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四)》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从军行(其四)》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14 20:5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从军行复习回顾:你知道的边塞诗有哪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唐)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唐)曹松《己亥岁感事》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唐)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书愤》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宋)欧阳修《渔家傲》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宋)辛弃疾《鹧鸪天》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边塞诗的内容包括:
A、边塞风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 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李 白 《塞下曲六首(选一)》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从军行》
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 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的常用词语从用品看: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
从景物看: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
景物的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
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文题背景《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从军行(王昌龄)王昌龄,字少伯,汉族。唐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授汜水尉。开元二十二年(734)又中博学宏词科,官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故后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与李白、王维、高适等人交游酬唱,诗名轰动一时。擅长绝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诗家夫子王江宁”。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南园》 拓展阅读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问题:诗歌最后两句表现作者什么情感后两句运用反问,请君到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呢?抒发了为国出力 、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
参考答案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B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②。
注① 燕脂:同“胭脂”。 ②玉龙:指剑。 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C对“鼓寒声不起”理解不当。“鼓寒”指战鼓遇寒受潮,“声不起”指声音沉重不响亮。 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分别描写敌我双方,互为反衬,写出敌人兵临城下,守城将士披甲迎战的紧张局势。
B.第五句中“易水”不是指这场战争的真实的地点,而是运用典故表现出悲壮慷慨的氛围。
C.诗中前六句运用了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写,来象征这场仗我方失利,战士们浴血奋战,情调是压抑的。
D.最后两句用慷慨激昂的议论说明在危急关头,战十应该英勇赴难,为国捐躯,表现了全诗的主题。 D并非议论,而是巧用典故叙述战士的斗志和决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