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这有利于( )
①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③促进文化素养的提高 ④造就科技发达的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右图反映了北宋地方财政的变化情况, 与这 一变化相关的举措是( )
A.派文臣任州县长官 B.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C.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D.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3.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中的空白处应填( )
A.增强了军事力量 B.促进了贸易发展
C.推动了文化昌盛 D.强化了中央集权
4.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折射出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制度的调整 B.国家政策的调整
C.战争时局的变化 D.经济重心的迁移
5.宋太宗诏:“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 若为内患, 深可惧也。 帝王用心, 常须谨此。 ”宋代统治者的这种认识造成了( )
A.内乱频仍, 国势衰弱 B.重文轻武,积弱不振
C.外戚宦官,横行不法 D.变法受阻,积弊难除
6.图中“▲”处应该填( )
A.分设三司 B.设副宰相 C.创立殿试 D.设置通判
7.王安石变法和“庆历新政”的相同之处有( )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
③给统治者带来转机 ④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苏轼评论王安石变法:“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阙(耽误)事。苏轼所称的“新法”是指(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保甲法 D.农田水利法
9.作为宋朝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朝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官员素质 B.发展文教事业
C.缓和阶级矛盾 D.稳固国家政权
10. 唐朝中期的官员,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而北宋初期布农出身的官员约占三分之一,到北宋中期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B.科举制的发展
C.统治阶层范围的扩大 D.寒门庶族的兴起
11.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据此,通判的作用是 ( )
A.加强知州的权力 B.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
C.分散知州的权力 D.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
12. 宋初,赵普向宋太祖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宋太祖为“稍夺其权”采取的措施有( )
A.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B.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C.由文官出任地方长官 D.设置转运使
13. 下表为王安石变法前北宋三位皇帝部分年份的财政收支表,从下表可以反映出王安石在1069年进行变法的背景是( )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12625万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A.中央集权加强 B.财政危机加重
C.提倡“重文轻武” D.对外战争失利
14. 弄清历史评价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宋朝统治者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
B.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重文轻武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D.在地方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二、判断题
15.宋太祖时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期望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16.宋朝重文轻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17.宋代武举出身的人数量较少,并且不受重用,即使举行武举考试,考中的武举人被授予官职,也低于同等情况下的文士。据此可知,宋代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三、问答题
18.北宋初期,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什么?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四、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请联系赵普所说回答宋太祖的疑问。
(2)针对存在的问题,宋太祖采取了赵普所开出的“药方”,即加强中央集权的“三大纲领”。根据所学知识, 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三大纲领 具体措施 影响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20. 唐、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共议朝政,均为宰相。李世民即位前任尚书令,为避讳,就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唐代皇帝认为宰相品位尊崇,不应轻易授人,常以他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例如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与朝政,称“参知政事”,也是宰相之职……太宗还以李洵为太子詹事(东宫百官之长),特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号,使其与侍中、中书令共同参与宰相职事。从此就有了“平章事”与“同三品”的衔号。无论品位多高,不加此衔,就不能行使宰相职权。只有三公三师及中书令例外……安史之乱后,宰相名号又发生了变化,因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升为正二品,所以就废除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名衔。唐后期宰相的名号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
——摘编自刘珲春《中华文明史话·宰相史话》
材料二 唐宋时期中国状元数量及分布表(有籍可考者)部分
籍贯 唐代 宋朝
河北、河南 28 23
陕西 11 1
山西、山东 10 11
江苏 6 9
江西 2 9
浙江 0 24
安徽 1 5
福建 0 19
——整理自梅介人《中国状元及其地理分布》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宰相制度变革呈现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宋时期状元数量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产生这一趋势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①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重要意义的相关史实。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D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是庆历新政的内容,排除ABC;
②③④是“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故选项D②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阙(耽误)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方田均税法 ,是关于农田征税的,不符合题意;
C.保甲法,是关于户籍管理制度,不符合题意;
D.农田水利法,是关于农田水利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其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9.【答案】D
【解析】【分析】 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为稳固国家政权,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是重文轻武政策;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稳固国家政权, D 符合题意;
提升官员素质、发展文教事业是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带来的作用;缓和阶级矛盾不是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目的, ABC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重文轻武政策。题干关键信息“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
10.【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朝中期的官员,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而北宋初期布农出身的官员约占三分之一,到北宋中期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可知,北宋通过科举做官的平民阶层越来越多,与宋代科举制的改革扩大增加选举名额等有关,说明了选官制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出现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科举制的发展。B符合题意;
材料只是涉及科举制度导致官员出身的变化,没有涉及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排除A;
材料只是涉及科举制度导致官员出身的变化,没有统治阶层范围的扩大,排除C;
材料只是涉及科举制度导致官员出身的变化,没有提及寒门庶族是否兴起,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文官得到重用,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11.【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可知,判断通判的作用是“与守臣(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即分散知州的权力。C符合题意;
通判削弱了知州的权力,排除A;
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的是转运使,排除B;
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与地方权力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通判的设置是为了分化知州的权力即可作答。
12.【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宋太祖为“稍夺其权。”可知,北宋为了“稍夺其权”所采取重文轻武的措施,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借此剥夺了地方大将的权力,C项正确;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属于预防地方藩镇割据,排除A项;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属于“收其精兵”,排除B项;
设置转运使属于“制其钱谷”,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
13.【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财政收支表可知,宋真宗年间,宋朝的财政还有盈余,但到了宋英宗年间,财政已经出现了亏损,这说明宋朝面临的财政危机是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之一,B项正确;
宋朝的确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且在对外战争中几乎屡战屡败,但图表内容无法反映出这些问题,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相关内容的掌握。
14.【答案】C
【解析】【分析】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评价则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表达, 重文轻武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评价。C项正确;
宋朝统治者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
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
在地方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评价的相关史实。
15.【答案】错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神宗时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期望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因此,试题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基本知识即可作答。
16.【答案】正确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本题正确。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17.【答案】正确
【解析】【分析】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故题干表述正确。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表现与影响。
18.【答案】原因:北宋建立之初,武将专权藩镇割据问题严重,中央权力弱小,需要加强集权。
措施:军权:杯酒释兵权;控制军队调动;定期换防;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行政权:分化事权,在中央设置多个宰相和机构削弱宰相权力;在地方重用文臣,设置通判制约知州的权力。
财政权:设置转运使,地方财富归中央,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皇权大大加强。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宋太祖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在中央,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权大大加强。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相关史实。
19.【答案】(1)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或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2)具体措施:稍夺其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制其钱谷: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其精兵: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影响:通过这些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0.【答案】(1)宰相职务由多人担任,成为一个辅政的集体;宰相名称不断变化。
(2)唐朝时,状元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流域、北方);到宋代,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原因:经济方面: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政治方面: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江南。北民南迁,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唐朝的宰相制度。根据材料一“唐代皇帝认为宰相品位尊崇,不应轻易授人,常以他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联系所学可知,唐代宰相制度变革呈现的主要特点是宰相职务由多人担任,成为一个辅政的集体;根据材料一“安史之乱后,宰相名号又发生了变化”“唐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共议朝政,均为宰相”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宰相制度变革呈现的主要特点是宰相名称不断变化。
(2)本题考查唐宋状元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二唐宋时期中国状元数量及分布表可知,唐朝状元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也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宋代状元主要集中在江苏、江西、福建也就是江南地区。原因:结合所学从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江南等方面进行归纳。
故答案为:
(1)宰相职务由多人担任,成为一个辅政的集体;宰相名称不断变化。
(2)唐朝时,状元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流域、北方);到宋代,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原因:经济方面: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政治方面: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江南。北民南迁,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宰相制度,唐宋状元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本题重在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信息,对材料进行归纳总结,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