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精选(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精选(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6 20:5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选择题
1.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2.(宰相)王钦若曰: “城下之盟, 虽春秋时小国犹耻之,今以万乘之贵, 而为澶渊之举,是盟于城下也,其何耻如之!”材料评述的是(  )
A.宋夏议和 B.宋辽议和 C.宋金议和 D.辽金议和
3.下列有关辽、宋和西夏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议和后处于三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②宋和西夏战争结束后,宋向西夏称臣
③宋真宗在有利形势下还同意宋辽议和
④议和后,西夏每年送给北宋大量岁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归纳比较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宋辽、宋夏议和的共同点不包括(  )
A.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局面 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加重了宋朝百姓的负担 D.促进了各自边境地区的发展
5.元昊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他建立政权后采取的统治措施包括(  )
①订立官制和法律 ②发展农牧经济
③鼓励与汉族通婚 ④创制西夏文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右侧思维导图的主题是(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开放的时代 D.封建制度的没落
7.某同学整理的历史学习笔记(如图),图中序号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
A.①—前秦; ②—东晋; ③—北魏
B.①—辽; ②—北宋; ③—西夏
C.①—金; ②—南宋; ③—西夏
D.①—蒙古; ②—南宋; ③—金
8.下图是宋与西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赵构 B.阿骨打 C.元昊 D.铁木真
9. 据《辽史 世表》记载:耶律俨(辽朝大臣、史学家)称辽为轩辕(黄帝)后。这说明,契丹族(  )
A.与汉民族同根同源 B.有跟中原王朝改善关系的愿望
C.认同先进的华夏文明 D.冒充炎黄子孙以图入主中原
10.下列漫画再现了辽、北宋、西夏的政权格局,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
A.早期国家发展 B.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C.民族政权并立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1.在图中“战争结果”处应填入(  )
A.双方从此交恶 B.导致北宋灭亡
C.签订“澶渊之盟” D.实现全国统一
二、判断题
12.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这期间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北宋、南宋、辽、西夏、金等。(  )
13.战争时,皇帝御驾亲征往往能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北宋时,宋真宗亲征澶州城就使得北宋军队打退了辽军,当时力劝皇帝亲征的宰相是寇准。
14.宋真宗时期,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此后之间保持了和平的局面。
15.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昊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仿效唐宋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16.签订澶渊之盟的双方是南宋与金。
三、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
材料二:从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所进行的战争结果来看,无疑都是相似的, 虽然在与西夏政权的议和中,挽回了一点面子,但究其实质与辽并没有什么不同。 这一结果是与宋朝的统治政策分不开的。
材料三:北宋与辽、 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边界贸易一直在进行。 当时在宋与辽、 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 称为 “榷场”。 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 互通有无。 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 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
(1)材料一中回銮碑是哪一盟约的历史见证 请概括这一盟约的内容。
(2)在宋与西夏的和议内容中,哪一项使北宋“挽回了一点面子” 材料二中提到的“宋朝的统治政策”指的是哪 一政策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与辽、西夏订立的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论述题
18.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不同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整合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后,中原地区汉族土木建筑技术广为传播发展……此后,松赞干布多次派人前往唐朝请技术工匠和相关古籍、著作,促进了吐蕃建筑的发展。
——摘编自靳坤《浅析中原文化在吐蕃的传播影响》
材料二:宋夏达成和议,重开沿边榷场互市,这种商业往来长期维系着宋夏之间的友好往来。通过榷场贸易,南方一些先进的农具、手工业技术、作物品种传到了北方,大大改善了北方农业生产条件。榷场的设置,使得各地农民得以彼此交流培育农作物的经验。
——摘编自王福君《辽宋夏金时期宋的榷场贸易考述》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宋代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960年,北宋建立;11世纪前期,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建立西夏。各政权间有战有和,互相并立。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辽、西夏、宋的并立,注意各政权之间的关系。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A
【解析】【分析】据思维导图可知,这反映的是北宋与辽和西夏并立,南宋与西夏和金并立,所以他的教学主题是民族政权的并立,只有A项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以一个思维导图为切入点,考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7.【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之间签订的条约,西夏的元昊与北宋之间有战有和,西夏和辽国都位于我国的西部和北方,他们和汉族共同开发我国的北方地区,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8.【答案】C
【解析】【分析】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宋夏和战主要为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西夏损失很大。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议和以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设榷场,译汉文书,积极吸取汉族文化。故题目空白方框处应填写元昊。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西夏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建立民族、都城等相关基础知识。
9.【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耶律俨(辽朝大臣、史学家)称辽为轩辕(黄帝)后”可知,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后追根溯源,认为契丹族是华夏族的后裔,体现了契丹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C项正确;
题干信息不能证明同根同源,排除A项;
有跟中原王朝改善关系的愿望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
冒充炎黄子孙以图入主中原表述错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契丹族的兴起。
10.【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漫画中的三位人物的话语可知,他们各占一块地盘,建立了不同的政权,这反映的时代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C项正确;
早期国家发展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
大一统国家的形成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
11.【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1004年”“辽”“北宋”“澶州”“寇准”“宋真宗”等信息,辽军对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前锋直指靠近黄河的澶州城,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的安全,宰相寇准反对迁都退让的主张,坚决恳求皇帝亲自率兵征讨辽军,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宋军士气受到鼓舞,重挫辽军,第二年,辽宋之间鼎立和议,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澶渊之盟”,图示即是签订“澶渊之盟”,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澶州之战签订“澶渊之盟”,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而非“从此交恶”,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并非是澶渊之盟的签订导致北宋灭亡,B不合题意;
图示中战争的结果是签订“澶渊之盟”,但没有实现全国统一,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重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1004年”“辽”“北宋”“澶州”“寇准”“宋真宗”等信息,并熟知辽宋的历史。
12.【答案】错误
【解析】【分析】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但是北宋和南宋是由汉民族建立的王朝,不属于少数民族政权;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辨别,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少数民族政权”字样,细心辨别判断回答。
13.【答案】正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了澶州城下,直接威胁都北宋都城开封,朝廷一片恐慌,在这种情况下,为稳定军心民心,鼓舞士气,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所以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点评】 本题考查宋与辽的和战,注意掌握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
14.【答案】正确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005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即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宋辽澶渊之盟虽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此后,宋辽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
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学生要掌握“澶渊之盟”的时间、主要内容和影响。
15.【答案】错误
【解析】【分析】10世纪初,契丹族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夏建立的史实。
16.【答案】错误
【解析】【分析】北宋建立后,曾对辽用兵,失败后改为消极防御,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宋庭一片慌乱,后皇帝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亲征到澶州城,鼓舞了宋军士气,打退辽军,后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澶渊之盟。
17.【答案】(1)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2)元昊向宋称臣。重文轻武政策。
(3)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相对和平的环境促进边界贸易,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促进了各民族问的了解和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18.【答案】(1)重要途径:北人南迁、统治者的推动。
(2)论题:中华民族各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论据:从秦汉民族大融合到隋唐民族大融合,再到宋元民族大融合。中华民族各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国家大一统时代,采取更加积极平等的民族政策,有利于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两则材料“文成公主入藏”“宋夏和议” 传播了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带来的民族融合是统治者推动形成的;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北人南迁四促进民族融合的另一主要因素
(2) 充分理解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论题题干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进行论述。论题:中华民族各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论据:从秦汉民族大融合到隋唐民族大融合,再到宋元民族大融合。中华民族各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国家大一统时代,采取更加积极平等的民族政策,有利于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民族政策以及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意义等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