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海水“晒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2℃时,将25克a物质加入到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70克
B.若a中含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C.t2℃时,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D.t2℃时,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为a>b>c
2.下列物质加水以后测得pH变大的是
A.酱油(酸性) B.肥皂水(碱性) C.葡萄糖溶液(中性) D.硫酸钡(固体)
3.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50°C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g
B.10°C时,可以配制20%乙的溶液
C.在图示温度范围内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D.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如图是KNO3和NH4C1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KNO3的溶解度与NH4CI的溶解度相等
B.t2℃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60%
C.t1℃时,NH4C1的饱和溶液升温,变为不饱和溶液
D.t2℃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NH4CI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5.不同温度时,NaCl固体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36.0 36.6 37.3 38.4 39.8
20℃时,将50g NaCl固体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150g B.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C.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4g D.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约为26.5%
6.向久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下列图像一定正确的是
A B C D
A.A B.B C.C D.D
7. 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不可以使B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
C.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A成为不饱和溶液
D.t2℃时,用等质量的A、B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A〈B
8.下列四个图像的变化趋势,能正确描述对应操作的是( )
A.20℃时,向一杯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不断加入KNO3晶体
B.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C.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D.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氧气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100g KCl饱和溶液蒸干得到25g固体,则KCl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25g
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从25%的H2SO4溶液中取出10mL,则取出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25%
10.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A.观察铁丝燃烧 B.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C.探究分子运动 D.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实验设计
A.A B.B C.C D.D
二、判断题
11.50℃时,氯化钾溶解度为42.6g,则此时饱和K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2.6g/142.6g×100%( )
12.在一定温度下,搅拌不能改变硝酸钾的溶解度( )
13.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从溶液中得到这些固体晶体只能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
14.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水的质量改变而改变( )
15.大多数固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
三、综合应用题
16.为测定某石灰石的纯度(石灰石中所含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不溶于盐酸也不溶于水),某同学实验并记录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求解步骤 1 中反应的碳酸钙质量(x)的比例式 ;
(3)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为 ;
(4)用 36.5%的浓盐酸稀释成此实验所需的 300g稀盐酸,需要水的质量是 ;
(5)向烧杯B中加入适量该石灰石样品,处理成中性后,再将A、B烧杯内物质混合、过滤(滤液损失不计),将滤液蒸发掉 16.8g水,最终得到的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6)工业上煅烧 50t这种石灰石样品制取生石灰,若不计损失,可得到含杂质的生石灰的质量是 。
17.用“化学的视角”认识身边的物质。
(1)水和溶液在生活、生产及航天事业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如图1为核心舱环控生保半封闭系统工作原理示意图。请分析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微观角度分析液态水与气态水的区别是 。
②通过环控生保系统得到的饮用水为软水。生活中常用 区分硬水和软水。
③早期空间站内二氧化碳可用超氧化钾(KO2)吸收,生成碳酸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图2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最好采用 (选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②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3)下列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一中在集气瓶底部加入少量水的作用是 。
②图二中可观察到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说明CO2具有的性质是 。
③某同学用图三实验装置直接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成功,原因是 。
18.水和水溶液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
(1)天然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
①步骤I的目的是 ;步骤Ⅱ中可使用 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②检验净化后的水是否为软水的试剂是 。
(2)图1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R是其中一种物质。现取50gR如图2进行有关实验,观察到A、B中没有固体析出,C中有固体析出。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图2的实验结合图1分析,R是物质 (填“甲”、“乙”或“丙”)。
②若甲中混有少量乙,要提纯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③A、B、C的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④t3℃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列计算式即可)。
(3)很多科学实验都要用到水,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起润滑作用 B.提供热量,隔绝空气
C.吸收放出的热量 D.便于观察是否有气体排出
四、填空与简答
19.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 。
(2)30℃时,将25g的甲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 。
(3)50℃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最多的是 。
(4)若要将50℃时乙的饱和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5)将1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50℃,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20.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 。
(2)若a物质中混有少量的b物质,可用 方法提纯a。
(3)t3℃时,把80g物质a加入到200g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形成的溶液质量为 g。
(4)t3℃时,将a和b的饱和溶液降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a>b B.a=b C.a<b D.不能确定
(5)要使t2℃时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
(6)将t2℃时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7)分别将100ga、c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时,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a,c都是饱和溶液 B.所含溶剂质量:a=c
C.溶液的质量:a>c D.溶质的质量分数:a>c
21.如图所示,A、B、C、D、E、F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其中C、D、E、F为四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已知A是一种红棕色固体,B是一种温室气体,F常用作建筑材料。(“-”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经略去)
(1)F的化学式为 ;E的俗名为 。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C: 。
22.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的工业生产过程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B 的化学式为 。
(2)步骤Ⅲ中操作 a 的名称是 。
(3)步骤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3.神奇的太空“冰雪”实验
乙酸钠,化学式为CH3COONa,白色晶体,其溶解度曲线如下图。当乙酸钠在较高的温度下配制成饱和溶液,然后让溶液的温度慢慢下降,但未析出晶体,此时的溶液叫做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能稳定存在的原因是,溶质不容易在溶液中形成结晶中心(即晶核)。当过饱和溶液受到振动或遇到灰尘或加入一块非常小的溶质晶体,马上就能析出晶体,同时释放出热量。
2022年3月23日,航天员王亚平利用过饱和乙酸钠溶液演示太空“冰雪”实验。前两次挤出的液体在导管口开始结晶。剪短导管重新实验,顺利挤出了一个过饱和乙酸钠溶液的液体球,用沾了晶体的棉棒触碰一下,液体球马上结晶,看似一个“冰球”。
(1)太空实验中出现的“冰球”的温度比溶液的 (选填“高”“低”“不变”)。
(2)小苏打和乙酸(又名醋酸)制取乙酸钠发生了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乙酸钠的溶解性为 ,理由是 。
(4)将130g乙酸钠加入100g水中,加热至固体完全溶解。再冷却至20℃,且没有晶体析出,得到乙酸钠的过饱和溶液,其质量分数为 (列出计算式即可),该状态对应图中的点 (填字母序号)。
(5)文中前两次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写一点)
参考答案:
1.C
【详解】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40g,即在此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40ga物质形成饱和溶液,将25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最多能够溶解20g,所得溶液的质量是:,此选项正确;
B、a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若a中含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此选项正确;
C、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可知,a、b、c三种物质配制的饱和溶液,溶解度越大溶质的质量分数就越大。据图可知,t2℃时,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a>b>c,根据 可知,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大小关系为:a>b>c,根据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可知溶剂的质量关系为:a<b<c,此选项错误;
D、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a、b的溶解度减小,该温度范围内,a的溶解度差大于b,析出固体质量是a大于b,c的溶解度增大,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c不析出固体,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为a>b>c,此选项正确。
故选C。
2.A
【详解】A、酱油加水稀释,溶液酸性减弱,pH变大,故选项符合题意;
B、肥皂水加水稀释,溶液碱性减弱,pH变小,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葡萄糖溶液加水稀释,由于溶液呈中性,pH不变,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硫酸钡难溶于水,测得的是水的pH,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B
【详解】A、根据溶解度曲线知:50°C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g,不符合题意;
B、10°C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20g,乙的溶液的最大浓度为.,符合题意;
C、在图示温度范围内同温时,甲的溶解度都大于乙的溶解度,不符合题意;
D、根据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不符合题意。故选B。
4.B
【详解】A、t1℃时,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此时两者的溶解度相等,该选项说法正确;
B、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则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该选项说法错误;
C、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将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升温,溶液会变为不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正确;
D、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溶解度,而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则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5.A
【详解】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氯化钠,则20℃时,将50g NaCl固体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被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0g,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溶剂的质量100g,溶质的质量36.0g,溶液的质量为136.0g,故A项正确;
B、20℃时,将50g NaCl固体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被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0g,还有14g氯化钠没有溶解,故此时得到的溶液是饱合溶液,故B项错误;
C、20℃时,将50g NaCl固体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被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0g,还有14g氯化钠没有溶解,故C项错误;
D、溶质的质量分数=,故D项错误;
答案:A。
6.B
【详解】A、久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有可能完全变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若完全变为碳酸钠,则开始加入稀硫酸就会产生气体,故A错误;
B、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变质后的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无论是否变质、变质程度如何,加入稀硫酸的同时即产生硫酸钠,随着稀硫酸的加入,生成硫酸钠的质量增大,反应结束后质量不再改变,故B正确;
C、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均呈碱性,pH>7,逐滴加入稀硫酸,随着反应的进行,碱性逐渐减弱,恰好完全反应时pH=7,稀硫酸过量时,pH<7,故C错误;
D、若氢氧化钠部分变质,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相同质量的硫酸生成水的质量不同,反应结束后继续加硫酸,增加的溶剂的质量即稀硫酸中水的质量,故应该有两个拐点,故D错误。
故选B。
7.D
【详解】A、溶解度比较应指明温度,否则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
B、恒温蒸发溶剂,溶剂质量减小,可以使B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故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A还是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t2℃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故t2℃时,用等质量的A、B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溶剂的质量:A<B,故所得溶液的质量:A<B,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固体的溶解度曲线,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得出: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8.D
【详解】A、20℃时,向一杯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不断加入KNO3晶体,一开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为0,达到饱和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与图象不一致,故A不正确;
B、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导致溶质质量分数降低,而图象显示其质量分数增大,故B不正确;
C、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由于所有的物质都处于解离状态,可以认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生成沉淀是同时进行的,故C不正确;
D、用相等质量的双氧水来制取氧气时,有催化剂时放出氧气速度比不加催化快,但最终产生氧气的质量是相同的;与图象相符,故D正确。故选D。
9.B
【详解】A、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将100g KCl饱和溶液蒸干得到25g固体,则KCl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不是25g,错误;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正确;
C、着火点由物质本身决定,外界不能改变,错误;
D、溶液具有均一性,从浓度为25%的H2SO4溶液中取出10mL,剩余溶液浓度仍为25%,错误。
故选B。
10.B
【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需要在集气瓶底预留少量的水,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故A能达到实验目的;
B、图示中溶质和溶剂的种类均不相同,变量不唯一,不能用于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故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大烧杯内的酚酞溶液中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可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一段时间后,大烧杯外的小烧杯内的酚酞溶液不变色,大烧杯内小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可用于探究分子运动,故C能达到实验目的;
D、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水中的白磷(与氧气隔绝、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D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11.正确
【详解】50℃时,氯化钾溶解度为42.6g,即50℃时,将42.6g氯化钾溶于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50℃时,饱和K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2.6g/142.6g×100%,故填正确。
12.正确
【详解】在一定温度下,搅拌不能改变硝酸钾的溶解度,搅拌只能加快溶解速率,故正确。
13.错误
【详解】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一般采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得到晶体;一些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如氯化钠,一般采用蒸发结晶方法得到晶体。所以从溶液中得到固体晶体可以用蒸发结晶或者降温结晶的方法。
14.正确
【详解】由于固体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只受温度这一个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若想改变固体的溶解度,就只能改变温度,不会随着水的质量的改变而改变,故正确。
15.正确
【详解】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正确。
16. CaCO3+2HCl=CaCl2+H2O+CO2↑ 80% 240g 11.1% 32.4t
【详解】(1)根据题意得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2)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则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2.5g+100g-108.1g=4.4g;
故填:
(3)根据(2)解的x=10g,则石灰石中碳酸钙质量分数×100%=80%
故填:80%
(4)设100g稀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y
则稀盐酸的质量分数×100%=7.3%
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设加水的质量为m
则有:(300g-m)×36.5%=300g×7.3%
解得m=240g
故填:240g
(5)由题意分析得,每12.5g石灰石可以和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所以300g的稀盐酸可以和37.5g石灰石恰好完全反应,设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钙为a,生成二氧化碳质量b
反应后溶液总质量=37.5g×80%+300g-13.2g-16.8g=300g
反应后氯化钙溶液质量分数为×100%=11.1%
故填:11.1%
(6)设工业上煅烧 50t这种石灰石样品,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c
可得到含杂质的生石灰的质量为50t-17.6t=32.4t
故填:32.4t
17.(1) 分子之间的间隔不同 肥皂水
(2) 降温结晶 乙>甲>丙
(3) 防止灼热的生成物炸裂瓶底 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装置没有密封,生成的气体扩散到空气中
【详解】(1)①物质三态的分子间隔不同,故液态水与气态水的区别是分子之间的间隔不同。
②生活中常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少量该饮用水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肥皂水,搅拌,若产生的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若产生的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
③二氧化碳和超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4KO2=2K2CO3+3O2。
(2)①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故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②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将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
(3)①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集气瓶底部加入少量水的作用是防止灼热的生成物炸裂瓶底。
②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说明CO2具有的性质是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③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由于装置没有密封,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到空气中,导致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减轻,因此用此装置直接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能成功。
18.(1) 除去水中不溶性物质 活性炭 肥皂水
(2) 乙 降温结晶或冷却结晶 BC
(3)C
【详解】(1)①步骤Ⅰ沉淀过滤,可以分离水和难溶性杂质,所以目的是除去不溶性物质。净水中常使用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因为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吸附性。
②可以使用肥皂水检验软水和硬水。加入肥皂水振荡,泡沫多的是软水,浮渣多的是硬水。
(2)①由图可知,B中含有水100g,50gR,说明R物质在温度为t3℃时溶解度≥50g,降温至t2℃时有固体析出,说明R在t2℃时,溶解度<50g,则R为物质乙。
②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而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故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物质,可采用的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③由图可知及结合上述信息分析,t1℃,R的溶解度>30g,A中含有水200g、50gR,故A为不饱和溶液;t3℃,R的溶解度50g,B中含有水100g、50gR,故B为饱和溶液;由图可知,C中有固体析出,故C为饱和溶液,综上所述,属于饱和溶液的为BC。
④t3℃时,甲的溶解度为90g,故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A、仪器连接时,用水润湿玻璃管,水起到润滑作用,故A正确;
B、在该实验中,烧杯中的水起到提供热量,隔绝空气的作用,故B正确;
C、硫燃烧的实验中,集气瓶加一些水可以吸收二氧化硫,防止其污染空气,故C错误;
D、在该实验中,水起到便于观察是否有气体排出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C。
19. 1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7 丙 加溶剂(水) 丙<乙=甲
【详解】(1)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就是此温度时这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因此P点的含义是:1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30℃时,甲的溶解度是40g,将25g的甲加入到50g水中,只能溶解20g,因此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20g∶70g=2∶7。
(3)5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甲>乙>丙,因此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最多的是:丙。
(4)若要将50℃时乙的饱和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因为温度不变,不可采用升温的方法,因此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加溶剂(水)。
(5)因为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温度升高后丙饱和溶液中有丙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减小,甲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因为溶质、溶剂质量均未发生变化,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因此将1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50℃,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是:丙<乙=甲。
【点睛】本题的一个难点是将1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50℃,判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升温后丙的溶解度减小,50℃时三种物质中最小,50℃甲的溶解度大于乙,但在升温过程中,没有增加溶质,所以甲乙的浓度还是和10℃时一样,因此判断出:丙<乙=甲。
20. t1℃时a、c的溶解度相同均为20克 降温结晶 280g D 加水 b>a>c D
【详解】(1)两条溶解度曲线的焦点的含义是指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故表示t1℃时a、c的溶解度相同均为20克。
(2)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小,故a中混有少量b时,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3)t3℃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含义是在t3℃时,100g的水中最多可以溶解50g的a物质,故2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00g的a物质,故将t3℃时,把80g物质a加入到200g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形成的溶液质量为280g。
(4)t3℃时,将a和b的饱和溶液降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与a和b的饱和溶液的质量有关系,故无法确定,故选D。
(5)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可以加入水使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6)将t2℃时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ab有晶体析出,c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故b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a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故大小书写为b>a>c。
(7)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将100ga、c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时,a为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c为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在t3℃时,a 的溶解度大于c的溶解读,故100ga、c的饱和溶液中,a物质中的水的含量较少,在降温的过程中,水的质量不变,故c>a,故B错误;降温的过程中a中有晶体析出,c中没有,故溶液的质量c>a,故C错误;降温至t1℃,a为饱和溶液,c为不饱和溶液,故溶质的质量分数:a>c,故正确;故选D。
21. Ca(OH)2 纯碱(或苏打) (或合理即可)
【分析】本题涉及不同类别的物质,需要根据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来推断。A是一种红棕色固体,则A是Fe2O3,B是一种温室气体,则B是CO2,F常用作建筑材料,且能和B发生反应,则F是Ca(OH)2,A、B、C、D、E、F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则 A、B、C、D、E、F均含有氧元素,C、D、E、F为四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即分别为氧化物、酸、碱、盐中的一种,C能和Ca(OH)2互相转化,故C是 H2O,D能和A发生反应,则D属于酸,可以是H2SO4,则E属于盐,能生成CO2且能和 Ca(OH)2发生反应,故E可以是 Na2CO3。代入验证,图中关系均成立,说明推断合理。
【详解】(1)F的化学式为Ca(OH)2,E的俗名为纯碱或苏打;
(2)B→C的化学方程式为(或合理即可)
【点睛】一些相互转化关系也可以作为推断题的突破口,例如Ca(OH)2和H2O可以相互转化,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
22.(1)CO2
(2)过滤
(3)
【详解】(1)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A与水形成石灰乳,A为氧化钙,则B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
(2)过滤能将固液分离,所以步骤Ⅲ中操作 a为过滤;
(3)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氯化镁,步骤Ⅲ是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步骤Ⅳ是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方程式为Mg(OH)2+2HCl=MgCl2+2H2O。
23.(1)低
(2)
(3) 易溶 常温下(20℃)乙酸钠的溶解度大于10g
(4) B
(5)棉棒没有沾乙酸钠晶体(答案合理即可)
【详解】(1)由题干信息可知,“冰球”形成过程释放出热量,所以“冰球”的温度比溶液的低,故填:低。
(2)小苏打和乙酸发生复分解反应,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乙酸钠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3)乙酸钠的溶解性为易溶,理由是:由图可知,常温下(20℃)乙酸钠的溶解度大于10g。故填:易溶;常温下(20℃)乙酸钠的溶解度大于10g。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所以乙酸钠的过饱和溶液,其质量分数为:;该状态对应图中的点B,B为20℃时过饱和溶液点。故填:;B。
(5)根据题干信息,文中前两次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棉棒没有沾乙酸钠晶体,或沾有晶体量过少,故填:棉棒没有沾乙酸钠晶体(答案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