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春节 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北京的春节 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18:1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大家猜猜看
这首童谣描
写的是什么
节日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新课导入
北京的春节
第一课时
春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俗称“过年”。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的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
想一想:你和家人是怎样过春节的?春节的哪些风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舍 (1899-1968)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拥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收录在《老舍文集》里。
走近作者:
我会写











轿



suàn

jiǎo
tān
bàn
zhǎ
xiāo
rán
fàn


jiào
luò
tuó
qià
课文中几个多音字的字音,你能读准吗
万象更新 间断 正月 白云观 分外
gēng
jiàn
zhēng
guàn
fèn
课文中还有一些儿化音的词语,你能读对吗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干活儿
玩意儿 擦黑儿 摆摊儿
“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来。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初六、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时间顺序
提示:散文记叙线索一般为时间或事件过程。
快速浏览课文,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画出来。
整体感知
让我们把这些日期填入表格中,然后一边读课文,一边对照表中日期,在对应的空白处写一写课文描写的民俗活动吧!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时 间
风俗习惯(人们的活动)
详略
腊八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九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大人孩子为过年做准备
过小年,放鞭炮,祭灶王,吃糖
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
吃团圆饭,穿新衣,放鞭炮,祭祖守岁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铺户开张,放鞭炮
赏灯,吃元宵
春节结束
借助表格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过年前
的准备
过年时
的热闹
春节结束
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然
后借助表格,说一说文中哪
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
简略吧!(课后第1题)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时 间
风俗习惯(人们的活动)
详略
腊八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九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大人孩子为过年做准备
过小年,放鞭炮,祭灶王,吃糖
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
吃团圆饭,穿新衣,放鞭炮,祭祖守岁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铺户开张,放鞭炮
赏灯,吃元宵
春节结束
思考: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除夕、元宵节









第二课时
北京的春节
详写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元宵节)
抓住重点
写出特点
凸显风俗特点
老北京春节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下面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看看老北京人的春节是怎样过的。
品读感悟
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
腊八节
说一说写了腊八这一天的哪些风俗?
腊八粥
腊八蒜
过年前
这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粥的特点:食材多
泡腊八蒜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色如翡翠
色味双

腊八蒜的特点:色味双美
说一说孩子们怎样准备过年?
第一件事:买杂拌儿
第二件事:买爆竹
第三件事:买各种玩意儿
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
蜜饯等。
蜜饯: 也称果脯。以果蔬为原料,
用糖或蜂蜜腌制后而加工
制成的食品。
空竹: 一种靠线绳抖动使其高速
旋转而发出响声的玩具。
蜜供:是新年时供奉神和祖先用的一种供品,一般都是用面粉、果仁和糖做成的,形状像塔一样。过年时蜜供是每户人家的必需品,且价格不菲。
品读感悟
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
腊月二十三
说一说写了腊月二十三的哪些风俗?
放鞭
祭灶
吃糖
过年前
作者针对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王”的习俗,重点描写了街上卖糖的情形,吃糖习俗的来历,以及现在小年吃糖人的变化,写出小年这一天“祭灶王”的风俗特点。
过年前还有哪些习俗?
扫房
预备食材
1、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过年时
品读感悟
除夕
大年初一
元宵节
热闹
2、它们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夕
研读第8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除夕的热闹的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热闹”的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香味
鞭炮声
新衣
红红
各色
灯火通宵
嗅觉
视觉
听觉
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夕
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初一
研读第9自然段,说说正月初一和除夕有哪些不同?
真热闹:贴对联、年画,做年菜,灯火通宵,鞭炮不绝。
真静:铺户上板,全城休息。
除 夕
正月初一
截然不同
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初一
读第10自然段,说说正月初一人们都有哪些活动?
男人们:
女人们:
小贩们:
小孩子们:
拜年
接待
摆摊儿
逛庙会
作者正是通过列举初一不同人的活动,写出了“正月初一”的热闹、美好。
老北京的孩子们在庙会上玩些什么呢?
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体会孩子们的悠闲与快乐
看野景

毛驴

玩具
赛轿车赛马
赛骆驼
课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词语,你能理解吗
天桥:地名,在北京市永定门内,是清末民间艺人集中演出地区。
“逛天桥”指观看天桥上的各种活动,如杂耍、绝技等,跟现在的逛街差不多。
逛庙会: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由于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会”;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就在庙外摆了各式小摊,渐渐地成为了定期的活动。
春节的第三个高潮——元宵节
读第12、13自然段,看看元宵节是什么景象?人们是怎么度过的?
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除夕:没有月光
如何写出元宵节的特点?
元宵节:明月当空
大年初一:还不够美
元宵节:火炽而美丽
对比
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美丽。
读一读描写花灯的语句,看看作者写出了花灯的哪些特点。
赏析: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碧绿的长龙。
数量多,种类多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思考:课文略写部分的写法和“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难点释疑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节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正月初六
正月十九
详:重点交代了人们的活动。
略:一笔带过或把几天的时间、事情和合在一起写。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日子的活动写得简略?有详写、有略写的好处是什么?
难点释疑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日子的活动写得简略?有详写、有略写的好处是什么?
依据不同日子在春节中的重要程度
主要:详写
次要:略写
抓住重点
写出特点
一带而过
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赏析:
感受作家“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亲切、随和
零七八碎儿
杂拌儿
玩意儿
闲在
说一说:读完课文,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
喜庆
团圆
忙碌
课文主旨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 结束,以及老北京人在这一段时间里过春节的习俗。反映出老北京人过春节时热闹的场面以及快乐幸福的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认同。
板书设计
详写
略写
北京的春节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节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正月初六
正月十九
时 间 顺 序
1.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2.一切事物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3.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4.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5.快要熄灭的灯,将要结束的庙会;比喻事情已经衰落,接近完结。
课堂练习:
根据下列解释写出对应的四字词语:
( )
截然不同
( )
( )
( )
( )
万象更新
万不得已
悬灯结彩
残灯末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