州名
苏州 鄂州 洪州 泉州 溪州
713-714年(开元年间) 60893 19190 55406 20754 477
806-821年(元和年间) 100808 38618 91129 35571 889
材料三:唐代潘镇割据的分布图
(1) 李白的诗《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其二》反映了唐朝发生的哪些重大史实?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安史之乱对唐朝经济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3) 据材料三指出唐代割据地方的藩镇在分布上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没有迅速灭亡,而是还延续了140多年的经济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反映了安史之乱,战争动荡,人民流离失所,唐朝逐渐走向衰落。由此表明唐朝由繁荣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故选B项。
开凿运动河是隋炀帝时期,不是唐朝,排除A项。
黄巢起义是878年爆发的,是唐朝末年,排除C项。
三国鼎立是220年至280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安史之乱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
2.【答案】D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实非王臣也”,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后期地方藩镇掌握了治权、兵权、财权,拥兵自重,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选D项。
据材料“文武将吏, 擅自署置”,指的是节度使擅自部署选用官吏,在政治上把持了地方治权,并非是文臣与武将的矛盾,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信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不是中央朝迁的君相权力斗争,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信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与宦官与外戚的矛盾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藩镇割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材料中的“武夫悍将”指的是地方节度使,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地方节度使实力强大、拥兵自重,掌握了治权、兵权、财权,逐渐形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导致唐朝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故选D项。
开明开放是唐朝前期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没有体现出胡汉交融,排除B项。
材料描述的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与;宦官专权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藩镇割据,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4.【答案】C
【解析】【分析】A.外戚宦官专权发生在东汉中期以后,题干发生在唐朝,排除A;
B.军阀割据纷争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B;
C.题干给出时间可知,户数与人口数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符合题意;
D.外族入侵与史实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时间、影响。
5.【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但是安史之乱意外地促成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战乱起后,大量人口逃至江南。”“安史之乱改变了淮南、江南地区的人口密度”,可以看出,唐朝中晚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大发展,劳动力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题干中没有体现,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题肢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征发民工几百万,开凿运河二千几,是开凿大运河,河是在隋炀帝时期;②鉴真盲目渡东海,唐朝遗风今犹在,是在唐玄宗时期,③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选人才,是在唐太宗时期,④安史动乱局势转,唐朝从此盛转衰,是在唐玄宗后期,因此它们的顺序是 ①③②④ ,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题肢含义和事件的大致时间,再按照事件先后顺序回答。
7.【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唐末至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节度使在藩镇中的权力非常大,D符合题意;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
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安史之乱的特点,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该类试题重在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8.【答案】C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军阀割据局面出现。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爆发了黄巢起义。频繁战乱导致人口数出现剧烈下降,C符合题意;
自然灾害一般是阶段性的,不会持续出现和导致人口的持续下降,排除A;
北人南迁理论上不会导致全国总人口数的重大变化,排除B;
材料提及的人口减少主要是战乱而非政府的残酷统治导致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图片信息,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该类试题重在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着重培养理解解释的核心素养。
9.【答案】B
【解析】【分析】A:唐朝灭亡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局面属于历史史实,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可知,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是对五代十国局面的认识,属于历史观点,B项符合题意;
C: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属于历史史实,B项不符合题意;
D: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属于历史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观点。
10.【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的实质”和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B项正确;
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发生在唐朝,与五代十国无关,排除A项;
唐朝后期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与五代十国无关,排除C项;
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不是地方豪强势力强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代十国实质的认识。
11.【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618年隋朝灭亡”“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众不堪重负,农民纷纷起义”等信息可得出,隋朝末年、元朝末年、明朝末年爆发农民纷纷起义,全因阶级矛盾的激化,这说明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是阶级斗争,农民起义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B符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重要性,而非强调的是农民起义,生产工具改进、科技进步和文化教育等内容,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柱知识准确识记和分析的能力。解题时主要是紧扣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等知识。
12.【答案】B
【解析】【分析】据材料“安禄山的势力,是唐室用中国财富豢养成的胡兵团。此种胡兵团,只吮吸了唐室的膏血,并没有受到唐室的教育。”可知,钱穆认为节度使权力的日益膨胀必将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节度使权力增强,并未强调统治者荒废朝政的影响,排除A项;
节度使权力的膨胀不能说明军队战斗力弱,排除C项;
材料反映节度使权力的增强,不能说明农民负担过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安史之乱的认识。
13.【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当时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朝廷最终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叛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A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唐朝的安史之乱,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澶渊之盟是宋朝与辽政权的和议,题干没有反映,排除C项;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题干没有反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安史之乱的认识。
14.【答案】错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至此灭亡,所以题干的表述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唐朝灭亡相关知识的准确记忆。
15.【答案】(1)错误;“长安”改为“洛阳”。
(2)错误;“明经科”改为“进士科”。
(3)正确
(4)错误;“后唐”改为“后梁”。
【解析】【分析】 (1)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全长2700多千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交流。故错误,“长安”改为“洛阳”。
(2)根据所学可知,贞观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故错误,“明经科”改为“进士科”。
(3)根据所学可知,杜甫的诗反映了唐朝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故正确。
(4)根据所学可知,907年,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故错误,“后唐”改为“后梁”。
故答案为:(1) 错误“长安”改为“洛阳”
(2)错误“明经科“改为“进士科”
(3)正确
(4)错误“后唐”改为“后梁”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贞观时期的科举制,杜甫的成就以及唐朝的灭亡,掌握唐朝的历史的兴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1)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
(2)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会盟碑。
(3)安史之乱
(4)黄巢起义。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贞观之治。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之前唐朝曾经过的盛世为贞观之治。
(2)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这得益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可从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来证明唐朝与吐蕃的友好相处。
(3)本题考查安史之乱。根据材料“唐玄宗的日益腐败、沉迷享乐;杨国忠等人的结党营私、安禄山与史思明的拥兵自重、虎视眈眈,终于导致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动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3)本题考查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根据材料“但经历种种浩劫的唐朝命运最终仍然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907年, 这个封建社会的鼎盛王朝就此陨落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巢起义给予这个王朝致命的打击。唐朝灭亡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故答案为:(1)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
(2)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会盟碑。
(3)安史之乱。
(4)黄巢起义。五代十国。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唐朝的民族政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汇总,理清知识脉络,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7.【答案】(1)事件:安史之乱。
影响: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尤其是北方遭受到浩劫,导致唐朝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志向:推翻唐朝统治。行动:组织发动了黄巢起义。影响: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3)“王”:朱温。历史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特点:政权分立。
【解析】【分析】
(1)事件:根据材料一“唐朝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直到763年才平定,战乱动荡,导致人口锐减,故材料一中760年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与安史之乱密切相关。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尤其是北方遭受到浩劫,导致唐朝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志向:根据材料二“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赋役沉重,人民生活困苦,“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反映了黄巢推翻唐朝腐败统治的志向。为此,875年,黄巢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3)根据材料三“王欲代唐,使人谕(告诉)诸镇…… 改元, 国号梁”,结合所学可知,907年,节度使朱温废除了唐帝,建立后梁政权,故“王欲代唐”中的“王”指的朱温。至此唐朝灭亡,我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政局动荡,南方出现一系列政权,形成了政权分立的局面。
故答案为:
(1)事件:安史之乱。
影响: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尤其是北方遭受到浩劫,导致唐朝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志向:推翻唐朝统治。行动:组织发动了黄巢起义。影响: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3) “王”:朱温。历史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特点:政权分立。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安史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黄巢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黄巢起义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代十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五代十国的相关史实。
18.【答案】(1)《忆昔》反映的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国力鼎盛。《春望》的创作背景: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下洛阳和潼关,逼近长安。时代特征:唐朝由盛转衰
(2)因为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
(3)娱乐活动:骑马、打球。精神风貌: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4)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她们的“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了汉藏民族间的友好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繁荣的经济;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忆昔》反映的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国力鼎盛。《春望》的创作背景: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下洛阳和潼关,逼近长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正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2)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忆昔》 和《春望》真实的反映了唐朝的情况,就是历史的再现,因此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3)依据材料二信息“殿前香骑逐飞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描述的是唐代妇女喜好骑马、打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反映出当时人们 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和蕃公主”有: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她们的“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了汉藏民族间的友好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这些唐诗分别体现了唐朝时期 繁荣的经济;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
故答案为:(1)《忆昔》反映的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国力鼎盛。《春望》的创作背景: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下洛阳和潼关,逼近长安。时代特征:唐朝由盛转衰
(2)因为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
(3) 娱乐活动:骑马、打球。精神风貌: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4)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她们的“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了汉藏民族间的友好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 繁荣的经济;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信息即诗句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在第一题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其含义进行理解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5)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其含义,看看这些材料从哪些方面来显示。
19.【答案】(1)安史之乱。
(2)现象:因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影响:(负面)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正面)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3)特点:北多南少。
原因: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依旧把持着经济命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完全可以给唐朝提供源源不断的赋税和粮食;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仍旧有很出色的圣明君主出现,他们极大程度上延续了唐朝国祚;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势力相对稳定制衡。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第二年攻陷潼关,京师震恐,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途中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瑞经营长江流域,十二月下旬,永王引水师顺江东下,途经九江时,三请李白出庐山,诗人应召,参加了李瑞幕府。随军途中,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重大史实是安史之乱。
(2)根据材料二表格可知,因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元和年间,南方户数大幅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负面)安史之乱的经济影响非常严重,战争期间,许多地区的经济被摧毁,很多城市和农村遭受了破坏,许多百姓被迫逃难,对于唐朝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唐朝政府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下降,税收的减少,财政困难的加剧,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经济逐渐萎缩,物价上涨,商品供应短缺,对于唐朝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南移,极端货币政策随着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相继伏诛,九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可叛乱造成的人口锐减在短时间内却是无法填补,而且战争的威吓仍然存在,这导致不少唐民都患上了“战争过敏”,纷纷举家搬迁到南方。(正面)伴着这群唐民的南移,唐朝的经济重心也逐渐移向南方,可这也使得长安的税收结构发生了变化,即从北方纺织业逐渐变成南方茶业、丝织,使得南方经济发展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
(3)根据材料三可知,藩镇多数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藩镇分布较少,唐代割据地方的藩镇在分布上的特点北多南少。
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依旧把持着经济命脉,但彼时唐朝的经济重心已经逐渐南移,并没有受到安史之乱的江南地区完全可以给唐朝提供源源不断的赋税和粮食,这就使得唐朝有一定的资本延续发展下去,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仍旧有很出色的圣明君主出现,他们极大程度上延续了唐朝国祚,最后,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势力相对稳定制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