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赏析、理解、创新、表达能力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品析、合作、交流、仿写、情感体悟等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创设浓浓的乡愁氛围,利于学生对主旨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2.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歌。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揣摩诗歌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3.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于现代诗已经有了自己的初步理解,课后对诗歌的有关常识进行预习,并查找与诗歌有关的写作背景资料,课堂上通过学生的朗读、赏析、拓展阅读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乡愁》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读几遍基本都能理解诗歌内容,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通过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4.学习目标:
①深情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②涵泳品析,体悟诗歌的内涵美。
③诗意仿写,感悟诗歌的结构美。
5.学习重、难点:
①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②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和把握。
③创意仿写,感悟诗歌的结构美。
6.教学方法:
朗读法、涵泳品析法、资料助读法、拓展延伸法
教具准备:
希沃白板云课件、配乐朗读及歌曲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经典咏流传《乡愁》歌曲,用音乐浸润心灵,创设学习的氛围。
2.课堂活动。采用分组竞争的课堂活动形式,找出表现“乡愁”的诗词,积累运用的同时,拉近师生的距离,顺势以乡愁诗词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乡愁歌曲聆听,乡愁诗词交流,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二、交流诗歌学法,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学有目标,有的放矢。
三、初读诗歌,披情入文
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
①播放示范朗读
②点拨交流朗读的语气、语调及节奏划分。
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师生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2.初读诗歌,品析探究 :
①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意象来表达这种愁绪的?
②为什么作者要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为意象寄托这些愁绪?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情感一样吗?为什么?
( 链接写作背景,呈现文字图片,知人论世,把握情感主旨。)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去台湾当时年仅21岁,1992年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已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以一个“愁”字一线串珠,探究诗歌中的离愁、别愁、哀愁、忧愁,图片展示、动画演示,分析探究文章情感主旨,突破难点。
四、涵泳赏读,美点寻踪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用自己的心灵探测器,细细品读诗歌美在何处?(温馨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意象意境、思想感情等角度进行赏析)
如,余光中的诗美,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
余光中的诗美,美在合理有序的时间
引导生从以下角度赏析:
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好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
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这几个词还准确表达了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浓浓的乡情。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涵咏品析,体悟诗歌之美,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悟。
五、联想想象,创意仿写
放飞想象,选取最合适的意象,以乡愁体的形式仿写诗歌。
例:
思念
小时候
思念是一件暖暖的毛衣
穿在外头
喜在心头
[设计意图]“听说读写”是初中语文的核心素养所在,这首被网友们追捧的“乡愁体”自有其魅力所在,通过结构上的赏析,引导学生创意仿写,更好地将读写的能力提升。
六、拓展延伸,反思小结
1.介绍余光中回乡材料,播放回乡视频。
2.配乐朗读诗歌,反思小结。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诗歌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赏析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思想的熏陶。播放余光中回乡视频,并配乐情感朗读,让学生真正体悟久别离乡的真挚情感。
七、作业设计,有的放矢
1.呈现本节课教学资料二维码。
2.推荐阅读
席慕容作品:
《一棵开花的树》(诗歌)、《无怨的青春》(诗歌)、《时光九篇》(诗歌)
余光中作品:
《乡愁四韵》《白玉苦瓜》《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设计意图]:二维码,整合教学资源;推荐阅读,沟通课内外,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阅读量。
《乡愁》教学反思
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诗作中借小小的邮票表达了对母亲浓浓的思念,窄窄的船票寄托了与妻子之间长长的爱情,矮矮的坟墓代表的是我与母亲凄凄的别情,而浅浅的海峡却阻隔不了作者对大陆深深的思念。
一节诗歌教学课,本身就是一首具有情韵美、意境美、哲思美的诗歌。本节课主要借助触控一体机辅助教学,扩充课堂容量,激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我在授课时,想方设法借助多媒体,以图片、文字、音视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感悟力。整体来看,这节课突出了新媒体新技术在语文学科赏的运用,现作一反思:
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
一节诗歌教学课,本身就是一首具有情韵美、意境美、哲思美的诗歌。上课前,播放经典咏流传《乡愁》这首歌,在婉转、深沉的歌声中创设浓浓的乡思氛围,诱发学生的情感进入诗境之中。
2.激趣导入——竞赛活动
导入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场戏的“序幕”。这节课我采用分组竞赛的课堂活动形式,在活动中既让学生掌握了表现乡愁的诗句,同时又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活动结束顺势以乡愁诗词自然导入新课。
3. 选词填空,作者知晓
在知晓作家身影这一环节,采用选词填空的课堂活动形式进行,在活动中分辨、在活动中识记。
4.文本美读——示范朗读
新课标规定:“诵读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诗歌教学,独占鳌头,诵读诗歌,得到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
这首诗以卷轴的形式呈现,增加了动感,给学生以新奇感和视觉上的冲击。通过播放示范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利用希沃白板里拼音注音功能,强化方言“窄”的读音,借助放大镜和关灯功能给予强调。在学生朗读时,配以朗读轻音乐,创设朗读的情境和氛围,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整体上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语速、节奏,对体悟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5.背景主旨——视频播放
余光中的“乡愁”,更多的是超越个人情思的家国之思,深刻把握诗歌主旨,需要“知人论世”,借助电视栏目《品读经典》视频揭示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悟四个意象所寄托的情感,让学生真正悟情悟理,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此环节里,以动画的形式呈现题眼“愁”之深意,大陆与台湾图片的出示,更能给学生以的震撼和心灵上的撞击。
6.实战演练——拍照展示
创意仿写环节,借助授课助手展示学生创作的过程及创作的诗歌。
7.拓展延伸——文字视频
诗歌教学,还需拓展它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延伸,余光中阔别多年回乡,将那份深深的乡愁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8.情感共鸣——动画配乐
动画配乐朗读,在学习完全诗之后再深情朗读,学生对文本必须熟记于心,朗读情感把握还很不错。
对课堂延伸的还不够深入,可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家国情思教育;新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运用,在探索与实践中熟练操作,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