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三湘创新发展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三湘创新发展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16:15:22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2月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也要注重外在道德规范”是荀子的
看法
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但导致了许多‘文不如其人'现
象的出现”分析错误,“文不如其人”现象的出现是艺术家自身的人格分裂错位导致的。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结构、方法的能力。材料二并没有对比论证
4.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D项体现了“君子重德重义,不以利诱不以势
压”的特征。
5.①要躬行实践,重视“游于艺”,在游息观赏娱乐中使身心获得全面自由。②要有“文”的形式
教养,将外在形式与内在品质高度融合起来。③要注重外在道德规范对君子的陶铸作用,从
“外铄”上强化人格完善。(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思路:先理解题中“外化”的意思,然后
梳理材料中有关信息,最后分点作答。
6.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这一表情反映了兰姆先生对泰尔佐、安娜、
汤米不知道母亲的意愿的不满”说法错误,这是对弗朗西病情的无奈。
7,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表现了兰姆先生说话时吞吞吐吐的样
子”分析错误,其实是表现汤米当时已无法集中精神倾听兰姆先生讲话的状态
8.①细节突出,如“手指修长,白皙而骨感”“凸出的指关节非常显眼”,美感不足,暗含了泰尔佐
缺少温情的情感。②比喻形象,形容手指“像是有袋类动物的爪子”“像是萎缩的竹风铃”,暗
指泰尔佐对利益的贪欲;表面是手指的变形,其实是人的内心的变形、伦理的变形。(每点2
分,答对两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描写方法的能力。鉴赏小说描写方法可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
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等角度进行分析。
9.①面对母亲身患重症,是让她有尊严地死去,还是让她痛苦地活着,反映了难以抉择的人性矛
盾。②面对亲人,是陪伴、照顾重要,还是维系自己的金钱和权力重要,反映了现代人生活意
义的迷失。③对于投资,泰尔佐和安娜都认为只要投入金钱,就可以实现目标,反映了现代人
价值观的迷失。(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主题的能力。本题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反映了人物内心的冲突
与迷失”,答题时紧扣主题,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即可。
10.CE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句标点)诸将欲散归诸城,光武决迎敌之志,诸
将不从,倾覆随之。
11.D【解析】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言知识的能力。两句中的“俟”词义相同,词义都是“等候”。
12.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百姓害怕,想让主帅献城”分析错误,根据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2024届高三2月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对现实的关怀反思,对英雄的敬仰崇拜,对人道的追寻布施,对人性的完美塑造…儒家思
想十分看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品格塑造。
孔子主张以道德治天下,他说:“道之以政,齐之有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耻且格。”要求以仁义之道作为个人生活乃至为政的准则。但由于各人道德修养的不同、道德境
界的差异,就有“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士、仁者、贤者、大人、大丈夫以及圣人等观念属于“君
子理想”范畴。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有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诗书六艺之文”,二是躬行实践。
“六艺”包含礼、乐、书、数、射、御,孔子尤其看重对“艺”的掌握,并指出仁人君子的成才之道:“兴
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君子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要“游于艺”,在游息观赏娱乐中使身心获
得全面自由。这一思想是孔子对理想人格、自由人格的充分表述,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在驾驭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同时获得主体的全面解放。只是这一思想在后来被扭曲、遮蔽了,人向规范
化的仁道礼仪走近时,远离了心灵的自由空间。
人格是人的精神属性而非生理属性,是人的超动物属性而非动物属性。只有在食、色之上
另有追求,另有坚持,另有作为,才谈得上人格。儒家提倡的“以仁为人”就是对超越生理需要的
精神追求和人格力量的高度抽象。实际上,“君子”的人格要求和显现就是“仁”的人格化。孔子
对“君子”的境界规定非常高,仅次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圣人”。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
“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
“文”,指作为历史成果而保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正如司马光说的:“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
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所谓“质”,指人内在固有的和坚定的伦理品质。“君
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因此,孔子认为君子只有“质”还不行,还必须有
“文”的形式教养,将外在形式与内在品质高度融合起来,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孟子对先秦儒家“君子”理念做了进一步延伸,即注重内心修养,发展“仁”的内在机制。他
指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他认为,“君子”应时刻以仁
与礼来“反求诸己”“为仁由己”,从精神上把“仁”化为自己的内驱力和社会实践。
而荀子则注重外在道德规范对君子的陶铸作用。他认为,“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
德之极”,要求重建社会秩序,重铸道德修养,强调“治气养心之术”“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从“外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