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酸碱中和反应 巩固练习(含解析)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4酸碱中和反应 巩固练习(含解析)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2-26 18:5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4酸碱中和反应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身边的一些物质pH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柠檬的酸性比橘子弱
B.厨房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
C.草木灰水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
D.厕所清洁剂会腐蚀大理石地面
2.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下列物质分类错误的是
A.MgC12盐 B.A12O3氧化物 C.NaHSO4酸 D.O3单质
3.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下列物质中属于盐的是
A.加碘食盐 B.高锰酸钾 C.氢氧化镁 D.氧化铜
4.对下列化学反应实质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酒精燃烧:分子破裂成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B.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碳原子不变,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C.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
D.镁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都能燃烧:氧气和二氧化碳中都含有氧分子
5.基本概念是化学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下列对某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一种带电的粒子,则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则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6.下面是小华同学化学笔记中的记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在一定温度下,向溶液中加入溶质一定会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pH大于7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C.盐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D.化学反应不一定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7.类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碱溶液的pH>7,则pH>7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C.使用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8.某同学学习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之后,对家中的一些食品及生活用品进行了 pH测定,结果如下。参照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这些物质中酸性最强的是食醋
B.牙膏是中性物质
C.酱油显碱性,可使酚酞变红色
D.胃酸过多的人宜多吃葡萄
9.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但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D.洗涤剂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则汽油除油污也利用了乳化作用
10.下列各组物质是按混合物、单质、氧化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水、氮气、氢氧化钠 B.冰水混合物、镁条、干冰
C.空气、氧气、水 D.石油、铜、碳酸钙
二、判断题
11.酸碱中和反应都能生成水—实质是H+与OH-结合生成了H2O( )
12.有些中和反应的现象不明显。如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此类中和反应,需借助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恰好完成。
13.所有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
14.10g硫酸溶液与10g氢氧化钡溶液完全反应得到20g溶液( )
15.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
三、综合应用题
16.在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稀溶液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0.73%的稀盐酸,反应过程中不断搅拌,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量不同时刻溶液的温度与pH,记录数据如下表:
反应时间(秒) 0 25 50 75 100 125 150 175 200
滴入稀盐酸体积(毫升)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pH 13.2 13.0 12.7 12.4 12.1 7.0 2.0 1.6 1.3
温度(℃) 36.9 37.5 38.0 38.5 38.8 39.2 39.0 38.8 38.6
(1)测得溶液的pH必须 7(选填“小于”或“小于或等于”)才能证明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2)观察上表发现,当反应时间在 秒时开始,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会增加。
(3)在逐渐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先升高后降低,请分析其原因 。
(4)结合上表中滴入稀盐酸体积与pH的变化数据,请计算氢氧化钠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稀盐酸的密度取1.0克/毫升)
17.硝酸(HNO3)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强酸,广泛应用于生产化肥、染料、炸药、医药、冶金、化工等领域。下图为工业法制备硝酸的流程图:
(1)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2)汽车发动机产生的氮氧化物和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酸雨,请简述酸雨形成的原因: 。
(3)在上述流程图的步骤③中,有两个生成硝酸的方案:
【方案一】将二氧化氮通入水中,发生的反应为:
【方案二】将二氧化氮和氧气同时通入水中,其反应原理为:
上述方案中,更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方案 (填“一”或“二”),理由是 。
(4)浓硝酸具有强挥发性和强腐蚀性,溶于水时伴随放出大量的热,稀释操作与浓硫酸的稀释操作相似。市售硝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一般为65%-70%,小颖同学欲测定某市售硝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她先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再将1.0g硝酸溶液样品滴入其中,然后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氢氧化钠溶液,烧杯内溶液pH随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试计算:小颖所测硝酸溶液样品的溶质质量分数?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计算结果精确至0.1%)
18.化学兴趣小组活动中,甲、乙、丙三位同学对某化工厂的污水取样后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I.用pH试纸检测污水的酸碱性。三位同学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甲同学:取pH试纸于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测得pH<7.
乙同学:取pH试纸于表面皿上,先用蒸馏水湿润,再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测得pH<7。
丙同学:取pH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中,测得pH <7.
(1)以上三位同学中操作规范的是 同学。
Ⅱ.利用中和反应原理测定污水中污染物(设为盐酸)的质量分数。甲、乙两同学设计的方案分别如图甲、图乙所示:
(2)甲同学取少量图甲所示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3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于是得出了“两种物质已恰好中和”的结论,甲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
(3)乙同学按图乙方案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NaOH溶液必须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当观察到 现象时, 停止滴加NaOH溶液,此时可认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
(4)若要除去污水中的盐酸,从环保、原材料成本等角度考虑,最好选用 。
A NaOH
B Ca(OH)2
C Fe2O3
D CaCO3
(5)若图乙方案实验中共消耗了NaOH溶液20g,请计算:
①20g NaOH溶液中溶质质量= g.
②污水中H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列式计算)
四、填空与简答
19.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使用铜丝来做导线,利用了金属良好的 。
(2)家里的锁因为锈蚀而无法打开,我们可以用铅笔芯来回摩擦几下,锁就容易打开,这是利用了石墨的 。
(3)做完饭后,小红用干布擦去铁锅表面的水珠。这样做的目的是 ;自然界中金属资源有限,请写出一条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 。
(4)硫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说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 有关。
(5)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沾上会奇痒难忍。你认为可涂上厨房里的 止痒。
20.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做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请回答:

(1)用胶头滴管吸取盐酸逐滴加入烧杯中,当溶液刚好由红色变成 色时,停止加入盐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中和反应在实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请举出一个实例: 。
21.如图表示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的关系,物质A-G分别由H、O、S、Ca中的一种、两种成三种元素组成。各物质均有某种组成元素的化合价与横坐标的数值对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方向,请回答:
(1)A是维持人类生命不可缺少的气体,故A的化学式为 。G可用作食品干燥剂,故G的化学式为 ,C的化学式为 。
(2)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D→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G→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物质的一种用途是 。
22.工业上利用氯碱工业中的固体废物盐泥[主要成分为和]回收,其简要流程如下:

(1)操作a的名称是 。
(2)步骤①中,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3)能进入滤液中除去,是由于具有 的物理性质。
(4)滤液中的溶质除氯化钠以外还一定存在的有 (填化学式)。
23.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氮元素。将空气中的游离氮(氮气)转化为化合态氮的过程,称为固氮。固氮的方式通常有三种:
一、.生物固氮——在自然界里,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还有牧草和其他禾科作物根部的固氮螺旋杆菌、一些原核低等植物固氮蓝藻、自生固氮菌体内都含有固氮酶,可以吸收、利用氮气。
二、.自然固氮——俗话说“雷雨发庄稼”,闪电能使空气里的氮气和氧气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得到含氮元素的化合物随雨水落下,这是一种自然固氮,但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
三、.人工固氮——1909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成功地利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氨气的合成使氮肥大量的工业化生产,人类从此摆脱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有效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人们因此尊称他为“用空气制造面包的人”。

图-1为氮元素的化合价一类别二维图,A~G分别是含有氮元素的物质。
图-2为工业合成氨的主要流程。
(1)图-1中A为氮气,则横坐标上对应的物质类别X是 。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氮气和液氧,采用这种方法获得氮气的原因是 。
(2)自然固氮中,氮气和氧气化合成B,B继续氧化成C,C与水反应生成B和D,写出这个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 。
(3)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图2中,为了使合成塔中氮气和氢气尽可能完全化合成氨,通入气体的最佳体积比为 。
(4)F是氨的水溶液,和D发生中和反应生成G,图-1中G有两个点的原因是 。
(5)基于弗里茨·哈伯对人类作出的贡献,他获得了1918年瑞典科学院领发的诺贝尔化学奖。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弗里茨·哈伯研制出氯气、芥子气等剧毒气体作为“毒气战”,造成近130万人伤亡,他也成为了全人类的罪人。读了弗里茨·哈伯的“功”与“过”,你觉得应该如何正确运用化学知识: 。
参考答案:
1.A
【解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酸性溶液的pH小于7,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碱性溶液的pH大于7,呈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中性溶液的pH等于7,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详解】A、柠檬的pH<3,橘子的pH>3,所以柠檬的酸性比橘子强,故A错误;
B、厨房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pH大于7,显碱性,可清洗炉具上的油污,故B正确;
C、草木灰呈碱性,能与铵态氮肥混合产生氨气,能造成肥效降低,故C正确;
D、厕所清洁剂显酸性,能和大理石地板中的碳酸钙反应,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C
【详解】A、氯化镁是由镁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属于盐类化合物,故A选项正确;
B、氧化铝中含有两种元素且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B选项正确;
C、硫酸氢钠由钠离子和硫酸氢根离子构成,属于盐类化合物,故C选项错误;
D、臭氧是由氧元素一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物质,是纯净物,是单质,故D选项正确;
故选C。
3.B
【详解】A、加碘食盐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选项错误;
B、高锰酸钾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属于盐,选项正确;
C、氢氧化镁是由金属阳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属于碱,选项错误;
D、氧化铜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选项错误。
故选B。
4.D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结合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的实质等,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因为酒精分子分裂成了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氧气分子 分裂成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碳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大量的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分别聚集成二氧化碳、水,故选项解释正确;
B、石墨和金刚石是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C、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氧气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5.B
【详解】A. 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一种带电的粒子是正确的,但则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例如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此选项错误;
B.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化学变化下分子种类发生改变,那么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此选项正确;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是正确的,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此选项错误;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是正确的,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此选项错误;
故选B。
6.A
【详解】A、饱和溶液中加入该种溶质,不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A说法错误;
B、pH大于7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故B说法正确;
C、盐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例如氯化铵属于铵盐,故C说法正确;
D、有的化学反应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有的化学反应现象不明显,察觉不到,例如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就无明显现象,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7.C
【详解】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但是物质并不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比如铁是由原子构成的,类推错误;
B、碱溶液的pH>7,则pH>7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比如碳酸钠的溶液,类推错误;
C、使用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类推正确;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是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该反应有盐和水生成,但不属于中和反应,类推错误;
答案:C。
8.A
【详解】A、食醋的pH最小,酸性最强.故选项正确;
B、牙膏的pH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错误;
C、酱油的pH小于7,显酸性,不能使酚酞变红色.故选项错误;
D、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多吃葡萄,因为葡萄汁的pH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A.
9.C
【详解】A、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生成碳酸钙和水,错误;
B、离子是带电的粒子,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例如电子带电不是离子,错误;
C、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但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正确;
D、洗涤剂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汽油除油污利用了溶解作用形成溶液,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氢氧化钠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错误;B、冰水混合物是水的两种状态混合物,但只含有水这种物质,属于纯净物,错误;C、空气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氧气是由同种元素形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氧化物,正确;D、碳酸钙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错误。故选C。
11.正确
【详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H+与OH-结合生成水分子。
故题干说法正确。
12.正确
【详解】物质间的反应若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如产生沉淀、气体、固体溶解的现象等,则不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就能判断出反应发生;若物质间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的需要借助指示剂,如酸碱的中和反应等,故说法正确。
13.×
【详解】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2+2NaOH=Na2CO3+H2O,该反应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
此说法错误
14.错误
【详解】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则10g硫酸溶液与10g氢氧化钡溶液完全反应后得到的溶液的质量小于20g,叙述错误。
15.正确
【详解】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生成盐和水,但氧化钙不属于碱,不符合中和反应定义。所以该说法正确。
【点睛】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会生成盐和水,但不属于中和反应
16.(1)小于或等于
(2)125
(3)该反应放出热量
(4)0.16g
稀盐酸显酸性,pH<7,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氯化钠溶液显中性,pH=7。当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反应时,溶液的pH=7。由表中数据可知,当溶液的pH=7时,滴入稀盐酸的体积为20mL,因为稀盐酸的密度取1.0克/毫升,所以20mL稀盐酸的质量为20g。设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x=0.16g。
【分析】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发生的反应为:NaOH+HCl=NaCl+H2O,该反应放出热量。
【详解】(1)氢氧化钠稀溶液显碱性,pH>7,测得溶液的pH必须小于或等于7,才能证明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2)观察上表发现,当反应时间在125秒时,达到最高温度39.2℃,是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完全反应,所以以后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会增加。
(3)在逐渐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先升高后降低,原因是该反应放出热量。
(4)见答案
17. +4 汽车发动机产生的氮氧化物和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与空气中的水、氧气发生反应,生成酸,随降水降落到地面,形成酸雨(注:酸雨pH<5.6,常见硝酸型酸雨和硫酸型酸雨) 二 方案一中,气体产物NO会污染空气,并且降低了氮元素的利用率;或方案二中,产物里没有污染物,且所有反应物的原子均进入期望产物中,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转化率(即原子“零排放”)(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解: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OH质量=8.6g×5%=0.43g
设硝酸样品中HNO3质量为x,则

答:硝酸样品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67.7%。
【详解】(1)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设二氧化氮中氮元素化合价为x,x+(-2×2)=0,解得x=+4
(2)氮的氧化物和二氧化硫,与空气、水分反应最终生成硝酸和硫酸,使雨水的pH小于5.6。
(3)方案二中的二氧化氮全部转化为硝酸, 而方案一会产生NO气体,易造成环境污染。故方案二更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4)见答案
18. 甲 不正确 溶液呈蓝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过量 无色溶液刚刚变为红色时 D 0.008 0.0365%
【详解】(1)用pH试纸测定pH值的方法: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观察颜色的变化,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不能直接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会污染待测液,影响测定结果;也不能将pH试纸润湿,会影响测定结果,故操作规范的是:甲同学;
(2)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故甲同学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溶液呈蓝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过量;
(3)无色酚酞试液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不变色,在碱性溶液中为红色,故向污水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无色溶液恰好变为红色时,说明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故填:无色溶液刚刚变为红色时。
(4)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三氧化二铁、碳酸钙均能与盐酸反应,其中碳酸钙价格最低,而且不像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一样具有腐蚀性,碳酸钙不溶于水,多余的碳酸钙不会污染空气,故选择碳酸钙最合理。
故选D。
(5)①20g NaOH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0g×0.04%=0.008g;
②解:设污水中HCl的质量分数是x
x=0.0365%
答:污水中HCl的质量分数是0.0365%。
19. 导电性 润滑性 防止铁生锈 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浓度 食醋
【详解】(1)用铜丝来做导线,利用了金属良好的导电性。
(2)石墨质软、柔滑,家里的锁因为锈蚀而无法打开,用铅笔芯来回摩擦几下,锁就容易打开,这是利用了石墨的润滑性。
(3)金属生锈是金属和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做完饭后,小红用干布擦去铁锅表面的水珠,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铁锅生锈;自然界中金属资源有限,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可以有效保护金属资源,合理即可。
(4)硫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说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5)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沾上会奇痒难忍。可涂上厨房里的食醋止痒。
20.(1) 无 NaOH+HCl=NaCl+H2O
(2)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或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等)
【详解】(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用胶头滴管吸取盐酸逐滴加入烧杯中,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显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当溶液刚好由红色变成无色时,说明恰好完全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2)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中和反应在实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等。
21.(1) O2 CaO SO3
(2) S+O2SO2 H2SO4+Ca(OH)2=CaSO4+H2O
(3) CaO+H2O=Ca(OH)2 改良酸性土壤(合理即可)
【详解】(1)A为单质,且是维持人类生命不可缺少的气体,则为氧气,化学式为O2;
G为氧化物,且可作食品干燥剂,则为氧化钙,化学式为CaO;
C为氧化物,且化合价为+6价,由于H、O、S、Ca中只有S的化合价可以为+6价,且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则化学式为SO3。
(2)B为氧化物,元素化合价为+4价,且能转化为SO3,则为SO2,硫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D为酸或碱,且C能生成D,化合价为+6,则为硫酸,F也为酸或碱,且G能生成F,则为氢氧化钙,而E为盐,F、D均能转化为E,则为硫酸钙,则D→E的反应为硫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结合前面分析,G→F的反应可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为氢氧化钙,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尔多液等。
22.(1)过滤
(2)
(3)易溶于水
(4)
【详解】(1)操作a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其名称为:过滤;
(2)在步骤①中,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该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化学式为:Mg(OH)2;
(3)NaCl 能进入滤液中除去,是由于NaCl具有易溶于水的物理性质;
(4)在步骤①中,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所以滤液中的溶质除氯化钠以外还一定存在的有CaCl2、MgCl2。
23.(1) 单质 氧气和氮气沸点不同
(2)3NO2+H2O=2HNO3+NO
(3)1:3/3:1
(4)硝酸铵中氮元素显不同价态,分别为-3价和+5价
(5)正确应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合理即可)
【详解】(1)图-1中A为氮气,则横坐标上对应的物质类别X是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氮气和液氧,采用这种方法获得氮气的原因是氧气和氮气沸点不同,氮气沸点更低先被蒸出来。
(2)B为一氧化氮,C为二氧化氮,D为硝酸;自然固氮中,氮气和氧气化合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续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硝酸,这个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
(3)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图2中,为了使合成塔中氮气和氢气尽可能完全化合成氨,由方程式通入气体的最佳体积比为氮气:氢气=1:3。
(4)F是氨的水溶液也就是氨水,和D硝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硝酸铵,图-1中硝酸铵有两个点的原因是硝酸铵中氮元素显不同价态,分别为-3价和+5价。
(5)读了弗里茨·哈伯的“功”与“过”,我们应该正确应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